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江大岙底:千年古村 风光无限

最后更新 :2023.11.15

 

光明人家 12月8日

发号台

鳌江大岙底:千年古村 风光无限! !

--大岙底的来由与历史,北宋年间就记载有西乡大奥

文:光明人家 2019-12-08

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浓缩着人们对生存环境的认识和思考。一个优秀的地名,能直观地体现一处宜居山水的文化魅力。在每一个地名的身后,都倒映着一段历史的影子,寄托着一方百姓的乡愁。

发号台

地名也是历史的精髓要素之一。具体来说,每一个地名都是人们对地理环境具有的特定位置、范围及形态特征的地方所共同约定的语言代号,地名具有音、形、义、位四项要素。因此,中国每一个不同的区域的地方命名具有强烈的地方色彩和不同时代特点,而浙江平阳的一些地名更具有地方特色,如“垟”、“岙”、“坑”、“丼”等字,反映出地名之来由与历史渊源。

发号台

大岙底地名的由来

在浙南鳌水雁山之间有个叫“小南”的地方,小南地方,依山傍海,村落星罗棋布,如一颗颗珍珠镶嵌在青山绿水间,组成一幅明媚的立体画图。“小南”地方也称“小南垟”或小南平原和昆鳌平原,是温州沿海著名的三江平原之鳌江平原组成之一,也曾是平阳县的大粮仓之一。这里土地肥沃,东临浩海,看潮起潮落;南依大江,观云涌云散;河道纵横,听桨声咿咿;桥梁交错,闻人来人往;夜幕降临,渔水与星光同亮;金秋到时,老人与妇孺齐忙。

发号台

鳌江大岙底地方,是为小南平原的一个地名,现属鳌江西塘社区,它具有鲜明的地方命名特点。平阳沿海之地,多以“嶴”(即简体“岙”)名者,是为山之隈曲处可居人之地。在古字书中并无“嶴”字,只在浙江方志中出现,前人作“奥”,而明嘉靖前后乃从俗,加“山”字偏旁。

发号台

嶴(音:ào)是“岙”的繁体字。原指山中深坳处。属于不常用字。浙江、福建等沿海一带称山间平地,多用于地名,通澳〈名〉形声。从水,奥声。本义:水边地。港湾,海边弯曲可以停船的地方。《宋史·河渠志》载:“无港澳以容舟楫。”北宋沈括《梦溪笔谈·雁荡山》载:“出南门三十里,宿于八岙。”

发号台

温州古称“瓯”,《山海经》说“瓯居海中”。郭璞注:“今临海永宁县,即东瓯,在岐海中也。”郭璞认为是瓯“在岐海中”。“岐海”,指海边一个个半岛和一个个海湾相交错的自然地理现象。因此岐海除言稗海( 小海)外,应该带有海岸萦回曲折之意,亦即山海相接的岬湾式海岸。目前学者们通常将“岐海” 理解为沿海的海湾、海峡、岛屿,表明当时的瓯人居住在海湾与海峡之间。

发号台

远古时代的温州地区并没有沿海平原。由于第四纪大海侵,在5000年以前温州三条河流的河口都类似今天的杭州湾,属于溺谷形海湾,海水一直到达今天的青田县城、平阳县城和平阳水头镇一带,温州大罗山成为海中孤岛,平阳的半天山为横屿半岛。今天的平原地区一片汪洋,波浪直拍山前。由于受此影响,温州境内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一般都分布在离海较远、高程达五六十米的山坪上,而且距离今天最早的只有3000多年。

发号台

温州沿海平原是冲积扇平原而非堆积平原。它原为海域,经历三千余年泥沙淤积和人类围垦,形成今日的平原。郭璞生活在晋代,可见2-3世纪前,温州还属于山脉突出于海洋之中、海湾伸入山地之间的岬湾式海岸,今温州-瑞安-平阳三个城区一线以东的温州沿海平原的主体部分还未完全形成。此后,随着海平面的下降和沿海泥沙的堆积,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逐渐形成今天的沿海平原。

发号台

今在温州沿海平原西侧的山麓地带,多以“岙”字命名的村落,即水涯深曲处。今乐清市、瓯海瞿溪和瑞安市、平阳县、苍南县山麓平原有不少以“岙”为名的村庄,说明这些村庄原来位于水涯深曲处。而平阳鳌江小南平原村庄命名为“岙”颇多。有“阳岙”、“岙底”、“皇岙”、“梅岙”、“包岙”、“莲岙”等等。

