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中华古圣先贤 你知道多少? 七

最后更新 :2023.11.15

 

中华古圣先贤 你知道多少?

【摘要】“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中华古圣先贤”就是我们民族古代的英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之中,中国古代有许多人,因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取得了极大的成就,被称为圣人。那么中国古代到底有多少圣人,他们又因何成圣的呢?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天地之间有一股堂堂正气,它赋予万物而变化为各种体形。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正气”在各行各业里靠这种正气万物生生不息,生长流传。但“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能量的“正负”之间,产生的效果,天壤之别。笔者乃“百无一用的书生”,然懂得“位卑未敢忘忧国”;现实中“文化断层”日显突出,必须“亡羊补牢”,防微杜渐------;

重播
播放
00:00 / 00:00 直播
00:00
进入全屏
50
点击按住可拖动视频

【四大文明古国,为何只有中华文明保留下来了?除了“自然因素”外(靠的是地理,靠的是文化,靠的是历史,靠的是政治),中华文明的两个属性是关键: 一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二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精神改变世界。这些因素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代中国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恩格斯说:“就世界的解放作用而言,摩擦生火还是超过了蒸汽机。因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得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后与动物界分开。”(“上古文明”从有巢氏造房、燧人取火开始,经过房居、熟食等初级分化而产生初级文明——自我创造;大禹治水、五谷栽种等产生农耕文明——自强不息;仓颉造字后,产生了记录文明——文明之光;炎黄部落产生社会文明——井然有序;皋陶让我们产生司法文明——公平和谐;神农氏让我们产生医药文明——救死扶伤;王亥、范蠡让商业繁荣社会经济——繁荣昌盛;甘德、石申、鲁班、张衡等让人类科技大放异彩——领引世界;孔子、老子、孟子、庄子、顾恺之、王羲之、东方朔、司马迁等,让华夏大地充满智慧和人文情怀——中庸之道!等等文明之光闪耀世界!姜尚、霍去病、岳飞、关羽等让我们懂得封狼居胥、精忠报国——“虽远必诛”等等中华文明!)以后不在我们华夏文明下一段5000年历史,从现在开始,有你,有我,有我们每一个华夏子女来帮忙实力书写。(反观“西方文明”,从普罗米修斯的盗火开始,就是“强盗逻辑”,宣扬的就是自私自利的“掠夺行为”-------)】

《中华古圣先贤图解》设计理念:“天圆地方”,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是阴阳学说的一种体现。天与圆象征着运动;地与方象征着静止;两者的结合则是阴阳平衡、动静互补。文字释文:1、《中华古圣先贤人物(成就一览)》2、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3、顾绍骅对中国精神的理解:为了国家民族及人民的利益奋斗终生,威武不屈、富贵不淫、贫贱不移;松懈意味停滞不前,放纵等于毁灭!

接上期:

二十五-1、秦始皇——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嬴政(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一说名“正”),又称赵政、祖龙 ,也有吕政一说(详见“人物争议-姓名之争”目录)。秦庄襄王和赵姬之子。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次完成中国大一统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嬴政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后回到秦国,十三岁时继承王位。前238年,平定长信侯嫪毐的叛乱,之后又除掉权臣吕不韦,开始独揽大政。重用李斯、王翦等人,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之后,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遂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所以自称“始皇帝”。同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水系。但是到了晚年,秦始皇求仙梦想长生,苛政虐民,扼杀民智,动摇了秦朝统治的根基。前210年,秦始皇东巡途中驾崩于邢台沙丘。

秦始皇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

发号台

国号

秦朝的国号来自于地名。据《史记》记载,秦之先祖为先贤皋陶、伯翳(伯益),秦人的祖先大费是黄帝之孙颛顼的后裔,舜赐其嬴姓。

至周穆王,造父为周王御,千里平定徐国之乱,受封于赵城,其宗族乃为赵氏(先秦时代“姓”只是表示来源,多为祭祀所用,用于女子称谓,“氏”则表示家族分支,用于男子称谓),嬴姓又盛,故“赵”也是秦的代名词之一。

早期的秦人由于给周王室养马有功,被周孝王封在秦地。周幽王时期犬戎攻入镐京,秦襄公因为保卫周王室有功,正式被封为诸侯国,秦成为国号。而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秦只是一个诸侯国的称呼,统一以后由诸侯国名变为全中国的王朝称呼。由于统治者姓嬴,又有嬴秦之称。

历史

秦人是华夏族(汉族)西迁的一支。秦孝公时期下令求贤,向全天下颁布《求贤令》:“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卫人商鞅从魏国跑到秦都栎阳,帮助秦孝公实行变法革新,并迁都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在孝公宠臣景监的举荐下,商鞅献上了一套“循名责实,信赏必罚”的变法计划。秦孝公大为赞赏,决心实行变法。

商鞅变法的核心思想是:重刑、弱民、抑商和禁旅。迅速使得秦国从一个西方不起眼的弱国变成为“天子致胙”,“诸侯毕贺”的军事强国。

秦国在商鞅变法的短短十多年间,被治理得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秦人皆“勇于公战而怯于私斗”,闻战则喜,“乡邑大治”。连周天子也送礼给孝公,封为“方伯”(一方诸侯领袖),各国纷纷前来祝贺,秦国成为当时最强大富足的国家。

商鞅主持的变法在各国中是最全面,最系统,最彻底的。秦国军队自商鞅变法实行奖励军功政策(军功授爵制)后愈战愈勇。武器装备不断改进。兵种已有步、车、骑之分。军队数量多时达到“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其后出现了尉缭、白起、王翦、蒙恬等著名军事家和将领。

使秦国很快跃居战国首强,迈出了秦朝崛起的重要一步,逐渐使秦国成为实现中国统一的中心力量。

攻灭六国

参见:秦灭六国之战

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韩国降将内史腾率秦军灭韩国,俘韩王安,韩亡。所得韩地置颍川郡。

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秦国大将军王翦攻入赵国国都邯郸,赵王迁被迫降秦,赵破,置邯郸郡、钜鹿郡、太原郡。赵公子嘉率宗族百人逃亡到代城。

秦王政二十年(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荆轲、秦舞阳刺杀秦王未遂,秦王立即派王翦领兵攻燕。

秦王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王翦攻破燕都蓟,燕王喜退守辽东,杀太子丹以求和。

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军王翦之子王贲率领10万大军攻打魏国,包围魏都大梁,引黄河鸿沟水灌大梁。3个月后大梁城破,魏王假投降,魏亡。同年,王翦率领60万大军攻打楚国,屯兵练武,坚壁不战,以逸待劳。

秦王政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王翦率领60万大军渡过淮水,围攻楚国都城寿春。

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楚军斗志涣散、粮草不足,遂从前线撤军。王翦乘机追击,消灭楚军主力,占领楚都寿春,俘虏楚王负刍。楚人复立昌平君为王。王翦又率军渡过长江,平定了江南,置会稽郡,楚亡。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王贲打下辽东,俘燕王喜;接着打下代城,俘赵代王嘉。燕、赵彻底灭亡,秦始皇于代地设置雁门郡。

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王贲率军南下攻打齐国,齐王建不战而降,齐亡。

至此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当时还有卫国作为附庸存在,秦二世元年即前209年被废。

至此诸侯割据称雄的封建国家结束,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汉族统一国家开始了。这是古代历史上特殊的伟大事件。作为一个大一统王朝,在幅员辽阔的统治区域内,创立了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器械同量,同书文字。”

严刑峻法

参见:苛政沙丘之变

长期分裂局面造成的影响,使秦始皇非常关心六国旧地的动静,担心六国旧贵族图谋复辟。为了防止割据的再现,秦始皇把六国富豪和强宗十二万户迁到咸阳,另一部分迁到巴蜀、南阳、三川和赵地,使他们脱离乡土,以便监视。

他把缴获的和没收的武器加以销毁,在咸阳铸成十二个各重千石的铜人。又下令“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尽可能消灭封建贵族依以割据的手段。

为了控制广阔的国土,特别是六国旧境,秦始皇还修建由首都咸阳通到全国各地的驰道,东穷燕齐,南极吴楚。他自己多次顺着驰道巡游郡县,在很多地方刻石纪功,以示威强。

为了加强北方的防务,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又修筑由咸阳经过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直达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的直道,堑山堙谷千八百里。在西南地区,还修筑了今四川宜宾以南至云南昭通的五尺道,于近旁设官进行统治。

人物生平

赵国时期

秦昭襄王四十八年正月(宋忠并称系该月旦日;另,历法转换尚有争议),嬴政出生在当时赵国的邯郸廓城(在今城内中街以东,丛台西南的朱家巷一带)。当时的秦国王孙异人(秦庄襄王)之子。异人是安国君之子,母子均不受安国君的宠爱,加上安国君有子二十多人,异人于是被送往赵国邯郸作为质子。其时秦、赵两国关系恶化,不时发生战争,异人倍受冷遇。他缺少出行的车马和日用的财物,生活困窘,十分失意。卫国商人吕不韦在邯郸做生意,知道了异人的情况,认为他“奇货可居”,于是用重金见到安国君的宠妃华阳夫人,异人认其为母,改名子楚。子楚见到的吕不韦的姬妾赵姬,临幸之后生下了嬴政。

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秦国派王齮围攻赵邯郸,情况非常紧急,赵国想杀死子楚。子楚与吕不韦密谋拿出六百斤金子送给守城官吏,才得以脱身,逃到秦军大营,得以顺利回国。赵国又想杀子楚的妻子和儿子赵政,因为赵姬是赵国富豪人家的女儿,才得以藏起来,因此母子二人竟得活命。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前251年),秦昭王去世,太子安国君继位为王,是为秦孝文王,华阳夫人为王后。华阳夫人乘机劝秦王立之为太子。秦孝文王立子楚为太子。此时赵国亦奉子楚夫人赵姬及子赵政归秦。此时赵政才得以回到秦国。

安国君继秦王位,守孝一年后,加冕才三天就突发疾病去世了,子楚继位,为秦庄襄王。庄襄王尊奉华阳夫人为太后,生母夏姬被尊称为夏太后。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任命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

继位掌权

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年)五月,庄襄王去世,享年三十五岁。13岁的嬴政被立为秦王。嬴政即位时由于年少,尊吕不韦为仲父,国政皆由吕不韦把持。始皇帝八年(前239年),秦王政年已21岁即将亲政,但此时秦国朝廷中却掀起了激烈的政治斗争。

当初吕不韦既把持朝廷,又与太后赵姬偷情。后见秦王政日渐年长,怕被他发现,想离开太后,又怕太后怨恨,所以便把自己的门客嫪毐假施腐刑,只拔掉胡须、眉毛就献给太后,供其淫乐。

秦王政渐长,太后也怀上了嫪毐的孩子,怕被人发现,便借口寝宫风水不好,要搬到别处。 秦王政准许,于是他们搬到雍县的离宫,结果太后生下了两个私生子,而嫪毐也以秦王政假父自居,嫪毐在一次喝醉酒后对一个大臣斥责道:“我是秦王的假父,你竟敢惹我!”这个大臣听后很生气,并且暗中找了个机会把嫪毐和太后的关系告诉秦王政,秦王政得知后非常生气,嫪毐慌了,准备叛乱。而当时嫪毐在太后的帮助下被封为长信侯,领有山阳、太原等地,自收党羽。嫪毐在雍城长年经营,建立了庞大的势力,是秦国中仅次于吕不韦的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

始皇帝八年(前239年),王弟长安君成蟜率领大军攻打赵国,中途谋反,秦军攻占屯留后,成蟜的部下皆因连坐被斩首处死,屯留的百姓被流放到临洮。

始皇帝九年(前238年),秦王政在雍城蕲年宫举行冠礼。嫪毐动用秦王御玺及太后玺发动叛乱,攻向蕲年宫。秦王政早已在蕲年宫布置好三千精兵,打败叛军。嫪毐转攻咸阳宫,那里也早有军队,嫪毐一人落荒而逃,没过多久便被逮捕。秦王政将嫪毐车裂,曝尸示众;又把母亲赵姬关进雍城的萯阳宫;摔死嫪毐与太后所生的两个私生子。

始皇帝十年(前237年),秦王政免除吕不韦的相职,把吕不韦放逐到巴蜀。吕不韦知他与秦王政的关系已无法挽回,便饮毒酒自杀。其后,虽然秦王政听从秦国贵族所言,下了“逐客之令”,逐出六国食客,但被李斯的《谏逐客书》所劝阻,其后他还是重用了尉缭、李斯等人。

并吞六国

主词条:秦灭六国之战、秦攻匈奴之战、秦攻百越之战

秦王政继位时,秦国已吞并了巴、蜀、汉中,西南越过宛城到达郢都,设置了南郡;北面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并且吞灭了二周,在其故地设置三川郡。 [36] 秦王政掌权后,任用尉缭和李斯等人,积极推行统一战略。始皇帝十一年(前236年),赵、燕两国发生战争。赵国出兵攻燕,而秦国以救燕为名派王翦等将出兵分别夹攻赵国,先后攻取了赵的阏与、轑阳(南阳西北)、河间(河北省献县东南)、安阳(河北阳原县东南)等邑,漳水流域已为秦所占有。始皇帝十三年(前234年),秦国又大举向赵国进攻,以所取的赵地建立雁门郡和云中郡。

始皇帝十六年(前231年),魏国被迫把部分土地献秦,韩国亦被迫把南阳地献给了秦。秦派内史腾做南阳假守。始皇帝十七年(前230年),秦派内史腾攻韩,俘虏了韩王安,于韩地建置颍川郡,韩国灭亡。

始皇帝十八年(前229年),秦将王翦率领士兵直下井陉(河北省井陉县西),秦将杨端和率领河内兵进围赵都邯郸。赵派李牧、司马尚带领大军抵御。赵王宠臣郭开受了秦国贿赂,散布流言说李牧、司马尚谋反。赵王因此改用赵葱和颜聚代替李牧、司马尚,并且杀死李牧。始皇帝十九年(前228年),大破赵军,王翦、羌瘣尽定赵地,俘虏赵王。秦王政亲赴邯郸,坑杀了自己幼年居住邯郸时的仇家,然后从太原、上郡返回。赵公子嘉率领其宗族数百人逃到赵的代郡,自立为代王。秦国在赵都邯郸一带建立邯郸郡。

始皇帝二十年(前227年),秦王政派大将王翦、辛胜攻燕国。燕、代两国发兵抵抗,被秦军败于易水以西。次年,秦军攻下燕都蓟城。燕王喜迁都到辽东。秦将李信带兵追击,燕王喜听从代王嘉的计策,杀太子丹,把太子丹的首级献给秦求和。

始皇帝二十一年(前226年),韩国都城发生叛乱,秦国出兵平定韩的叛乱,乘机处死韩王安。

始皇帝二十二年(前225年),秦王政派将军王贲攻魏,包围了魏都大梁(开封市),引黄河水灌城,三个月大梁城坏,魏王出降,魏国灭亡。秦王政就在魏的东部地区建立砀郡。同年,秦王政派李信、蒙恬带20万大军攻楚。李信攻楚的平舆(平舆县北),蒙恬攻楚的寝(安徽临泉县),取得初步胜利。秦楚两军在城父邑(今安徽省亳州东南城父集)相遇,楚军乘秦军不备发起反攻,大败秦军。后秦王政派王翦和蒙武带60万大军出征,大破楚军于蕲(今安徽宿州东南),迫使楚将项燕自杀。接着秦军攻入楚都寿春,俘虏了楚王负刍。秦于楚地设九江郡(安徽寿县)、长沙郡(湖南长沙市)。

始皇帝二十五年(前222年),王翦平定了楚的江南地,降服了越国之君,设置会稽郡,楚国灭亡。 [48] 秦王政在灭楚的同时,不断地向东扩展,陆续设郡,并攻取鲁地,设置薛郡(山东曲阜)。同年,秦王政派王贲攻燕的辽东,虏燕王喜,灭亡燕国。接着又回师攻代,虏代王嘉,建立代郡(河北蔚县西南)和辽东郡(辽宁省辽阳市老城区)。

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将王贲从燕国南下攻齐,俘虏齐王建,灭了齐国,在齐旧地建立了齐郡(山东淄博市东北)和琅邪郡(山东胶南县西南夏河城)。

秦国从始皇帝十七年(前230年)起,到灭齐时止,耗时10年陆续兼并了六国,继而于始皇帝二十八年(前219年)开始平定南方百越。从此,秦王政完成统一大业,进入了帝国时代。

开创帝制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王政灭六国后,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遂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 [8]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所以自称“始皇帝”。同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乃称皇帝。他还继续执行孝公变法以来商鞅的法家政策,加强君主专制,削弱旧贵族势力,提拔由军功而上升起来的贵族。此外,他还信奉阴阳家所提出的“五德终始”说,认为秦是水德,周是火德,水能克火,因此秦得天下,故以十月为岁首。

秦始皇废除分封制以后,建立了一套自中央到地方的郡县制和官僚制。初分全国为36郡,以后随着土地的扩大增至46郡,定咸阳(陕西咸阳市秦都区)为首都。中央政府最高的官僚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亦称“三公”。地方郡的长官为守,县的长官为令。郡县制初步打破了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封建制、官僚制则代替了贵族的世袭制。

为了巩固政权,秦始皇还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主要是: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统一文字;修筑长城、驰道和直道;强迫迁徙六国富民和平民。秦统一六国以后,为了防止六国贵族依持宗族“死灰复燃”,强迫他们迁徒到咸阳,要他们看护皇陵,或者迁徙于西南边远地区,一些平民也同时被迫迁徙,叫做“迁虏”,做开矿、开盐井等苦役。始皇帝三十二年(前215年),秦将蒙恬夺河南地,设置34县,建立九原郡(治所在内蒙古包头市西北)。

巡游求仙

主词条:秦始皇巡游秦始皇东巡徐福东渡

从齐燕来的儒生方士们把儒家的“封禅”也作了改头换面的修改了一遍,盛传自古帝王莫不举行封禅典礼。始皇帝二十七年(前219年)至始皇帝三十二年(前215年),秦始皇连续到东方沿海,江淮流域以及北边等地巡游,所到之处,无不刻石颂其功德。到了统治后期,秦始皇迷恋长生不死之术,笃信命数。又说海上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岛,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有“不死之药”,服后便可“长生不老”。秦始皇想成为“长生不老”的神仙。有些怪迂苟合之徒,如卢生、韩终、徐福、侯生,都投奔秦朝。

秦刻石

卢生劝说秦始皇道:“我们寻找灵芝、奇药和仙人一直找不到,一定是有什么东西与它们相克。我们建议您要不时秘密出行,来驱逐恶鬼。恶鬼避开了,神仙真人才会来到。您居住的地方如果让臣子们知道,就会妨害与神仙交往,希望您所住的宫室不要让别人知道。这样,不死之药或许能够得到。”秦始皇就对外宣称说:“我慕神仙真人,我自己就叫真人’,不再称朕’了。”他还下令咸阳附近二百里内的二百七十座宫观都用天桥、甬道相互连接起来,把帷帐、钟鼓和美人都安置在里边,全部按照所登记的位置不得移动。皇帝所到的地方,如果有人说出去,就判死罪。

徐福等人入海寻找仙药,花费了很多时间和钱财也没找到。他害怕遭受责罚,就欺骗秦始皇说:称海中有三神山。但我们时常被大鲨鱼困扰,所以无法到达。希望皇上派善射之人一起前往,遇到大鲨鱼就用连发的弓弩射它。”恰巧秦始皇做梦与海神交战,海神的形状与人形相似。占梦的博士说:“水神本来是看不到的,他用大鱼蛟龙做侦探。现在皇上的祭祀周到而恭敬,却出现这种恶神,只有把它除掉才能找到真正的善神。”于是秦始皇命令入海的人携带捕大鱼的工具,亲自带着弓弩去射杀了一条大鱼。

秦始皇派他带领三千童男童女,乘楼船入海求仙山,后不知所终,或许是遇海难,或许是漂到某海岛定居,后者可能性更大,民间传说是到日本去了。

焚书坑儒

主词条:焚书坑儒

始皇帝三十二年(前215年),秦始皇又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等仙人踪迹,后来又使韩佟、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药。对于秦始皇这种行为,也有儒生表示劝谏的,博士齐人淳于越建议始皇仍实行分封宗室子弟为诸侯的政策,始皇交给臣下讨论。丞相李斯反对。李斯的奏议促成了秦始皇帝下令焚书禁书,规定史书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论》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准保存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愿学法令,则以吏为师。

始皇心里已感到受骗,于是命令御史案问诸生,互相揭发牵连四百六十余人,始皇下令把他们都在咸阳活埋。有人认为《史记》记载秦始皇坑杀的乃是术士,并不是儒生,但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坑杀的人“皆诵法孔子”。

病逝沙丘

主词条:沙丘之变

秦王政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死于他第五次东巡途中的沙丘宫(今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县)。秦始皇死后,赵高采取了说服胡亥威胁李斯的手段,二人在沙丘宫经过一番密谋,假造秦始皇发布诏书,由胡亥继承皇位,还以秦始皇的名义指责扶苏为子不孝、蒙恬为臣不忠,逼迫他们自杀,不得违抗。在得到扶苏自杀的确切消息后,胡亥、赵高、李斯这才命令车队日夜兼程,迅速返回咸阳。

为了继续欺骗臣民,车队不敢捷径回咸阳,而是摆出继续出巡的架势,绕道回咸阳。由于暑天高温,秦始皇的尸体已经腐烂发臭。为遮人耳目,胡亥一行命人买了许多“鲍鱼”装在车上,“鲍鱼”的味道掩盖了尸体的腐臭味,迷惑了大家。

回到咸阳后,胡亥继位,是为秦二世,赵高任郎中令,李斯依旧做丞相,但是朝廷的大权实际上落到了赵高手中。赵高阴谋得逞以后,开始对身边的人下毒手。他布下陷阱,把李斯逐步逼上死路,李斯发觉赵高阴谋后,就上书告发赵高。秦二世胡亥不仅偏袒赵高,并且将李斯治罪,最后将李斯腰斩于咸阳。赵高升任丞相,由于他可以出入宫禁,特称“中丞相”。

为政举措

政治

首称皇帝

秦始皇之前的各国诸侯都被称为“君”或“王”。战国后期,秦国与齐国曾一度称“帝”,不过这一称号在当时并不同行。一统天下的秦始皇,以为这些称号都不足显示自己的尊崇,于是下令大臣议称号。 [68] 经过一番议论,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人认为,秦王政“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功绩“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他们援引传统的尊称,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建议秦王政采用“泰皇”头衔。然而,秦始皇对此并不满意。他只采用一个“皇”字,因有“三皇五帝”而在其下加一“帝”字,创造出“皇帝”称号。从此以后,“皇帝”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了使皇帝的地位神圣化,秦始皇又采取了一系列“尊君”的措施:

首先取消谥法。谥法起于周初,是在君王死后,依其生平事迹,给予带有评价性质的称号。但秦始皇认为,像这样“子议父,臣议君”,太不像话,更没意义。他宣布废除谥法,不准后代臣子评价自己。

其次天子自称曰“朕”。“朕”字的意义与“我”相同,以前一般人也可以使用,但秦始皇限定只有皇帝才能自称为“朕”。皇帝的命令叫作“制”或“诏”(命曰制,令曰诏,盖二者效令不同也)。

第三,文字中不准提及皇帝的名字,要避讳。文件上逢“皇帝”“始皇帝”等字句时,都要另起一行顶格书写。

最后,只限皇帝使用的、以玉质雕刻的大印才能称为“玺”。

中央集权

秦始皇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和政权机构。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有左右二员,是百官之首,掌政事。太尉掌军事,不常置。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贰,掌监察百官。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以下,是分掌具体政务的诸卿,其中有掌宫殿掖门户的郎中令,掌宫门卫屯兵的卫尉,掌京畿警卫的中尉,掌刑辟的廷尉,掌谷货的治粟内史,掌山海池泽之税和官府手工业制造以供应皇室的少府,掌治宫室的将作少府,掌国内民族事务和外事的典客,掌宗庙礼仪的奉常,掌皇室属籍的宗正,掌舆马的太仆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与诸卿议论政务,皇帝作裁决。

在此之外,秦代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官职,比如博士—“掌通古今”,即通晓古今史以备皇帝咨询,同时负责图书收藏;典属国——与典客一样主管少数民族事务,不同的是典客掌管与秦友好的少数民族的交往,而典属国则负责已投降秦朝的少数民族;詹事——管理皇后和太子的事务。秦王朝建立的这套中央集权机构的政权机构,以后一直被历代王朝所仿效。

