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为什么把原名改了 朱自清为什么叫朱自清

最后更新 :2024.11.09 09:45

朱自清改名背后的深刻内涵

一、原名与早期经历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号实秋。他出生于一个具有一定文化氛围的家庭,成长过程中受到传统文化和当时社会变革思潮的双重影响。1916年中学毕业后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这一时期的他,如同许多有抱负的青年一样,处于人生价值观逐步形成和探索的阶段。

二、改名的直接原因

1. 自我激励

- 在1917年报考北大时,朱自清面临着诸多的困境和挑战。当时的社会环境动荡不安,个人的求学之路也充满了不确定性。他为了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始终保持清白的操守,取屈原《楚辞·ト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严”中“自清”二字,从而改名为朱自清。这一举动体现了他对自身品德修养的高要求,希望像屈原诗中所表达的那样,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坚守廉洁正直的品质。从他早期的生活经历来看,求学的艰苦、生活的压力都可能促使他需要这样一种强大的精神支撑。例如,他在北大读书时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冬天只有一床破棉被,晚上睡觉要用绳子把被子下面束起来,这种物质上的匮乏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来克服,改名便是他获取这种精神力量的一种方式。引用自[4]。

2. 对清白做人的向往

- 朱自清一生都过着极其清苦的生活。在北大读书期间,他的清苦不仅仅体现在物质生活上,还体现在他坚守自己的原则方面。为了买一本新版韦伯斯特英语大辞典,他不得不当掉仅有的、正在身上穿着的大氅,而那是结婚时他父亲给他做的。他原打算过些时间再筹钱赎回来,却始终未能如愿,多年后想起这件事,还有一种对父亲的负疚感。但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也没有改变自己清白做人的态度。改名“自清”可以说是他这种人生态度在名字上的一种体现,他希望自己能够真正做到像名字所寓意的那样,清清白白地度过一生。引用自[1]。

三、改名背后的文化与社会因素

1. 传统文化的影响

- 中国传统文化中,名字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并且与个人的品德修养相联系。屈原的作品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高洁的品质和爱国情怀。朱自清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从屈原的诗句中选取“自清”二字,表明他对传统文化中优秀品德的认同和追求。在当时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互碰撞的社会环境下,朱自清通过改名的方式,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融入到自己的人格塑造中。

2. 社会变革的触动

- 朱自清所处的时代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青年们积极探索新的思想和生活方式。朱自清作为其中的一员,他改名也是一种对旧有自我的革新。他积极参加五四爱国运动,嗣后又参加北大学生为传播新思想而组织的平民教育讲演团等活动。改名对于他来说,可能是一种与旧时代观念决裂,以新的身份和姿态投身社会变革的象征。引用自[2]。

四、改名对其文学创作与人生道路的影响

1. 文学创作中的自我投射

- 在朱自清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清白、正直等品质的追求的投射。他的散文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二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第三,则是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文。在这些作品中,无论是对社会黑暗的批判,还是对人伦之情的细腻描写,都体现了他清正的内心世界。例如在《荷塘月色》中,他在描写荷塘景色的同时,也透露出自己内心的宁静与追求,这种宁静和追求与他改名所蕴含的清白正直的品质有着内在的联系。

2. 人生道路上的精神指引

- 在他的人生道路上,改名后的“朱自清”这个名字仿佛成为了一种精神指引。他一生坚持清白做人,勤勉做事。无论是在教育工作中,还是在文学研究和创作领域,他都秉持着认真严谨的态度。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他以认真严谨的态度从事教学和文学研究,曾与叶圣陶合著《国文教学》等书。在面对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镇压民主运动,好友李公朴、闻一多先后遇害等情况时,他依然坚守自己的信念,成为革命民主主义战士。这种始终如一的坚持,与他改名时所赋予自己的精神内涵是分不开的。引用自[2]。

五、结论

朱自清将原名朱自华改为朱自清,这一改名行为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从个人的自我激励到对清白做人的向往,从传统文化的影响到社会变革的触动,都在这个改名的举动中有所体现。而改名也对他的文学创作和人生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中处处体现着改名所蕴含的精神内涵,他的人生也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不断前行。这也让我们看到,一个名字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标识,更可能成为一个人精神追求和人格塑造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朱自清、改名、清白、传统文化、精神追求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