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山建筑大风水格局大揭秘:契“太和”祈和谐

最后更新 :2023.11.14 07:22

 

中国古代建筑最重视风水之说,没有一座建筑不考虑风水问题。

道教与风水学联系密切

风水学考虑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风水学的精髓是强调人与住宅的和谐及自然与住宅的和谐的完美统一。道教是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的宗教,道教徒崇拜的“道”,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天人合一的状态,即人与自然完美和谐的状态。道教与中国风水学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中国民众信仰习俗中,像看阳宅风水、相墓、镇宅驱邪等活动,多由道士来承担。明代武当山道士张三丰、丘玄清、孙碧云等都是看风水的高手。有这些高道为武当宫观建筑相地看风水,可以说武当宫观是中国风水术应用的典范之作。

武当山的大风水格局

从中国地形图上看,武当山山系呈近东西方向展布。山的西北端起自湖北、陕西两省交界处,东南端到湖北襄樊市,东西长约260余公里。由于武当山最重要的建筑——太和宫金殿坐西朝东,故整个武当山的水口不在山南、山北,而在其东边。

距离武当山北边最近的大河是汉江,又名汉水,自西向东环绕武当山北麓;距离武当山南面最近的河流是南河,又名粉青河,环绕武当山南麓,在谷城境内流入汉江。按常规的说法,南河流入汉江的河口,应当是武当山道教建筑群的水口,但是,古人却不这样认为,他们以宏大的宇宙思想、以大风水的视野,来寻觅武当山的水口。

武当山古建筑群的水口:汉口

《续修大岳太和山志》说:“太和居荆与梁、豫之交,下蟠地轴,上贯天枢。左夹岷山,长江南绕;右分嶓冢,汉水北回。其层峰叠壑,标奇孕秀,作镇西南,礼诚尊矣”。根据这一说法,如果按坐西朝东的方位,武当道教建筑的选址大风水的格局是:武当山祖山为昆仑山,少祖山是昆仑山的支脉大巴山脉,案山是大别山脉;左面的青龙山是高大巍峨的秦岭山脉;右面的白虎山是重峦叠嶂大巴山脉。秦岭和大巴山之间的汉水谷地由西向东延伸,武当山正好耸立于其出口处。其东为汉江平原,东北为南阳盆地。向北眺望,是碧波滚滚的千里汉江;向南眺望,是浩浩荡荡的万里长江。由此可见,汉江流入长江的水口——汉口,是武当山古建筑群的水口。

武当山龙脉与昆仑山相连:可招祥聚福

从中国大风水的格局来看,昆仑山是天地的支柱,与昆仑山相连的山脉都可称为龙脉。根据龙脉的思想,蒙受沿龙脉流行于地中的“生气”,可以招来吉祥幸福,因而必须寻求生气充溢永驻之地。水汇而龙止,有水环抱的地方,不因风而吹散,所以,这种地点的构成,是周围环山带水的宝地。武当山系背靠大巴山脉,而大巴山脉向西北连接昆仑山,因此,武当山的龙脉是直接与昆仑山相连的。《图经》曰:“武当山自乾兑发源,历关、陇、金、房之地,盘亘万里而至于斯(即武当山西面的天马峰)”。从宏观上看,武当山的别名“太和山”,就是风水术中“元气”思想的反映。

武当山又称“太和山” 含义有四追求普遍和谐

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说:“武当山,一曰太和山”。古代把阴阳会合、天地冲合的元气称作“太和”。汉代道家人物严遵的《道德指归》卷七说:“一者,道之子,神明之母,太和之宗,天地之祖……天地生于太和,太和生于虚冥”。道家把“太和”看成是“道”的演化、“道”的表现形式。显然,六朝以前古人以“太和”为武当山的别称,带有浓厚的道家色彩。其含义有四:一是指此山生成极早,即道经所谓“自有太极,便生是山”,因而该山禀太和之元气,能生天立地;二是指此山山势像腾腾燃烧的火焰,直上碧空,而水神玄武(神龟)镇压山顶,可以起到水火既济、阴阳调和的效果;三是指此山元气淋漓,涵藉着无穷生机,太和之气贯通天人,天地赖之以生,人性因之而成,故修真学道之人于此山修炼,“当契太和”。实际上,“太和”一词体现了中国古人希望普遍和谐——天地自然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以及人自我身心内外和谐的愿望。

重视周围风水林的培育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武当道教在重视风水术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建筑物周围风水林的培育,宋元明清时期,历代道士都注意在山上植树造林,尤其是南宋道士房长须,坚持在五龙宫一带栽种杉树三十余年,培植灌溉,一刻不停,给当地群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历代经营武当山的帝王官僚和道士工匠都知道,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除了选择好的风水外,还得靠人自身的努力,人类应该主动地去适应自然、保护自然。古人非常重视保护全山的生态环境。如明代皇帝多次颁布敕谕,保护太和山山场,坚决制止砍伐竹木、开垦坡地的违法行为,并命令明代均州千户所5000多名正军余丁常驻武当山修山,祖孙相继,历时二百余年。他们除了维修宫观外,还在全山修了许多防止山体滑坡和水土流失的石墙,构筑了世界上罕见的古代生态保护工程。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