地方机构

秦始皇灭六国后,采纳李斯的建议,废除分封制,改行郡县制。地方行政机构分郡、县两级。郡县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郡设守、尉、监(监御史)。郡守掌治其郡。郡尉辅佐郡守,并典兵事。郡监掌监察事宜。秦始皇把全国分成三十六郡,以后又陆续增设至四十一郡。

县,万户以上者设令(县令),万户以下者设长(县长)。县令、县长领有县丞、县尉及其他属员。县令、县长主要管政务,县尉掌握军事,县丞掌管司法。县以下设乡,其主要职能有四:1.摊派徭役;2.征收田赋;3.查证本乡被告案情;4.参与对国家仓库粮食的保管工作。

乡设三老掌教化,啬夫掌诉讼和赋税,游徼掌治安。乡下设里,是最基层的行政单位。里有里典,后代称里正、里魁,以“豪帅”即强有力者为之。里中设置严密的什伍户籍组织,以便支派差役,收纳赋税。并规定互相监督告奸,一人犯罪,邻里连坐。此外还有掌管治安、盗贼的专门机构,叫做亭,亭设亭长。亭除了主要管理治安,还负责接待往来的官吏,掌管为政府输送、采购、传递(文书)等事。

军事

统一六国

韩国的实力在六国中最弱,但地理位置却是秦国统一道路的最大障碍,秦始皇首选的攻击目标为韩国。始皇帝十六年(前231年),韩国南阳郡“假守”(即代理郡守)内史腾,向秦献出他所管辖的属地。内史腾被秦王政任命为内史,后又派他率军进攻韩国。 [38] 内史腾于始皇帝十七年(前230年)俘获韩王安,韩国灭亡。 [39]

始皇帝十八年(前229年),秦始皇派王翦领兵攻赵。赵国派李牧、司马尚率兵抵御。王翦用重金收买了赵王的宠臣郭开,要他散布李牧、司马尚企图谋反的流言。赵王轻信谣言,派赵葱和颜聚替代李牧,此后李牧被杀害。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秦军攻破邯郸。 [40] 不久,出逃的赵王迁被迫降秦,赵国实际上灭亡了。但是公子嘉却带着一伙人逃到代郡(河北蔚县),自立为王。后秦军在始皇帝二十五年(前222年)灭燕国之后将其俘虏。

始皇帝二十二年(前225年),秦始皇派出年轻将领王贲,率军围攻魏都大梁(河南开封)。由于大梁城防经过多年修建,异常坚固,秦军强攻不下。王贲想出了水攻的办法。秦军大批士卒被安排去挖掘渠道,将黄河、鸿沟的水引来,灌注到大梁。三个月后,大梁的城墙壁垒全被浸坍,魏王假只得投降。魏国灭亡了。

始皇帝二十四年(前223年)秦军攻占楚都寿春(安徽寿县),俘虏了楚王负刍,楚国灭亡。始皇帝二十五年(前222年),刚在南方灭楚的大军,又乘胜降服了越君,设置会稽郡。于是,长江流域全部并入秦的版图。

始皇帝二十一年(前226年),秦军攻下燕都蓟(北京市),燕王喜与太子丹逃亡辽东郡。秦将李信率领秦军数千人,穷追太子丹至衍水。太子丹因潜伏于水中幸免于难。后来,燕王喜经过权衡利害关系,派人将太子丹杀掉,将其首级献给秦国,想以此求得休战,保住燕国不亡。燕王喜逃到辽东以后,秦军主力就调往南线进攻楚国。始皇帝二十五年(前222年),王贲奉命攻伐燕国在辽东的残余势力,俘获燕王喜,燕国彻底灭亡。

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始皇命令王贲挥戈南下,攻打东方六国中的齐国。王贲南下伐齐,几乎就没有遇到过什么抵抗。王贲率军长驱直入,来到临淄,齐王建与后胜马上向秦投降。 齐国灭亡。

南征百越

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始皇完成了统一中原的大业之后,经过一系列的准备,始皇帝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命大将屠睢率50万大军,发动了南征百越的战争,这场战争是秦朝诸战中最艰难激烈一仗。秦军共分五路,一路攻取东瓯和闽越,两路攻南越,其余两路攻西瓯。《淮南子·人间训》记载了秦始皇南征百越的艰难历程:“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三年不解甲驰弩,使监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杀西呕君译吁宋;而越人皆入丛薄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相置桀骏以为将,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杀尉屠雎,伏尸流血数十万,乃发适戍以备之。”秦军兵分五路,经广西北部的越城岭、湖南南部的九嶷山以及江西南康和余干等地,向两广地区的越族进军。战争前后相持达三年之久。

始皇帝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始皇命任嚣和赵佗再次进攻百越各部族。秦军势如破竹,该战使整个岭南地区从此划入了秦朝的版图。

史籍称先秦时期岭南是烟瘴南蛮之地,刀耕火种的氏族社会,至秦军南下带来先进技术始融入文明。秦军南下带来了北方中原农耕技术与先进文化,使岭南地区迅速从刀耕火种时代平稳进入农耕文明时代。秦攻百越战争是秦始皇统一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促进中原与百越的融合及百越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北击匈奴

战国时期中原各国忙于征战,无暇北顾,匈奴经常袭掠与其接壤的秦、赵、燕三国北部边地。为解除匈奴对秦的威胁,秦始皇命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

始皇帝三十三年(前214年)春,蒙恬统主力军从上郡(郡治肤施,今陕西榆林市南)北出长城攻其东;杨翁子率偏师由肖关(宁夏固原东南)出长城攻其西。匈奴败逃。秦遂取河南地(内蒙古乌加河以南及伊克昭盟地)。沿河置44县,移民垦守。因匈奴不断来攻,次年秋,秦始皇复命蒙恬军又北渡黄河,取高阙(内蒙古狼山中部计兰山口),攻占阳山(内蒙古乌加河北的狼山、阴山)、北假(乌加河以南夹山带河地区)。匈奴不敌,向北迁徙。为巩固河南地区,秦置九原郡(郡治九原,内蒙古包头市西北)。这场反击战,解除了匈奴贵族的侵扰与破坏,“悉收河南地”,使今河套内外,大河南北的广大地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摆脱了兵祸的灾难。

开发北疆

北伐匈奴的同时,朝廷又徙去大批刑徒,“实之初县”。始皇帝三十五年(前212年),进一步增加了徙边的人数。除谪徙刑徒外,还鼓励一般民众移居边地。如始皇帝三十六年(前211年),一次就从内陆徙民三万家至北河、榆中定居,凡是去了的,均“拜爵一级”。这些迁去的民众与刑徒,一面屯垦,一面戍边,对于开发北方边地,充实武备,发挥了重要作用。

开拓西南

秦始皇为开拓西南,由于西南各族人民和内陆有着长期的交往,决定打通西南。派常頞通西南夷。常頞以其交通受阻,乃发众开凿了一条从今四川宜宾通往云南滇池一带的栈道,因“其处险阨”,“道广才五尺”,故名五尺道。栈道开通后,大秦的势力直接抵达且兰、夜郎、邛都、昆明等地,并在这里设官“置吏”,建立了行政机构。与此同时,秦又经蜀郡,加强了与邛都、筰、冉者的联系,并使之纳入了郡县制的行政系统。从此,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不仅密切了与内陆的关系,而且成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部分。此外,秦始皇还开了通往西南的五尺道,大致自今四川宜宾至云南曲靖一线,控制了当地的部族国家,将政治势力伸入了云贵高原。

修筑长城

秦灭六国之后,即开始北筑长城。当时中原刚统一,各地原来的贵族势力还很强,若不保持中央各地之间的交通和联系,国家随时会处于再次分裂的局面,所以必须尽快改善中央到各地及其他各郡、县之间的交通和联系,因此须尽快建设道路。

由于多年的战争,原各国的农业设施受到相当大的破坏,或因战争而年久失修;在统一后必须尽快恢复农业生产;因此花相当大的人力来疏通河道,修复水渠,对水路交通和农业灌溉都有利,是很有必要的。

修建长城,是为了保护北部边境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其目的也是为了减少人民的负担;由于匈奴是游牧民族,其骑兵活动范围很大,没有长城的话,要很多军队来防守,这会给人民增加很大的负担。万里长城不是他开创的,他只是把原来秦国,赵国和燕国北边原有的长城连接起来。

经济

统一度量衡战国时期,各国的度量衡制度很不一致。秦始皇以原秦国的度、为单位标准,淘汰与此不合的制度。秦廷在原商鞅颁布的标准器上再加刻诏书铭文,或另行制作相同的标准器刻上铭文,发到全国。与标准器不同的度、量、衡一律禁止使用。在田制上,秦王朝规定6步(约合今23.1厘米)为尺,240步为一亩。这一亩制以后沿用千年而不变。统一币制

秦统一后,规定货币分金和铜两种:黄金称上币,以镒(秦制20两为镒)为单位;铜钱称下币,统一为圆形方孔,以半两为单位。金币主要供皇帝赏赐,铜币才是主要的流通媒介。

秦始皇采取了两种统一货币的主要途径:一是由国家统一铸币,严惩私人铸币,将货币的制造权掌握在国家手中。二是统一通行两种货币,即上币黄金和下币铜钱。改黄金以“镒”为单位,一镒为二十两。铜钱以“半两”为单位,并明确铸金币明“半两”二字。铜钱造型为圆形方孔,俗称“秦半两”。原来六国通行的珠玉、龟贝、银锡等不得再充当货币,及至秦,中一国之币为二等;黄金以镒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

整一交通

旬邑秦直道标志碑

从前222年开始,秦始皇开始大幅修筑以国都咸阳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出去的驰道,类似现代的高速公路。驰道并实行“车同轨”,均宽五十步。驰道的作用有数项,一说是使交通方便,以利管理六国旧地,一说主要目的为方便北方战争前线的补给,还有一说是方便始皇出巡时能畅通无阻。除秦直道和秦栈道外大多在秦故地与六国旧道以及在秦征伐六国时修建的道路上基础上拓建而成。著名的驰道包括:上郡道、临晋道、东方道、武关道、秦栈道、西方道及秦直道。

秦始皇在扫灭六国后,为方便运送征讨岭南所需的军队和物资,于是命史禄开凿河渠以沟通长江水系的湘江和珠江水系的漓江。运河在最终在秦始皇二十年至二十三年(前219年—前215年)修成。灵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自贯通后,二千多年来就一直是岭南与中原地区之间的水路交通要道。因此,此项工程在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土地制度

在土地制度方面,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秦始皇下令:“使黔首自实田也。”即占有土地的人自动呈报实际占有土地的数量,并按照规定缴纳赋税。这个法令承认各类土地的实际占有状况,在客观上具有推动私有土地数量不断发展的意义。他还改变各地“田畴异亩” 的状况,统一土地度量制度,规定6尺为步,240方步为一亩。这一亩制沿用千年而大致不变。

手工业、商业政策

秦始皇与秦国国君一样,奉行“上农除末,黔首是富”的经济政策,力图使“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在对商业有所抑制的同时,秦始皇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法律,加强对手工业和商业的管理。为了加强管理,秦朝设立了“漆园啬夫”、“司空啬夫”、“采铁啬夫”等职官,还制定了《工律》《工人程》《均工律》《效律》等法规。秦朝法律在保护合法商业活动的同时,明令禁止一切非法的经商活动,没有特许权力的政府机构以及官吏、农民从事商业经营一律属于违法行为。《田律》禁止农民卖酒。《厩苑律》禁止乘用公家车马的官吏出卖死马的肉和皮,这类物品必须统一交县一级政府处理。《金布律》禁止都官自行出售需要处理的物品,必须统一送大内或县处理。《秦律杂抄》有一条法律规定:严禁低级官吏利用为其配备的马匹和差役进行牟利活动,否则处以流放的重刑。

秦朝法律还有限制商品价格、保护公平交易、禁止走私等规定。《金布律》明文规定:除价格在一钱的小商品外,出售者必须明码标价。《司空律》规定:粮食价格每担三十钱,劳动力价格“日居八钱,公食者日居六钱”。《法律问答》规定:其他国家的商贩必须呈验经营凭证,禁止百姓与非法的外商进行交易。珠玉等贵重商 品不准卖给“邦客”、“旅人”等其他国家的商人。破获的走私珠宝必须缴送内史,由内史酌情奖赏。

秦始皇一方面奉行重本抑末的政策,另一方面承认并保护大商人的社会地位。例如乌氏倮以畜牧和贸易致富,“畜至用谷量马牛”。“秦始皇允许其“比封君,以时与列臣朝请”。巴寡妇清一家靠开采丹穴致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

民族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前,注意到对西南、东南和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统治,从而加强了以华夏民族为主的多民族的统一国家的政治关系和文化关系。在统一以后,就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置吏,使之成为秦国的一个组成部分。秦灭楚后,就进一步统一东南越族地区,于东瓯和闽越之地建立了闽中郡(在今福建福州市)。

随后秦始皇命令屠睢统率50万大军分五路南下,深入今湖南、广东和江西境内。同时发配负债的贫民、赘婿、贾人支援战争,终于统一了南越和西瓯地区,建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从此这些地区就成为秦国的疆域。

战国后期从西到北有一支强大的游牧部落——匈奴勃然兴起,活动在阴山之北的头曼城(今内蒙古五原东北的阴山北麓),其酋长头曼单于经常利用行动迅速的骑兵深入中原掠夺粮食、人口,焚烧村舍。赵武灵王因此采取防御措施,移民开垦。但是仍不能阻止匈奴的南下,九原河南(指黄河以南)一带为其所占有。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年),迁3万户到河北榆中垦殖,同时在原来秦、赵、燕的北边长城基础上,建成长达5000里的长城。

文化

殷商以降,文字逐渐普及。作为官方文字的金文,形制比较一致。但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兵器、陶文、帛书、简书等民间文字,则存在着区域中的差异。这种状况妨碍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影响了中央政府政策法令的有效推行。于是,秦统一中原后,秦始皇下令李斯等人进行文字的整理、统一工作。

李斯以战国时候秦人通用的大篆为基础,吸取齐鲁等地通行的蝌蚪文笔画简省的优点,创造出一种形体匀圆齐整、笔画简略的新文字,称为“秦篆”,又称“小篆”,作为官方规范文字,同时废除其他异体字。此外,一位叫程邈的衙吏因犯罪被关进云阳的监狱,在坐牢的10年时间里,他对当时字体的演变中已出现的一种变化(后世称为“隶变”),进行总结。此举受到秦始皇的赏识,遂将他释放,还提升为御史,命其“定书”,制定出一种新字体,这便是“隶书”。隶书打破了古体汉字的传统,奠定了楷书的基础,提高了书写效率。

秦始皇下令统一和简化文字,是对中国古代文字发展、演变做了一次总结,也是一次大的文字改革,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社会

行同伦

行同伦”就是端正风俗,建立起统一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秦朝也给予相当的重视。比如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来到泰山下。这里原是齐国故地,号称“礼仪之邦”。秦始皇就令人在泰山所刻的石上记下男女之间界限分明,以礼相待,女治内,男治外,各尽其责,从而给后代树立好的榜样,予以表彰。而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在会稽刻石上留的铭文,则对当地盛行的淫泆之风,大加鞭笞,以杀奸夫无罪的条文来矫正吴越地区男女之大防不严的习俗。

车同轨

战国时期,各国车辆形制不一。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定车宽以六尺为制,一车可通行全国。

大移民

大规模移民是秦始皇维护国家统一、政治安定的重要措施之一。其特点是次数众多,规模巨大,持续时间很长。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关记载达十二条之多。其中一次迁徙达三万户以上的大规模移民至少有五、六次之多。其中在统一六国当年迁徙到咸阳的“天下豪富”就达十二万户之多。此外还有许多没有见于具体记载的迁移,如《史记·货殖列传》中的一批富豪曾被迁往各地。根据上述记载估算,秦始皇下令迁徙的人口数以百万计,甚至很可能达二三百万人以上。秦始皇大规模移民的原因和目的主要有充实边疆地区、直接控制豪强大族、惩罚反贼和罪人、充实皇帝特别关照的地区。

历史评价

尉缭: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

卢生: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

贾谊: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②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志,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主父偃:①秦皇帝任战胜之威,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②务胜不休,欲攻匈奴,……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饟,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路死者相望,盖天下始畔秦也。

伍被:秦绝圣人之道,杀术士,燔《诗》《书》,弃礼义,尚诈力,任刑罚,转负海之粟致之西河。……于是百姓离心瓦解,欲为乱者十家而七。

严安:秦王蚕食天下,并吞战国,称号皇帝。一海内之政,坏诸侯之城。销其兵,铸以为钟虡,示不复用。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乡使秦缓刑罚,薄赋敛,省徭役;贵仁义,贱权利;上笃厚,下佞巧;变风易俗,化于海内;则世世必安矣。当是时,秦祸北构于胡,南挂于越,宿兵于无用之地,进而不得退。行十余年,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及秦皇帝崩,天下大畔。

司马迁:①自缪公以来,稍蚕食诸侯,竞成始皇。始皇自以为功过五帝,地广三王,而羞与之侔。善哉乎贾生推言之也!②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③始皇既立,并兼六国,销锋铸鐻,维偃干革,尊号称帝,矜武任力。

“盐铁会议”中文学:弃仁义而尚刑罚,以为今时不师于文而决于武。赵高治狱于内,蒙恬用兵于外,百姓愁苦,同心而患秦。

班彪:汉承秦制,改立郡县,主有专已之威,臣无百年之柄。

班固:①周历已移,仁不代母。秦直其位,吕政残虐。然以诸侯十三,并兼天下,极情纵欲,养育宗亲。三十七年,兵无所不加,制作政令,施于后王。盖得圣人之威,河神授图,据狼、狐,蹈参、伐,佐政驱除,距之称始皇。②至于秦始皇,兼吞战国,遂毁先王之法,灭礼谊之官,专任刑罚,躬操文墨,昼断狱,夜理书,自程决事日县石之一。而奸邪并生,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溃而叛之。

王朗:无德之君,不应见祀。

裴元略:尧舜茅茨,周卑宫室,故致和平,庆隆八百。始皇穷极奢丽,嗣不及孙。

李世民: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始皇暴虐,至子而亡。汉武骄奢,国祚几绝。

虞世南:彼始皇者,弃仁义而用威力,此可以吞并而不可以守成,贻训子孙,贪暴而已。

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柳宗元在名著《封建论》: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符合了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趋势,所谓“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非圣人意也,势也。”

张居正:三代至秦,混沌之再辟者也,其创制立法,至今守之以为利,史称其“得圣人之威“周王道穷也,其势必变而为秦,举前代之文制,一切铲除之,而独持之以法。西汉之治,简严近古,实赖秦之驱除也。惜乎扶苏仁懦,胡亥稚蒙,奸宄内发,六国余孽尚存。因天下之怨,而以秦为招,再传而蹙,此始皇之不幸也。

李贽: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祖龙是千古英雄挣得一个天下。

章太炎在1913年撰写的《秦政记》也赞扬秦始皇,说:“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夏曾佑:“有为汉一朝之皇帝者,高祖是也;有为中国二十四朝之皇帝者,秦皇、汉武是也。”

柳翼谋《中国文化史》:“始皇时代之法制,实具伟大之精神,以一政府而统制方数千里之中国,是固国家形式之进化,抑亦其时思想之进化也。”“盖秦政称皇帝之年,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不可谓非历史一大关键。惟秦虽有经营统一之功,而未能尽行其规划一统之策。凡秦之政,皆待汉行之。秦人启其端,汉人竟其绪。”

吕思勉:秦始皇,向来都说他是暴君,把他的好处一笔抹杀了,其实这是冤枉的。他的政治实在是抱有一种伟大的理想的。 [87] 秦始皇的政策虽好,行之却似过于急进。北筑长城,南收两越,除当时的征战外,还要发兵戍守;既然有兵戍守,就得运粮饷去供给;这样,人民业已不堪赋役的负担。他还沿着战国以前的旧习惯,虐民以自奉。 [87] 秦人致败之由,在严酷,尤在其淫侈。用法刻深,拓上不量民力,皆可诿为施政之误,淫侈则不可恕矣。 [88]

翦伯赞:“在我看来,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的人物。我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的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而是因为他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倾向,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

鲁迅:①德国的希特勒先生们一烧书,中国和日本的论者们都比之于秦始皇。秦始皇实在冤枉得很,他的吃亏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帮闲们都替新主子去讲他的坏话了。不错,秦始皇烧过书,烧书是为了统一思想。但他没有烧掉农书和医书;他收罗许多别国的“客卿”,并不专重“秦的思想”,倒是博采各种的思想的……但是结果往往和英雄们的豫算不同。始皇想皇帝传至万世,而偏偏二世而亡,赦免了农书和医书,而秦以前的这一类书,现却偏偏一部也不剩。 ②许多史书对人物的评价是靠不住的。历代王朝,统治时间长的,评论者都是本朝的人,对他们本朝的皇帝多半是歌功颂德;统治时间短的,那朝代的皇帝就很容易被贬为“暴君“,因为评论者是另一个朝代的人了。秦始皇在历史上有贡献,但是吃了秦朝年代太短的亏。

陈登原《国史旧闻》:“始皇刚毅戾深,乐以刑杀为威,专任狱吏而亲幸之,海内愁困无聊”

梁启超《战国载记》:“秦始皇宁为中国之雄,求诸世界,见亦罕矣。其武功焜耀众所共知不必论,其政治所设施,多有皋牢百代之概。”并认为秦始皇在武功上和创建制度的规模上都不失为盖世之雄主,而其失败在于奢侈、专制、忌刻。汉代所撰成的史籍多叙述秦始皇的淫侈和暴虐,读史者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不应被前人有所偏执的记载所左右,需要以客观的态度作公允的评价。

辜鸿铭:“大约两千年前,我们中国人就在本国与这个极其骇人的超人面孔打过了照面,直到今天,中国的文人学士一想起他的名字,就不寒而栗。他在中国,人称秦始皇,就是那个修筑长城的皇帝。”

黄仁宇:“秦始皇的残酷无道达到离奇之境界,如何可以不受谴责?可是他统一中国的工作,用这样长远的眼光设计,又用这样精到的手腕完成,又何能不加仰慕?”