发号台

鳌江大岙底最早命名来由暨于此,即原为岐海中溺谷形海湾“澳”,后来海退成陆为平原,“澳”也成了“岙”,因为此地处于小南平原山缘深坳处,为了与其他地方叫“岙”地方加以区别,因此岙深而广大,故称做“大岙底” 。

发号台

大岙底的地理历史

大岙底地方,现属鳌江西塘社区。西塘社区属平原与山区的结合部,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部为山区,东南为平原,中间为丘陵地带,呈狭长型。枫树坦、黄婆亭、小罗垟、杨文广栈、珍珠岩和荆溪诸山分布境内。西部高山顶海拔624米,是为平阳东部第二高峰。

发号台

大岙底之地三面环山,唯东南方向敞开,其实可以说是个盆地地形地貌。两条溪流分别从西北流向大岙底,汇合注入西塘河。由溪流冲击形成了大岙溪河谷小平原(面积约2平方公里)。有甬台温高速公路、温福铁路穿越而过。

发号台

大岙底主要河流为大岙溪,大岙溪发源于杨文广坦(高山顶),流经水井至殿后,有池塘水库、周家坑溪、黄底溪之水注入,然后经过下庄至环溪设有陡门,一条加注入西塘河,另外一条分流至荆溪灌溉沿岸耕地(现此处建设为平阳火车站,已被填埋无存)。大岙溪长度为8.0公里,是为小南平原四条溪流中最长者。

发号台

在大岙溪两岸原设有溪堤(现左岸建设为陈岙公路),全长3500米,沿溪两岸有坑底、张家源、黄底、下庄、山下彭等自然村400多户、2000余人,耕地面积1000余亩。大岙底地方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宜种植水稻、蔬菜与果树等作物。

发号台

古时,大岙底是平阳往西边出行之交通要道,在小南平原尚未完全成陆之际,从平阳西门翻越甸阳山到大岙底,再从大岙底翻越仙岩山至塘川与钱仓,再西行至北港山区,南行至南港松山。民国《平阳县志·舆地志》载:“自塘川山东北行,为大奥山,又东北为甸阳岭,岭东南为长山,又名象山。西北为甸阳山。”现平阳西门甸阳山到大岙底、大岙底至塘川古道尚存。是为当今驴友户外爱常去之古道之一。

发号台

大岙底地名从北宋既有,但现在是个泛称,原有自然村多个,现村庄合并,有新明、珍岙、三永、枫林四个村。大岙底古属平阳慕贤西乡,古称之为“大嶴”。在宋代温州名士许景衡《横塘集》、周行已《孚址集》中就载有慕贤西乡大嶴地名。

发号台

编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的《浙江全省舆图并水路道里记》平阳县中载:“大奥底村,自环溪村西北曲行至此六里,又西北曲行二里至沙冈岭入西门外干路。”民国《平阳县志》载:“十二都,7村:蓝田、陈绛(陈家殿、莲池)、荆溪、环溪、[增塘边(西塘)、大岙底、鳌江(舻艚头、古鳌头)。”

发号台

据地方桥梁石刻记载,早在北宋熙宁(1068—1077)年间,大岙底地方已成村落。郑家河,据当地桥梁刻石记载,北宋熙宁开始成村落,因郑氏定居河边,故名郑家河,沿用至今。山下彭,据地方桥梁刻石记载,北宋熙宁开始成村落,因彭姓人家聚居在黄底山下,故取名山下彭,沿用至今。殿后(大岙底村),据地方桥梁刻石记载,北宋熙宁开始成村落,因地处将军殿后侧,故名。据此,大岙底村落历史已有千年之久。

发号台

大岙底的古迹人文

(一)山川毓秀:大岙底历史源远流长,素以山川毓秀、人文丰厚而享誉一方,其荟萃众多的文物古迹与山川风光更是蜚声遐迩。这方具有标志性、代表性和针对性的北宋名儒蔡元康墓、进士陈彦才墓、平源桥、蔡氏宗祠、杨文广坦、将军宫、溪眉宫、三港殿、珍珠岩、黄婆亭等。可谓大岙地方湖光山色、人文景观浓缩融合之精髓所在。这些人文古迹在漫长岁月中,它目睹、见证了大岙底的环境变迁、历史变化,为后人对此处乡俗民风、宗教信仰等考究留下了依据佐证和宝贵一笔,因此极具史学价值,颇有一番“看头”。

