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成书于哪个朝代 康熙字典成书于什么时候

最后更新 :2024.11.13 21:55

《〈康熙字典〉成书于清朝:一部集大成的汉字辞书》

一、引言

在汉字辞书的发展历程中,《康熙字典》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探讨《康熙字典》成书于哪个朝代,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这部伟大著作的历史背景,也能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到当时的文化、学术氛围以及政治环境对文化典籍编纂的影响。《康熙字典》成书于清朝康熙年间,这一时期的诸多因素共同促成了这部字典的诞生与发展。

二、清朝的文化背景与《康熙字典》的编纂缘起

1. 文化繁荣与需求

清朝初期,经过多年的战乱逐渐走向稳定,社会经济开始复苏,文化也随之繁荣起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对于知识的整理和传承需求日益增长。汉字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人们需要一部更为全面、权威的字书来规范汉字的使用、解释汉字的意义和读音等。当时已有的字书,如明代的《字汇》和《正字通》,虽然有一定的价值,但存在着诸如疏漏、繁杂等问题。

2. 康熙皇帝的重视

康熙皇帝本人对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积极倡导文化建设。他认识到准确的文字解读对于治理国家、传承文化等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他发现明初通行的梅膺祚的《字汇》过于疏舛,张自烈的《正字通》过于芜杂,于是决定命人编纂一部新的大型字书,这便是《康熙字典》编纂的直接原因。

三、《康熙字典》的编纂过程与成书年代

1. 编纂团队与工作起始

《康熙字典》的编纂工作始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由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组成的编纂团队承担了这项艰巨的任务。张玉书和陈廷敬担任总纂官,还有凌绍霄、史夔、周起渭、陈世儒等众多学者参与其中,分别担任修纂官等不同角色。

2. 历时六年的编纂

这些学者们以明代的《字汇》和《正字通》为蓝本,进行了大量的增订工作。他们博采众家之长,对汉字进行细致的分类、注音、释义。在编纂过程中,参考了众多古代的文献资料,引古代诗文以溯其字源,又注各代用法以佐证其变迁。经过六年的辛勤努力,终于在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完成了这部巨著的编纂工作。

四、《康熙字典》的内容特点体现清朝时期的学术风貌

1. 收字丰富

《康熙字典》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个),这一数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我国字数最多的一部字典。如此丰富的收字量,反映出当时学者们对汉字的广泛收集和整理成果,也体现了清朝时期对于汉字研究的深入程度。它涵盖了从常见字到极为生僻的冷僻字,满足了不同层次的文字使用和研究需求。

2. 编排与注音释义的严谨性

- 部首分类法:字典采用部首分类法,按笔画排列单字,全书分为十二集,以十二地支标识,每集又分为上、中、下三卷。这种编排方式体现了当时对汉字结构认识的系统性,方便使用者查找。

- 注音方法:在注音方面,运用了反切法、直音法等多种方法(尽管反切法由于古今语音变化存在一定局限性)。释义方面则罗列旧说、排列古注、分别义项、引古书为证。这些都反映了清朝时期学者们在音韵学、文字学方面的学术方法和研究成果。

五、《康熙字典》成书的意义及对清朝文化的影响

1. 文化传承与规范

《康熙字典》的成书对于清朝的文化传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规范了汉字的读音、写法和释义,为当时的教育、文化交流、文献整理等提供了统一的标准。无论是官方文书的撰写,还是民间文化的传播,都有了准确的文字依据。

2. 学术研究的推动

这部字典为清朝时期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学者们在研究古代文献、历史、哲学等领域时,可以借助《康熙字典》准确地解读文字,从而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内涵。同时,它也为后来的汉字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激发了更多学者对汉字学、音韵学等学科的深入探索。

六、结论

综上所述,《康熙字典》成书于清朝康熙年间。这一时期的文化繁荣、康熙皇帝的重视、众多学者的努力以及当时的学术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使得这部字典得以诞生。《康熙字典》以其丰富的内容、严谨的编排和巨大的影响力,成为中国古代字书的集大成者,在清朝的文化传承、学术研究等方面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