毛泽东:

秦始皇是个厚今薄古的专家。

对章士钊讲:你们讲共产党等于秦始皇,不对,超过一百倍。

“要马克思与秦始皇结合起来,民主与集中结合起来。”

“殷纣王(通常称之为暴君)精通文学和军事,秦始皇和曹操全都被看作坏人,这是不正确的。”

孔孟是唯心主义,荀子是唯物主义,是儒家的左派。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荀子代表地主阶级。又说: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孔子只说空话。几千年来,形式上是孔夫子,实际上是按秦始皇办事。秦始皇用李斯,李斯是法家,是荀子的学生。

孔夫子有些好处,但也不是很好的。我们应该讲句公道话。秦始皇比孔子伟大的多。孔夫子是讲空话的。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统一了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文字、中国各种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来。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超过他的,可是被人骂了几千年,骂他就是两条:杀了460个知识分子;烧了一些书。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有名的皇帝,我也是秦始皇,林彪骂我是秦始皇,中国历来分两派,一派讲秦始皇好,一派讲秦始皇坏。我赞成秦始皇,不赞成孔夫子。因为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统一文字,修筑宽广的道路,不搞国中之国,而用集权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几年一换,不用世袭制度。

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习近平: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了中国的封建帝王,开始是代表了历史发展要求的,但他好大喜功,横征暴敛,弄得民怨沸腾,不过传之二世秦王朝就灭亡了。

斯塔夫里阿诺斯:从后来的历史看,当时的这些改革不管其理由多么充分,却侵害了许多既得利益集团,引起了激烈的反对。正是这种普遍的憎恶,加上秦王朝缺乏能干的继承人,说明了民众奋起造反和公元前207年、也就是始皇帝去世才四年时秦王朝覆灭的原因。不过,秦的统治虽然如此短命,却给中国留下了深刻且持久的印记。中国已由分封制的国家改变为中央集权制的帝国,并一直存在到20世纪。

人际关系

长辈

曾祖父:秦昭襄王嬴稷

祖父:秦孝文王嬴柱

祖母:夏姬

父亲:秦庄襄王子楚(异人)

母亲:赵姬

兄弟

长安君成蟜。 [30] 另外,秦始皇生母赵姬与嫪毐生有二子,皆被杀死。 [26] [34]

子女

秦始皇有二十余子。长子扶苏。少子胡亥继位,即秦二世,其对秦始皇其他子女展开清洗。除长公子扶苏被赐死于军中外,据《史记·秦始皇本纪》,公子将闾兄弟三人,被迫拔剑自杀,另有六名公子被戮死于杜县。而据《史记·李斯传》,有十二名公子在咸阳市中受戮;公子高则在胡亥清洗兄弟时自请为秦始皇殉葬,获准;另有十名公主,被害于杜县。不过,以上尚非秦始皇的全部子女。

另外,1977年,在陕西省临潼县上焦村秦墓发掘时,曾有铜印章“荣禄”和“阴嫚”出土,一说与秦始皇子女有关,另说实与之无关,还有观点称“阴嫚”可能为秦始皇之妃。

轶事典故

接纳死谏

秦王嬴政处死嫪毐后,将母亲赵姬迁至萯阳宫居住,并下令说:“谁敢进谏太后的事,就把谁杀掉,犁开他脊背,切断他的四肢,放在阙下!”因进谏而死的已有二十七人。齐人茅焦请求见嬴政,嬴政派侍者问:“你是不是进谏太后事的?”茅焦回答:“是。”侍者回去禀告嬴政。嬴政说:“去告诉他,他没看见阙下堆的死人吗?”侍者告诉茅焦,茅焦说:“我听说,天上有二十八宿,现在死的已有二十七人,我来就是为了凑够这个数。我不是怕死的人,去禀告吧!”侍者又将此言禀知嬴政,嬴政大怒说:“这家伙故意来违抗我的禁令,快烧开水煮他,还想堆在阙下吗?”嬴政按着剑坐,满嘴喷沫。使者召茅焦进宫。茅焦对嬴政说:“陛下将假父车裂,这是嫉妒;把两弟摔死,这是不慈;把母亲迁走,这是不孝;用酷刑杀死谏士,这是暴君桀纣的行径。天下知道,不会有人再倾向秦国,我恐怕秦会灭亡,真为陛下担忧。我的话已说完,请将我处死。”于是自己解衣伏在铡刀座上。嬴政下殿,一手扶起他,一手挥开左右说:“赦免他,先生穿好衣服,我愿听你的话。”马上封立茅焦为仲父,官爵为上卿,并将太后迎回。

荆轲刺秦

参见:荆轲刺秦、图穷匕见

十二金人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防止人民反抗而尽收天下之兵器,铸成之十二个大铜人像,即十二金人。据传是秦始皇用来防止金属流通,收集天下金属所铸,也有传说是秦皇用大禹九鼎所铸。

传国玉玺

秦始皇刻“传国玉玺”,一说取材于“和氏璧”。据传,始皇二十八年(前219),秦始皇乘龙舟过洞庭湖,风浪骤起,龙舟将倾,秦始皇慌忙将传国玉玺抛入湖中,祈求神灵镇浪。玉玺由此失落。而八年后,华阴平舒道有人又将此传国玺奉上。

结识外星人

据《拾遗记》称,秦始皇时期与天外之民有过接触,从他们那里学来了铬金属镀到青铜剑上的铸造技术。

跑马修堤

参见:秦始皇跑马修金堤

封禅泰山

参见:秦始皇封禅泰山、泰山封禅

神秘谶语

阿房阿房亡始皇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有童谣“阿房、阿房,亡始皇”流传。

始皇帝死而地分

史书记载,秦始皇三十六年(前211年)发生了荧惑守心的凶兆。同年,有颗陨星坠落在东郡,落地后变为石块,有个“黔首”(老百姓)在那块石头上刻了“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听说了,就派御史前去挨家查问,没有人认罪,于是把居住在那块石头周围的人全部抓来杀了,焚毁了那块陨石。

今年祖龙死

秦始皇三十六年(前211年)深秋的一天,秦始皇还在巡游,前面忽然出现一个陌生人,拦住马车。这人手里拿了一块玉璧,不声不响地塞给使者。使者狐疑接过,未及开口,对方就抢先说了一句话:“今年祖龙死”!掷地有声。使者吓得够呛。“今年祖龙死”,祖,就是始祖,人之先;龙,君之象。意思是说今年秦始皇要死。陌生人撂下这句石头般冷硬的话,掉脸儿飞快走掉,使者回过神再想找,人早已不知去向。

亡秦者胡

秦始皇让卢生四处求访神仙,他从海外带回图书,说“亡秦者胡也”。秦始皇以为“胡”是胡人,派三十万人北去击匈奴。却没想到的是秦朝在他儿子胡亥手里灭亡的。

出巡逸事

五大夫松

秦始皇上泰山封禅祭山,下山时忽遇暴风雨,只得在松树下躲避。始皇认为松树有功,于是封树为五大夫,是为五大夫松的典故。

大怒湘君

《史记》记载,秦始皇出巡时,在湘山祠遇到大风,几乎不能渡河。秦始皇问博士(一种官职)说:“湘君是什么神?”博士回答说:“听说是尧的女儿,舜的妻子,埋葬在这里。”秦始皇对这个湘君非常生气,认为是在故意与他作对,就派人把湘山上的树全部砍光。因为当地是红土,湘山也变成了红色的秃山。不过出土的秦代简牍记载与之相反,秦始皇在巡游湘山时赞叹“其树木野美”,明令“皆禁勿伐”。

始皇射鱼

秦始皇巡游海上,方士徐市(徐福)等入海求长生不老药,几年也找不到,害怕始皇责罚,谎说:“蓬莱仙药可以求得,但海中有大鱼阻碍,到不了那里,希望派善射的武士一同往,用弩箭射它。”始皇又梦见与海神作战,博士官解梦,说:“水神常化做大鱼蛟龙的样子,这种恶神应当除去,善神自会来临。”于是始皇命令海船带上捕大鱼的器具,自己亲自带上连弩,等大鱼出现射杀。船行至之罘时,射杀一条巨鱼,是为始皇射鱼的典故。

鞭石入海

传说秦始皇作石桥,想东渡大海,观日出之处。当时有神人,能驱赶石头下海自动成桥,嫌石头行得慢,神人就用鞭子抽打,石头都被鞭得流血。到晋代时石头还向东倾斜,颜色还是红的,是为鞭石入海的典故。

秦镜照胆

据说秦始皇有一面宽四尺、高五尺九寸的方镜,人正面来照,镜里映像却是倒的。用手扪住心照,可以清楚看到肠胃五脏。如果人有疾病,就掩心来照,可以知道病在什么部位。女子如果有邪心,就照出她胆张心动。秦始皇常用这面方镜来照宫人,有胆张心动的就处死。

人物争议

姓名之争

秦始皇的姓名有如下多种说法:

嬴政:史载秦始皇的“姓”为嬴,“嬴政”是秦朝灭亡以后人们在称呼秦始皇姓名时最为通行的用法,例如西汉时人扬雄著《法言》中有“嬴政二十六载,天下擅秦”的语句;

赵政/赵正:史载秦始皇的“氏”为赵,故也有“赵政”之说,也作“赵正”,如出土文献《赵正书》。有观点认为,秦始皇在统一天下后改“姓”为赵,所以才有赵政或赵正之说;

秦政/秦正:另一说秦始皇的“氏”为秦,故《汉书·贾山传》所载贾山在汉文帝时进上的《至言》中称之为“秦政”,《毛诗正义》卷首唐孔颖达序则写作“秦正”;

吕政:因世传秦始皇的生父为吕不韦,故东汉时出现了“吕政”一说。

外貌之谜

关于秦始皇的外貌,史书有两种描述:

《史记·秦始皇本纪》引用尉缭的话:“秦王为人,蜂准,长目,鸷鸟膺,豺声,少恩而有虎狼心。”

《太平御览》引用《河图》记载秦始皇“虎口,日角,大目,隆鼻,长八尺六寸,大七围。”

第一段史料描述秦始皇高鼻梁、细长眼睛、胸脯似鹰、声音如豺,这种人刻薄少恩,心如虎狼。郭沫若甚至依据这段描述认为,秦始皇的这些特征是“生理上的缺陷”,因为他患有“软骨症”。第二段史料记载秦始皇高大魁梧,身高接近2米,腰身粗大、浓眉大眼。而研究人员依据秦陵附近出土的男性头骨,对其样貌进行了复原。有说法认为,该头骨的主人或许是秦始皇诸多儿子中的一个,因此可能会接近秦始皇的相貌。

身世之谜

秦始皇的身世,史书记载含糊不清,《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母为吕不韦的姬妾。《史记·吕不韦列传》则称始皇生母嫁给异人时,已经怀有身孕,至大期(怀孕十二个月)而生下了他,有人据此认为始皇是吕不韦之子。

配偶之谜

秦始皇的皇后在史书中完全没有记载。其观点有如下几种:

秦始皇没有立过皇后,之所以没有立,是因为后宫太多,无法确定;

秦始皇信方士追求长生不老,这种厚望的特殊要求延迟了他立后的进程;

秦始皇的母亲私生活不检点,以致有私生子,对秦始皇影响甚大,产生了仇恨女人的心理障碍,使他迟迟未能立后;

秦王嬴政的王后是楚国夫人,出身楚国王族,与华阳夫人和昌平君有密切的血缘亲情关系,扶苏的母亲也是这位楚夫人。华阳夫人去世后,楚系外戚集团的地位衰落,不仅昌平君被贬斥出京迁徙到郢陈,王后楚夫人的地位也大受影响。秦王嬴政当了皇帝以后没有册立皇后,他在多位儿子中重视皇长子扶苏,却又没有正式册立扶苏为太子,都与此有直接的关联。

死亡之谜

秦始皇之死,留下了不少疑点,例如:

死亡时间:《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驾崩于三十七年七月丙寅,但在周家台秦墓出土的历谱中,该年七月并没有丙寅日。日本学者鹤间和幸认为此“七月丙寅”应当看成是八月丙寅(二十一日)之误。中国学者辛德勇则认为,更有可能是月份无误而日期有误。

死亡地点:《史记》记载始皇崩于沙丘,《赵正书》则记载始皇病重时已经到达柏人(在沙丘以西)。

遗命内容:《史记》记载始皇遗诏令扶苏返回,实际上是以扶苏为继承人,但未及发出即崩,赵高等趁机伪造了赐死扶苏、以胡亥继位的诏令;《赵正书》则载始皇召李斯等议事,同意了他们以胡亥继位的意见。

就《史记》和《赵正书》的内容差异而言,从成书时间上看,《史记》作者司马迁未必不曾见过《赵正书》或所谓始皇以胡亥为继承人的说法,但这种说法被排除在《史记》的叙事之外。对于后人来说,进一步的探究尚缺乏更多的线索。

暴君之议

秦朝在统一后不久就频繁的大兴土木,尽管其中一部分工程如长城灵渠是利国利民的,但生产力仍遭到极大破坏,秦始皇三十一年,一石米就卖到了一千六百钱,民众苦不堪言,因此秦朝二世而亡也就不奇怪了。

历代都宣扬秦始皇残暴不仁,如焚书坑儒、大建阿房宫、长城、骊山墓等等。但从考古看来,”焚书“是有的,但是好在所焚的书在咸阳宫和民间多有副本,可惜的是周王室存放的珍贵史籍没有副本,也被付之一炬从此绝迹。“坑儒”是后世的说法,《史记》中记载为坑杀术士,但同时也提到“诸生皆诵法孔子”,也就是说这些术士和儒生算是一类的。阿房宫经考古发掘,没有建成,只有一个地基。但是为了修建规模庞大的阿房宫要备工备料,同样耗费巨大,后人有”阿房出,蜀山秃“之语,更不用说秦始皇在咸阳周围复制六国宫殿二百七十余座,还以甬道相连,耗费的民力就无法计算了。秦始皇背离了秦国崇尚节俭的传统,这是他的一大失误。

历史是由人书写的,其中夹杂着很多作者的情感,以及统治者的意志。秦始皇虽然有大功于中国,但同时也为秦朝迅速灭亡埋下了火种。对他的评价必然是褒贬参半,有丑化也有美化,后人读书也难免接受了这些理论。

后世纪念

秦始皇陵

参见:秦始皇帝陵、秦始皇地宫

秦始皇死后埋在骊山墓秦始皇陵。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向东5公里处的骊山北麓。秦始皇陵建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历时39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

骊山墓每年用工七十万人修建。留存的墓从外围看周长2000米,高达55米。内部装修极其奢华,以铜铸顶,以水银为河流湖海,并且满布机关,顶上有明珠做的日月星辰。秦始皇陵筑有内外两重夯土城垣,象征着都城的皇城和宫城。陵冢位于内城南部,呈覆斗形,现高51米,底边周长1700余米。据史料记载,秦陵中还建有各式宫殿,陈列着许多奇异珍宝。秦陵四周分布着大量形制不同、内涵各异的陪葬坑和墓葬,现已探明的有400多个。

仅看秦始皇陵的兵马俑,可看出修建这座陵墓的百姓负担之重。并且,秦二世将建造陵墓的工匠在陵墓造成之后全部被活埋。

始皇故里

参见:秦始皇故里、秦始皇诞生地纪念馆

秦始皇生在邯郸。当时作为人质的秦异人在赵国娶赵姬为妻,在河北省的邯郸生下秦始皇,也称嬴政或赵政。秦始皇生于河北省邯郸市串城街朱家巷一带,邯郸市2014年在其出生地串城街建了秦始皇出生地纪念馆,展出了当地战国时期出土文物和有关秦始皇的史料、学术论著和文学作品。

诗词歌赋

作者

作品

李白

《古风五十九首》 [115-116]

许浑

《途经秦始皇墓》 [117]

章碣

《焚书坑》 [118]

王安石

《秦始皇》 [119]

陈孚

《博浪沙》 [120]

姚广孝

《杂诗八首》 [121]

蒲松龄

《聊斋志异·书痴》 [122]

夏敬渠

《野叟曝言》 [123]

毛泽东

《读〈封建论〉呈郭老》 [124]

地名

参见:秦皇岛、秦皇河

建筑

参见:秦皇求仙入海处、秦始皇行宫遗址、始皇庙、秦皇古道、秦始皇东巡宫

金币

参见:秦始皇金币

史料索引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史记·吕不韦列传》、《史记·李斯列传》等;

赵正书》(参见《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

艺术形象

播报

文学形象

张分田《秦始皇传》,人民出版社,2003年。王立群《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石静《秦始皇传》,三秦出版社,2013年。唐浩明《秦始皇传》,乌兰文艺出版社,2013年。李辰杨《秦始皇传》,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年。张分田《历代帝王传记·秦始皇传》,人民出版社,2015年。

影视形象

电视剧

时间

电视剧名称

扮演者

1974

《一代暴君》

郎雄

1986

《秦始皇》

刘永

1995

《秦始皇与阿房女》

刘德凯

1996

《千秋英烈传》

杨嘉诺

2000

《东周列国·战国篇》

郭涛

2000

《我和僵尸有个约会2》

谢君豪

2001

《寻秦记》

林峰

2001

《吕不韦传奇》

吴军忱、王帆(少年)

2002

《宰相小甘罗》

谢苗

2004

《天剑群侠》

张丰毅

2004

《荆轲传奇》

邵兵

2006

《楚汉风云》

雷明

2007

《大秦直道》

寇世勋

2007

《秦始皇》

张丰毅、翁斐然(少年)

2008

《南越王》

唐国强

2010

《神话》

臧金生

2011

《古今大战秦俑情》

罗嘉良 [125]

2012

《楚汉争雄》

寇世勋

2012

《楚汉传奇》

于和伟

2014

《古剑奇谭》

黑子

2015

《秦时明月》

肖荣生

2017

《秦时丽人明月心》

张彬彬、董李无忧(少年)

2018

《寻秦记》

牛子藩

2018

《天意》

乔振宇

2018

《皓镧传》

佟梦实、石悦安鑫(少年)

2018

《巴清传》

高云翔

2020

《大秦赋》

张鲁一 [126] 、李卓钊(少年)、延鸿峰(幼年)

2023

《三体》

季晨

电影

时间

电影名称

扮演者

1962

《秦始皇帝》

胜新太郎 [127]

1990

《古今大战秦俑情》

陆树铭

1995

《秦颂》

姜文

1999

《荆轲刺秦王》

李雪健

2000

《剑客春秋》

张谦

2002

《英雄》

陈道明

2008

《木乃伊:龙帝之墓》

李连杰

2017

《时空特战队》

徐少强

2018

《王者天下》

吉沢亮

词条图册

《秦始皇的人物关系》、《皇帝之最》、《秦国君主》、《秦国四雄主》、《秦汉时期历代皇帝》、《春秋战国时期秦国著名人物》、《秦汉时期主要历史人物》、《战国时期秦国的太子(部分)》、《战国赵姬的人物关系》、《历史事件—蕲年宫之变的相关人物》、《中国秦朝爵位》、《秦朝一级行政区》、秦朝历史名人》、《中国历史时期及朝代》、《影响世界的100位帝王》、(成语典故《图穷匕见》中的人物、)

重播
播放
00:00 / 00:00 直播
00:00
进入全屏
50
点击按住可拖动视频

二十五-2、范雎——战国政治家、纵横家、军事谋略家、秦国宰相

范雎生卒年不详,亦作范且,或误作范睢,字叔,魏国芮城(今山西省芮城县)人,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纵横家、军事谋略家、战略家、外交家、秦国宰相,因封地在应城,所以又称为“应侯”。范雎辅佐秦昭襄王上承秦孝公、商鞅变法图强之志,下开秦始皇、李斯统一帝业。他是秦国历史上继往开来的一代名相。李斯曾高度评价范雎:“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范雎本是魏国中大夫须贾门客,因被诬陷通齐卖魏,差点被魏国相国魏齐鞭笞致死,后在郑安平的帮助下,易名张禄,潜随秦国使者王稽入秦。

公元前271年,范雎见秦昭王之后,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他主张将韩、魏、赵作为秦国兼并的主要目标,同时应该与齐国等保持良好关系,秦昭王拜范雎为客卿。前266年,他又提醒秦王,秦国的王权太弱,需要加强王权。秦昭王遂废太后,并将国内四大贵族赶出函谷关外,拜范雎为相。

范雎为人恩怨分明,掌权后先羞辱魏使须贾,之后又迫使魏齐自尽。又举荐郑安平出任秦国大将,王稽出任河东郡守。凡是以前帮助过他而处境困苦的人,他都散家财物给予酬谢。

范雎任相后,还创修褒斜栈道,发展秦同巴蜀之间的往来交通,最终“使天下皆畏秦”。

后长平之战爆发,范雎设计在外交上孤立赵国,防止各国合纵,两军对垒三年后,范雎又以反间计使赵国启用无实战能力的赵括代廉颇为将,助力长平,使得白起大破赵军。

晚年举荐蔡泽接替自己的相位,辞归封地,不久病死。

发号台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范雎是魏国人,字叔。虽出身贫寒,但一直有很大的志向,而且他足智多谋、能言善辩。但在魏国一直没能受到重用。他曾周游列国希望那里的国君接受自己的主张而有所作为,但没有成功,便回到魏国打算给魏王任职服务,可是家境贫寒又没有办法筹集活动资金,就先在魏国中大夫须贾门下做事。

随须使齐

周赧王三十二年(公元前283年),燕将乐毅率燕、楚、魏、赵、韩五国兵马攻破齐国都城临淄,并一举略定齐国70余座城池,齐国仅剩下即墨和莒两座城池尚未攻破。齐湣王逃亡,被楚淖齿所杀。齐襄王在这内外交困、岌岌可危的国势下,仓促在莒即位。后齐将田单力挽狂澜,智摆火牛阵,大败联军,力复70城,齐国这才免遭亡国,得以复兴。齐国蒸蒸日上的国势使当初随燕破齐的魏王坐卧不安,深恐齐襄王寻机报复。于是,魏王遣中大夫须贾出使齐国,议和修好,范雎以舍人的身份随从前往。

到齐国之后,朝堂之上,齐襄王对魏使臣须贾很不礼貌,责问魏国反复无常,并说先王之死与魏有关,令人切齿痛心。须贾嚅嚅而无言,不能应对。这时,须贾身后的范雎义正辞严地辩驳道:“齐湣王骄暴无餍;五国同仇,岂独魏国?今大王光武盖世,应思重振齐桓公(指田齐的齐桓公)、齐威王之余烈,如果斤斤计较齐湣王时的恩恩怨怨,但知责人而不知自责,恐怕又要重蹈齐湣王的覆辙了。”齐襄王听完这番不卑不亢、鞭辟入里的雄辩,不但没有发怒,反而心中暗自赞叹此人的胆识和辩才。他仔细地打量了一番眼前这个年轻人,什么也没有说。

齐襄王退朝以后,当晚,他便派人劝说范雎留在齐国,以客卿相处。范雎义正辞严地拒绝道:“臣与使者同出,而不与同入,不信无义,何以为人?”齐襄王闻知,心中甚为敬重,特赐予范雎黄金十斤以及牛、酒诸物。范雎身在异国,肩负通使重命,岂敢擅自受用私馈之物,一再坚辞不纳。范雎据实以告后,须贾令他封还黄金而留下牛、酒。范雎唯命是从。

范雎此番以随从舍人的身份随须贾前往齐国,见须贾被齐襄王数落得嚅嚅无言以对,挺身而出,仗义执言,一来替主人须贾解围,二来维护魏国尊严。但这番话给他带来了难以想像的灾难,以至于险些送掉性命。

死里逃生

回到魏国后,须贾心里恼怒嫉恨范雎,对这事越想越生气,便把范雎在齐国受到齐王厚赐的情况报告了魏相魏齐,并 诬告他私受贿赂,出卖情报,说他对魏国有外心暗通齐国,魏国的宰相是魏国公子之一,叫魏齐。魏齐听了后大怒,命人将范雎抓来,命令左右近臣用板子、荆条抽打范雎,严刑拷打,把范雎打得遍体鳞伤,血肉模糊,肋骨被打折、牙齿被打掉,惨不忍睹,几乎被活活打死,在奄奄一息之际,范雎唯恐性命难保,便屏息僵卧,直挺挺在血泊中不动,佯装死去。舍人误以为范雎已死,便去禀告正在饮酒的魏相。魏齐便命仆人用苇席裹尸,扔在茅厕之中,又让宴饮的宾客轮番往范雎身上撒尿,故意污辱他借以惩一警百,让别人不准再乱说,以戒后人。范雎知是小不忍则乱大谋,只得咬牙强挺。待到天色已晚,范雎从苇席中张目偷看,见只有一名卒吏在旁看守,便悄悄地说:“吾伤重至此,虽暂醒,决无生理。你如果能让我死于家中,以便殡殓,异日定当重金酬谢。”卒吏见其可怜,又贪利,便谎报魏齐,说范雎早已死去,把席子里的死人扔掉算了。酒酣中魏齐命仆人将范雎尸体扔到荒郊野外。范雎这才得以脱身。后来魏齐后悔把范雎当死人扔掉,又派人去搜索范雎。魏国人郑安平听说了这件事,于是就带着范雎一起逃跑,并帮助他隐藏起来,范雎更改了姓名叫张禄。之后去了秦国。

入秦之路

公元前271年,秦昭王派使臣王稽出访魏国。郑安平就假装当差役,侍候王稽。王稽问他:“魏国有贤能的人士可愿跟我一起到西边去吗?”郑安平回答说:“我的乡里有位张禄先生,想求见您,谈谈天下大事。不过,他有仇人,不敢白天出来。”王稽说:“夜里你跟他一起来好了。”郑安平就在夜里带着张禄来拜见王稽。两个人的话还没谈完,王稽就发现范雎是个贤才,便对他说:“先生请在三亭冈的南边等着我。”范雎与王稽暗中约好见面时间就离去了。

王稽辞别魏王和群臣,驱车回国,经过三亭冈南边时,载上范雎便很快进入了秦国国境。车到湖邑时,远远望见有一队车马从西边奔驰而来。范雎便问:“那边过来的是谁?”王稽答道:“那是秦国国相穰侯去东边巡行视察县邑。”范雎一听是穰侯便说:“我听说穰侯独揽秦国大权,他最讨厌收纳各国的说客,这样见面恐怕要侮辱我的,我宁可暂在车里躲藏一下。”不一会儿,穰侯果然来到,向王稽道过问候,便停下车询问说:“关东的局势有什么变化?”王稽答道:“没有。”穰侯又对王稽说:“使臣先生该不会带着那般说客一起来吧?这种人一点好处也没有,只会扰乱别人的国家罢了。”王稽赶快回答说:“臣下不敢。”两人随即告别而去。范雎对王稽说:“我听说穰侯是个智谋之士,处理事情多有疑惑,刚才他怀疑车中藏着人,可是忘记搜查了。”于是范雎就跳下车来奔走,说:“这件事穰侯不会甘休必定后悔没有搜查车子。”大约走了十几里路,穰侯果然派骑兵追回来搜查车子,没发现有人,这才作罢。王稽于是与范雎进了咸阳。

