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枢穴、关元穴、上巨虚穴,治疗肠道疾病首选穴位

最后更新 :2023.11.20 07:53

 

肠三针

【组成】天枢穴、关元穴、上巨虚穴。

【配穴主治】腹痛、肠炎、痢疾、便秘。

【临床心得】天枢穴为大肠经募穴,关元穴为小肠经募穴,上巨虚穴为大肠经下合穴,这些穴位都与大小肠有密切关系,是治疗肠道疾病的首选穴位。

1.天枢

【穴位定位】在腹部,平脐,左右各旁开2寸。

肠三针

【组成】天枢穴、关元穴、上巨虚穴。

【配穴主治】腹痛、肠炎、痢疾、便秘。

【临床心得】天枢穴为大肠经募穴,关元穴为小肠经募穴,上巨虚穴为大肠经下合穴,这些穴位都与大小肠有密切关系,是治疗肠道疾病的首选穴位。1.天枢【穴位定位】在腹部,平脐,左右各旁开2寸。(图1)

发号台

图1

天枢穴

【穴名释义】天枢在足阳明胃经,为大肠之募穴。天,天地,此指人上半身而言。枢,枢机,枢纽。天枢在此借喻为天地之枢机。《素问·至真要大论》:“身半以上,天之分也,天气主之;身半以下,地之分也,地气主之。半,所谓天枢也。”《素问·六微旨大论》:“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王冰注:“天枢,当脐之两傍也,所谓身半矣,伸臂指天,则天枢正当身之半也。”此穴正当脐旁,为人身上下、天地、阴阳之气枢转交合之处,内应横结肠屈曲回折之端,其功能长于辅助肠中水谷气化吸收水分,排出干屎,增益蠕动之力,因名“天枢”。又以大、小肠联结管道甚长,故别名长溪、长谷,又名谷门。

【局部解剖】①针刺层次: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壁。②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腹壁浅动、静脉分布;深层有肋间神经、动脉和腹壁上、下动脉分布。(图2)

发号台

天枢穴解剖层次图

【主治病症】腹胀肠鸣、绕脐腹痛、便秘、泄泻、痢疾、癥瘕、月经不调、痛经。

【操作方法】仰卧位,直刺1~1.2寸;虚证、寒证可灸10~30分钟。针刺时,患者宜穿宽松衣裤,以免影响经气的运行和针感。此穴孕妇禁针。

【临床心得】

我国古代星学家以北斗第一星为天枢,主持天际各星运行之律。养生家取法此意,作脐轮周转,以人意法天道,喻本穴犹天之中枢,故名。本穴最早见于《灵枢·骨度》。左天枢主升,右天枢主降。“天道左旋”“地道右旋”是《周易》的核心理论。“天道左旋”即太阳自东向西是“顺时针”方向运转,“地道右旋”即地球自西向东是“逆时针”方向运转。

《易经·说卦》:“古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是以立天道曰阴与阳,立地道曰柔与刚,立人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立,是以六画为卦象,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是以六画为章。”因而“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风雷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天道左旋,地道右旋,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逸周书·武顺篇》:“天道尚左,日月西移;地道尚右,水道东流;人道尚中,耳目役心。”

肺主金,主降,清虚喜凉,阳气自右而降,下及胃肠。阳气下降,排浊阴于体外。金得土而降,故脾土健则生肺金,金气右降无碍。肝主木,主升,温润喜暖,地气左升而温,引肾水上濡清窍。木得水而能升,故肾水本寒,得相火之温而滋养肝木。人一呼一吸,即是一个升降,肺主治节,即肺通过司呼吸,掌控着人体总的生命规律,肺主治节的基础是肺主宗气,宗气乃一身气运动之宗。

谷入于胃,助清气达于肺生宗气,浊气出肠,排糟粕,促使胸腹之气上下沟通,以促新陈代谢。天枢外3寸为大横,属足太阴脾经,为足太阴、阴维之会,内应横结肠。养生家谓:“脐下属横津。”横津者,腹内横通之经路也,擅治肠腹气分之病。

