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许世友病逝,邓小平指示不能立碑,一年后为何还是立碑了?

最后更新 :2023.11.14 01:46

 

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我死了之后,就把我拉回老家,你把奶奶的墓挖个洞,把我也埋进去吧。”许世友将军曾对着自己的侄子,说出了这样一番话。

对于母亲的思念与愧疚,也是他始终在心里不能释然的心结,以至于为此拒绝主席火葬的提议,只想和母亲埋在一起。

发号台

许世友将军去世后,他如愿葬在了母亲身边,但邓小平却下达指示,不得立墓碑,可是一年之后,还是为他立了块石碑,这又是为何呢?

忠孝两难全,拒绝主席坚持土葬

1956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了扩大会议。

就在休息的时候,主席的秘书拿着一份文件来到了休息室:“主席,这是一份倡议书,您看一下。”

发号台

毛主席接过文件,却马上被上面的几个大字吸引了,原来这竟是一份《倡议实行火葬》的倡议书。

看完倡议书后,主席十分高兴,紧接着就在上面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并要求秘书将文件拿给其他领导人看。

就在当天,周总理、朱德、刘少奇、邓小平、彭德怀等136位中央领导人,均在上面签署了自己的名字。

可当文件拿到许世友将军面前时,他却犹豫了。

发号台

经过思考之后,许世友拒绝了这个提议,而这也是他唯一一次拒绝主席的要求。

自加入共产党以来,许世友将军对于毛主席的决策都是绝对相信,并坚决执行的,可这次他却没法认同。

在1954年,毛主席来到杭州视察,在游玩西湖的时候主席发现,在西湖的周边有着许多大大小小的坟墓。

原来这里是杭州的公墓,许多人死后都会选择埋葬在这里。

发号台

但对于西湖这样一个传承千年的美景,主席不由得皱起了眉头:

“人都死了,与活人争土地,这不好啊,杭州要发展,西湖就是个特色,来旅游看着一排公墓,谁会舒服啊?”

在那个新旧交替的年代,老百姓的内心,大多都延续着传统思想。

认为人死后只有土葬,保持尸身完整,才算落叶归根,然而这种土葬的形式却有很大的弊病。

发号台

首先就是占地,中国自古讲究风水,在人下葬后更是有土葬风水一说。

古时候的人认为,如果下葬的地点,选择的是个风水宝地,那么子孙后辈都能享受福报升官发财。

其次是卫生和伤财,人体在腐烂后,会产生大量的细菌,如果下葬时处理不当,很可能造成有害菌泄露。

并且土葬是需要棺和椁的,这又无形之中增添了人民的负担。

发号台

可火葬在人民的心里与挫骨扬灰没什么分别,所以想要让老百姓接受火葬,对于国家来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可虽然土葬是我国千年来的传统,但在新中国建立后,废除和禁止封建迷信,也提上了日程。

于是火葬的形式开始在全国推广,主席也十分赞同这个方法。

当主席得知许世友并没有签字的时候,主席的心里也是一沉。

他知道这个老战友,并不是迷信,而是为了一份孝心。

发号台

1952年,在新中国建立后,人民得到了久违的安宁,国内基本已经没有战争,此时对于中国来说,最大的事就是发展。

没有了战争,许世友将军也终于能闲下来休息,于是他向中央请假,想回家看看自己的老母亲。

这么多年,许世友将军为了党和人民不断地奔走战战斗前线,一晃已经20年没有见到自己的母亲。

都说忠孝两难全,在选择了报效祖国后,对母亲的思念,也成为了许世友心里唯一的记挂。

发号台

请假之后,许世友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跟随着记忆,来到老老家门前。

可眼前的一幕,让他这位山东军区的司令员当场泪目,甚至下跪磕头。

就在不远处,一个身材消瘦的老妇人衣衫褴褛,正背着一捆柴,慢慢的向前走着,许世友一眼就看出这是自己的母亲。

见此情景,许世友快步向前,在确认是自己的老母亲后,他噗通一下跪在了面前,满眼泪水的说道:“娘啊,儿子不孝,儿子对不起您啊。”

发号台

看着眼前跪在自己面前的男人,老妇人先是一懵,待确认是自己那儿子的时候,老人的泪水也止不住的掉了出来。

“这是我儿子?我的儿子啊,你回来看娘了!”