上书自荐

王稽向秦王报告了出使情况后,趁机进言道:“魏国有个张禄先生,此人是天下难得的能言善辩之士。他说秦王的国家处境危险已到了层层堆蛋的地步,能采用我的方略便可安全。但需面谈不能用书信传达’。我所以把他载到秦国来。”秦昭王不相信这套话,只让范雎住在客舍,给他粗劣的饭食吃。就这样,范雎等待秦王接见有一年多。

当时,秦昭王已经即位三十六年了。秦国在南面夺取了楚国的鄢、郢重镇,楚怀王已在秦国被囚禁而死。在东面攻破了齐国。此前齐湣王曾经自称东帝,不久又取消了这个帝号。还曾多次围攻韩、赵、魏三国,扩张了领土。秦昭王武功赫赫,因而讨厌那些说客,从不听信他们。

穰侯魏冉、华阳君是秦昭王母亲宣太后的弟弟,而泾阳君、高陵君都是秦昭王的同胞弟弟。穰侯担任国相,华阳君、泾阳君和高陵君轮番担任将军,他们都有封赐的领地,由于宣太后庇护的缘故,他们私家的富有甚至超过了国家。等到穰侯担任了秦国将军,他又要越过韩国和魏国去攻打齐国的纲寿,想借此扩大他的陶邑封地。

为此,范雎就上书启奏秦王说:“我听说圣明的君主推行政事,有功劳的不可以不给奖赏,有才能的不可以不授官职,劳苦大的俸禄多,功绩多的爵位高,能管众多事务的官职大。所以没有才能的不敢担当官职,有才能的也不会被埋没。假使您认为我的话可用,希望您推行并进一步使这种主张得以实现;如果认为我的话不可用,那么长久留我在这里也没有意义。俗话说:“庸碌的君主奖赏他宠爱的人而惩罚他厌恶的人;圣明的君主就不这样,奖赏一定施给有功的人,刑罚一定判在有罪人的身上。”如今我的胸膛耐不住铡刀和砧板,我的腰也承受不了小斧和大斧,怎么敢用毫无根据疑惑不定的主张来试探大王呢?即使您认为我是个微贱的人而加以轻蔑,难道就不重视推荐我的人对您的担保吗?况且我听说周室有砥砨,宋国有结缘,魏国有县藜,楚国有和氏璞玉,这四件宝玉,产于土中,而著名的工匠却误认为是石头,但它们终究成为天下的名贵器物。既然如此,那么圣明君主所抛弃的人,难道就不能够使国家强大吗?我听说善于中饱私囊的大夫,是从诸侯国中取利;善于使一国富足的诸侯,是从其他诸侯国中取利。而天下有了圣明的君主那么诸侯就不得独自豪富,这是为什么?是因为它们会削割国家而使自我显贵。高明的医生能知道病人的生死,圣明的君主能洞察国事的成败,认为于国家有利的就实行,有害的就舍弃,有疑惑的就稍加试验,即使舜和禹死而复生,也不能改变这种方略。要说的至深话语,我不敢写在书信上,一些浅露的话又不值得您一听。想来是我愚笨而不符合大王的心意吧?还是推荐我的人人贱言微而不值得听信呢?如果不是这样,我希望您赐给少许游览观赏的空闲时间,让我拜见您一次。如果一次谈话没有效果,我请求伏罪受死刑。”

读了这封书信,秦昭王心中大喜,便向王稽表示了歉意,派他用专车去接范雎。

语激昭王

这样,范雎才得以去离宫拜见秦昭王,到了宫门口,他假装不知道是内宫的通道,就往里走。这时恰巧秦昭王出来,宦官发了怒,驱赶范雎,喝斥道:“大王来了!”范雎故意乱嚷着说:“秦国哪里有王?秦国只有太后和穰侯罢了。”他想用这些话激怒秦昭王。秦昭王走过来,听到范雎正在与宦官争吵,便上前去迎接范雎,并向他道歉说:“我本该早就向您请教了,正遇到处理义渠事件很紧迫,我早晚都要向太后请示,现在义渠事件已经处理完毕,我才得机会向您请教。我这个人很糊涂、不聪敏,让我向您敬行一礼。”范雎客气地还了礼。这一天凡是看到范雎谒见秦昭王情况的文武百官,没有一个不是肃然起敬的。

远交近攻

秦昭王喝退了左右近臣,宫中没有别的人。这时秦昭王长跪着向范雎请求说:“先生怎么赐教我?”

范雎说:“嗯嗯。”停了一会,秦昭王又长跪着向范雎请求说:“先生怎么赐教我?”范雎说:“嗯嗯。”像这样询问连续三次。

秦昭王长跪着说:“先生终究也不赐教我了吗?”

范雎说:“不敢这样。我听说从前吕尚遇到周文王时,他只是个渭水边上钓鱼的渔夫罢了。像他们这种关系,就属于交情生疏。但文王听完他的一席话便立他为太师,并立即用车载着他一起回宫,就是因为他的这番话说到了文王的心坎里。因此文王便得到吕尚的辅佐而终于统一了天下。假使当初文王疏远吕尚而不与他深谈,这样周朝就没有做天子的德望,而文王、武王也就无人辅佐来成就他们统一天下的大业了。如今我是个寄居异国他乡的臣子,与大王交情生疏,而我所希望陈述的都是匡扶补正国君的大事,我处在大王与亲人的骨肉关系之间来谈这些大事,本愿进献我的一片愚诚的忠心可不知大王心里是怎么想的。这就是大王连续三次询问我而我不敢回答的原因。我并不是害怕什么而不敢说出来。我明知今天向您陈述主张明天就可能伏罪受死,可是我决不想逃避。大王果真照我的话办了,受死不值得我忧患,流亡不值得我苦恼,就是漆身生癞,披发装疯我也不会感到羞耻。况且,像五帝那样的圣明终不免死去,三王那样的仁爱也不免死去,春秋五霸那样的贤能都死了,乌获、任鄙那样力大无比难免一死,成荆、孟贲、王庆忌、夏育那样勇猛威武也一个个死去了。由此可见,死亡这是每个人必不可免的。处于明了必然死去的形势下,能够对秦国有少许补益,这就是我的最大愿望,我又担忧什么呢!过去伍子胥被装在口袋里逃出了昭关,路上夜里行走,白天隐藏,走到陵水,连饭也吃不上了,只好爬着行走,裸出上身,叩着响头,鼓起肚皮吹笛子,在吴国街市上到处行乞讨饭,可后来终于振兴了吴国,使阖闾成为霸主。假使我能像伍子胥一样极尽智谋效忠秦国,就是再把我囚禁起来,终身不再见大王,这样我的主张实行了,我又担忧什么呢?过去箕子、接舆漆身生癞,披发装疯,可是对君主毫无益处。假使我也跟箕子有同样的遭遇披发装疯,可是能够对我认为贤能的君主有所补益,这是我的最大荣幸,我又有什么耻辱的?我所担忧的,只是怕我死后,天下人看见我为君主尽忠反而遭到死罪,因此闭口停步,没有谁肯向秦国来罢了。现在您在上面害怕太后的威严,在下面被奸佞臣子的惺惺作态所迷惑,自己身居深宫禁院,离不开左右近臣的把持,终身迷惑不清,也没人帮助您辨出邪恶。长此下去,从大处说国家覆亡,从小处说您孤立无援岌岌可危,这是我所担忧的,只此而已。至于说困穷、屈辱一类的事情,处死、流亡之类的忧患,我是从不害怕的。如果我死了而秦国得以大治,这是我死了比活着更有意义。

”秦昭王长跪着说:“先生这是什么话呢!秦国偏僻幽远,寡人愚笨不肖,先生竟屈尊来到这里,这是上天恩准寡人烦劳先生来保存先王的宗庙啊。寡人能受到先生的教诲,这正是上天眷顾先王,而不抛弃他们的后代啊。先生怎么说这样的话呢!从这以后,事情无论大小,上至太后,下到大臣,有关问题希望先生毫无保留地给我以指教,不要再怀疑我了。”范雎听了向秦王拜了两拜,秦王也连忙向范雎拜了两拜。

范雎说:“大王的国家,四面都是坚固的要塞,北面有甘泉高山、谷口险隘,南面环绕着泾、渭二水,右边是陇山、蜀道,左边是函谷关、肴阪山,雄师百万,战车千辆,有利就进攻,不利就退守,这是据以建立王业的好地方啊。百姓不敢因私事而争斗,却勇敢地为国家去作战,这是据以建立王业的好百姓啊。现在大王同时兼有地利、人和这两种有利条件。凭着秦国士兵的勇猛,战车的众多,去制伏诸侯,就如同放出韩国壮犬去捕捉跛足的兔子那样容易,建立霸王的事业是完全能够办到的,可是您的臣子们却都不称职。秦国到现今闭关固守已经十五年,之所以不敢伺机向崤山以东进兵,这都是因为穰侯为秦国出谋划策不肯竭尽忠心,而大王的计策也有失误之处啊,”秦昭王长跪着说:“我愿意听一听我的失策之处。”

可是范雎发觉谈话时周围有不少偷听的人,心里惶惑不安,不敢谈宫廷内部太后专权的事,就先谈穰侯对诸侯国的外交谋略,借以观察一下秦王的态度。于是凑向秦昭王面前说:“穰侯越过韩、魏两国去进攻齐国纲寿,这不是个好计策。出兵少就不能损伤齐国,出兵多反会损害秦国自己。我猜想大王的计策,是想自己少出兵而让韩、魏两国尽遣兵力来协同秦国,这就违背情理了。现在已经看出这两个友国实际并不真正亲善,您却要越过他们的国境去进攻齐国,合适吗?这在计策上考虑太欠周密了。况且曾有过这种失算的先例,先前齐湣王向南攻打楚国,杀楚军、斩楚将,开辟了千里之遥的领土,可是最后齐国连寸尺大小的土地也没得到,难道是不想得到土地吗,是形势迫使它不可能占有啊。各诸侯国看到齐国已经疲惫困顿国力大衰,国君与臣属又不和,便发兵进攻齐国,结果大败齐国。齐国将士受辱溃不成军,上下一片责怪齐王之声,说:策划攻打楚国的是谁?’齐王说:是田文策划的。’于是齐国大臣发动叛乱,田文被迫逃亡出走。由此可见齐国大败的原因,就是因为它耗尽兵力攻打远方的楚国反而使韩、魏两国从中获得厚利。这就叫做把兵器借给强盗,把粮食送给窃贼啊。

王不如远交而近攻(远交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如今放弃近国而攻打远邦,不也太荒谬了吗?再说,过去中山国领土有方圆五百里,赵国独自把它吞并了,功业建成,名声高杨,利益到手,天下没有谁能侵害它。现在韩、魏两国,地处中原是天下的中心部位,大王如果打算称霸天下,就必须先亲近中原国家把它作为掌握天下的关键,以此威胁楚国、赵国。楚国强大您就亲近赵国,赵国强大您就亲近楚国,楚国、赵国都亲附您,齐国必然恐惧了。齐国恐惧,必定低声下气拿出丰厚财礼来奉事秦国。齐国亲附了秦国,那么韩、魏两国便乘势可以收服了。”

秦昭王说:“我早就想亲近魏国了,可是魏国是个翻云覆雨变化无常的国家,我无法同它亲近。请问怎么才能亲近魏国?”

范雎回答道:“大王可以先说好话送厚礼来靠拢它,不行的话,就割让土地收买它;再不行,寻找机会发兵攻打它。”秦昭王说:“我就恭候您的指教了。”于是授给范雎客卿官职,同他一起谋划军事。终于采取了范雎的谋略,派五大夫绾带兵攻打魏国,拿下了怀邑。两年后,又夺取了邢丘。之后秦国执行范雎“远交近攻”的战略方针,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公元前265年,秦国攻打赵国,攻占了三座城池,前264年至前259年,向韩国出兵,先后攻占了少曲、高平、陉城、南阳、缑氏、蔺、野王等大小城邑几十座。

出谋划策

范雎后来又劝说秦昭王道:“秦、韩两国的地形,犬牙交错简直就像交织的刺绣一样。秦国境内伸进韩国的土地,就如同树干中生了蛀虫,人身内患了心病一样。天下的形势没有变化就罢了,一旦发生变化,给秦国造成祸患的还有谁能比韩国大呢?大王不如拢往韩国。”秦昭王说:“我本来就想拢住韩国,可是韩国不听从,对它该怎么办才好?”范雎回答道:“韩国怎么能不听从呢?您进兵去攻荥阳,那么韩国由巩县通成皋的道路被堵住;在北面切断太行山要道,那么上党的军队就不能南下。大王一旦发兵进攻荥阳,那么韩国就会被分割成三块孤立的地区。韩国眼见必将灭亡,怎么能不听从呢?如果韩国服帖了,那么就可乘势盘算称霸的事业了。”秦昭王说:“好的。”就准备派使臣到韩国去。

范雎一天比一天得到秦昭王信任,转眼间受到秦昭王的信任就有几年了。

公元前266年,范雎请求昭王在闲暇方便之时进言议事说:“我住在山东时,只听说齐国有田文,从没听说齐国有齐王;只听说秦国有太后、穰侯、华阳君以及高陵君、泾阳君,从没听说秦国有秦王。独掌国家大权的称做王,能够兴利除害的称做王,掌握生杀予夺权势的称做王。如今太后独断专行毫无顾忌,穰侯出使国外从不报告,华阳君、泾阳君等惩处断罚随心所欲,高陵君任免官吏也从不请示。这四种权贵凑在一起而国家却没有危险,那是从来没有过的。人们处在这四种权贵的统治下,就是我所说的没有秦王啊。既然如此,那么大权怎么能不旁落,政令又怎么能由大王发出呢?我听说善于治国的,就是要在国内使自己的威势牢固而对国外使自己的权力集中。穰侯的使臣操持着大王的重权,对诸侯国发号施令,他又向天下遍派持符使臣订盟立约,征讨敌方,攻伐别国,没有谁不敢听命。如果打了胜仗,夺取了城地就把好处归入陶邑,国家一旦遭到困厄他便可在诸侯国中用事;如果打了败仗就会让百姓怨恨国君,而把祸患推给国家。有诗说:树上结果太多就要压折树枝,树枝断了就会伤害树心;封地城邑太大就要危害国都,抬高臣属就会压抑君主。’从前崔杼、淖齿在齐国专权,崔杼射中齐庄公的大腿并杀死了他,淖齿抽了齐湣王的筋又把他悬吊在庙梁上,一夜就吊死了。李兑在赵国专权,把赵武灵王囚禁在沙丘的宫里,一百天被困饿而死。如今我听说秦国的太后、穰侯专权,高陵君、华阳君和泾阳君相帮同,最终是不要秦王的,这也就是淖齿、李兑一类的人物啊。再说夏、商、周三代亡国的原因,就是君主把大权全都交给宠臣,恣意饮酒纵情游猎,不理朝政。他们授权任职的宠臣,一个个妒贤嫉能,瞒上欺下,谋取私利,从不为君主考虑,可是君主又不醒悟,因此丧失了自己的国家。如今秦国从小乡官到各个大官吏,再到大王的左右侍从,没有一个不是相国穰侯的亲信。我看到大王在朝廷孤单一人,我暗自替您害怕,在您之后,拥有秦国的怕不是您的子孙了。”

秦昭王听了这番话如梦初醒大感惊惧,说:“说得对。”于是废弃了太后,把穰侯、高陵君以及华阳君、泾阳君驱逐出国都。秦昭王就任命范雎为相国。收回了穰侯的相印,让他回到封地陶邑去,由朝廷派给车子和牛帮他拉东西迁出国都,装载东西的车子有一千多辆。到了国都关卡,守关官吏检查他的珍宝器物,发现珍贵奇异的宝物比国君之家还要多。秦昭王把应城封给范雎,封号称应侯。

范雎在担任宰相后,还决定在由秦入蜀的群山峻岭中开凿栈道。也就是褒斜道,是古代穿越秦岭的山间大道。褒斜道南起褒谷口(汉中市大钟寺附近),北至斜谷口(眉县斜峪关口),沿褒斜二水行,贯穿褒斜二谷,故名,也称斜谷路,为古代巴蜀通秦川之主干道路,全程249公里。秦国部队的军需粮草也可以通过栈道将巴蜀军粮源源不断运送至秦国以供使用。后蔡泽在列举范雎之功时,曾说道:君侯相秦,计不下座席,谋不出廊庙,坐制诸侯,利施三川,以实宜阳;决羊肠之险,塞太行之道,斩断三秦通途,令六国不得合纵;栈道千里通于蜀汉,使天下皆畏秦。秦之欲已得,君之功至极。蜀汉丰富的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关中,长安三辅地区发达的文化流传蜀汉,发展了南北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千里栈道的开通,便利了秦、蜀间的往来交通,也使秦国的用兵更加灵活,可以由蜀地出击东方国家。褒斜道在中国历史上开凿早、规模大、沿用时间长。

此后,秦国不断地恫吓楚国,扬言由蜀地而下,秦军不消几日就可踏平楚国。

恩怨分明

范雎做了秦国相国之后,秦国人仍称他叫张禄,而魏国人对此毫无所知,认为范雎早已死了。魏王听到秦国即将向东攻打韩、魏两国的消息,便派须贾出使秦国。范雎得知须贾到了秦国,便隐蔽了相国的身分改装出行,他穿着破旧的衣服偷空步行到客馆,见到了须贾。

须贾一见范雎不禁惊愕道:“范叔原来没有灾祸啊!”范睢说:“是啊。”须贾笑着说:“范叔是来秦国游说的吧?”范雎答道:“不是的。我前时得罪了魏国宰相,所以流落逃跑到这里,怎么能还敢游说呢!”须贾问道:“如今你干些什么事?”范雎答道:“我给人家当差役。”须贾听了有些怜悯他,便留下范雎一起坐下吃饭,又不无同情地说:“范叔怎么竟贫寒到这个样子!”于是就取出了自己一件粗丝袍送给了他。须贾趁便问道:“秦国的相国张君,你知道他吧。我听说他在秦王那里很得宠,有关天下的大事都由相国张君决定。这次我办的事情成败也都取决于张君。你这个年轻人有没有跟相国张君熟悉的朋友啊?”范雎说:“我的主人很熟悉他。就是我也能求见的,请让我把您引见给张君。”须贾很不以为然地说:“我的马病了,车轴也断了,不是四匹马拉的大车,我是决不出门的。”范睢说:我愿意替您向我的主人借来四匹马拉的大车。”

范睢回去弄来四匹马拉的大车,并亲自给须贾驾车,直进了秦国相府。相府里的人看到范睢驾着车子来了,有些认识他的人都回避离开了。须贾见到这般情景感到很奇怪。到了相国办公地方的门口,范睢对须贾说:“等等我,我替您先进去向相国张君通报一声。”须贾就在门口等着,拽着马缰绳等了很长时间不见人来,便问门卒说:“范叔进去很长时间了不出来,是怎么回事?”门卒说:“这里没有范叔。”须贾说:“就是刚才跟我一起乘车进去的那个人。”门卒说:“他就是我们相国张君啊。”须贾一听大惊失色,自知被诓骗进来,就赶紧脱掉上衣光着膀子双膝跪地而行,托门卒向范睢认罪。于是范睢派人挂上盛大的帐幕,召来许多侍从,才让须贾上堂来见。须贾见到范睢连叩响头口称死罪,说:“我没想到您靠自己的能力达到这么高的尊位,我不敢再读天下的书,也不敢再参与天下的事了。我犯下了应该烹杀的大罪,把我抛到荒凉野蛮的胡貉地区我也心甘情愿,让我活让我死只听凭您的决定了!”范雎说:“你的罪状有多少?”须贾连忙答道:“拔下我的头发来数我的罪过,也不够数。”

范雎说:“你的罪状有三条。从前楚昭王时申包胥为楚国谋划打退了吴国军队,楚王把楚地的五千户封给他作食邑,申包胥推辞不肯接受,因为他的祖坟安葬在楚国,打退吴军也可保住他的祖坟。现在我的祖坟在魏国,可是你前时认为我对魏国有外心暗通齐国而在魏齐面前说我的坏话,这是你的第一条罪状。当魏齐把我扔到厕所里肆意侮辱我时,你不加制止,这是第二条罪状。更有甚者你喝醉之后往我身上撒尿,你何等的忍心啊?这是第三条罪状。但是你之所以能不被处死,是因为从今天你赠我一件粗丝袍看还有点老朋友的依恋之情,所以给你一条生路,放了你。”于是辞开须贾,结束了会见。随即范雎进宫把事情的原委报告了昭王,决定不接受魏国来使,责令须贾回国。

须贾去向范雎辞行,范雎便大摆宴席,请来所有诸侯国的使臣,与他同坐堂上,酒菜饭食摆设得很丰盛。而让须贾坐在堂下,在他面前放了一槽草豆掺拌的饲料,又命令两个受过墨刑的犯人在两旁夹着,像马一样喂他吃饲料。范雎责令他道:“给我告诉魏王,赶快把魏齐的脑袋拿来!不然的话,我就要屠平大梁。”须贾回到魏国,把情况告诉了魏齐,魏齐大为惊恐,便逃到了赵国,躲藏在平原君的家里。

范雎担任了秦相之后,王稽曾经对范雎说:“事情不可预知的有三件,毫无办法的也有三件。君王说不定那一天死去,这是不可预知的第一件事情。您突然死去,这是不可预知的第二件事情。假使我突然去,这是不可预知的第三件事情。如果君王有一天死去了,您即使因我没被君王重用而感到遗憾,那是毫无办法的。如果您突然死去了,您即使为还未报答我而感到遗憾,也是毫无办法的。假使我突然死去了,您即使因不曾及时推荐我而感到遗憾,也是毫无办法的。”范睢听了闷闷不乐,就入宫向秦王进言说:“不是王稽对秦国的忠诚,就不能把我带进函谷关;不是大王的贤能圣明,就不能使我如此显贵。如今我的官位做到了相国,爵位已经封到列候,可是王稽还仅是个谒者,这该不是他带我进关的本意吧。”

秦昭王便召见了王稽,任命他做河东郡守,并且允许他三年之内可以不向朝廷汇报郡内的政治、经济情况。范雎又向秦昭王举荐曾保护过他的郑安平,昭王便任命郑安平为将军。范雎于是散发家里的财物,用来报答所有那些曾经帮助过他而处境困苦的人。凡是给过他一顿饭吃的小恩小惠他是必定报答的,而瞪过他一眼的小怨小仇他也是必定报复的。

瓦解合纵

当时,天下的谋士都聚集在赵国讨论合纵盟约,目的是使六国联合起来攻打强秦,这时范雎对秦昭王说:“大王不必忧心,臣可以使他们的合纵之盟约土崩瓦解。因为秦对于天下的策士,平日丝豪没有怨仇,他们所以要聚会谋划攻打秦国,是因为自己想借此升官发财而已。请大王看看大王的狗,现在睡着的都好好睡着,站着的都好好站着,走着的都好好走着,停着的都好好停着,彼此之间没有任何争斗。可是只要在它们之间丢下一块骨头,所有的狗都会立刻跑过来,呲牙咧嘴露出一副凶残相,互相争夺,乱咬乱叫。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所有的狗都起了争夺的意念。”范雎就派秦臣唐雎用车载着美女乐队,并且给他五千金,让他在赵国的武安大摆宴席,并且对外宣称:“邯郸人谁愿意来拿黄金呢?”结果首谋攻秦的人没有拿赠金,而那些得到黄金的人,就跟秦国像兄弟一样亲密了。

范雎又告诉唐雎说:“您此番为秦国在外交方面建功,可以不必管黄金究竟给了哪些人,只要你把黄金都送完就算功劳不小,现在再派人拿五千金给您。”于是唐雎又用车拉着大量的黄金出发,再度前往武安去收买天下策士,结果还没分完三千金,参加合纵之约的天下谋士就为黄金而大起内讧。

大仇得报

公元前265年,范雎任秦相的第二年,秦国向东进攻韩国的少曲和高平,拿下了这两个城邑。

秦昭王听说魏齐藏在平原君的家里,想替范雎一定报这个仇,就假装交好写了一封信给平原君说:“我久闻您为人有高尚的道德情义,希望跟您交个像平民百姓一样无拘无束的知心朋友,您肯光临我这里小住几日的话,我愿同您开怀畅饮十天。”平原君本就畏惧秦国,看了信又认为秦昭王真的有意交好,便到秦国见了秦昭王。

秦昭王陪着平原君宴饮了几天,便对平原君说:“从前周文王得到吕尚尊他为太公,齐桓公得到管夷吾尊他为仲父,如今范先生也是我的叔父啊。范先生的仇人住在您家里,希望您派人把他的脑袋取来;不然的话,我就不让您出函谷关。”