发号台

进入大岙底的杨文广坦(高山顶),这是一方引人乐道的潜龙宝地与仙居胜境。这里流传着民间家喻户晓的“杨文广”传说。这里高山秘境,风光独特,是远古时期火山爆发口,巨石耸立,壁立千仞,登高望远,瓯南美景一览无余。此处春来青野葱郁、莺啼燕语,夏时草长蝶忙、甘泉潆洄,秋到叠翠流金、层林渐染,冬至空林薄霜、云缭雾绕,实乃书不尽之旖旎、道不完之绝美,行走蜿蜒迤逦的羊肠曲径、尽览一水纤回的晴空碧湖,甚感闲逸悠哉也。

发号台

清中期平阳著名学者西塘乡人叶嘉棆对此曾有《山居》诗道:“中途何所恋?门外寂无声。树密得幽趣,峰高见远情。图书消永日,耕凿可长生。屋小风光旧,桥空水势争。归云移鸟道,立石傍人行。守拙忘身世,壮怀气就平。”

发号台

高山顶(又名尖山顶、尖刀峰、宝剑峰)位于大岙底的杨文广坦,主峰海拔624米,山顶,壁立千仞,巨石耸立,是为平阳东部最高峰之一。山顶一巨石耸立,高达数十米,像宝剑出峭,故名。这鬼斧神工似的岩石造型,让人叹为观之。晴日,登高望远,北望温台,南俯苍闽,鳌江两岸及瑞安飞云江广阔流域风光一览无余,山登绝顶人为峰,大好河山,风光壮丽,山上怪石耸立,具有怪、奇、险、野之特点,极具观赏价值,是个极侍开发的旅游、登山、野外穿越最佳胜地,是登山爱好者和户外爱好者最爱去登高跋涉之处。

发号台

而名山怎能无水?山川毓秀,有山有水才是佳地,而杨文广坦水库犹如瑶池,其湖面广阔,景色迷人,可称得上高山上的天池了,有人说,高山上的湖水,是地球表面上的一滴眼泪,杨文广坦水库,就是此地的天池,这一泓碧水, 浸透了千年的风霜,滋润了这一方土地,同时也是鳌江水系的源泉之一。这一泓碧水也为大岙底山川增添了浓重的色彩。

发号台

(二)古迹文物:北宋名儒蔡元康墓。蔡元康(1075—1117)字君济,平阳人。早年入太学并私淑洛学,以诚正为本。崇宁中游京師,政和七年以八行(进士)荐。未报而卒。其事迹见载于《宋元学案》等文献中。据传,早年,蔡元康曾游览大岙底,见此地山川毓秀,嶴深源长,以期作百年后之归地。据许景衡《横塘集》十九《蔡君济墓志铭》载:“政和七年卒,明年葬于邑之大奥山。”其兄元龟亦选大奥。周行己《浮沚集》卷七《蔡君宝墓志铭》云:“大奥之原,邑之西乡。乃铭斯善,以慰其藏。”

发号台

北宋进士陈彦才墓。陈彦才(1090—?),字用中,宣和进士。平阳西塘人,秉性刚毅正直,以不附秦桧,以气节著称。有《述怀诗》,朱熹(晦翁)跋之。其高风亮节,一直为世人所敬仰。据《平阳陈氏志》载。其墓在大岙底岩前淡竹山。其弟陈彦常(处士)墓在大岙底五凤楼山。

发号台

大岙底平源桥:民国《平阳县志》载:慕贤西乡大奥底有溪桥曰:“平源桥”,相传陈族所建,清道光三十年为水冲坏,里人张宗关磨洗桥石,得款识为大宋熙宁某年干光祖建,以诗纪之云:“认得溪桥建宋时,历年七百未曾知。苔痕漫灭难摹字,水势冲崩已没碑。干氏留题犹幸在。陈宗传说总堪疑。”

发号台

大岙底将军宫(殿):在大岙底珍岙村,祀章氏(一说姓孙)将军兄弟,据地方父老口口相传,神为大岙底章家原人,原年代不详。按此殿原有文物香炉记载,上写有明代弘治年间(1488-1505)字样,另据《平阳地名志》载为宋代,据此可上朔神应为宋代人物。

