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灵魂20——苏东坡在河南,留下五大文化遗迹!

最后更新 :2023.11.14

 

发号台

苏东坡在中原有五大遗迹,分别是:东坡骑驴道、东坡读书堂、苏亭莲舫、苏、米对书之庭、东坡麦粥店、东坡住宿的乾明寺。

1、 东坡骑驴道

骑驴道位于渑池县境内的崤山古驿道,又称北崤道。嘉祐元年(1056),苏轼、苏辙随苏洵赴京城应试马死二陵,骑驴过渑池。渑池人称三苏骑驴走过的驿道为“骑驴道”。

嘉祐五年(1060),苏轼任渑池县主簿,未到任,苏轼兄弟又参加制科考试。

嘉祐六年(1061),苏轼任凤翔签判,赴任途中,再次路过渑池,苏辙作《怀渑池寄子瞻兄》,苏轼作《和子由子瞻怀旧》,诗苏轼自注:“往岁马死二陵,骑驴过渑池”。

据《渑池县志》载:“世人骑驴而道崤渑者众矣,独二苏遗事,称道于数百年之后,言之有余慕”。

渑池,自古为中原西通关中的咽喉,二崤古道贯穿全境。崤山,是秦岭东段的北分支,自灵宝、卢氏两县的西部边境向东北伸展,至陕县、渑池交界处分为南北两道。

西周时期已开拓成途,北宋时,为加强洛阳、长安的军政职责,对崤山北道,进行整修。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载,“崤有二陵,其南陵为夏后之墓地;北陵,文王之所避风雨也”。

文王避风雨台,是一个长约50米、宽约20米、高约8米的石坎,位于三门峡市27公里处的陕县硖石乡。

据《陕县志》载:“崤道,车不并辕,马不并列”。在渑池地段上,道积水成湖,百里谷间泥泞不堪,过往行许旅即被隔阻。

苏轼三人行至二陵,马匹累死,只好改乘驴子到渑池,在奉贤僧舍寄宿,并题诗僧壁。

1998年,考古专家张怀银在二陵,苏轼马匹累死处调查,花了30元钱雇人把一人多深的荒草除了除,一段原汁原味的古道赫然在目,照片发在《中国文化》上,古道名气大振。

现已成为河南省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通过国家有关专家评审,入选申报世界遗产候选名单。

据《渑池县志》载:北崤道,战国时移辟南、北二崤边,北崤道经陕县的观音堂入渑,由渑池的塔泥、县城、朱城、新安县的铁门、石河到洛阳。此道是沿用隋唐前后的东西通道,元明清时亦沿用北崤道。

光绪二十七年(1901),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次年慈禧挟光绪回京途经渑池,改称御道,加宽至8米,路面宽13米,渑池境内全长32.63公里。

2、东坡读书堂

东坡读书堂,位于光山县县城西南20公里的净居寺的寺后山腰处。

净居寺的开山祖师,是中国佛教天台宗创始人智顗和他的法师慧思,北齐天保年间(650—560)结庵,唐神龙(705—707)年间建寺。

广明庚子年(880)间,寺废于兵火,宋乾兴(1022)年间真宗敕令重修,并“敕赐梵天寺”。

元丰三年(1080)正月,苏轼责授团练副使。正月初一出京师,经陈州(今河南淮阳),蔡州(今河南汝南)遇,新息(今河南息县),渡过淮河,至光山,在光山苏轼游净居寺,寺后山腰处的高台上,有房三间,一间为茶房,二间为持的经斋,苏轼在此,与寺僧品茶、论禅,读书其上,留题壁间,有《净居寺,并叙》,遂又次韵僧守《晚入梵天》诗。人称此斋房为“东坡读书堂”。

据《光山县志》载,东坡读书堂和净居寺,多次被毁又多次重建。元顺帝戊寅(1338)颁旨列为省府保护。

苏轼在东坡读书堂内的题诗,由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知县沈绍庆刻石并作跋,碑高1.14米,宽0.44米。