平原君说:“显贵了还要交低贱的朋友,是为了不忘低贱时的情谊;豪富了还要交贫困的朋友,是为了不忘贫困时的友情。魏齐,是我的朋友,即使他在我家,我也决不会把他交出来,何况现在他根本不在我家呢。”昭王又给赵国国君写了一封信说:“大王的弟弟在我秦国这里,而范先生的仇人魏齐就在平原君家里。大王派人赶快拿他的脑袋来;不然的话,我要发动军队攻打赵国,而且不把大王的弟弟放出函谷关。”

赵孝成王看了信就派士兵包围了平原君的家宅,危急中,魏齐连夜逃出了平原君家,见到了赵国宰相虞卿。虞卿估计赵王不可能说服,就解下自己的相印,跟魏齐一起逃出了赵国,两人抄小路奔逃,想来想去几个诸侯国都没有能急人之难而可以投靠的人,就又奔回大梁,打算通过信陵君投奔到楚国去。信陵君听到了这个消息,由于害怕秦国找上门来,有些犹豫不决不肯接见他们,就向周围的人说:“虞卿这个人怎么样?”当时侯嬴也在旁边,就回答说:“人固然很难被别人了解,可了解别人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那个虞卿脚踏草鞋,肩搭雨伞,远行而到赵国,第一次见赵王,赵王赐给他白璧一对,黄金百两;第二次见赵王,赵王任命他为上卿;第三次见赵王,终于得到相印,被封为万户侯。当前,天下人都争着了解虞卿的为人。魏齐走投无路时投奔了虞卿,虞卿根本不把自己的高官厚禄看在眼里,解下相印,抛弃万户侯的爵位而与魏齐逃走。能把别人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来投奔您,您还问这个人怎么样’。人固然很难被别人了解,了解别人也实在不容易啊!”信陵君听了这番话分明有讥讽自己的意味深感惭愧,赶快驱车到郊外去迎接他们。可是魏齐听到的是信陵君当初不大肯接见他的消息,便一怒之下刎颈自杀了。赵王得知魏齐自杀身亡,终于取了他的脑袋送到秦国。秦昭王这才放平原君回赵。

助力长平

秦国继续推行远交近攻战略,攻打韩国。公元前264年,秦国进攻韩国的汾陉,夺取了它,并在靠着黄河边上的广武山筑城。

公元前262年,秦攻取韩国的野王,将韩国的上党郡与韩国国内隔断;

周赧王五十四年(前261年)初,秦昭王派兵攻占了韩国的缑氏(今河南偃师市南)和纶氏(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以威慑韩国。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初,秦昭王又命令左庶长王龁率领军队攻打并占领了上党。上党的百姓纷纷逃亡到赵国境内,赵国的军队在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接应上党的百姓。

周赧王五十五年(公元前260年),秦军大举北进,进攻赵国。老将廉颇率赵兵迎敌,秦、赵两军相持于长平。

当赵军初战失利时,赵孝成王派郑朱前去秦国议和。范雎为了麻痹赵国,防止各国合纵,设计对赵国使者郑朱殷勤、隆重、友好的接待,大肆向各国使者宣传秦、赵已经和解,借以防止各国出兵救赵,使赵国的处境更加孤立。

秦兵虽然勇武善战,怎奈廉颇行军持重,坚筑营垒,等待时机与变化,迟迟不与秦兵决战。如此一来,两军相持近两三年,仍难分胜负。秦国君臣将士个个焦躁万分;却又束手无策。秦昭王问计于范雎,说:“廉颇多智,知秦军强而不轻易出战。秦兵劳师袭远,难以持久,战事如此久拖不决,秦军必将深陷泥淖,无力自拔,为之奈何?”范雎沉吟片刻,又向昭王献了一条反间计。

范雎遣一心腹门客,从便道进入赵国都城邯郸,用千金贿赂赵孝成王左右亲近之人,散步流言道:“秦军最惧怕的是赵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有为且精通兵法,如若为将,恐难胜之。廉颇老而怯,屡战屡败,现已不敢出战,又为秦兵所迫,不日即降。”

赵王闻之,将信将疑。派人催战,廉颇仍行“坚壁”之谋,不肯出战。赵王对廉颇先前损兵折将本已不满,今派人催战,却又固守不战,又不能驱敌于国门之外。于是轻信流言,顿时疑心大起,竟不辨真伪,匆忙拜赵括为上将,赐以黄金彩帛,增调20万精兵,持节前往以代廉颇。

赵括虽为赵国名将赵奢之子,确也精通兵法。但徒读经文书传,不知变通,只会坐而论道,纸上谈兵,而且骄傲自大。一旦代将,立即东向而朝,威临军吏,致使将士无敢仰视者。他还把赵王所赐黄金、财物悉数藏于家中,日日寻思购买便利田宅。

赵括来到长平前线,尽改廉颇往日约束,易置将校,调换防位,一时弄得全军上下人心浮动,紊乱不堪。范雎探知赵国已入圈套,便与昭王奏议,暗派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火速驰往长平,并约令军中:“有敢泄露武安君为将者斩!”

白起是战国时期无与伦比的久经沙场的名将;一向能征惯战、智勇双全。论帅才,赵括远不能与白起相比;论兵力,赵军绝难与秦兵抗衡。范雎之所以秘行其事,目的就是使敌主松懈其志,以期出奇制胜。两军交战,白起佯败,赵括大喜过望,率兵穷追不舍,结果被秦军左右包抄,断了粮草,团团围困于长平。秦昭王闻报,亲自来到长平附近;尽发农家壮丁,分路掠夺赵人粮草;遏绝救兵。赵军陷于重围达46天,粮尽援绝,士兵自相杀戮以取食,惨不忍睹。赵括迫不得已,把全军分为四队,轮番突围,均被秦军乱箭击退,赵括本人也被乱箭射死。长平一战,秦军获得了空前的胜利,俘虏赵兵40余万,除年老年幼者240人放还外,其余全部坑杀。

这次战役,秦军先后消灭赵军45万,大大挫伤了雄踞北方的赵国的元气,使其从此一蹶不振。战后,秦军乘胜进围赵都邯郸。虽曾有赵国名士毛遂自荐,赴楚征援,又有魏国信陵君窃符救赵,也只能是争一时之生存,无法挽回赵国败亡的厄运。

长平之战,在秦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秦与关东六国的战争,如果说秦惠文王时还处于战略相持阶段的话,至此则进入了战略反攻阶段。此后,虽有庞缓组织的最后一次赵、魏、韩、楚、燕五国合纵抗秦,但也仅仅是困兽犹斗而已。

邯郸之战

在长平之战胜利后,白起又分秦军为三路,扩张战果:命王龁率一军攻占赵国的皮牢(地名);命司马梗率一军北上,夺取太原(今山西省中部地区);白起亲率大军准备攻打赵国首都邯郸,想一举灭亡赵国。

但秦国虽在长平之战歼灭了赵国四十五万人,但自身也元气大耗。长平之战持续打了三年,旷日持久。且秦国的供给线是赵国的三倍以上,输送粮食过程中造成的消耗远高于赵国。秦国投入的兵力远远多于赵国,单纯的军队消耗也远远大于赵国。而长平之战前,秦国累年征战,耗损严重,并且四面树敌。再加上赵韩两国合谋,派使者赴秦,游说应侯范雎。范雎被赵国使者说服。

秦昭襄王与范雎审时度势商议后,接受了赵、韩割地求和的请求,允许韩国割垣雍,赵国割六城,达成和议,于周赧王五十六年(前259年)一月下令罢兵。

当赵孝成王准备按和约割让六城时,大臣虞卿认为割地与秦,秦势更强,赵“地有尽而秦之求无已”,如此赵将灭亡。虞卿建议以六城赂齐国,联齐抗秦。赵孝成王用其谋,派虞卿东见齐王建,商讨合纵抗秦计划,并借魏国使者来赵连络合纵之机,与魏订立盟约。同时将灵丘(今山西省灵丘县)封给楚相春申君黄歇,结好楚国,并对韩、燕亦极力交好。在国内则积极发展生产,重整军备,进行抗秦准备。

秦昭襄王见赵国违约不割六城,反而与东方诸国合纵对付秦国,大怒,遂于公元前259年10月,令五大夫王陵率军二十万兵伐赵,直攻赵都邯郸。

二年正月,王陵攻邯郸不大顺利,秦王又增发重兵支援,结果王陵损失五校(一校约为8000人)秦军。于是秦昭襄王命白起接替王陵为帅,白起称病推辞。白起对秦昭襄王说:“邯郸实非易攻,且诸侯若援救,发兵一日即到。诸侯怨秦已久,今秦虽破赵军于长平,但伤亡者过半,国内空虚。我军远隔河山争别人的国都,若赵国从内应战,诸侯在外策应,必定能破秦军。因此不可发兵攻赵。”

秦昭襄王改派王龁替王陵为大将,八、九月围攻邯郸,久攻不下。楚国派春申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伤亡惨重。白起听到后说:“当初秦王不听我的计谋,结果如何?”秦昭襄王听后大怒,强令白起出兵,白起自称病重,经范雎请求,仍称病不起。三月后,秦军战败消息不断从邯郸传来,秦昭王更迁怒于白起,命他即刻动身不得逗留。白起只得带病上路,行至杜邮(今陕西省咸阳市任家咀村),秦昭襄王与范雎商议,以为白起迟迟不肯奉命,“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便派使者赐剑命其自刎。

白起拿起剑自刎时,仰天长叹:“我对上天有什么罪过,竟落得如此下场?”过了好一会儿,他又说:“我本来就该死。长平之战,赵军降卒几十万人,我用欺骗的手段把他们全部活埋了,这就足够死罪了!”说完自杀。时为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十一月。

公元前257年12月,魏、楚两国军队先后进抵邯郸城郊,进击秦军。赵国守军配合城外魏、楚两军出城反击。在三国军队内外夹击之下,秦军大败,损失惨重。王龁不得不率领秦军撤回河东汾城(今山西省侯马市北)。

盛衰无常

公元前256年,秦国派大将赵掺攻打韩国,攻占了阳城(河南郑州登封市),斩首了4万人。攻打赵国,攻占了二十几个县,斩杀及俘虏了九万人。周赧王姬延非常恐慌,和燕国、楚国密谋联合各国,再订立合纵盟约攻秦。秦国立即起兵攻打周国,掳获姬延到秦国,然后又释放他回到周国。姬延死了,东周国亡,立国879年。

在邯郸之战时秦昭王任用郑安平,派他领兵攻打赵国。郑安平在战场上反被赵军团团围住,情况危急,他带领二万人投降了赵国。对此应侯范雎自知罪责难逃,就跪在草垫上请求惩处治罪。按照秦国法令,举荐了官员而被举荐的官员犯了罪,那么举荐人也同样按被举荐官员的罪名治罪。这样应侯应判逮捕父、母、妻三族的罪刑。可是秦昭王恐怕伤害了应侯的感情,就下令国都内:“有敢于议论郑安平事的,一律按郑安平的罪名治罪。”同时加赏相国应侯更为丰厚的食物,来使应侯安心顺意。此后二年,王稽做河东郡守,曾与诸侯有勾结,因犯法而被诛杀。为此,范雎一天比一天懊丧。

后来,有一天秦昭王上朝时不断叹息,范雎走上前去说:“我听说人主忧虑是臣下的耻辱,人主受辱是臣下的死罪’。今天大王当朝处理政务而如此忧虑,我请求治我的罪。”

秦昭王说:“我听说楚国的铁剑锋利而歌舞演技拙劣。这个国家的铁剑锋利那么士兵就勇敢,它的歌舞演技拙劣那么国君的谋计必定深远。心怀深远的谋略而指挥勇敢的士兵,我恐怕楚国要在秦国身上打算盘。办事不早作准备,就不能够应付突然的变化。如今武安君已经死去,而郑安平等人叛变了,国内没有能征善战的大将而国外敌对国家很多,我因此忧虑。”秦昭王说这番话意思是激发鼓励应侯。而范雎听了却感到恐惧,也想不出什么办法来。这个时候燕国人蔡泽听闻了这些事来到秦国,找范雎辩论,范雎听信了蔡泽所说的日中则移,月满则亏之言,于是在公元前255年推举蔡泽代替自己的相位,辞归封地,不久病死。 [23] [40]

主要成就

远交近攻

范雎向秦昭王提出“远交近攻”之策,同时范雎也是秦国历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战略方针的人,这是范雎对秦国的杰出贡献,为秦逐个兼并六国最后统一中国奠定了战略基础,而且对后世影响也相当深远,为中国政治、外交思想史增添了重要的一页。

范雎在“远交近攻”这一策略原则指导下,进一步阐述了秦一统天下的具体设想:魏、韩两国地处中原,好比天下的枢纽,其位置相当重要,应该首先给予重创, 解除心腹之患,壮大秦国实力。魏、韩归附秦国后,北谋赵,南谋楚,赵、楚归附,秦国当时最大的敌手齐国必然惧怕,一时不敢与秦争锋。在秦国的国势强大到压 倒各国的情势下,便可一个个消灭魏、韩等“虏国”,最后灭齐,一统天下。

之后秦昭襄王推行远交近攻战略,并采用范雎的谋略,派五大夫绾带兵攻打魏国,拿下了怀邑。两年后,又夺取了邢丘。范雎任秦相的第二年,也就是秦昭王四十二年(前265),秦国攻打赵国,攻占了三座城池,又向东进攻韩国的少曲和高平,拿下了这两个城邑,昭王四十三年(前264),秦国进攻韩国的汾陉,夺取了它,并在靠着黄河边上的广武山筑城。秦执行范睢“远交而近攻”的战略方针,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前264年至前259年,向韩国出兵,先后攻占了少曲、高平、陉城、南阳、缑氏、蔺、野王等大小城邑几十座。之后秦赵因上党之争发生了著名的长平之战,这次战役,秦军先后消灭赵军45万,大大挫伤了雄踞北方的赵国的元气,使其从此一蹶不振。战后,秦军乘胜进围赵都邯郸。虽曾有赵国名士毛遂自荐,赴楚征援,又有魏国信陵君窃符救赵,也只能是争一时之生存,无法挽回赵国逐渐败亡的厄运。公元前256年,秦国又攻打韩国,攻占了阳城(河南郑州登封市),斩首了4万人。攻打赵国,攻占了二十几个县,斩杀及俘虏了九万人。周赧王姬延非常恐慌,和燕国、楚国密谋联合各国,再订立合纵盟约攻秦。秦国立即起兵攻打周国,掳获姬延到秦国,然后又释放他回到周国。姬延死了,东周国亡,立国879年。

远交近攻这一项策略,是一个全局性的战略,说明了在整个七国争雄的局面下,秦国要怎么做、怎么打,如何逐渐蚕食诸侯,一统天下,它成为后来秦国扩张的指导思想、步步蚕食诸侯,同时成为秦国当时直至几十年后秦始皇一统天下的长期基本国策,这一项长期性的战略,大大加快了之后秦国一统天下的进程。

远交近攻的战略思想对秦统一六国所产生的意义

1. 秦国外交上的改变

范雎再根据秦国以往的外交政策上的不足,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改变了秦国以往“越近而攻远”的外交战略政策,将远交近攻之策作为日后秦国实行外交战的基础,并且在思想上统一了秦国最高决策层;为秦国规定了正确的军事、外交斗争方针;使秦国在日后的争霸过程中取得了外交和军事上的巨大胜利。

范雎的这种远交近攻的战略思想也成为了秦国主要的对外战略思想,是自秦昭王至秦始皇几代国君一直所奉行的军事战略,它贯穿于秦统一六国的全过程。

其中秦昭王五十年剿灭西周,到秦庄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又剿灭东周;同时派大将蒙骜率军再度进攻韩国,占领韩国之成皋、荥阳,并在此置三川郡;后又在两年内派兵攻占了韩国的大片土地,设置了太原、上党二郡。

自此,秦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这样有利的经济条件,再加上优越的地理形势,为日后秦吞并六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秦国以远交近攻的战略巧妙周旋于六国之间,最终达到了离间六国之合纵和削弱六国国力的目的。

秦国诸王在进行政治、军事、经济改革的同时,把军事和外交斗战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并进行了长期的不懈的努力,最终由秦始皇一统六国。

2. 改善政策,攻人攻心攻地并重

秦国在范雎灵活多变的外交政策下,再配以强大的军事打击,不断蚕食秦国周边的国家,其中尤其是韩国,他的领土不断被秦国兼并,使韩国国力不断缩小,一直最后第一个被秦国所灭。

范雎对秦王说:“有攻人者,有攻地者。攘侯十攻魏而不能伤者,非秦弱而魏强也,其所攻者,地也。地者,人主所甚爱也。人主者,人臣之所乐为死也。攻人主之所爱,与乐死者斗,故十攻而弗能胜也。今王将攻韩国隆,臣愿王之毋独攻其他,而攻其人也。王攻韩国隆,以张仪为言,张仪力多且削地而以自赎,几割地而韩不尽。张仪之力少,则王逐张仪,而更与不如张仪者市。则王之所求于韩者,尽可得也。”

即可以采用拉拢敌国权贵,为我所用,长平之战时使用的反间计就是典型的例子,秦王之后,综合运用范雎的这种战略思想,最终取得了不小的战绩。

3. 历史意义

自战国后期以来,秦国一直奉行秦昭王时范雎的远交近攻策略,同时山东六国也多次谋划合纵抗秦,但成效一直不大,也无法扭转由秦一统六国的趋势。

秦之所以能够灭掉六国,这与战国中期秦所实行的正确的军事、外交政策所分不开的,秦国通过实施远交近攻战略,使国内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取得了军事和外交极大的成就。由此,秦国国力强盛,基本具备了统一六国实力。

范雎的这一谋略,在秦昭王之后的诸位秦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延用,其中李斯、韩非等人的战略构想就继承了远交近攻的策略,尤其是秦始皇嬴政继续采纳了他们的建议,从而成就旷古未有之宏业。

据此,秦国制定出吞并六国的战略部署就十分清晰:1. 在北翼重点打击赵,乘势灭韩;然后一举灭魏,控制中原;2. 再转锋南下,灭亡楚国;3. 最后集中全力,消灭燕、齐。

秦国的统一战争一共进行了1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凭远交近攻战略进行的统一战争,结束了自东周以来长达500余年的诸侯割据、各国纷争的混乱局面,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统一国家秦国。

因此,可以说范雎所献的远交近攻之策,是秦国日后一统六国的根本理论基础。

巩固君权

秦昭襄王从即位之后的近四十年间手中都没有多少实权,整个朝政几乎由宣太后及穰侯等外戚权利掌握着,宣太后为巩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封魏冉为丞相、穰侯,胞弟芈戎为华阳君,爱子嬴悝为高陵君,嬴巿为泾阳君,让他们帮助自己处理政事。

魏冉等“四贵”依仗着宣太后的权势肆意妄为,正因为背后有宣太后的“撑腰”,魏冉、芈戎、嬴悝、嬴巿肆意妄为,根本不把嬴稷放在眼里。他们的权势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时人都知道秦国由“四贵”掌控大权,而不知道有秦王的存在(“太后擅行不顾,穰侯出使不报,华阳、泾阳等击断无讳,高陵进退不请。四贵备而国不危者,未之有也。为此四贵者下,乃所谓无王也。”见《史记·卷七十九》),甚至出现了私家财富重于秦王室的局面,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很长时间。

直至多年以后,范雎向秦昭襄王分析时局,力陈宣太后与“四贵”专权的危害,秦昭王听了这番话才如梦初醒大感惊惧,说:“说得对。”范雎出谋划策,协助秦昭襄王废弃太后,把穰侯、高陵君以及华阳君、泾阳君驱逐出国都,逐渐收回所有军政大权。当收回了穰侯的相印,让他回到封地陶邑时,由朝廷派给车子和牛帮他拉东西迁出国都,装载东西的车子有一千多辆。到了国都关卡,守关官吏检查他的珍宝器物,发现珍贵奇异的宝物比国君之家还要多。

至此,以秦昭王为首的中央政权更为集中了。范雎推行“固干削枝”的方针,致力于确立和强化秦国中央集权制度,促进封建割据走向封建大一统,这对秦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和最终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则有着不容忽视的功勋。这一举措极大的增加了君王的权利,大大削弱甚至解决了外戚专权的局面。

瓦解合纵

当时,天下的谋士都聚集在赵国讨论合纵盟约,目的是使六国联合起来攻打强秦,这时范雎对秦昭王说:“大王不必忧心,臣可以使他们的合纵之盟约土崩瓦解。因为秦对于天下的策士,平日丝豪没有怨仇,他们所以要聚会谋划攻打秦国,是因为自己想借此升官发财而已。请大王看看大王的狗,现在睡着的都好好睡着,站着的都好好站着,走着的都好好走着,停着的都好好停着,彼此之间没有任何争斗。可是只要在它们之间丢下一块骨头,所有的狗都会立刻跑过来,呲牙咧嘴露出一副凶残相,互相争夺,乱咬乱叫。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所有的狗都起了争夺的意念。”范雎就派秦臣唐睢用车载着美女乐队,并且给他五千金,让他在赵国的武安大摆宴席,并且对外宣称:“邯郸人谁愿意来拿黄金呢?”结果首谋攻秦的人没有拿赠金,而那些得到黄金的人,就跟秦国像兄弟一样亲密了。

范雎又告诉唐睢说:“您此番为秦国在外交方面建功,可以不必管黄金究竟给了哪些人,只要你把黄金都送完就算功劳不小,现在再派人拿五千金给您。”于是唐睢又用车拉着大量的黄金出发,再度前往武安去收买天下策士,结果还没分完三千金,参加合纵之约的天下谋士就为黄金而大起内讧。

助力长平

长平之战时,当赵军初战失利时,赵孝成王派郑朱前去秦国议和。范雎为了麻痹赵国,防止各国合纵,设计对赵国使者郑朱殷勤、隆重、友好的接待,大肆向各国使者宣传秦、赵已经和解,借以防止各国出兵救赵,使赵国的处境更加孤立。

长平之战时,在僵持两年多的时候,两国成骑虎难下之势,范雎使出反间计,范雎遣一心腹门客,从便道进入赵国都城邯郸,用千金贿赂赵孝成王左右亲近之人,散步流言道:“秦军最惧怕的是赵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有为且精通兵法,如若为将,恐难胜之。廉颇老而怯,屡战屡败,现已不敢出战,又为秦兵所迫,不日即降。”

赵王闻之,将信将疑。派人催战,廉颇仍行“坚壁”之谋,不肯出战。赵王对廉颇先前损兵折将本已不满,今派人催战,却又固守不战,又不能驱敌于国门之外。于是轻信流言,顿时疑心大起,竟不辨真伪,匆忙拜赵括为上将,赐以黄金彩帛,增调20万精兵,持节前往以代廉颇。

范雎探知赵国已入圈套便与秦昭王奏议,暗派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火速驰往长平,并约令军中:“有敢泄露武安君为将者斩!”,这些计谋,都为白起取胜赢得了绝佳机会。

巴蜀之治

在范雎当权期间,秦国加强了对巴蜀地区的联系和控制。自秦惠王降服巴蜀以后,蜀守张若及其继任者李冰,迁移民、筑城市、修水利、治农业,使得当地经济有了长足发展,社会面貌发生很大的改观。

范雎在担任宰相后,决定在由秦入蜀的群山峻岭中开凿栈道。也就是褒斜道,古代穿越秦岭的山间大道。褒斜道南起褒谷口(汉中市大钟寺附近),北至斜谷口(眉县斜峪关口),沿褒斜二水行,贯穿褒斜二谷,故名,也称斜谷路,为古代巴蜀通秦川之主干道路,全程249公里。秦国部队的军需粮草也可以通过栈道将巴蜀军粮源源不断运送至秦国以供使用。蔡泽在列举范雎之功时,曾说道:君侯相秦,计不下座席,谋不出廊庙,坐制诸侯,利施三川,以实宜阳;决羊肠之险,塞太行之道,斩断三秦通途,令六国不得合纵;栈道千里通于蜀汉,使天下皆畏秦。秦之欲已得,君之功至极。《史记·货殖列传》载:“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斜绾毂其口”。当时已是“商旅联槅,隐隐展展,冠带交错,方辕接轸”,蜀汉丰富的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关中,长安三辅地区发达的文化流传蜀汉,发展了南北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千里栈道的开通,便利了秦、蜀间的往来交通,也使秦国的用兵更加灵活,可以由蜀地出击东方国家。褒斜道在中国历史上开凿早、规模大、沿用时间长。

