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村落丨浙江省衢州市鱼山村

最后更新 :2023.11.19 02:12

 

今年3月,1336个村落被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至此,我国已有8155个传统村落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保护了53.9万栋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传承发展了4789项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内容和价值最丰富、保护最完整、活态传承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

中国之声联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特别策划《中国传统村落》,在乡村里看见中国,在乡音里解开乡愁。

发号台

鱼山村全景

访古村落 越岭漂洋“鱼”你相遇

发号台

鱼山村

发号台

凉亭牌匾

群山环绕,梅溪潺潺,鱼山荫荫。 鱼山村落沿山溪块状分布,呈南北走向,海拔280米。整个鱼山村泛黄的老房子依山而建,呈阶梯状,错落有致。村子后面弧形的山峦层层叠叠,远眺就像一幅未完成的山水画卷,给人无限的遐想。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邱伟芬说:“鱼山村是‘耕读传家,诗书传家’的传统古村落。这里吸引了很多的诗人和书法名家们题词。凉亭上‘望归’两个字,‘望’字三横这么歪着,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盼望着亲人们早日归来。”

发号台发号台

大樟树下

邱伟芬说:“这棵樟树有600多年的历史,是我们小时候比较深刻的记忆。村里的老人和孩子经常到这个樟树底下乘凉、闲聊、聚会,很热闹。”

发号台

万安殿遗址石碑

衢江区岭洋乡鱼山村村民柴放军说:“这里就是我们鱼山村万安殿的遗址。鱼山村万安殿不是民间那种常见的佛教寺庙,它是纪念大唐张巡和徐远两位忠烈的‘双忠殿’。”

据历史记载,张巡原来是唐朝的清原令,徐远是唐朝的睢阳太守。他们两个人在安史之乱的时候,受命于危难之际,坚守睢阳城。所以他们是率几千名忠勇之士,力战十余万叛军,坚守孤城达10个月之久,当时是以“守一城而捍天下”,立下赫赫战功,护卫江淮,恩泽南疆。后来因为援断粮绝,双双殉国。所以唐王朝为了纪念两位英雄,封他们为“双忠圣王”,民间叫他们“文武保卫神”。

到每年的十月十五这天,也就是张巡和徐远两个人殉国的日子,全村要举办迎神赛会,全村的老百姓,男男女女一齐出动,抬着英雄轿,环村巡游。

据考古分析,万安殿建于明末清初。鱼山村的万安殿乃是坐北朝南,顺势而建。大殿殿堂分为三进,第一进是厢房,供庙祝和香客居住的,第二进是正殿,正殿里面供奉张巡和徐远两尊木雕英雄像,这两尊英雄像又分别坐在两座镂空花雕的英雄轿里面,第三进是先农殿,祈祷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发号台

鱼山村俯视图

邱伟芬说:“鱼山村因鱼山而得名。从空中俯瞰鱼山 ,它就像一条活灵活现的大鱼。”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年春季涨水,乌溪江上的一条大鱼沿着梅溪逆流而上,来到了当时的鱼山村,发现村里百姓善良勤劳、田园风光秀丽、村落风水上佳,不舍离去,鱼山村由此而得名。

鱼山虽不高,却一峰独秀,巍然屹立,恍若一条鲜活的大鲤鱼畅游在山谷绿波间,自北向南,冲涛逐浪而来,鱼头朝着村南貌似龙门的和尚山,形成鲤鱼跳龙门之势,似欲一跃而上。

岁月洗礼后的黄泥民居

发号台

何建章故居

邱伟芬说:“鱼山村有800多年的历史,经过岁月的洗礼,历史的遗存还是不少的。现在保存比较完好的有柴氏宗祠、邱氏宗祠、还有何建章故居等一批比较古老的古民居。”

发号台

土夯泥墙民居

衢江区岭洋乡鱼山村党支部书记柴良丰说:“鱼山村的土夯泥墙房历史悠久,先辈在元末年间就从福建迁到了这里。发现了这里山好水好,先辈们便就地取材,依山而建,通过普通的泥土与木头建立自己的家园。”

夯土墙民居,主要以土、木、石等材料作建材,以夯筑而成的墙体为主要围护或融入承重结构。这种建筑形式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

隔音性能,并具有就地取材、用工方便、施工简捷、节约能源等优点。土夯泥房建造之前,鱼山村居民们从梅溪把石头抬上来,砌成墙面的基础,使墙面经历风雨也不易浸水,更加牢固长久。随后用木板一层一层夹好,再倒入泥土,随后在中间加上毛竹杆作为“骨杆”和“墙筋”,更大程度地加固墙面,因此几代传承下来依旧坚实牢固。

发号台

土夯黄泥民居建筑群

衢江区岭洋乡鱼山村党支部书记柴良丰介绍:“其实不止鱼山村,整个乌溪江有几千栋这样的黄泥房,都是代代相传。柴氏到我这一代,已经第59代了。”

鱼山村房屋布局井然有序,古朴自然。宅基地选择山坡因势营造。一排排泥墙瓦房依山顺溪而建,沿山坡由低向高逐级建构,并列三阶,层次分明,每一阶保留独立的活动空间,相互贯通,构成一个错落有致的整体。鱼山村300多栋黄泥房,有着各式各样的造法。800多年过去,通过加强防漏、防蚁、防鼠等措施,这些老房子基本上没有被破坏,保存至今。