2.关元

【穴位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图3)

发号台

图3 关元穴、中极穴

【穴名释义】

关元在任脉,为小肠之募穴。关,是闭藏之意。亦为枢机开合之关。元,气之始也。元气,天气也。《春秋繁露·重政》:“故元者为万物之本。”《论衡·言毒》:“万物之生,皆禀元气。”本穴正当丹田,是处为人体真气、元气发生之地,呼吸之门,为全身脏腑、经络的根本,人之根元,男子以藏精,女子主月事,以生养子息,合和阴阳之门户。“关”与“元”喻以重要之意,故名之。《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元阴元阳交关之所。”因名关元。李注:“关元在脐下三寸,一名关明,一名液门。男子藏精之阁,女子藏胞之宫。”《申鉴》:“善养性者得其和,邻脐三寸谓之关。”

关元即下丹田,指的是膀胱之后、直肠之前的一个夹室,距腹部皮肤7分,距背部皮肤3分;为冲、任、督三脉所起之处,十二经脉会集之所,为经络之枢纽,经气之汇所。甘肃李少波老先生仁寿102岁(1910年2月—2011年9月),其创立的真气运行法即特别重视“呼气重视心窝部”。人在胎儿期肺内没有气体,新生儿一脱离母体,肺内压低于大气压,外界气体冲进肺部,肺有了扩张,应激性地把气体挤压出体外,有了第一声啼哭。所以“哭”和“呼”,音近义通。以声训字,以文字的声音解释字义,是古代训诂学的重要规律,这个规律最重要的例子是通假字现象。我们认真地体会一下,人在哭的时候,都是呼气外出时发出的哭音。吸气时是发不出哭音的。

人需要放松时,也是长呼一口气,长呼外气,因为呼出了浊气,宗气下行了,心气下行了。人紧张时倒吸一口凉气,就伤气了。由于肺内压低于大气压,只要呼吸道是打开的、畅通的,吸气是个自然的过程。更直白地说,吸气是不用人去用力的,是外界气体由高压的外界向低压的肺内自然流动的过程,流动到肺内外气压平衡为止。呼气是需要人用力的,挤压排出肺CO2浓度较高的新陈代谢后的气体,把CO2浓度较高的“浊气”呼出体外,把O2浓度较高的“清气”吸进肺内。所以吸气任其自然,有意地注意呼气,才是符合生理的自然呼吸。如果人深吸气,以为多吸入了清气,实则是逆了“天道”。几千年前根本还没有O2、CO2的概念,但我们的先贤已经知道我们吸入的混浊之气中有一部分称为“清气”,呼出的是“浊气”。

人吸入的混浊之气中的“清气”和脾胃消化吸收后水谷精微之气融合,生成了“宗气”。“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肺所以主治节,因为肺主宗气,为一身气机运动变化之宗。肺主治节,狭义是指肺的宣发、肃降;广义是指肺调节整个生命活动新陈代谢的节律,所以呼吸之快慢调节心率的快慢,呼吸的急促使整个生命的新陈代谢处于应激状态。这才是肺为相傅之官、肺主治节的更重要的含义。

呼气运动不仅把浊气呼出体外,更重要的是使宗气沿任脉下行丹田,充实丹田之气。丹田之气充实也就是真气充实,人的生机才有原动力。这就是古往今来,道家说的“丹田”,在其玄妙的外衣之下,是有合理的内核的。唐代王冰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开篇第一句即说:“夫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我们细揣此句之意,“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是“全真导气”,它可以“释缚脱艰”,是真正的“三圣道”,可知王冰对“全真导气”认知之高。宗气下行,才有心火下行,心火下行才能温肾水,肾水得心火之温,才能蒸腾上济心火,以达“心肾相交”。所以,绵长沉降的呼吸太重要了。巨阙是心火下降之门,穴居脾胃之上,心火下降,才能温煦脾土,火降土生,饮食得化。