此后,秦国不断地恫吓楚国,扬言由蜀地而下,秦军不消几日就可踏平楚国。

广开言路

在范雎之施政策略之中,除了为秦昭襄王夺取亲政的权力而外,也对当时在战国流行的儒法思想进行了引入。在战国后期儒家几乎不入秦国,在秦国的主流思想自商鞅而后大多为兵家和法家,因此包括东方六国之儒家往往不喜欢到秦国,认为秦国没有儒家生存的空间,秦昭襄王也曾经说过儒家无益于国。而范雎则要改变这种思维模式,他力邀思想家荀子入秦,让他给秦国国政提出建议。

荀子也是儒家中之异类,因为他打破了儒家不入秦的传统,还导致后世儒家对他都有诟病,当然,荀子的此次入秦可能对后世影响深远,因为在荀子眼中,秦国并非是那种蒙昧的,边缘的,落后的,粗鄙的,反而秦人奋发向上的精神对荀子感触很深,甚至荀子后来所著述的到秦国观政的文章,提出了"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夫是之谓人师",这显然已经具备统一天下的观点启蒙,而荀子的两个徒弟李斯和韩非后来也都进入秦国,其中的李斯则成为秦国推行法制的核心人物。

荀子说了这样一段话:“秦国所处的地理位置非常好,既有关隘要塞的险峻,又有山林川谷的富饶。这里的老百姓都很朴实,不尚浮华。他们对官府都很害怕,服服帖帖地听从官吏的摆布,遵守法令。而衙门里的官吏,则奉公守法,认真为朝廷办事,不偷懒,不营私舞弊。贵国的士大夫也都守法奉公,出家门进官府,出官府就回家。不结党营私,识大体,顾大局。再看朝廷,处理政务简捷明快,不为烦琐细务纠纷扯皮,真像古代恬然无治的样子。”末了,荀子感慨地说:“怪不得秦国自孝公、惠文王、武王以至昭公,不断取得胜利。这不是侥幸,是必然的结果啊!”这些话,当然也包括了对范雎治国有方的一种肯定。

可说李斯之入秦必然受到荀子之影响。而李斯之施政也当然受到荀子之教诲。这即是说当年范雎之远见可见非同寻常,他或者并不是想改变君主的喜好,无非是为东方六国的著名学者们推行某种理念,也是在为秦国的未来谋定发展,铺平思想上的某种鸿沟。显而易见的是荀子的此次西去秦国,为天下所带来的,绝不单单是个崭新的秦国。与那位西出函谷的老子相比,荀子的西去并不见得逊色。

举荐蔡泽

一天,应侯范雎上朝,对秦昭王进言说:“有位新从山东过来的客人叫蔡泽,此人是个很有口才的人,对三王的典事,五霸的业绩以及世俗的变迁他都了如指掌,秦国的大政完全可以托付给他。我见到的人很多,还没有谁赶得上他,我也不如。我冒昧地把这个情况报告给您。”秦昭王便召见了蔡泽,跟他谈话后,很喜欢他,授给他客卿职位。应侯范雎趁机推托有病请求送回相印,并举荐蔡泽代替自己的位置,不久后辞归封地。秦昭王初次召见蔡泽就很赏识他的谋划,于是任命蔡泽担任秦国相国,之后秦国向东灭掉了周朝。

历史评价

秦昭襄王:昔周文王得吕尚以为太公,齐桓公得管夷吾以为仲父,今范君亦寡人之叔父也。

蔡泽:君侯相秦,计不下座席,谋不出廊庙,坐制诸侯,利施三川,以实宜阳;决羊肠之险,塞太行之道,斩断三秦通途,令六国不得合纵;栈道千里通于蜀汉,使天下皆畏秦。秦之欲已得,君之功至极。

李斯: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韩非:世之仁贤忠良有道之士,使秦“不暴而治强”。

司马迁:①韩子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信哉是言也!范雎、蔡泽世所谓一切辩士,然游说诸侯至白首无所遇者,非计策之拙,所为说力少也。及二人羁旅入秦,继踵取卿相,垂功於天下者,固彊弱之势异也。然士亦有偶合,贤者多如此二子,不得尽意,岂可胜道哉!然二子不困戹,恶能激乎?②能信意彊秦,而屈体廉子,用徇其君,俱重于诸侯。

桓宽:公族不正则法令不行,股肱不正则奸邪兴起。赵奢行之平原,范雎行之穰侯,二国治而两家全。

刘向:秦昭王舅穰侯及泾阳、叶阳君专国擅势,上假太后之威,三人者权重于昭王,家富于秦国,国甚危殆,赖寤范雎之言,而秦复存。

司马贞:应侯始困,讬载而西,说行计立,贵平宠稽。倚秦市赵,卒报魏齐。纲成辩智,范雎招携。势利倾夺,一言成蹊。

高适: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

李德裕:范雎山东之匹夫也,入虎狼之秦,履不测之险,可谓交疏义薄矣,而能尊昭王,去穰侯,开秦霸业之基,以安固后嗣,可谓忠于昭王矣。

司马光:若雎者,亦非能为秦忠谋,直欲得穰侯之处,故搤其吭而夺之耳。遂使秦王绝母子之义,失舅甥之恩。要之,雎真倾危之士哉!

王安石:范雎相秦倾九州,一言立断魏齐头。世间祸故不可忽,箦中死尸能报雠。

苏轼:今年还看去年月,露冷遥知范叔寒。

林之奇:六国卒并于秦,出于范雎远交近攻之策。取韩、魏以执天下之枢也,其远交也。二十年不加兵于楚,四十年不加兵于齐,其近攻也。今年伐韩,明年伐魏,更出迭入无宁岁,韩、魏折而入于秦,四国所以相继而亡也。秦取六国,谓之蚕食,盖蚕之食叶,自近及远。

王遂:五湖莫办鸱夷计,四壁谁怜范叔寒。

罗大经:范雎、蔡泽皆辩士,太史公以之连传。然雎倾危,泽明坦。雎幽险诡秘,危入骨肉,全是小人意态。泽方入关,便宣言欲代雎。至其所以告雎者,皆消息盈虚之正理,雎必俟泽反覆以祸福晓之,乃肯释位。泽为秦相数月,即告老,为客卿以终。进退雍容,过雎远甚。虽然,后之君子固权吝宠,如狡兔之专窟,如猩猩之嗜酒,老死而不知止,受祸而不之觉者,是又在范雎下矣。

徐钧:不待精神契,惟凭颊舌求。莫年荐燕客,差胜似穰侯。

刘基:昔者齐桓、晋文公皆先丧其国,而后归为五伯。越王句践牺于会稽,而后灭夫差,作诸侯长。知武子(智武子)囚于楚,而后归相晋侯,光复先君之业。孙子刖足,而后为大国师,破军斩将,威动天下。伍子胥丧家出奔,而后入郢复其父兄之仇。范雎折胁拉齿于箦中,而后相秦斩魏齐。此三君四大夫者,方其逃奔困厄之际,孰不谓其当与枯荄落叶同腐土壤;而一旦光辉焕赫,使人仰之如日星之在上。

过珙:当时太后用事,穰侯弄权,雎意非排击骨肉,必不能相容于秦。然又恐交疏言深,一时拿捉不拄,倘不见信,祸不旋踵,故先作欲言不言之态,以餂昭王之情,不知不觉,王已为雎所卖,可谓破天关手。摹写曲至,直令奸雄心事,千载如见。予谓雎杯才未用,西窜于秦,自顾交浅言深,恐不见听,故不能不有待而发,固也。然其为秦画远交近攻之策,切中利害。向秦弗得此人,安能灭六国,以成帝业哉?

储欣:秦用一策而并六国,远交近攻是也。亲中国,逼之使内附也。借韩、魏内附之声势,以定远国之交。远交定则二国孤,而并吞惟我。卒之韩、魏既灭,诸国亦亡。李斯曰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谓此也。

轶事典故

秦昭王五跪得范雎

秦昭王在见到范雎后,便让左右的人退下,然后长跪着向范雎说:“请先生教我。但范雎支支吾吾,欲言又止。于是,秦昭王第二次跪在地上向范雎请教,而且神态更加恭敬,但范雎仍然不说话。秦昭王又跪在地上,说道:“难道先生就不肯赐教吗?”这第三跪打动了范雎,说出了自己不愿进言的重重顾虑。秦昭王听后,第四次下跪,说道:“先生不要有什么顾虑,更不要对我怀有疑虑,我是真心向您请教。”范雎还是不放心,就试探着问道:“大王的用计也有失败的时候。”秦昭王对此责难并没有发怒,并领悟到范雎可能要进言了,于是,秦昭王第五次长跪着说:“我愿意听先生详细解说”。言辞更加恳切,态度更加恭敬。这一次范雎也觉得时机成熟,便答应辅佐秦昭王,后来,范雎鞠躬尽瘁地辅佐秦昭王成就霸业,使秦国在乱世中变得越来越强大。

范雎失汝南

范雎失去了自己的封邑原韩地的汝南后,秦昭王对范雎说:“贤卿丧失自己的封地汝南以后,是不是很难过呢?”范雎回答说:“臣并不难过。”

秦昭王说:“为什么不难过?”范雎说:“梁国有一个叫东门吴的人,他的儿子虽然死了,可是他并不感到忧愁,因此他的管家就问他:主人你疼爱儿子,可以说是天下少见,现在不幸儿子死了,为什么不难过呢?’东门吴回答说:我当初本来没儿子,没儿子时并不难过;现在儿子死了等于恢复没儿子时的原状,我为什么难过呢?’臣当初只不过是一介平民,当平民的时候并不忧愁,如今失去封地汝南,就等于恢复原来平民身份,我又有什么好难过的呢?”

秦昭王不信,于是就对蒙骜说:“如果有一个城池被敌人围困,寡人就会愁得寝食不安,可是范雎丢了自己的封土,反而说自己毫不难过,寡人认为他这话不合情理。”蒙傲说:“让我去了解一下,到底是怎么回事!”

蒙骜就去拜会范雎说:“我想要自杀!”范雎很惊讶:“将军你怎么能说这种话呢?”蒙骜回答说:“君王拜阁下为师,全天下的人都知道这件事。现在我蒙骜侥幸成为秦国将军,眼看小小的韩国竟敢夺走阁下的封土,我蒙骜还有什么脸活着?还不如早点死了好!”范雎赶紧向蒙骜答拜说:“以后我愿意把夺回汝南之事托付您!”于是蒙骜就把范雎的话回奏昭王。从此每当范雎谈论到韩国,秦昭王就不想再听,认为范雎是在为夺回汝南而谋划。

杜口裹足

范雎见到秦昭王后,昭王吩咐左右的人都退出去,然后恭敬地对范雎说:“先生有什么见教?”范雎说:“嗯!嗯!”昭王连问三次,范雎三次都不回答,只说:“嗯!嗯!”昭王便跪着央求道:“先生终究不肯赐教吗?”

范雎这才开口说了一大篇道理,并且说:“现在我寄居秦国,和您的关系还很生疏,而我所要说的,却是关于君臣之间和骨肉至亲之间的事。今天说了,明天就可能有杀身之祸。死固然没有什么可怕,人终是要死的,只要我所说的话,对秦国有利,即便因此被杀,又有什么可怕呢?我所顾虑的是:天下有才能的人们,看见我为秦国尽忠,反而被杀,那么恐怕他们从此就要杜口裹足’,莫肯向秦了!

范雎的这次谈话,深深打动了秦昭王,因而取得了昭王的信任。后来,昭王就拜范雎为宰相。

远交近攻

战国时期,范雎觐见秦昭襄王阐述其秦一统天下的战略。范雎认为,王不如远交而近攻(远交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才能真正消化所取得的领地,主张“远交近攻”策略。这一策略得到秦昭王的积极推行,并任范睢为相。“远交近攻”策略先把斗争重点放在离秦国较近的韩赵魏三家,而暂时对较远的齐楚置之不顾。“远交近攻”不仅巩固了秦国所攻取的土地,还破坏了东方诸侯国的“合纵联盟”,加快了秦国统一的步伐。

心腹之病

范雎成为秦国客卿后,曾劝说秦昭王道:“秦、韩两国的地形,犬牙交错简直就像交织的刺绣一样。秦国境内伸进韩国的土地,就如同树干中生了蛀虫,人之有心腹之病也。天下的形势没有变化就罢了,一旦发生变化,给秦国造成祸患的还有谁能比韩国大呢?大王不如拢往韩国。”秦昭王说:“我本来就想拢住韩国,可是韩国不听从,对它该怎么办才好?” 范雎回答道:“韩国怎么能不听从呢?您进兵去攻荥阳,那么韩国由巩县通成皋的道路被堵住;在北面切断太行山要道,那么上党的军队就不能南下。大王一旦发兵进攻荥阳,那么韩国就会被分割成三块孤立的地区。韩国眼见必将灭亡,怎么能不听从呢?如果韩国服帖了,那么就可乘势盘算称霸的事业了。”昭王说:“好的。”就准备派使臣到韩国去。 后来秦国连续攻打韩国,蚕食了韩国大片土地。

绨袍恋恋

战国时范雎事魏大夫须贾,因随须贾出使齐国,齐王赐他金十金和牛酒。回国后须贾诬陷范雎通齐卖魏,告诉魏相魏齐。魏齐派人抽打并凌辱范雎,几欲置之死地。范雎装死得以逃到秦国,游说秦昭王获得成功,被拜为相,封于应(今河南省宝丰西南),称“应侯”。“范雎既相秦,秦号曰张禄’,而魏不知,以为范雎已死久矣。魏闻秦且东伐韩、魏,魏使须贾于秦。范雎闻之,为微行,敝衣间步之邸,见须贾。须贾见之而惊曰:“范叔固无恙乎!” 范雎曰:然。’须贾笑曰:范叔有说于秦邪?’曰:不也。雎前日得过于魏相,故亡逃至此,安敢说乎!’须贾曰:今叔何事?’范雎曰:臣为人庸赁。’须贾意哀之,留与坐饮食,曰:范叔一寒如此哉!’乃取其一绨袍以赐之。”后须贾知 范雎已为秦相,向范雎谢罪,范雎没有处死他,范雎曰:“汝罪有三耳。昔者楚昭王时而申包胥为楚却吴军,楚王封之以荆五千户,包胥辞不受,为丘墓之寄于荆也。今雎之先人丘墓亦在魏,公前以雎为有外心于齐而恶雎于魏齐,公之罪一也。当魏齐辱我于厕中,公不止,罪二也。更醉而溺我,公其何忍乎?罪三矣。然公之所以得无死者,以绨袍恋恋,有故人之意,故释公。”乃谢罢。入言之昭王,罢归须贾。

青云直上

范雎随魏国中大夫须贾出使齐国,须贾诬陷他通齐,回国后报告魏相。范雎含冤被打伤,改名张禄逃到秦国青云直上当上宰相。须贾出使秦国,范雎扮作穷人去见他。须贾见他一寒如此送他绨袍,待发现他是秦相时吓得一再谢罪。范雎没有杀他。

一寒如此

范雎既相秦,秦号曰张禄,而魏不知,以为范雎已死久矣。魏闻秦且东伐韩、魏,魏使须贾于秦。范雎闻之,为微行,敝衣间步之邸,见须贾。须贾见之而惊曰:“范叔固无恙乎!”范雎曰:“然。”须贾笑曰:“范叔有说于秦邪?”曰:“不也。雎前日得过于魏相,故亡逃至此,安敢说乎!”须贾曰:“今叔何事?”范雎曰“臣为人庸赁。”须贾意哀之,留与坐饮食,曰:“范叔一寒如此哉!”乃取其一绨袍以赐之。

后来到了秦相府,须贾这才知道张禄就是范雎,赶快下拜请求范雎的原谅。范雎念在赐袍的份上,原谅了他。

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范雎随魏国中大夫须贾出使齐国,须贾诬陷他通齐,回国后报告魏相魏齐。范雎含冤差点被打死,后死里逃生,改名张禄逃到秦国当上宰相。须贾出使秦国,范雎扮作穷人去见他。须贾见状就送他一件绨袍,发现他是秦相时吓得一再谢罪。范雎说对魏齐要睚眦必报。

出自:《史记》卷79《范雎蔡泽列传》“范雎于是散家财物,尽以报所尝困厄者。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日中则移,月满则亏

“日中则移,月满则亏”说明了天地间万事万物都会由盛而衰,达到极盛之后就要衰落。人只有随时势变化进退伸缩,才不失为圣人。在范雎晚年,蔡泽以秦国的商君,楚国的吴起,越国的大夫文种的不幸结局启迪范雎,在充分地肯定了范雎施展聪明才智为君主安定危局、修明政治、平定变乱、排除灾难、扩充疆土、发展农业、充实国库,使百姓富足、君王显赫,威镇天下的功绩之后,用“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的道理,告诫他事物发展到顶点就会衰落,顺应自然规律,适应形势变化,激流勇退才是圣贤之道。接着又从范雎个人怨仇已经了结,恩德已经报答,身高位尊,富贵荣华,心愿全都实现为由,劝告他如不引退,则会重蹈商鞅、吴起和大夫文种的覆辙,他们的悲剧就是因为当功成名就之后不懂得及时隐退造成的。蔡泽以这几位历史人物来劝范雎激流勇退。范雎接受了他的建议,并且举荐蔡泽代替自己的位置,不久后辞归封地。

重播
播放
00:00 / 00:00 直播
00:00
进入全屏
50
点击按住可拖动视频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丞相》、《春秋战国时期秦国著名人物》、《历史事件—长平之战相关人物》、《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宰相》、《战国时期纵横家》、《历史事件—陉城之战相关人物》、

二十五-3、李斯——政治家、书法家

李斯(?~前208年),战国末楚国上蔡(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人 。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少为郡吏,曾从荀卿学。战国末年入秦国,初为秦相吕不韦舍人,被任命为郎。旋任长史,拜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下逐客令时,上书力谏客不可逐,为秦王采纳。又为秦并六国谋划,建议先攻取韩国,再逐一消灭各诸侯国,完成统一大业。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全国后,作为廷尉奉命与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等议定“皇帝”之号。后任丞相,多次随始皇帝巡行。反对淳于越分封子弟之议,主张禁私学、废《诗》、《书》、六国史记及“百家语”。又以小篆为标准,整理文字,作《仓颉篇》以为范文。

始皇帝死后,与赵高矫诏迫扶苏自杀,立胡亥为帝。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劝二世更为法律,行“督责之术”,加强君权。后被赵高诬为谋反,具五刑,腰斩于咸阳市,夷三族

发号台

人物生平

李斯师于荀子

战国末年,李斯生于汝南上蔡(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其字号不见于《史记》、《汉书》等文献记载,元人吾丘衍学古编》等书则称其“字通古”,可靠度存疑。年轻时,李斯做过掌管文书的小吏。在战国时期人人争名逐利的情况下,李斯也是想干出一番事业来。为了达到飞黄腾达的目的,李斯辞去小吏,拜荀卿为师。荀子的思想很接近法家的主张,也是研究如何治理国家的学问,即所谓的“帝王之术”。李斯学完之后,经过对各国情况的分析和比较,决定到秦国去。

李斯佐于嬴政

李斯到了秦国以后,很快就得到秦相吕不韦的器重,当上了秦国的小官,有了接近秦王的机会。一次,李斯对秦王说:“凡是干成事业的人,都必须要抓住时机。过去秦穆公时虽然很强,但未能完成统一大业,原因是时机还不成熟。自秦孝公以来,周天子彻底衰落下来,各诸侯国之间连年战争,秦国才乘机强大起来。现在秦国力量强大,大王贤德,消灭六国如同扫除灶上的灰尘那样容易,现在是完成帝业,统一天下的最好时机,千万不能错过。”秦王听取李斯离间各国君臣之计,对于六国,李斯还提出了“先灭韩,以恐他国”的吞并顺序。于是他得到了秦王的赏识,因而被提拔为长史。李斯劝秦王派人持金玉去各国收买、贿赂,离间六国的君臣,果然也收到了效果,他又被封为客卿

正当秦王下决心统一六国的时候,韩国怕被秦国灭掉,派水工郑国到秦鼓动修建水渠,目的是想削弱秦国的人力和物力,牵制秦的东进。后来,郑国修渠的目的暴露了。这时,东方各国也纷纷派间谍来到秦国做宾客,群臣对外来的客卿议论很大,对秦王说:“各国来秦国的人,大抵是为了他们自己国家的利益来秦国做破坏工作的,请大王下令驱逐一切来客。”秦王下了逐客令,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李斯给秦王写了一封信,劝秦王不要逐客,这就是有名的《谏逐客书》。他说:“我听说群臣议论逐客,这是错误的。从前秦穆公求贤人,从西方的戎请来由余,从东方的楚国请来百里奚,从宋国迎来蹇叔,任用从晋国来的丕豹、公孙支。秦穆公任用了这五个人,兼并了二十国,称霸西戎。秦孝公重用商鞅,实行新法,移风易俗,国家富强,打败楚、魏,扩地千里,秦国强大起来。秦惠王用张仪的计谋,拆散了六国的合纵抗秦,迫使各国服从秦国。

秦昭王得到范雎,削弱贵戚力量,加强了王权,蚕食诸侯,秦成帝业。这四代王都是由于任用客卿,对秦国才做出了贡献。如果这四位君王也下令逐客,只会使国家没有富利之实,秦国也没有强大之名。”秦王嬴政明辨是非,果断地采纳了李斯的建议,立即取消了逐客令,李斯仍然受到重用,被封为廷尉。

李斯沙丘之变

参见:沙丘之变秦始皇巡游时于沙丘暴卒,宦官赵高胁迫李斯发动“沙丘之变”,他们合谋篡改了始皇的传位诏书,废公子扶苏,改立胡亥为新帝,为秦二世。

李斯被杀灭族

秦二世胡亥为了修好阿房宫,征发徭役,把人民推向苦难的深渊。当时中国人民的反秦起义已经风起云涌,为了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李斯同右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劝秦二世胡亥停建阿房宫,减少一些徭役。当时,秦二世正与宫女宴饮作乐,见李斯等人上书十分恼怒,下令将他们逮捕入狱。

李斯在狱中多次上书,都被赵高扣留。赵高借机说李斯与其儿子李由谋反,对李斯严刑拷打,刑讯逼供。李斯被迫承认谋反,在秦二世二年(前208年)七月被杀死。

夷灭三族。而其子李由仍将兵在外,不久,与项羽、刘邦战于雍丘,大败,被义军斩于雍丘。

李斯主要成就

李斯政治

废除分封周统一以后,周文王、周武王封的子弟很多,后来一个个都疏远了,互相视为仇敌,经常发生战争,周天子也不能禁止。郡县,天下才得以安宁。秦始皇也认为,天下已经统一了,再立许多国,不利于统一,安宁也没有保障,所以支持李斯的意见。于是,他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以下为县。郡县制比之分封制是一个进步,有利于国家的统一。这一整套中央集权制度,从根本上铲除了诸侯王国分裂割据的祸根,对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所以,这一制度在秦以后的帝制社会里一直沿用了近两千年。

李斯文化

统一文字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书同文字”的建议,命令这个禁用各诸侯国留下的古文字,一律以秦篆为统一书体。统一后的中国急需一种统一的官方文字。李斯便奉秦始皇之命制作这种标准字样,这便是小篆。而关于小篆的由来,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李斯等人在奉秦始皇之命制作标准字样时,“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而小篆的名称也是为了尊崇大篆而卑称其“小”的。紧接着,为了推广统一的文字,李斯亲作《仓颉篇》七章,每四字为句,作为学习课本,供人临摹。不久,李斯又采用秦代一个叫程邈的小官吏创造的一种书体,打破了篆书曲屈回环的形体结构,形成新的书体——隶书。从此,隶书便作为官方正式书体,始于秦,盛于汉,直到魏晋楷书流行才渐被取而代之。但作为书法艺术,篆书、隶书因其独具一格,深受后人喜爱。中国书法四大书体真、草、隶、篆,隶、篆占其半壁江山,这全是李斯的功劳。

李斯经济

统一度量衡秦朝建立后,为了不使其影响王朝的经济交流和发展,李斯上奏皇帝,建议废除六国旧制,把度量衡从混乱不清的状况下明确统一起来,得到了秦始皇的允许。度制以寸、尺、丈引为单位,采用十进制计数;量制则以合、升、斗、桶为单位,也采用十进制计算;衡制则以铢、两、斤、钧、石为单位,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固定下来。为了有效地统一制式、划一器具,李斯又从制度上和法律上采取措施,以保证度量衡的精确实施。

