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城消失的白云溪

最后更新 :2023.11.17 08:07

 

如果说常州是龙城,那前后北岸就是龙城的脊背,是常州最好的风水宝地,而前后北岸就是旧时的白云溪。

发号台

明清以来,文人墨客赞美白云溪诗文不计其数,清代学者洪亮吉称:“云溪之秀甲于郡中,环溪亦皆名族所居。”民国初年(1932),张大千在常州也专门为白云溪作有《微波阁图》。清代诗人沈叔埏对白云溪有诗云:“临风纵棹独夷犹,两岸垂柳拂画楼。平底船行如屋里,常州景物似苏州。”我在想,如果一条美丽如画的白云溪今天依然存在,那以她的魅力,应该是世界文化遗产,受世人倾慕。

发号台

作为常州三大历史文化街区之一,前后北岸形成有1000多年历史,原是因顾塘河而得名。北宋年间,因青果巷地段运河漕运拥堵,大水季节容易造成水淹,所以常州知府李余庆引荆溪之水,在青果巷漕渠河以北挖了一条新河,称顾塘河,又称为后河。白云溪为子城河其中一段,与顾塘河在小营前的交汇处,形成了白云溪。

发号台
发号台

旧时的白云溪,又名白云渡河。明末设有渡口,原立有云溪古渡,后改白云古渡,渡口在意园西侧的云溪拐弯处(今迎春步行街西入口处)。渡口南岸为前北岸、后北岸,渡口北岸为马山埠、唐家湾。渡口北岸竖有“白云古渡”木质牌坊一座,四字由庄怡孙书写。牌坊至渡口有十多级台阶,居住马山埠、唐家湾的市民前往云溪南岸,从白云渡口码头渡船过河。上世纪五十年代牌坊被拆毁,渡口也随着云溪的填没而消失。

发号台
发号台

顾塘河北侧称前北岸,白云溪南岸为后北岸,又称南唐家湾。前后北岸三面环水,一面着陆,形成一座小岛状。白云渡口旧有桥,名培丰桥,此桥建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因桥影响风水,故拆桥设渡。渡口北岸旧有白云禅院与晏公庙,白云禅院建于明万历年间,临济宗高僧时雨济润在此住持多年。晏公庙与白云禅院一墙之隔,此庙始建于明洪武初,清道光二十二年(1840)重修。传说朱元璋当年渡江攻打常州时,江风大作,船将倾覆,幸有晏公显灵,避过灾难,大明建立后,朱元璋封晏公为“显应平浪侯”,水上保护神。因白云渡常有人溺水身亡,本地人建庙祭祀,以求一方平安。

发号台

常州自明代起,每年农历五月举行的龙舟竞技活动,就是从白云溪上兴起。古时唐家湾在迎春步行街北面,连接日新街,通白云渡,至局前街迎春桥段。相传明代抗倭名将唐荆川高祖唐诚,曾在此租地建造禁城馆(士大夫居住建筑),形成唐家宅第,因禁城馆前临白云溪洄湾处,沿岸垂柳成行,风景优美,水面宽阔,人们逢端午节在白云溪举行龙舟竞渡。其时,锣鼓喧天,人们划着龙舟在溪流中穿梭,你来我往,各展其能,两岸观众如潮,盛况空前,年复一年,历久不衰。清毗陵七子洪亮吉《云溪竞渡词》中写道:“晏公祠外当河中,水清波浅戏五龙。一龙前驱四龙并,后者击水前呼风。”充分展现了当时白云溪龙舟赛的盛况。

发号台
发号台

白云溪畔气势宏大的要数位于白云溪北岸的庄宅,称“三元阁”,它临近马山埠,有庄氏“状元第”之称。庄宅主人庄存与是乾隆年间殿试榜眼,翰林院编修,官至礼部右侍郎等,经文经学家,其弟庄培因乾隆十九年状元,任福建学政,37岁为父奔丧,因伤心过度英年早逝。庄宅原有码头、照壁、戟门以及宝砚堂、赐砚堂、慎馀堂、启馀堂、薇晖堂等建筑100多间,在白云溪上占尽风光。后随着白云溪的填没而衰败,大部分建筑被拆除,庄氏花园一部分被改为常州护士学校,现有马山埠西厢房及花厅部分建筑保留在常州第一人民医院西南角,1987年被立为市级文保单位。另外,常州的杨柳巷整条巷子原也是庄氏一族的宅院,毗陵庄氏名人辈出、世所罕见,其家业曾有常州"庄半城”之称。

发号台

陈龙珠《偶过白云尖散步即事》描绘白云渡当年景色:“参差合榭白云尖,雨过溪湾翠色添。沙鸟乱飞游客舫,蒲帆斜映酒家帘。渡头重柳抽丝细,水面微风织浪恬”。据道光《武阳合志》载:“好事者生楼船佐以萧鼓,清歌一声,广场俱寂。白云渡口,往往子夜望青槐绿柳间,犹见灯影荧荧,笛声未歇。”足见白云溪景色之胜,的确是“晋郡赏心唯此地,诗情画意两相兼”的绝佳之地。