发号台

古樟名木:

古樟有多处、一是将军宫前的古樟,树龄500余年,二是周家坑溪尾宫古樟,树龄300余年。三是黄底殿--三港殿与山下彭宫旁古樟,树龄200-300余年。

发号台

大岙底碇步:在大岙底溪流上,年代久远。分为上、中、下三碇步,总长110多米。1980年下碇步改建为钢筋混凝土阐门桥,长3孔11米,宽3米,桥上行人,闸门蓄水,风光优美。

发号台

(三)名人乡贤:(宋)章氏(一说姓孙)将军兄弟。大岙底人。宋代人物,据地方父老口口相传,将军爷为大岙底五凤楼山下章家原人,一名大媄、一名小媄,其家有猪舍,养猪长得特别快。某日,兄弟俩睡在猪舍,不想醒后成了2米高之巨人。后武举从军战死沙场,得以上报朝廷,皇帝勒封为护国祐民大将军,建殿祭祀,千年不绝,其地因名为殿后。

发号台

(元)广德路平准行用库府使郭与立

。大岙底人,据明苏伯衡《平仲集》-《元广德路平准行用库府使郭君墓志铭》载:郭与立(1270-1344),字贵权,唐汾阳王郭子仪后裔。由生员入吏,历任乐清、永嘉、瑞安,晋任温台运粮千户,太平、台州、庆元三郡曹篆。集庆路旬容县典吏、改信州路平准行用库府使,调广德路。至正四年(1344)卒,年七十四。原已迁居乐清,后因生前喜家乡大岙山川毓秀,遂归,卒后选地卜葬于章家原。

发号台

(明)顺溪陈氏始祖陈育球。陈育球,大岙底人,其父陈蒙,字明山,儒士,为平阳望族陈氏后裔。明代嘉靖-隆庆年间,倭寇侵略平阳沿海,百姓悲惨遭祸害,为了家族平安发展,遂于隆庆年间(1567—1572),陈育球忍痛从大岙底老家举家翻山越岭西行上百里,到四面环山的顺溪定居下来。经过400多年的筚路蓝缕,使昔日山重水隔、近乎荒芜的山坳发展为鳌江上游的重要集镇之一,如今总人口有15000多人,成为浙南地区罕见的聚族而居的大家族,村中90%的居民为陈姓。

发号台

(明)大岙底蔡氏始祖蔡鳌南。蔡鳌南(1598-1647),字仕周,禀贡生,原籍福建泉州南安人,明清之际迁居平邑大岙底,以授徒为生,繁衍生息,蔚然成大族。现已传至15代,分居全国各地。清中期平阳著名学者西塘叶嘉棆为《蔡氏族谱》作序,称:“吾乡蔡氏聚族而居者数千指,询其先,自温陵之南安而来,几百余年。所称石龟坟派下,有讳鳌南,字仕周者,其始迁祖也。厥后子姓繁衍......”

发号台

(清)乾隆辛丑岁贡张瑞鹤。

大岙底人。据民国《平阳县志》选举志载:张瑞鹤,号静山,生卒年不详。清乾隆辛丑岁贡生。其人少有大志,自小刻苦学习,为人正直,成年后曾多次参加乡举(省试)科考,但运气不佳,都没能考取,后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被选取为岁贡,但后也未能被授予一官半职,一直居乡以授徒为生。其一生做善事多多,其故事《虎有善心》记载在清代道光年间平阳学者祝尧之《异屑》书中。

发号台

(民国)木雕工艺大师胡瑞锦:大岙底人。早年学艺,后去台湾谋生发展,在台湾基隆开设雕刻黄杨木佛像店,雕刻各种佛像、灯塔锣架等,胡瑞锦系一代木雕高手,创作态度十分认真,雕海味用活标本当模特。在台湾享有盛誉,号称“小伦仙”。是现代乐清籍黄杨工艺大师王凤祚的师傅。