这是秦王统一中国,李斯位居丞相之后的又一功绩。而它的影响不言而喻。几千年来,无论朝代更迭,这种计量方法从无更改,生活当中依然还有它的身影。

统一货币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李斯向秦始皇上了最后一道重要的奏折:废除原来秦以外通行的六国货币,在中国范围内统一货币。此举虽然对秦王朝的经济发展已无大用,但对后世的影响大。在李斯的主持下,货币规定了以黄金为上币,以镒为单位,每镒重二十四两,以铜半两钱为下币,一万铜钱折合一镒黄金。并严令珠玉、龟、贝、银、锡之类作为装饰品和宝藏,不得当作货币流通。同时,规定货币的铸造权归国家所有,私人不得铸币,违者定罪等。李斯此举被后人认为是经济史上的一个创举。而当初他所主持铸造的圆形方孔的半两钱(俗称秦半两)因其造型设计合理、使用携带方便,一直使用到清朝末年。

李斯社会

修驰道车同轨为了政令畅通,物资交流便利,李斯又立刻建议让全国的车轨统一,并在全国范围内修筑驰道。就这样,一场大规模的统一车轨、修筑驰道的运动在全国展开。李斯以京师咸阳为中心,陆续修建了两条驰道,一条向东通到过去的燕、齐地区(今河北、山东一带),一条向南,直达吴楚旧地(今湖北、湖南、江苏、浙江等地)。这种驰道路基坚固,宽50步,道旁每隔三丈种青松一株。后又修筑“直道”,由九原郡直达咸阳,全长1800余里。又在今云南、贵州地区修筑“五尺道”,以便利中原和西南地区的交通。

在湖南、江西一带,修筑攀越五岭的“新道”,便利通向两个地区的交通。就这样,一个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把全国各地联系在一起。同时,为与道路配套,李斯还规定车轨的统一宽度为六尺,以此保证车辆的畅行无阻。

李斯人物评价

李斯总评

李斯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实践着法家思想的。他重新受到秦王政的重用后,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远见,辅助秦王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秦朝建立以后,李斯升任丞相。他继续辅佐秦始皇,在巩固秦朝政权,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建议秦始皇废除分封制, 实行郡县制。又提出了统一文字的建议,之后又在统一法律、货币、度量衡和车轨等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这些措施,都是以法家的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为指导的。李斯在他生平的后期,虽然将法家的思想推向了极端化,但是他仅仅是一个提出者,而不是一个完全的执行者。此时的李斯,已经没有了“以法治国”的志向。他已经不再代表法家了。因此,李斯后期的思想是否应该归入法家的体系,是值得商榷的。因此,李斯归根到底还是一个法家的最完全的执行者。

史书评价

史记》:“李斯以闾阎历诸侯,入事秦,因以瑕衅,以辅始皇,卒成帝业,斯为三公,可谓尊用矣。斯知《六艺》之归,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适立庶。诸侯已畔,斯乃欲谏争,不亦末乎!人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与俗议之异。不然,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能明其画,因时推秦,遂得意于海内,斯为谋首。”

历代评价

《淮南子·泰族训》:“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嚭而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故观其所举,而治乱可见也;察其党与,而贤不肖可论也。”曹丕:“昔伊戾费忌,以无宠而作谗;江充焚丰,以负罪而造蛊。高斯之诈也贪权,躬宠之罔也欲贵,皆近取乎骨肉之间,以成其凶逆。”刘勰:“战代任武,而文士不绝。诸子以道术取资,屈宋以《楚辞》发采。乐毅报书辨而义,范雎上书密而至,苏秦历说壮而中,李斯自奏丽而动。若在文世,则扬班俦矣。荀况学宗,而象物名赋,文质相称,固巨儒之情也。”司马贞:“鼠在所居,人固择地。斯效智力,功立名遂。置酒咸阳,人臣极位。一夫诳惑,变易神器。国丧身诛,本同末异。”苏轼:“李斯、赵高矫诏立胡亥,杀扶苏、蒙恬、蒙毅,卒以亡秦。”曾巩:“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李贽:“秦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归有光:“李斯用秦,机、云入洛,一时呼吸风雷,华曜日月,天下奔走而慕艳。事移时易,求牵黄犬出上蔡东门,听华亭之鹤唳,岂可得哉?”王夫之:“秦政、李斯以破封建为万世罪,而贾谊以诸侯王之大为汉痛哭,亦何以异于孤秦。”姚鼐:“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频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庭之上,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知其将丧国家而为之者,谓当吾身容可以免也。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固有终身安享荣乐,祸遗后人,而彼宴然无与者矣。嗟乎!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也,其天之诛恶人,亦有时而信也邪!”丁耀亢:“李斯尝为仓吏,见仓鼠而乐之。吾观斯死生,亦一鼠而已。始而谋饱,终而啮人,秦之社遂以空。及东门黄犬,仍思顾兔,驰心犹未死也。矫诏杀人而致族灭,不亦宜乎!高则刑余匹夫,死亦不足责。若夫恬亦有罪焉,为秦名将而阿主兴功,杀人多矣。此太史公所以罪之也。或曰:扶苏何罪?夫扶苏不死,则二世不被弑,秦能亡乎?” [34]王士禛:“余素不喜李贽之学,其《藏书》《续藏书》未尝寓目。近偶观之,其最害道者莫如《论狂狷》一篇。其言谓放勋狂而帝,文王狂而王,泰伯狂而伯,皆狂也。舜也、禹也、汤、武也、太公、周、召,皆狂也。汉高帝,狂之神;文帝,狂之圣也。此等谬论,正如醉梦中呓语,而当时诸名士极推尊之,何哉?若以李斯、桑弘羊、吕不韦、李园、贾诩、董昭为名臣,温峤为逆贼,所谓好恶拂人之性者也。以扬雄、胡广、谯周、冯道为吏隐外臣,亦大谬。”曾国藩:“古来如李斯、曹操、董卓、杨素,其智力皆横绝一世,而其祸败亦迥异寻常。近世如陆、何、肃、陈亦皆予知自雄,而俱不保其终。故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毛泽东:“孟夫子一派主张后法先王,厚古薄今,反对秦始皇。李斯是拥护秦始皇的,属于荀子一派,主张先法后王。”鲁迅:“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然子文字,则有殊勋。”他的书法“小篆入神,大篆入妙”,被称为书法鼻祖。

轶事典故

李斯观鼠有感

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记载李斯当小吏时发生的一件事:有一次,李斯看到厕所里吃大便的老鼠,遇人或狗到厕所来,它们都赶快逃走;但在米仓看到的老鼠,一只只吃得又大又肥,悠哉游哉地在米堆中嬉戏交配,没有人或狗带来的威胁和惊恐。

于是,李斯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一个人有没有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

李斯黄犬之叹

李斯与他的二儿子一起上刑场,回头对他的二儿子说:“我想和你再牵着黄犬,到上蔡东门追逐狡兔,还能这样吗?”于是父子相哭,终于被灭三族。这就是“黄犬叹”的典故。

李斯个人作品

李斯文学作品

李斯散文现传四篇,计为《谏逐客书》《行督责书》《言赵高书》《狱中上书》。

李斯作品除上述散文外,还有碑铭。秦始皇先后曾五次巡行天下郡县,其中自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至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四次巡行中,都命李斯刻石记功,计有《邹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碣邪台刻石》《之罘刻石》《东观刻石》《碣石刻石》《会稽刻石》等七通。

李斯的文学和文字的造诣令后人追捧。他的文章论证严密、气势贯通,洋洋洒洒,如江河奔流,鲁迅曾经大力称赞李斯,被称为书法笔祖。

李斯和赵高、胡毋敬等人写了《仓颉篇》《爰历篇》和《博学篇》等范本,供大家临摹。李斯书写的刻石有《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和《峄山刻石》等。

李斯的小篆,是在书法上进行创造的优秀典范。(王进玉《墨守成规是对传统的误读》)

李斯争议

李斯妒杀韩非

李斯害怕秦王重用韩非,向秦王讲韩非的坏话,秦王轻信李斯,把韩非打入大牢。根据秦国法令的规定,狱中的囚犯无权上书申辩。在李斯和姚贾的串通下,韩非吃了李斯送来的毒药,自杀而死。

另有一说,李斯一直想将韩非留在秦国,等秦灭韩之后再为秦国所用。但由于韩非之书《韩非子》对于帝王之术、统治之术的分析过于透彻,导致秦王嬴政对其才华感到恐惧,加上韩非的三条不利于秦国发展的建议、姚贾的陷害,使秦王将韩非下狱拷打。李斯实心欲救韩非,曾帮韩非呈韩非绝笔之作《初见秦》于秦王政,无奈秦王政铁心欲除韩非。后秦王以韩非书中《八经》之三中除“阴奸”之术施于韩非,嫁祸于李斯,从而不背骂名。李斯无奈,只得从命而下毒于韩非饮食,使韩非暴毙而亡。

李斯焚书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淳于越以儒家的立场来看待秦朝的政治,同秦始皇的思想和行动是格格不入的,使得秦始皇大为不满,把淳于越交给丞相李斯处理。李斯不赞同淳于越的看法,他向秦始皇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李斯认为:由于时代的变化,五帝三代的治国办法也不同。三代时期的做法,也并不值得效法。那时候诸侯并列,互相争夺,天下统一,情况完全不同,不必效法古代。以古非今,搅乱民心。对于造谣惑众,不利于统一天下的言行必须禁止,否则将会影响政局的稳定,有损于皇帝的权威。最后,他又把这一切都归罪为读书的缘故,建议秦始皇下令焚书。

凡是秦记以外的史书,不是博士(指掌管古今文史典籍的官)所藏的诗、书、百家语都要烧掉,只准留下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秦始皇下令焚书,先秦许多文献古籍都被烧掉了,使中国文化遭到了巨大的损失。然而,另一方面秦始皇也曾将一些禁书收藏在咸阳皇家图书馆,使得部分珍贵书籍得以保存了下来。

李斯墓地和故居

墓葬李斯墓在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蔡国故城的西南部,位于芦岗乡李斯楼村东南角,是一个高大的土冢。墓的四周砌有石阶,墓前树有墓碑,上刻“秦丞相李斯之墓”。

故居李斯的故居有两处:一是故城东门里东西大道路北,在今河南省上蔡一中一带,面积约5000平方米。二是上蔡县城西南5公里处的李斯楼。李斯楼,是李斯的乡下故居,李斯被害后,其幼子在亲朋的掩护下得以幸免,藏匿在李斯楼。直到现在,李斯楼村的居民都姓李,自说是李斯的后代,四周松柏掩映,花木丛生,墓西不远处有李斯跑马岗和李斯饮马涧。据传,李斯青年时期经常在此处纵马驰骋,马渴了就在此涧沟中饮马,后人便称此处为跑马岗和饮马涧。

李斯史书记载

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

李斯后世纪念

参见:李斯坑、斯井鸡鸣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县城内有李斯井、李斯坑等遗迹。

李斯出身平民,虽然当上了楚国管仓库的小吏,得空时仍在自己院中种些蔬菜。参加劳动。其故居处尚有一口李斯浇菜的水井,后人尊称为“李斯井”。李斯被斩于咸阳后赵高带人来上蔡抄了李斯的家,在整个李斯的故居处进行了残酷的“挖地三尺”,最深处竟达丈余。久而久之,这里就成了一片芦苇丛生的坑塘。后人为纪念李斯,称此处为“李斯坑”。

《中华十大谋士》、《中国古代十大名相》、《秦汉时期主要历史人物》、《秦始皇时期的著名能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代表人物》、《秦朝的宰相》、《秦朝丞相》、

重播
播放
00:00 / 00:00 直播
00:00
进入全屏
50
点击按住可拖动视频

二十五-4、程邈——“创隶书”

程邈,字元岑,秦朝书法家,内史,秦内史下邽(今陕西渭南北)人。相传他首先将篆书改革为隶书。蔡邕称其“ 删古立隶文”。唐代张怀瓘书断》称:“传邈善大篆,初为县之狱吏,得罪始皇,系云阳狱中,覃思十年,损益大小篆方圆笔法,成隶书三千字,始皇称善,释其罪而用为御史,以其便于官狱隶人佐书,故名曰隶’。”

隶书是中国古代文字发展的分水岭,为行书、楷书、草书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宋刻大观帖中还收录有程邈书作《秦御史程邈书》。

发号台

人物生平

程邈,字元岑,生卒年不详,秦内史下邽(今陕西渭南北)人。他是秦朝的一个小官,曾当过县狱吏,负责文书一类的差事。因他性情耿直,得罪了秦始皇,被关进了云阳狱中。他在狱中度日如年,无事可做,白白浪费时光觉得实在可惜,心想,何不干出一番事业来,以求赦免罪过?

改革隶书背景

可是,在狱中能干什么事业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程邈。当时正值秦始皇推行“书同文”政策,以小篆为全国统一文字。其时政务多端,文书日繁,用小篆写公文固然比以前方便许多,但小篆不便于速写,还是费时费事,影响工作速度和效率。程邈以前身为狱吏,深知小篆难以适应公务,若能创造出一种容易辨认又书写快速的新书体,不是更好吗?脑子里有了这个想法,程邈便绞尽脑汁地琢磨,于是乎,他在监狱中一心钻研字体结构,做起文字学问来。

字体研究

程邈把流传在民间的各种书体搜集在一起,潜心研究,一个一个加以改进,把大小篆的圆转改变为方折,同时删繁就简,去粗取精,经过加工整理,十年后,终于创造出书写便利、又易于辨认的三千个隶字来。他把这一成果呈献给秦始皇。秦始皇在年轻时,工作便非常认真,是一个非常讲究工作效率的人,统一天下后,要推动的政治、文化、经济上的改革又那么多,他更是日夜不停、废寝忘食的工作着。

《史记·秦始皇本纪》上记载说:“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换句话说,秦始皇每次批示的文书,是以石(一百二十斤)为单位,不批完一石,便不休息。当时纸尚未发明,公文都刻于竹简上,一百二十斤的竹简码起来大约有一个人的高度,而且自我要求,不批示完,即使已到深夜也不能休息,可见秦始皇的确是在夜以继日的工作。

秦隶的出现

秦始皇看了程邈整理的文字,非常高兴,不仅免了程邈的罪,还让他出来做官,提升为御史。由于程邈的官职很小,属于“隶”,所以人们就把他编纂整理的文字叫隶书。同时,“隶人”也指“胥吏”,即掌管文书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隶书也被叫做“佐书”。这种隶书的特点是扁阔取势,结构简单,笔画平直,有了波磔,与小篆相比,书写方便,易于辨认。后来为了和汉朝的隶书区别开来,就称之为秦隶

秦隶的出现,是中国文字史乃至书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逐渐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官方书体。从此,中国文字告别了延续三千多年的古文字而开端了今文字,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则从表形、表意到形声,字体结构也不再有古文字那种象形的含义,而完全符号化了。但秦朝初创的隶书,结体和用笔都带有篆书的意味,长扁不一,波磔也不明显,可以说只是篆书的潦草写法。到了东汉,隶书才有了大的变化,结构向扁平发展,笔画出现了雄健的波磔,更趋于工整精巧,从而形成了汉朝隶书的独特字体。汉隶结体用笔富于变化的特点,又影响和促进了楷书和其他书体的形成及风格的多样。直到如今,隶书仍然是一种常用的字体,并作为一种书法艺术而存在。

人物轶事

经典话语

程邈创造隶字说便是书史上有关隶书起源的颇具影响力的经典话语,这一传说在中国流传了二千多年。《说文解字·序》说:“秦烧灭经典,涤除旧典,大发吏卒兴戍役,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趋约易……秦始皇使下邽人程邈所造也。”唐张怀瓘在《书断》中也说:“程貌,隶书之祖也。相传邈善大篆,初为县之狱吏,得罪始皇,系云阳狱中,覃思十年,损益大、小篆方圆之笔法,成隶书三千字。始皇善之,用为御史,以其书便于官狱隶人佐书,故曰隶书。”

秦隶的墨迹的重现于世

秦隶出现后,虽然为工作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却没有真迹遗留下来。1975年底在湖北省云梦县城西睡虎地十一号秦墓出土了一千一百余枚竹简,字径很小,最大的不过二分,字型工整端秀,笔画浑厚。它的笔画肥、瘦、刚柔、纵横奔放,浑厚凝重,变化多姿,其点画有明显的起伏变化,特别是其中的"波势"已初具规模。这就是秦隶的墨迹。另外从上世纪初起,在西北和山东等地陆续出土了多批竹木简,战国、秦、汉、晋都有,湮没了二千多年的秦隶墨迹,终于重现于世。

隶书新知

这些出土文物不仅让我们得以见到秦隶的庐山真面目,而且也对程邈创造隶字的说法有了新的更准确的认识。也就是说,程邈创造的所谓新书体,其实早在战国时就在各国民间流行使用。从考古发掘的一些先秦金文、帛书和简册遗物看,隶书的萌芽期当在周朝。如西周孝王时代的《小克鼎铭》等作品,在其笔法上就已初露隶书的端倪。到战国时期,中国的文字开始了由篆向隶的转变。这一点,从一些出土的战国中期的帛书和木简文字上,可以看得非常清楚。如1980年在四川省青川县城郊郝家坪发掘了一处战国土坑墓葬群,在众多的出土遗物中有两件木牍,一件残损严重,另一件却较完好,字迹清晰可辩。青川战国木牍云梦秦简约早八十年,它的字体和秦简上的秦隶极为相似。这是中国所能见到的最早隶书。这说明,秦朝时既有篆书这样的官方文书的规范字体,也有像隶书这样非官方用的简化字体。程邈只是对当时已经存在的这些隶字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收集和系统的整理加工,“去杂取精”,进一步规范罢了。也就是说,隶书是许多人靠日积月累共同创造的,决不可能是一人一时之功所成。程邈之功应为编纂整理之功,而非世人所言创始之力。

程邈创造隶字的传说虽然不完全可信,但应该承认他所做的编纂整理工作。作为一个基层秘书工作者,程邈能做成这么一件伟大的事业,自然是非常非常了不起的,当前的秘书工作者应该为此感到自豪和荣耀。同时,程邈那种历经坎坷而矢志不移、精勤奋进、自强不息、好学不已的精神更值得肯定和赞赏。人生在世,谁无挫折?有的人遭受挫折而萎靡不振、自暴自弃,有的人却在逆境中“愿保金石志,无令有夺移”,把苦难和挫折当作一块垫脚石,结果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了超越自然的奇迹。正如一切幸运并非没有烦恼一样,一切厄运也决非没有希望;人在顺利时不能得意忘形,在逆境中也不要一蹶不振,这便是程邈献字赎罪所给予我们的最重要的启示和教益。

隶书

唐张怀瓘《书断》中说:“按隶书者,秦下邽人程邈所作也。”程原为县里小官,因罪入狱,他整理了隶书3000字上奏,秦始皇认为很好,赦其罪,并封为御史。

相传秦朝有一个叫程邈的徒隶,因为得罪了秦始皇,被关在监狱里。程邈看到当时狱官的么牌用篆书写很麻烦,就作了改革,化繁为简,化圆为方,又创立一种新的字体。秦始皇看了很欣赏,不仅赦了他的罪,还封他为御史,并将这种字体规定在官狱中应用。因为程邈是个徒隶,起初又专供隶役应用,所以把这一书体称之为隶书。这个故事可能有很大附会的成分。实际上正像书法的产生一样,隶书也是靠日积月累许多人共同创造的,程邈所作的大概是整理工作。

艺术特点

书法上称秦隶为“古隶汉隶为“今隶”。1975年12月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竹简千余枚,上为墨书秦隶。从考古发掘出来的材料来看,战国和秦代一些木牌和竹简上的文字,已有简化篆体,减少笔划,字形转为方扁,用笔有波势的倾向。这是隶书的萌芽。西汉时,书法中隶体的成分进一步增加。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画《老子甲本》已有了明显的隶意。

影视形象

2020年电视剧《大秦赋》张世宏饰演程邈。

重播
播放
00:00 / 00:00 直播
00:00
进入全屏
50
点击按住可拖动视频

二十五-5、王翦——战国四大名将

王翦(公元前303年——214年,享年90),频阳东乡(今陕西省富平县)人,是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始祖。 战国时期秦国将领、军事家,秦统一六国的具体实施者。

王翦自幼习兵略,为将持重,老谋深算。秦王政十一年(前236年)率兵攻赵,攻克九城,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再次率兵攻打赵国,赵王投降。二十一年(前226年),率兵攻下燕国都城,燕王逃往辽东郡。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王翦率六十万大军攻楚,击败楚将项燕,攻克楚都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俘虏楚王负刍。次年,平定楚国江南地区,楚国亡。王翦善于用兵,与其子王贲在辅助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中立有大功,除韩之外,其余五国均为王翦父子所灭。统一中国后,急流勇退,没有辅佐秦始皇建立德政,巩固国家根基。和白起比较,可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王翦为秦国的统一事业贡献了自己的毕生力量,立下了不朽的战功,作为对实现中国统一有贡献的历史人物而名传于后世。王翦还凭借军事指挥的才能,与白起、李牧、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发号台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王翦是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县)人,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推演,王翦系周灵王太子晋之后,是太子晋的第十八世孙 [2] 。少年时就喜欢军事,侍奉秦始皇。

秦始皇十一年(公元前236年),王翦领兵攻打赵国的阏与,王翦领军只十八天,便令军中不满百石的校尉回家,并从原军队的十人中选出两人留在军中,结果所留下来的都是军中精锐。王翦就用这支士气很高的精锐部队攻下了阏与,同时一并攻取了赵的九座城邑。

横扫三晋

铲除吕不韦和嫪毐后,秦王嬴政正式亲政,秦国统一天下的战争开始了。这场统一战争以秦始皇十一年(公元前236年)秦军伐赵拉开序幕,前后持续15年。期间,除了最先的灭亡韩国王翦没有参与外,其他五国,要么为王翦带兵所灭,要么为其子王贲攻克而亡。

秦始皇十八年(公元前229年),王翦从上郡发兵,下井陉,与杨端和军两军呼应。准备一举攻灭赵国。结果遇上了赵国的名将李牧,相持一年多的时间。王翦采用反间计,除掉李牧。李牧死后,王翦势如破竹前行,大败赵军,并杀了赵军主将赵葱,攻下赵国的都城邯郸,俘虏赵王迁,赵国原来的各处土地入为秦地,成为秦郡。

秦始皇二十年(公元前227年),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荆轲刺秦王事件,荆轲失败后,秦王嬴政盛怒,并利用这个机会,派王翦领军攻燕国。燕王喜和代王赵嘉联合抵抗秦军,燕代联军由燕国的太子丹统领,最后在送别荆轲的易水河边兵败。王翦乘势攻取了燕都城蓟,燕王喜逃到了辽东,燕国也名存实亡了。

秦始皇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秦王派王翦之子王贲攻打楚国,大败楚兵。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王贲率军迅速北上,进攻魏国,最后用黄河、大沟水淹大梁城,城尽毁。魏王假投降。接着王贲又平定了魏国各地,设魏地东面为砀郡。

攻灭楚国

秦始皇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秦王嬴政召集群臣,商议灭楚大计,王翦认为“非六十万人不可”,李信则认为“不过二十万人”便可打败楚国,秦王嬴政大喜,认为王翦老不堪用,便派李信和蒙恬率兵二十万,南下伐楚,楚将项燕以四十万楚军应对二十万秦军。王翦因此称病辞朝,回归故里。

不久,楚军故意示弱,且战且退,保留精锐部队从后突袭李信,大破秦军两营兵力,斩杀秦军七个都尉,是为秦灭六国期间少有的败仗之一。

秦王嬴政听到这个消息,大为震怒,亲自乘快车奔往频阳,向王翦致歉,并答应加兵请求,王翦统领六十万大军启程,王翦出征时向秦王“请美田宅园池甚众”、“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出关前,又连续五次求赐美田,连部下也开始担心会不会太过份,王翦才说出了自己的用意:秦王生性多疑,如今秦国全国士兵尽交到自己手中,此时唯有向秦王诸多要求,才可以表明自己除了金钱以外别无他求,借此消除秦王怕他拥兵自立的疑惧。

秦始皇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王翦领兵伐楚,大军抵达楚国国境之后整整一年坚壁不出,六十万士兵都囤积起来休养生息,甚至每天比赛投石以作娱乐。项燕的四十万楚军因为兵力相对较少而不敢强攻,一年后终于按捺不住,正当楚军在往东调动之际,王翦就率兵出击大破楚军,杀项燕于蕲,一年多后又俘虏楚王负刍,平定楚国。随后王翦又南征百越,取得胜利。此后,王翦的经历不详。一说他急流勇退,得以善终。

人物成就

平定叛乱

秦王嬴政八年(前239年),秦王嬴政命王弟长安君成蟜为主将,樊于期为副将率军攻打赵国,不料,长安君在樊于期的唆使下临阵倒戈,举兵反叛。

嬴政派王翦前往平叛。王翦派说客混进叛军,见到了长安君,递送了劝降书信,情理并用,恩威并施。长安君归降,叛乱平息。樊于期逃奔燕国。但可惜的是,长安君后来并没有保住性命。

