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1954年全年,万年历1954年农历表8月初六

最后更新 :2021.11.13 00:14

万年历1954年全年

万年历1954年全年,万年历1954年农历表8月初六

天津海鸥手表集团专卖店的工作人员在整理手表。新华社记者岳月伟 摄

新华社天津7月3日电(记者郭方达 宋瑞)黑色的表带,已有锈迹的金属外壳,略微泛黄的白色表盘——这只制式显得老旧的手表被平稳地安放在一个四方的展柜里,一旁的展示牌上记录着这样一个时间:1955年3月24日。

正是这个日子,新中国之一只手表,在天津诞生。

建国初期,中国工业百废待兴,提出“填补工业空白”的规划,1954年天津市轻工业局批准建立手表试制组,这就是“天津手表厂”的前身,也是“海鸥”的起源。

经过一年多紧张的试制,1955年3月24日,随着清脆的“嘀嗒”声在一间并不起眼的小平房中响起,中国结束了没有自主生产机械手表的历史,“五星表”就此诞生。

海鸥没有就此止步,而是接续发力,把打造优质的中国机械表作为了目标。

万年历1954年全年,万年历1954年农历表8月初六

工作人员在安装手表拨针。新华社记者张超群 摄

中国之一只产品化手表“51表”、中国之一只自主设计机芯手表“东风表”以及中国之一只出口手表“海鸥表”……集团副总经理史滨认为,海鸥的不断突破,既得益于自身的钻研,更得益于中国几十年来对于制造业一以贯之的支持,而改革开放则给了企业“引进来”与“走出去”的绝佳机会。

“有打造民族品牌的情怀、有传承多年的工匠精神和优秀人才、有成熟完备的工艺技术,这些成就了海鸥的今天。”史滨说。

万年历1954年全年,万年历1954年农历表8月初六

工作人员正在装配手表。新华社记者张超群 摄

记者走进海鸥成品表装配车间,百余名员工在各自工作台前安静而紧凑地进行样表组装工序。

33岁的王方是在海鸥工作了10年之久的老员工,主要从事装针、装盘、上套等工序。一排排表针在盒中摆放整齐,王方用专用镊子细致地取出一副指针,安装到陀飞轮表盘上。“我一天能完成20至25块手表表针的组装工作。”王方说。

据介绍,依照精密程度不同,一只机械表可以有100至400个细小零部件不等。完成一只机械表则需要经过大大小小1300余道工序,由于零件细小,大规模的自动化也不可能实现,一部分步骤必须由人工来完成。

从机械表开山到顺应国际市场转型石英表,再到回归机械表,六十年来,海鸥经历了数次浮沉,也由此形成了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企业价值。

万年历1954年全年,万年历1954年农历表8月初六

一位正在装配手表。新华社记者张超群 摄

如今的海鸥,累计获得专利数近千项,其中发明专利五十余项,实用新型专利两百余项,占到国内手表行业专利总量的50%以上。“海鸥表”也以此获得 “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中华老字号”等荣誉称号。

在产品方面,海鸥手表具备了进军世界高端技术领域的实力,已生产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陀飞轮表”“三问表”“万年历表”等一批高端产品,并远销海外。

史滨告诉记者,在精密加工行业,原先几乎是一片空白,既无产业,也缺设备。改革开放之后,对外技术引进以及自我创新开始提速,海鸥作为20世纪70年代就走出国门的品牌,对此更有体会。

“原先所有加工设备全依赖进口,价格昂贵不说,技术上也总是受制于人。”史滨告诉记者,过去企业内设备清一色的“瑞士造”“德国造”,而近来中国制造也开始逐渐成为企业更新设备时的选择。

史滨认为,尽管从事精密制造的设备在精度与稳定性上,国产与世界一流水平仍有差距,但从业者很高兴能用上自家性价比较高的产品。“我们也有信心,中国的精密制造行业正在逐渐走向世界一流。”

“六十多年海鸥表续写着从一间平房到一座厂、再到一座工业园的传奇,同时也见证了以机械表制造为代表的中国精密加工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史滨说。

以上就是与万年历1954年全年相关内容,是关于腕表的分享。看完万年历1954年农历表8月初六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