耕读传家 诗书鱼山

发号台

书法创作现场

邱伟芬说:“耕读传家一直是我们村民的追求,史书明理这个传统一直保持得比较好,所以在这样的民风沐浴下,我们村里出了一大批名人。”

鱼山村一直都保留耕读传家的良好风气。诗书明礼成为鱼山村村民一致的追求。在这样的民风沐浴下,鱼山村名人辈出,何建章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法学家,而后,柴廷芳、柴元方、何英鹄、何怡娟、何英濂等一批知识分子,在新中国的新闻、建筑、教育等各方面贡献自己的力量。柴汝梅毕生沉浸书法艺术,获浙江省农民书法比赛一等奖,成为农民书法大家。现在鱼山村又有30余名晚辈在政府、机关、工商业、书法、教育等各条战线,续写新的鱼山风采。

发号台

崇本堂

邱伟芬说:“何建章的家风家训也非常接地气,你看这个匾额上的崇本堂,崇本崇本,就是追求本源。”

何建章告诫子孙后代要以忠孝为本,以读书为本,堂前对联“一门忠孝扬乡丼,两代文章惠子孙”,便是对他的家风家训最好的诠释。

发号台

题字风车

邱伟芬说:“柴老先生在农户家里题了很多字,村民们有需求,他都是有求必应,鱼山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留有他的作品。同时,柴老先生也非常幽默,会通过题字给农具赋予一些诗情画意。风车的作用是把稻谷上干瘪的谷穗把它去除掉,留下饱满的稻穗,所以柴老先生就题了‘去浮存实’。”

发号台发号台

书法室现场

邱伟芬说:“因为柴老先生毕生都致力于让书法走进千家万户,所以村民们都对书法非常感兴趣。他走了以后,我们村民还是经常拿起毛笔写字。鱼山村就是衢州市诗词楹联的一个创作基地,也是我们衢州市、区级的书法特色村。”

近两年,鱼山村充分挖掘山村的历史人文特色,完整修复鱼山古村落原有风貌。邀请浙江省书法名家题字,请衢州诗词名家作词写诗,让山村更添一份浓郁的诗书气息。如今鱼山村是衢州市书法村、诗词创作基地。“诗书鱼山”成为鱼山村的一张金名片。

古老排灌系统 凝结先人智慧

发号台

排灌坑渠

衢江区岭洋乡鱼山村村民柴竹元说:“我们这个村,排灌系统很古老的,可能在唐宋时期就开始建造了。”

为防止暴雨对屋基的冲刷,又能引水入村,便利村民所用,鱼山村先辈在利用自然山水上开启智慧,做足文章。从山村的最高处开始,顺自然坡势建筑两条自上到下、弯弯曲曲的坑渠,引导山水流经全村、直达梅溪。坑渠流经之处,如遇房基,就在地基下用大块溪石砌成半人多高、一米多宽的涵洞,把房屋建在涵洞之上。一泓活水穿堂过屋,明暗结合,串联贯通。常年流经各家各户,整个村庄似乎总是滋润、清凉、有灵性。渠边设平整的天然捶衣石,供村民捣衣、洗菜之用。鱼山村的排灌系统一共有6处,3处是明沟,3处是暗沟。除了排灌、生活用水之外,还可用于消防、防火,一直到现在都没有抢修过。

发号台

排灌坑渠

衢江区岭洋乡鱼山村村民柴竹元说:“就是我们村中其中一条沟。其中一条,算这条沟最大的水量了。”

鱼山村依山而建,在村民们的记忆中,这么多年,即便下再大的雨,这里也从未碰到过水灾,完全得益于这套排灌系统发挥的作用, 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顺势而为,因地制宜”的哲学思维。

千年古道 印刻岁月悠悠

发号台发号台

千年古道

邱伟芬说:“我们这个村里的道路基本上都是天然鹅卵石铺就的。这条路就是我们的千年古道。鱼山村、柳家、上珠坂还有赖家,甚至还有福建交界的一些自然村,平常运输农产品、生活用品啊都途经这条交通要道。”

村口依然有近千米青石板古道、数百棵古树名木、有万安殿遗址公园、古寺庙、凉亭等,亭台、古树、名人题字相映成趣。整个村落以天然鹅卵石铺路。古道幽幽,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村落另有古井1口、古寺2座、古桥1座。这安静的山中村落保留了几百年的样子,是一个遗落大山的旧梦。

农民书画 助推乡村振兴

发号台发号台

各家书法作品、村口凉亭

邱伟芬说:“我们村深厚的文化氛围,其实就像一条丝带,维系着我们全村村民的民风民俗。它其实也像一个强大的磁铁,吸引着我们全村人,不断积极向上努力学习。”

近两年,鱼山村充分挖掘山村的历史人文特色,完整修复鱼山古村落原有风貌。邀请浙江省书法名家题字,请衢州诗词名家作词写诗,让山村更添一份浓郁的诗书气息。如今鱼山村是衢州市书法村、诗词创作基地。“诗书鱼山”成为鱼山村的一张金名片。

鱼山村努力将秀丽山水与人文历史整合,串联衢江区全域旅游,推进文旅发展。鱼山村农旅结合前景开阔,不久的将来,鱼山一定成为乌溪江山库区推进共富路上的一颗明珠。

策划:郭静、李谦

记者:王泽华、白植清、杨睿、张翔、郑孙妙奇、卢晔岚

编辑:程穗儿

新媒体编辑:陈馨

鸣谢:衢江区委宣传部、衢江传媒集团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