铲除吕氏

秦王嬴政即位之初由于年少,国政由相邦吕不韦所把持。吕不韦权倾朝野,又与太后偷情,见秦始皇日渐年长怕东窗事发想离开太后,又怕太后怨恨,所以献假宦官嫪毐给太后。

嫪毐与太后在秦故都雍城(今陕西凤翔)生下了两个私生子,以秦王假父自居。在太后的帮助下,嫪毐封长信侯,领有山阳、太原等地,自收党羽,在雍城长年经营,建立了庞大的势力。

秦王嬴政九年(前238年),嬴政前往太后所在的雍城行郊礼。王翦领兵镇压咸阳,派三万精锐保护秦王西行。秦王离开后,吕不韦在国都咸阳把持国政,王翦不动声色,调遣兵力,严阵以待,以防吕不韦伺机生变。嫪毐因淫乱宫闱的罪行败露,发动兵变,进攻秦王嬴政所在的蕲年宫,史称“蕲年宫之变”。秦王及时察觉了这一阴谋,抢先发兵平定叛乱,追斩嫪毐,在咸阳清洗了嫪毐集团数百人,因此事涉及吕不韦,不久就免去了其相邦之职。不久,在王翦的建议下,将其赐死,秦始皇全面掌握了国家权力。

人物评价

总评

王翦是秦国杰出的军事家,也是继白起之后,秦国不可多得的大将之材。作为秦代杰出的军事家,王翦主要战绩有破赵国都城邯郸,消灭燕、赵;以秦国绝大部分兵力消灭楚国,与其子王贲一并成为秦始皇兼灭六国的最大功臣。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使其与白起、李牧、廉颇并列为战国四大名将。王翦一生征战无数,他智而不暴、勇而多谋,在当时杀戮无度的战国时代显得极为可贵。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国兼并了所有的诸侯国,统一天下,王翦和蒙恬立的战功最大。王翦是唐朝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始祖。

历代评价

司马迁:“王氏、蒙氏功为多,名施于后世。”“王翦为秦将,夷六国,当是时,翦为宿将,始皇师之,然不能辅秦建德,固其根本,偷合取容,以至筊身。”

班固:“若秦因四世之胜,据河山之阻,任用白起、王翦豺狼之徒,奋其爪牙,禽猎六国,以并天下。穷武极诈,士民不附,卒隶之徒,还为敌仇,猋起云合,果共轧之、急城杀人盈城,争地杀人满野。孙、吴、商、白之徒,皆身诛戮于前,而国灭亡于后。报应之势,各以类至,其道然矣。”

司马贞:“白起、王翦,俱善用兵。递为秦将,拔齐破荆。赵任马服,长平遂阬。楚陷李信,霸上卒行。贲、离继出,三代无名。”

杜牧:“周有齐太公,秦有王翦,两汉有韩信、赵充国、耿恭、虞诩、段颎,魏有司马懿,吴有周瑜,蜀有诸葛武侯,晋有羊祜、杜公元凯,梁有韦睿,元魏有崔浩,周有韦孝宽,隋有杨素,国朝有李靖、李勣、裴行俭、郭元振。如此人者,当此一时,其所出计画,皆考古校今,奇秘长远,策先定于内,功后成于外。”

苏轼:“善用兵者,破敌国,当如小儿毁齿,以渐摇撼,而后取之,虽小痛而能堪也。若不以渐,一拔而得齿,则取齿适足以杀儿。王翦以六十万人取荆,此一拔取齿之道也。秦亦惫矣,二世而败,坐此也夫。”

李复:“少李轻兵去不回,荆人胜气鼓如雷。将军料敌元非怯,能使君王促驾来。”

陈元靓:“周凤不鸣,秦虎方视。将争善战,图一得志。破赵匪难,取燕孔易。战乃既败,频伤无愧。秦兵载授,祖龙服义。菩田亟读,深谋自遗。六十万卒,恒恒暨暨。乃献负过,终平楚地。”

《十七史百将传》:“孙子曰:识众寡之用者胜。’翦谓伐荆当用六十万人。又曰:谨养勿劳,并气积力。’翦坚壁休士,投石超距而后用是也。”

黄道周:“王翦事秦,论荆明果。六十万人,缺一不可。李信少年,以毛赴火。兵败再兴,其计已左。空国伐人,其不疑我。美宅田园,故请琐琐。大国虽伤,其中犹夥。士卒投超,尚思闪躲。兵去追奔,万全方妥。为将阴残,一世坎坷。三世不详,王离被虏。”

邓廷罗:“古之善用众者,莫如王翦、韩信。”

《千字文》:“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

后世地位

唐朝建中三年(782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秦将王翦”。同时代被列入庙享名单的只有:孙膑、田单、赵奢、廉颇、李牧。

宋代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王翦。在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王翦亦位列其中。

相关成语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出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司马迁评价白起、王翦二人说:“白起算计敌人能随机应变,计谋无穷,声震天下,却不能对付应侯给他制造的祸害;王翦身为秦将,平定六国,是当时的元老将军,秦始皇尊他为师,可他不能辅佐秦始皇建立德政,巩固国家的根基,却苟且迎合,取悦始皇,直至死去。他的孙子王离成了项羽的俘虏,不也是理所当然的吗?他们各有自己的短处啊。”

后世比喻人或事物各有其长处和短处。

家族成员

儿子:王贲,秦始皇统一六国时主要战将,曾水淹大梁,灭魏;直抵临淄,灭齐。因功封通武侯。后随秦始皇东巡琅邪。

孙子:王离,字明,继其父为秦将,率兵戍边备匈奴。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率兵南下,后被项羽所杀。

曾孙:王元、王威。

后世纪念

王翦墓

王翦墓位于富平县东北20千米处的到贤乡巨贤村北。

王翦墓为长方形,南北长40米,东西宽30米,高9米,顶部平坦,在墓的西北200米处有南北排列的六座小冢,传为埋着六国王侯的衣冠、图书和俘虏等,是为了表彰王翦统一中国的战功而修的,现六冢已平,仅留遗迹。

1956年8月6日,王翦墓被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6月,富平县人民政府立标志碑。

史籍记载

《史记·秦始皇本纪》

《史记 卷七十三 白起王翦列传》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影视形象

《南越王》:沙景昌饰演王翦

2001年电视剧《寻秦记》:郭政鸿饰演王翦

2017年电视剧《秦时丽人明月心》:卢杰君饰演王翦

2020年电视剧《大秦赋》:尤勇智饰演王翦

《战国四大名将》、《秦始皇时期的著名将领》、《中国古代名将》、《战国末期秦国将领》、《武庙六十四将》、

重播
播放
00:00 / 00:00 直播
00:00
进入全屏
50
点击按住可拖动视频

二十五-6、孙膑——计圣

孙膑(生卒年不详),字伯灵,华夏族,孙武后裔,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东北)、鄄(今鄄城北)一带人。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唐德宗时位列武成王庙64将之一,宋徽宗时位列宋武庙72将之一。

孙膑早年曾与庞涓同学兵法。庞涓出任魏将后,妒孙膑之才而将其骗至魏,施以膑刑。后得齐国使者帮助潜逃入齐,为田忌门客,助田忌赛马获胜,被荐于齐威王。周显王十六年(355年),齐威王欲任孙膑为将,孙膑以“刑余之人”而辞谢。二十七年,因魏将庞涓率军攻韩,韩向齐求救,孙膑又以军师身份偕将军田朌、田忌、田婴等率军救韩。

孙膑既在战争实践中创造了影响深远的“围魏救赵”,又给后世留下了反映时代特点和战争规律的杰出军事理论。《汉书·艺文志》著录《孙膑兵法》89篇,图4卷,已佚。从中可见其兵法思想主张:“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敌之情”,主张“战胜而强立”“事备而后动”;在战略战术上贵“势”,即创造条件以求主动和优势;突破前人速战速决的理论,提出了持久作战的思想;适应通都大邑的兴起,强调攻城;认为只有覆军杀将方为全胜,开创歼灭战的理论;对野战中车垒运用、阵法研究、将领条件等均有阐述。

发号台

人物生平

家世出身

卫公子惠孙之后,以字为氏。卫有陶叔,为司徒后有,陶叔氏、司徒氏。 武公生季衅,采于宁为宁氏。 孙权号吴,而四世亡于晋,又有厉氏(孙皓以秀奔魏改姓厉。) 《唐幽州内衙副将、中散大夫、试殿中监乐安郡孙府君神道碑》与《唐故魏州昌乐县令孙君墓志铭》等碑文,孙武源出卫国姬姓孙乙。唐代孙壬林自述家族世系的碑文记载孙膑是卫武公的后代。

逃奔齐国

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庞涓后来出仕魏国,他认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孙膑,于是暗地派人将孙膑请到魏国加以监视。孙膑到魏国后,庞涓捏造罪名将孙膑处以膑刑和黥刑,砍去了孙膑的双足并在他脸上刺字,想使他埋没于世不为人知。齐国使者觉得孙膑不同凡响,于是偷偷地用车将他载回齐国。

桂陵之战

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魏国的盟国卫国,夺取了漆及富丘两地(均在今河南省长垣县),此举招致了魏国的干涉,魏国派兵包围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次年,赵国派使者向齐、楚两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们商议,邹忌反对救援,而段干朋则建议齐威王分兵一路向南攻打襄陵(今河南省睢县)来疲劳魏军,然后趁魏军攻破邯郸后救援赵国,这样既救援了赵国,又同时削弱了魏、赵两国。齐威王采纳段干朋的建议,兵分两路,一路齐军围攻魏国的襄陵,一路由田忌、孙膑率领救援赵国。

此时魏军主力已攻破赵国首都邯郸,庞涓率军八万到达茬丘,随后进攻卫国,齐国方面田忌、孙膑率军八万到达齐、魏两国边境地区。田忌想要直接与魏军主力交战,但被孙膑阻止。孙膑认为魏国长期攻打赵国,主力消耗于外,老弱疲惫于内,国内防务空虚,应当采用声东击西、围魏救赵的战术,直捣魏国首都大梁迫使魏国撤军,魏国一撤军,赵国自然得救。孙膑于是建议田忌南下佯攻魏国的平陵(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东北),因为平陵城池虽小,但管辖的地区很大,人口众多,兵力很强,是东阳地区(指魏国首都大梁以东的地区)的战略要地,很难被攻克;而且平陵南面是宋国,北面是卫国,进军途中要经过市丘,容易被切断粮道,佯攻此地能很好的迷惑魏军,造成庞涓产生齐军主将指挥无能的错觉。

田忌采纳孙膑的计谋,拔营向平陵进军。接近平陵时,孙膑向田忌建议由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高唐(今山东省高唐县)两城的都大夫率军直接向平陵发动攻击,吸引魏军主力,果然攻打平陵的两路齐军大败。孙膑让田忌一面派出轻装战车,直捣魏国首都大梁的城郊,激怒庞涓迫使其率军回援;一面让田忌派出少数部队佯装与庞涓的部队交战,故作示弱使其轻敌。田忌按孙膑的要求一一照办,庞涓果然丢掉辎重,以轻装急行军昼夜兼程回救大梁。孙膑带领主力部队在桂陵(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设伏,一举擒获庞涓。

马陵之战

孙膑

公元前342年,魏将穰疵在南梁(今河南省汝州市西)和霍(今河南省汝州市西南)击退韩将孔夜的军队,韩昭侯派使者向齐国求救。孙膑再次采用围魏救赵的战术,率军袭击魏国首都大梁。庞涓得知消息后急忙从韩国撤军返回魏国,但齐军此时已向西进军。

孙膑考虑到魏军自恃其勇,一定会轻视齐军,况且齐军也有怯战的名声,应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术,引诱魏军进入埋伏圈后加以歼灭。孙膑命令进入魏国境内的齐军第一天埋设十万个做饭的灶,第二天减为五万个,第三天减为三万个。

庞涓行军三天查看齐军留下的灶后非常高兴,说:“我本来就知道齐军怯懦,进入魏国境内才三天,齐国士兵就已经逃跑了一大半。”于是丢下步兵,只带领精锐骑兵日夜兼程追击齐军。

孙膑估算庞涓天黑能行进至马陵,马陵道路狭窄,两旁又多是峻隘险阻,孙膑于是命士兵砍去道旁大树的树皮,露出白木,在树上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然后命令一万名弓弩手埋伏在马陵道两旁,约定“天黑能在此处看到有火光就万箭齐发”。庞涓果然当晚赶到砍去树皮的大树下,见到白木上写着字,于是点火查看。字还没读完,齐军伏兵万箭齐发,魏军大乱。庞涓自知败局已定,于是拔剑自刎,临死前说道:“遂成竖子之名!”齐军乘胜追击,歼灭魏军数十万人,俘虏魏国主将太子申。经此一战魏国元气大伤,失去霸主地位,而齐国则称霸东方。

轶事典故

田忌赛马

田忌经常与齐国诸公子赛马,设重金作为赌注。孙膑发现比赛的马脚力都差不多,可分为上、中、下三等,于是建议田忌加大赌注,并且向他保证必能取胜。孙膑在“田忌赛马”故事中所采用的方法,被视为“策对论”的最早运用。

行业祖神

孙膑是战国时期齐国著名的军事家,以“孙膑赛马”和“围魏救赵”闻名全国,特别是他和同学庞涓之间的恩怨纠葛,更因为《孙庞斗智演义》的流传而为老百姓所津津乐道,有五个行业尊孙膑为祖神。

第一是制靴业、制鞋业神。

传说孙膑被庞涓暗害后,为保护被削去髌骨的伤腿,用兽皮制成有史以来第一双过膝皮靴,后世的靴匠于是把孙膑尊为制靴业神。

还有一个传说是孙膑一日下山,遇上一个被毒蛇咬伤的樵夫。为了不让蛇毒攻心,孙膑一剑把樵夫的双脚砍了。樵夫一见脚没了,很不愿意。孙膑于是把自己的双脚砍下来,安在樵夫身上。孙膑没脚了,叫樵夫把鞋脱下来安在自己脚上。樵夫忘了问孙膑的大名和住处,回到家被妻子、孩子埋怨。樵夫的妻子说:“为了报答恩人,我们多做几双鞋子送去,免得他鞋磨破了又要受罪。”于是樵夫拿着鞋子到处打听。后来,樵夫找不到孙膑,就把鞋子送给人们穿,以此来了却自己的感恩之情。樵夫夫妻俩一直不停地做鞋、送鞋,天长日久穿了他家做的鞋的人常送些钱粮来,然后有人在他们的影响下也帮着为别人做鞋,于是鞋匠这一行当就兴起来了。后来,鞋匠们知道了孙膑救樵夫的事,就把他敬奉为鞋匠的祖神,称孙祖、孙膑老师、孙膑神师、孙膑真人。鞋匠们一般农历十月初一祭祀祖师,感谢祖师传艺后代。鞋匠的徒弟们在祭祀祖师后,向师傅献鞋,请求师傅指点。旧时北京鞋靴业者还在正月二十八在前门外同兴堂饭庄,举行祭祀孙膑的活动和宴会。

第二是皮革业神。

传说孙膑被庞涓挖膝之后,只好跪步行走,这样要用皮张裹缠膝部。因为带毛的原皮非常硬,磨得膝部非常疼,他就将皮子去毛并使其柔软,用起来舒服,缝制也方便。从此便出现了皮革业,而孙膑也成了这个行业的始祖。旧时每年农历九月十三日,南京的皮匠们都要聚会为孙膑祖师爷举行祭祀活动;今云南丽江古城附近束河古镇的“三圣宫”楼阁,至今还供奉着皮匠祖师孙膑的塑像。

第三是烧炭业神。

传说很早以前,有一年冬天,鬼谷子命令两个徒弟孙膑、庞涓去找 “无烟柴”。 孙膑决心一定要找到“无烟柴”,而庞涓却为人十分狡诈,借故不去找。孙膑找了好多天没找到,忽然飞来一群乌鸦,一边飞,一边“哇哟”、“哇哟”地叫着。孙膑一听, “哇哟”、“哇哟”不就是“挖窑烧炭”吗?于是他挖了个土窑,又在山上砍了一些木头砍成一段一段的,装入窑中。点火后,几天功夫,就把一窑木炭烧成了。他用火点燃一试,果然没烟。“无烟柴”找到了。鬼谷子对孙膑十分满意,而庞涓对孙膑也就更加忌恨了。从此,人们把孙膑尊为烧炭业的祖神。

第四,豆腐业神。

传说鬼谷子为考验孙膑、庞涓,假装生了病。孙膑为让老师吃点有营养的东西,就磨了豆浆。正巧他晾的盐,被露水化成盐水流进了豆浆,豆浆就成了豆腐(还有一个传说是庞涓往豆浆里洒了泡尿)。鬼谷子吃完豆腐后,夸奖了孙膑,要求孙膑再做点。庞涓十分嫉妒孙膑,偷偷的往盐水里加了点石膏水,没想到也成了豆腐。从此以后,人们就把孙膑和庞涓供奉为豆腐业的祖师爷和保护神。

第五是泥塑业神。

无锡惠山泥塑从业者,从很早就供奉孙膑为本行业祖神。传说孙膑曾流落吴地以做泥人为生;后来孙膑出任齐国军师,以泥人、泥马布阵,破了庞涓的“五雷阵”。再后来,惠山人把孙膑捏泥人的技艺继承了下来,从此惠山泥人声名远扬。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长篇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中,孙膑于第八十七回《说秦君卫鞅变法 辞鬼谷孙膑下山》中登场。

在第八十八回《孙膑佯狂脱祸 庞涓兵败桂陵》中,魏惠王想要试探孙膑的才能,命孙庞二人演练阵法。其余记载与《史记》基本相同。

明末清初的吴门啸客所著历史小说《孙庞斗志演义》。

影视形象

内陆电视剧《兵家孙膑》:王志刚饰演孙膑;

1988年香港电视剧《奇门鬼谷》:欧瑞伟饰演孙膑;

1999年内陆电视剧《东周列国·战国篇》:温海涛饰演孙膑;

2000年内陆电视剧《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仇永力饰演孙膑;

2009年内陆电视剧《大秦帝国之裂变》:董祁明饰演孙膑;

2011年内陆电影《战国》:孙红雷饰演孙膑。

此外,孙膑还出现在京剧《孙膑装疯》、《马陵道》、《五雷阵》中,其他如豫剧、秦腔、同州梆子等也有相关曲目。

人物评价

鲁仲连:“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是孙膑、吴起之兵也。”贾谊:“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司马迁:“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俶傥非常之人称焉……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孙子筹策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於被刑。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於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

刘向:“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亦灭其国。”班固:“当时吴有孙武,齐有孙膑,魏有吴起,秦有商鞅,皆擒敌立胜,垂著篇籍。”“孙、吴、商、白之徒,皆身诛戮于前,而国灭亡于后。报应之势,各以类至,其道然矣。颜师古注:孙武、孙膑、吴起、商秧、白起也。”孔融:“不能止人遂为非也,适足绝人还为善耳。虽忠如鬻拳,信如卞和,智如孙膑,冤如巷伯,才如史迁,达如子政,一离刀锯,没世不齿。”葛洪:“孙膑思骋其秘略,而司马刖之。”司马贞:“其孙膑脚,筹策庞涓。”

周昙:“曾嫌胜己害贤人,钻火明知速自焚。断足尔能行不足,逢君谁肯不酬君。”曾巩:“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

《十七史百将传》:“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日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树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孺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徐钧:“百年家学妙兵机,知彼犹怜己未知。绝爱奇功成砍树,何缘卫足不知葵。”陈元靓:“孙子知兵,翻为盗憎。膑足口行冤,坐筹运能。救赵存韩,军振威棱。削诸丑类,夫差马陵。功镂鼎彝,书揆缄藤。龙豹之韬,何愧典刑。”《幼学琼林》:“孙膑吴起,将略堪夸;穰苴尉缭,兵机莫测。”黄道周:“孙膑学艺,才高被忌。刖足致伤,黥刑使废。谁知载归,反为齐利。救赵趋梁,已夺其气。减灶诱之,自奔速毙。万弩马陵,岂容回避。竖子成名,是谁之意?”

毛泽东:“攻魏救赵,因败魏军,千古高手。”

主要影响

军事思想

孙膑的军事思想主要集中于《孙膑兵法》。在战争观方面,孙膑主张重视、慎重地对待战争。他强调战争是国家政治生活中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只有以强有力的武力作为保障,才能够使国家安定、富强。但是他反对穷兵黩武,指出作战胜利能够挽救濒临灭亡的国家但战败也同样会失去土地、危害社稷,一味好战必然会灭亡,自取其辱,所以必须慎重地对待战争,不可不用也不可滥用。孙膑主张积极地做好战争的准备工作来获得胜利,这样才能做到以战争抑制战争。他指出政治和经济条件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基础,“强兵”必先“富国”,只有具备强有力的政治和经济作为后盾才能做到“事备而后动”。他又指出民心军心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所以战争必须顺应民心军心,要做到“得众”、“取众”。

战争认识论方面,孙膑提出将领要知“道”,“道”就是战争的规律。孙膑认为作战时人众、粮多、武器精良等因素都不足以保证取胜,只有掌握了战争的规律,了解敌我双方情况,指挥得当,才能保证取胜。为此他专门阐述了积疏、盈虚、径行、疾徐、众寡、佚劳六对相互对立又相互转化的矛盾,还对“奇正”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认为将领只有真正认识到这些矛盾的作用,把握了这些矛盾的转化规律,才能利用微妙的变化出奇制胜。

战略思想方面,孙膑强调“必攻不守”。在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地进攻敌人防守的薄弱环节,不仅能够有效地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而且能够转换攻守形势,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战术方面,孙膑提出“因势”、“造势”的思想。充分利用敌我双方的条件,造成有利于我的态势,以扭转敌众我寡的不利形势。

在具体的战术方面,孙膑对阵法进行了专门论述,进而分析了攻击各种战阵的对策。他还专门论述了攻城的问题,把处在不同地形的城分为难攻的雄城和易攻的牝城两类,论述了当时攻城的策略与技术。

在军队建设、管理方面,首先,他对君主和将领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将领必须忠于君主,君主不应该干涉将领的具体军务,将领要有独立的军事指挥权。其次,他对将领的素质进行了较多的论述。将领应当具备义、仁、德、信、智五个要素,他还分析了能够致使将帅作战失败的品德缺陷。最后,他就管理队伍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可以概括为任用贤能、严明纪律、奖惩公平、赏罚及时。

但是孙膑的军事思想也有其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他对战争的性质分辨不清,把士兵纯粹当作被驱使的工具,有些战略战术的表述过于简单片面,有时还夹杂着迷信观念,这也是应当指出的。

后世地位

唐朝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齐将孙膑”。同时代被列入庙享名单的只有:田单、赵奢、廉颇、李牧、王翦而已。

及至宋代宣和五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孙膑。在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孙膑亦位列其中。

后世纪念

孙膑墓

孙膑墓位于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箕山镇孙花园村东北500米的向阳河东岸。

孙膑晚年辞官回归故里,在月厌河畔建一花园著书立说。当时,齐王经常派员到此探视孙膑这位曾一度为齐国建立了卓越功勋的一代兵师,并在花园东北建起了供官员歇宿的驿馆。孙膑辞世后,葬于花园东北侧驿馆前,前往祭奠的官员和百姓络绎不绝。久而久之,此处成为圣地,日渐繁华,驿馆进而发展成为驿城。后来,佛教传入中国,此处便又建起一座驿城寺。

1990年,在此地出土了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重修亿城寺的墓碑一块,上刻有“膑墓址深邃”,经考证确定孙膑墓址在此。经孙氏族人重建,孙膑墓占地600平方米,其中墓丘直径4米,封土高3米,立有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

孙膑拳

孙膑拳是广布于山东省境内的一种外家拳术,始创于晚清时期,由于习练者多穿长袖衣服,人称“长袖拳”;又因打拳时动作开合张显,又称之为“大架拳”。但孙膑拳是否为孙膑所创所传,已无从考证。2011年,孙膑拳被列为第三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孙膑的诗文作品》、(成语典故《围魏救赵》中的人物、成语典故《田忌赛马》中的人物、《史记》中有列传的人物)、《中国古代兵家四圣》、《鬼谷子四大入世弟子》、《中国古代十大儒将》、《先秦天下十豪》、《中国历史十大名将》、《中国民间的门神形象》、《历史事件—马陵之战相关人物》、

重播
播放
00:00 / 00:00 直播
00:00
进入全屏
50
点击按住可拖动视频

待续 (欢迎转发!共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顾绍骅于二零二三年七月九日

- END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