易经的八个基本卦顺序(周易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

最后更新 :2022.07.06 11:10

周秋鹏

很多人学易经,是从背诵六十四卦歌诀开始的,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兮履泰否……通过这首歌诀的背诵,而记住了六十四卦的卦名。

那么周易六十四卦,为何这样排列呢,也有不少人著书写文来解释。认为周易六十四卦阐述了天地万物从开始到终结。这样的文章看多了,会发现很多作者也就是牵强附会,讲些是似而非的道理。

搞研究要往深里琢磨,先要把研究的对象琢磨透。比如周易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是如何形成的?实际用了两种不同的模式。

如开头两卦,乾卦和坤卦,乾卦是六根阳爻,坤卦是六根阴爻。这是一种什么关系,实际就是同位阴阳互换,坤卦是把乾卦的每一根阳爻都换成了阴爻。这种模式在最后两卦也得到了体现,那就是既济、未济。既济六根爻从下到上,分别是阳、阴、阳、阴、阳、阴,而未济则换成了阴、阳、阴、阳、阴、阳。刚好是两卦同位的爻阴阳互换。跟开头的乾坤两卦是一种模式。

但是从第三卦到第四卦,就变成了屯卦和蒙,这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实际蒙卦是把屯卦的六根爻上下颠倒,也就是把整个卦象翻过来看。屯卦六根爻从下到上,分别是阳、阴、阴、阴、阳、阴,变成蒙卦为阴、阳、阴、阴、阴、阳。两卦互为上下颠倒。

第五、第六卦需和讼,同样是互为上下颠倒的模式,把需卦翻过来,就是讼卦,讼卦颠倒了就是需卦。

因此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就用到了两种不同的模式,一种是两卦之间同位阴阳互换,两一种是两卦之间上下颠倒。

那么最初那个用这种顺序排列六十四卦的人,为何要采用这两种模式呢。

实际这里面还有一种模式,是同时包含着两种模式的,比如泰卦和否卦,两卦刚好是上下颠倒,又刚好是同位阴阳互换。也有一些卦是无法上下颠倒的,比如颐卦,小过卦,大过卦,中孚卦,把它们上下颠倒了,还是那个卦。

所以原作者无法把六十四卦分成三十二对上下互为颠倒的卦。只能一部分上下颠倒,一部分同位阴阳互换。

但是这么做存在着一个先天的缺陷。因为两个卦象,上下颠倒和同位阴阳互换,性质是不同的。比如乾、坤两卦的关系,跟屯、蒙两卦的关系,既济、未济两卦的关系,和剥、复两卦的关系,并不相同。严格地讲,复卦对应的是姤卦,剥卦对应的是夬卦。这是从六十四卦方圆图中可以看出来的。

意味着这个作者在排列六十四卦时,把两种不同的模式混杂在一起了。如果卦象跟卦象之间,是乾、坤二卦的延续,并符合结尾的两卦既济和未济,那么作者应该从头到尾保持一种模式,就是两卦之间同位阴阳互换。这是可以把六十四卦分成三十二对的。

所以读古人的书,也不要太迷信。一本书讲穿了,是某个人编写出来的。只要是一个人,脑子就有局限。比如,周易六十四卦,为何要用两种不同的模式?实际经不起深究的。因为用同位互换一种模式已经足够了。

而六十四卦圆图,就是按照这种模式排列的,六十四个卦象分成三十二对,相关的两个卦象在圆图上可以用一个直径连接在一起,乾卦对应坤卦,离卦对应坎卦,恒卦对应益卦,屯卦对应鼎卦,这才是最完美的组合。

那么周易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为何出现这样的先天缺陷呢?有几个可能:

一是在周易之前,还有连山易和归藏易。据说连山和归藏中的卦象排列跟周易是不同的,连山是从艮卦开始的,归藏是从坤卦开始的。因此有可能是完成周易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的人,是一个位高权重的人物,因此一旦形成了文本,就没有人再敢提出异议,然后流传至今。

二是在流传中,原始文本遗失了,根据各种不同的文本,合并成了周易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

还有一个可能是作者用这两种模式,为的是让学习者从不同的角度熟悉卦象,用不同的视觉来观察卦象,比如两个卦象,可以上下颠倒,也可以同位阴阳互换。观察一个事物同样也可以运用这些思路和方法。所以故意留下了这个看上去有点缺陷的文本。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