发号台

吴振管:大岙底人。民国时期平阳著名南拳名家。

发号台

蔡汉明(1916-1939),抗战烈士,大岙底人。国民革命军六七师一九九团四连上等兵,参加抗日战争。于1939年12月牺牲于安徽省贵池县杉木岭。

发号台

吴金媄(1903-1941),革命烈士,大岙底人。1939年参加革命,任平阳县委武工队员,1941年牺牲于昆阳镇西门。

蔡昌棉,大岙底人。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主治医师。

发号台

方先佩(1941--),大岙底人,主任中医师,1965年毕业于浙江中医学院(现浙江中医药大学)。历任江西省南康市第二人民医院院长,南康市中医院院长,南康市政协副主席和江西省政协代表等职。曾被评为江西省十大名中医。

发号台

陈钦达,大岙底人,名教师,曾任西塘双岙小学校长、西塘中学(鳌江八中)教导主任、西塘中心校校长等职。其扎根乡村教育事业四十余年,培育出众多人才,桃李芬芳、德艺双馨,深受地方社会各界敬仰和高度评价。

发号台

珍岙村打造旅游风景区

大岙底之珍岙村坐落在三面环山,依山傍水,东靠平阳城西外笼山,南靠甬台温高速公路及新明村相连,西面与三永山交界,北与枫林山相邻。全村总面积2508亩,共有1750余人,全村现有党员人数38人。经过多年来的基础设施建设,康庄工程建设及 十百工程建设,全村现在已全部通上了电、电话、公路等,对所有垃圾都能进行集中处理,并设有健身场所,建设有珍岙村文化礼堂。

发号台

珍岙村旅游资源丰富,人文积淀深厚。这里是尚未开发的旅游处女之地。大岙溪发源于杨文广坦,其水源远流长,流经大岙峡谷,其溪涧坡陡流急,溪水落之为瀑,聚之为潭,流之为溪。其涓涓细流,晶莹剔透;或溪水击石,白浪翻腾,显出未经雕凿,天然原始的美。

发号台

水流在溪流中形成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石滩深潭。山谷溪涧中,深潭飞瀑或汹涌澎湃,显雷霆万钧之势;或飞流奔泻,呈现虎啸龙吟之威;或喷珠洒玉,见珍珠落盘之景;或微波荡漾,露娇羞婀娜之态。若是在雨后来此观看,其声势更加浩大。一路行来,潭瀑相间,幽深轻凉,春夏秋冬、各有千秋。

发号台

大岙溪谷两边海拔300米的分水凹山,山坡树木葱郁,绿竹成荫,百草丛生,各种奇形怪状的岩石遍布山岗谷底,村内古道四延,向西直至瑞安曹村的石头路,自古是瑞安西部通商鳌江的必经之路,另有从珍珠岩向东翻山经沙岗到平阳县城与从大岙底东北越过甸垟岭至县城的两条古道。

发号台

清中叶平阳籍著名学者西塘叶嘉棆曾来过此地游赏观光,他对大岙底风光大加赞赏,并写有另一首《山居》诗道:“林外孤村住几家,相逢何必饭胡麻?柴门流水依然在,减却春深数片花。犬吠鸟啼林外村,盖间茅屋渐黄昏。游踪却与埃尘隔,红叶青山相对看。”

发号台

近年来,在村书记陈永达带领下,珍岙村建设面貌一新,是为一个人居环境优美的社区。为了开发本地丰厚的旅游资源,打造美丽乡村。2019年2月,珍岙村召开首次乡村振兴乡贤恳谈会,为珍岙村2019年发展出谋划策,为乡村振兴再添一把火。

发号台

对于如何开发大岙溪,会上也有了初步意见,邀请旅游设计公司对珍岙景点进行梳理规划,成立旅游文化投资公司,村集体以自然资源参股,乡贤和村民自愿认购等形式筹集景区打造资金1000万元。“谁出资最多,谁就当旅投公司董事长,只有珍岙村村民才有资格投资入股,形成全民都有股份的氛围,景区打造好了,就可以真正做到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珍岙村文化礼堂总干事、村书记陈永达说。

发号台

古老而年轻的大岙底,熟悉又陌生,它以那悠久的历史,深厚的人文,淳朴的民风,秀丽的乡村风光,引人入胜民间传说,值得附近乡镇与区域的人们去观光,旅游、踏青、投资与发展。或许,这里将会有新的惊喜与期待等待您去探索、发现、发掘.......

发号台

大岙溪谷瀑布

发号台

大岙溪流瀑布

发号台

高山顶风光

发号台

霞光万丈

- END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