这块宋碑,1987年又列入河南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0年6月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撰文介绍,1990年春动工重修,2000年春竣工,堂内塑有东坡像。

3、苏亭莲舫

苏亭莲舫位于淮阳县城柳湖之中,亭基为船形,象征宦海匾舟,四周植莲,暗喻出污泥而不染。

熙宁三年(1070),苏辙任陈州州学教授,时间长达三年。在柳湖中一高台之上筑室读书。人称“宛丘先生”。

苏轼任杭州通判,赴任途中过陈州,在此小住70多天元丰三年(1080)、元祐六年(1091),苏轼两过陈州,在陈州苏轼、苏辙和“苏门四学士”张耒,诗文唱和。

据《淮阳县志》载:苏辙读书台,宋熙宁年间建。

明成化元年(1470),陈州知州戴昕以东坡“宛丘先生长如丘,宛丘学舍小如舟”诗意,重修读书台,台上建亭,后多次被毁,多次重修。

明清以来,文人学士来此拜谒,留下不少诗文墨迹。

4、苏、米对书之庭

苏(东坡)米(芾)对书之庭,在今河南杞县县城。

元祐八年(1093)九月,苏轼以端明殿学士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出知定州(今河北定县),经陈桥至雍丘(今河南杞县),米芾时任雍州知县。

米芾“置酒邀书法家苏东坡,于县衙对书三百纸。

叶梦得《避署见闻录》载:“元祐末,米元章知雍丘,苏子瞻出帅定武,乃具饭邀之。既至,则对设长案,各以精笔、佳墨列其上,而置馔其旁。

子瞻见之大笑,就坐,每酒一行,即申纸共作字,一二小史磨墨,几不能供。

薄暮,酒行既终,纸亦尽。乃更相易携去,俱自以为平日书莫及也。”

据《杞县志》载:为纪念苏米县衙对书这一文坛盛事,杞人为之制“苏米对书之庭”,匾额存念。

清乾隆年间,邵一联任知县、书画名家董浩寄书一询,欲续“苏米”余韵,为苏、米对题写“文米堂”匾。今县衙不存,匾额仍在。

5、东坡麦粥店

麦粥店在今汤阴县县城南七里,店已不存,遗址尚在。

宋绍圣元年(1094)四月,苏东坡罢定州(今河北定县)任,贬知英州(今广东英德)途经汤阴,在此食豌豆大麦粥,并作《过汤阴,市得豌豆大麦粥,示三儿子》。

汤阴豌豆大麦粥,因东坡称之“行庖得时珍”,一家老小,又“争相加餐食”,而成为当地风味小吃。

6、东坡住宿的乾明寺

乾明寺位于睢县旧城西北隅该寺为唐贞观年间(627—650年)所建,宋代为楞伽禅院。

元代至元元年(1341年)重建,明朝正统十三年(1448)年重修,今寺已不存,仅存遗址。

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四月,章淳拜相,尽复熙丰之政,排斥元祐党人。

苏东坡被谪岭南,从汴梁出发,在雍丘(今杞县)小住后,来到襄邑(今河南睢县)遇雨,住宿城外乾明寺内,遂书旧作《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

当时人们视为珍宝,为之建亭、刻像、镌赋于石。

寺东南有断塔一座,歪斜将倾。据传,明崇祯末年,农民起义时塔倒塌,遂得一石,石上记曰:塔去则河当徙,城当废。

当时人们都感到很奇异,果然于壬午年(1642)年三月,李闯王军攻破睢州城,九月黄河由汴梁决口,水自寺北堤口入,直灌睢州城,旧城遂废,石上所记皆验。

这次河决,睢州城附近一片汪洋,一直持续七年,吴越荆楚之商贾,商船巨帆常出入城郭,那时真是蒲苇莲茨一望无际,白鹭飞鸣与渔歌相答。

清代顺治十七年(1680年)有一真元和尚四处募资,建大殿三间,僧院、禅堂等具备,真乃修身养性的极好地方。

- END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