打坐是儒释道三家均推崇的修身养性之法。其法绵传千年,只有真的“静”,才能使人的呼吸绵长,使心火下降,是心肾相交的首要条件。现代人尤浮躁,百病丛生,良由心火不降矣。作为儒家经典的《大学》即首载:“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亦强调“静”是“安”和“虑”的前提,更是“得”的前提。现代人多不能“静”,恨不能一心两用、三用,日理万机,谓之高效率,何能致“安”致“虑”而“得”。

【局部解剖】①针刺层次:皮肤—腹白线—腹横筋膜。②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肋下神经前皮支和腹壁浅动脉分布;深层有肋下神经和腹壁下动脉分布;再深层为腹腔。(图90)

发号台

图4 关元穴解剖层次图

【主治病症】虚劳羸瘦、中风脱证、眩晕、阳痿、遗精、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带下、不孕、遗尿、小便频数、癃闭、疝气、腹痛、泄泻。

【操作方法】直刺1~1.2寸,多用补法,也可用灸法或温针灸。

【临床心得】本穴是小肠经之募穴,为人身阴阳元气交关之处。男子以藏精,女子主月事,为生养子息,合和阴阳之门户,为养生家聚气凝神之所,亦即老子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也”。此处为下玄关,古时“玄”与“元”通,颠倒读之,即关玄。古人多于此等穴位守秘,故意颠倒其词,隐玄关,而称“关元”。所治多为体虚证,如遗精、阳痿、尿频、癃闭,以及女子月经不调诸证。李东垣“胃气为本”灸方,即取气海、关元、足三里,每日悬灸之,可强后天之本,笔者亲身用之,自觉人过中年,日灸一次,持之以恒实大有裨益。

关元穴为全身最有温阳作用的穴位,任脉为阴脉之海,为何在阴脉之海的任脉上,会有温阳最强的关元穴呢?善求阳者,阴中求阳。在阴脉之海中沉潜的阳,才是最有升发之力的真阳,如太极图中阴之鱼身上的那一阳睛,实为画龙点睛之要点。生命玄妙,实在是要我们静心慢慢体悟。

3.上巨虚

【穴位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屈膝,髌骨与髌韧带外侧的凹陷中)下6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中指)。(图91)

发号台

图91 上巨虚穴

【穴名释义】上巨虚在足阳明胃经,为大肠之下合穴。巨,大意;虚,隙意。《广雅·释兽》:“巨虚,野兽、驴马之属,善走。”正小腿之象也。按“巨虚”二字之义,即大空隙也。本穴在胫骨外缘之巨大空软处。跷足抬腿时,穴在小腿外侧面巨大凹陷处之上方。《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取之巨虚者举足。”杨上善曰:“足胻外独陷大虚之中,名曰巨虚。”《灵枢·本输》:“……膝下三寸、胫外三里也,复下三寸为巨虚上廉也,复下三寸为巨虚下廉也。”杨上善曰:“三里以下、三寸之上下处,上际为上廉,下际为下廉。”以在胫骨外侧,故名为廉,与手之上下廉可以互参。

【局部解剖】①针刺层次: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前肌—趾长伸肌—小腿骨间膜—胫骨后肌。②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腓深神经肌支和胫前动脉分布;小腿骨间膜深面有胫神经和胫后动脉经过并分布。(图92)

发号台

图92 上巨虚穴解剖层次图

【主治病症】肠中切痛、肠痈、泄泻、便秘、下肢痿痹、脚气。

【操作方法】直刺0.5~1.5寸;虚证、寒证可灸5~15分钟。

【临床心得】上巨虚为大肠之下合穴,取此穴须足跟稍扬,足翘则本穴弛张,乃可进针。凡取腧穴,均须先使孔窍开,乃刺之。六腑之气通向下肢,在足三阳经上各有合穴。《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提出“合治内腑”,六腑病应取其下合穴。胃、胆、膀胱三腑的下合穴即为本经五输穴中的合穴,大肠、小肠、三焦三腑在下肢则另有合穴,大小肠为重要消化器官,故其下合穴在胃经,三焦主水液代谢,故三焦下合于膀胱经的委阳穴。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