发号台

前后北岸真正成为常州文脉的发祥地,应该是从近一千年的苏东坡来常州说起。苏东坡曾经多次来到常州,最后终老于顾塘河畔藤花旧馆。自古文人雅士都爱择邻而居,又因仰慕苏大学士才学,常州的名流世家们大都云集于此,从顾塘河到白云溪的两岸宅院相连,傍河而居。至此,前后北岸自明清以来,名士云集,灿若群星,是常州的文脉所系,成为历代文化兴盛之地。

发号台

旧时的白云溪东西长不过500多米,南北不过200多米,数百年来却文风炽盛,曾相继出过7位宰相、5位状元、200多位进士...实乃名副其实的“江南文眼、状元福地”。两岸颇多文人住宅,这一带有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终老地“藤花旧馆”旧址,清代常州第一位状元吕宫的宅第,常州画派创始人恽南田的“瓯香馆”,清著名无骨派画家汤世澍故居,漕运总督管干贞的“读雪山房”和“楠书房”,状元赵熊诏的意园,大文豪探花赵翼的“湛贻堂”,清代李白之称的诗人黄景仁的“两当轩”,状元和榜眼庄氏兄弟的“三元阁”、“状元第”,清末道台恽祖贻府第,民国建筑名家庄星平宅第等。

发号台

前后北岸当年的前北岸,最有名的宅院当属“藤花旧馆”。藤花旧馆在江南也是出了名的,又称孙氏馆,位于前北岸61一70号,因东坡曾在馆内手植紫藤与海棠,置洗砚池一方,后人遂将孙氏馆称为“藤花旧馆”。赵翼、洪亮吉、孙星衍对它都留下赞美诗句,清初大学者顾炎武诗云:“顾塘桥馆藤花开,相传坡公昔亲栽。主人重是名贤迹,邀客共醉黄金酹。”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天下大赦,被贬海南的苏东坡于五月抱病抵达常州,由其女婿胡仁秀和常州友人钱济民安排在孙氏馆内,当时常州城万人在顾塘河畔迎接苏东坡,东坡于当年八月病逝于此馆。宋末元兵攻常,城破房毁,直到明代中期,常州人在东坡终老地旧址重建孙氏馆,并筑楠木厅一座以示纪念。

发号台

赵翼为我国著名诗人兼史学家,常州府阳湖县戴溪乡人。乾隆四十八年(1783),五十七岁的赵翼因仰慕当年苏东坡在云溪居住,便慷慨解囊,买下临近苏东坡曾居住的顾塘河北岸藤花旧馆的一处八亩余地的官宅安度晚年,房屋前后五进,坐北朝南,主厅为“湛贻堂”,他有诗云:“无端失计移城市,贪图东坡住顾塘。”宅后有一水阁,赵翼在世时,常邀达官贵人、文人骚客登阁品茶,观景赋诗感怀,从他的诗文中可见清代白云溪的盛景:“白云渡口水明楼,看尽城中夜舫游。灯火顿成星海沸,亭台都在月宫浮。”可惜,水明楼毁于抗战时期。

发号台

如果说白云溪最大的私人宅院是庄宅,那么最著名的私家园林当属意园。意园位于白云溪畔,临近县学街,是清康熙年间进士赵申乔的宅第花园。赵宅建有房屋二十八进,房前屋后占据了半条县学街。赵家可谓书香门第,赵家主人赵申乔任商丘知县时被举为“贤能”,任刑部主事。康熙三十年因病回乡,赵申乔十年后又被提拔为浙江布政使、浙江巡抚、左都御史、户部尚书,深受康熙器重,并赞誉他清廉正直。康熙五十九年赵申乔过逝,雍正元年赠其为“太子太保”。后乾隆每次来常州,也都要来祭祀他,并赐“素丝亮节”匾额,可见赵申乔的威望。其子赵熊诏是康熙四十八年状元(1709),其人重情重义,工于诗文,精通天文、数学、著述,曾参与《佩文韵府》、《康熙字典》的修纂。因其父病故哀伤过度而亡,终年58岁。赵熊诏孙子赵怀玉系赵申乔的四世孙,赵怀玉曾任青州府海防同知,登、兖两州知府,工诗擅文,又在朝中任事,参与《四库全书》编校,著有《毗陵志》、《毗陵集》、《宋史节要》等著作,为“毗陵七子”之一。赵怀玉利用祖宅后园,增建了方玉堂、云窝、水阁、亭榭等景。可惜,清同治六年(1867),李鸿章率领淮军协同洋枪队攻陷常州,赵家花园作为太平天国圣库、英王陈玉成驻所遭到浩劫,历经180多年的宏大的赵府变为废墟,仅存的只有那座矗立至今的魁星阁。清光绪十二年(1886),在湖北为官(潜江县令)的史干甫购得这方残园,改建旧园,使园子重新焕发了生机,始称“意园”。

发号台
发号台
发号台

上世纪70年代,在“深挖洞,广积粮”年代,这条流淌了千年的白云溪成为被千人挖河,万民烧砖的防空洞,意园也逐渐破败。改革开放后,人们在由白云溪填平的防空洞上,建起了一个颇具规模的、被常州人称为“香港摊”的迎春市场,至今成为几代常州人难以忘怀的记忆。从此,白云溪畔再也不见“出户见新月,黄昏栖昏鸦。霜林云外直,风草渡头寒”的美景。白云溪的消失,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发号台
发号台
发号台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