“是我啊娘,我是友德啊,是您的儿子啊。”

许久未见的母子俩,在这一刻抱头痛哭,许久也没能缓过神来。

紧接着许世友就将干柴从母亲身上取下,背在了自己的肩上,挎着母亲往家走去。

发号台

回到家中,看着那贫寒的家,许世友的心如刀割一般。

如今他也是一方司令,是共和国的将军,可那含辛茹苦将自己养大的母亲,却过着如此艰苦的生活,心里一阵的难受。

于是许世友决定,这次一定要将母亲接回城里去生活,在儿子的坚持下,母亲答应了他,并和他一同来到了城里。

发号台

然而城市的生活母亲并不习惯,常年劳作的她,还是喜欢那宁静的田园生活。

在母亲再三的要求下,许世友只能让自己的儿子,将母亲送回了老家。

经过这次事,许世友为母亲尽孝的念头更加坚定,所以才拒绝了火葬的提议。

每当回忆起自己的人生,许世友都是十分感慨,从小他就和母亲分离,这几十年都没有见过母亲几面,所以母亲也成为了他心里唯一的挂念。

发号台

离开少林寺,成就戎马一生

许世友出生于1906年2月2日,老家位于湖北省麻城县徐家洼,也就是如今的河南省新县的许洼。

在取名时母亲希望他能仕途宏伟,于是取名为“许仕友”。

然而在参加红军后,主席却认为,这个“仕”字不太好,有些贪图功名仕途的意思,不如改为“世”,也有着看见世界,提高眼光的含义。

得到主席的建议,许世友十分高兴,很快就改了自己的名字,而这也让主席十分赞赏。

发号台

由于家庭贫困,再加上时代的动乱,从小许世友就过着食不饱腹的生活。

在那个年代,能吃饱就已经是奢望,在河南当地,许多吃不饱饭的孩子,都会选择前往嵩山少林寺习武,

因为在这里不仅能学到一项技能,还能躲避动乱,谋得一顿饱饭。

来到了少林寺后,许世友便开始8年的学武生涯。

通过这8年的锻炼,他不仅有着一身的武义,更是有着强健的体魄,然而就在这时,一条噩耗传来。

发号台

这天许世友正在练功,突然一个女孩子来到了少林寺,定睛一看竟是自己的妹妹。

原来自己的母亲病重,可能时日无多,妹妹是专门过来找他回家的。

回到家后,许世友见到了母亲,可能是看到久别的儿子心情大好,母亲的病也不断的好转,可就在这时,许世友却做了一件惊天的事。

当时的中国,还处于清末的贫困时期,在农村到处都是地主和豪绅,他们不断的剥削着农民的成果。

由于看不惯他们的行为,许世友与地主的儿子发生了争吵,情急之下,一脚踢在了那人的胸口,可谁也没想到,就是这一脚,竟将对方踹死。

发号台

如果继续留在这里,等待他的只能是地主的报复,没办法许世友选择了从军,也就是这一决定,成就了新中国的大将。

初入部队,许世友加入了北伐国民军,当时的他对于革命并不了解,参军也只是为了吃饱饭。

由于身体素质强,再加上一身好武艺,很快许世友就成为了连长,由于长期在部队中,国民党对于老百姓的做法,他也是看在眼里。

发号台

他发现国民党与自己痛恨的那些土豪劣绅没什么区别,如今自己却成为了自己最痛恨的人。

就在他万般无奈的时候,一个希望出现在眼前。

在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时候,许世友接触到了共产党,同时也了解到了共产主义的思想。

在看到那些朴实的战士,如此爱戴人民的时候,许世友的心动摇了。

经过不断地思考,在1926年,许世友成功加入共产党。

发号台

在此之后,许世友跟随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而他那勇猛直率的性格,也深得主席赞赏。

许世友在打仗时,与其他司令员不同,别人都是在后方指挥前线,而许世友却非要冲在第一线,而这也给将士们增加了气势。

据战士们回忆,许世友将军在战斗时十分勇猛,就算打光了子弹,仅凭一把砍刀,就能杀掉十多个敌人。

除了敢打敢杀,许世友还有一个喜好,那就是爱喝酒,据说就算一会要开战了,他都要来上两口热热身,这也导致有许多人对他不喜爱。

发号台

但主席却十分欣赏他的个性,认为这样的人,是绝不会背叛党的,而且可以得以重用。对于主席的认可,许世友也十分感激。

所以一直到新中国建立,许世友对于主席的话,都是坚决执行的。

可是谁也没想到,就在所有人都同意主席的《倡议实行火葬》倡议书时,许世友却拒绝签字,而原因竟是自己的母亲。

坚持土葬,只为陪伴母亲

在新中国建立之后,许世友还带兵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以及对越自卫反击战,为新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可就算是如此威风的大将军,在母亲面前也依旧是个孩子。

在1957年,许世友向部队告假后,回到老家,但他却不知道,娘俩的这一次见面,竟然是永别。

发号台

1965年许世友接到了一封电报,此时母亲病重,急需他回家。

可此时他正在海防前线视察不能回家,只能让儿子代自己回去,然而母亲却没等到他先一步去世了。

没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也成了许世友心里最大的痛。

在许世友74岁的时候,他对自己的侄子说:“我死了之后,就把我拉回老家,你把奶奶的墓挖个洞,把我也埋进去吧。”

听到这话,侄子也只能点头同意。

发号台

1985年正月,许世友因肝癌住进了医院。

再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后,他让秘书代写了一份报告送到了中央,希望能让自己和母亲合葬。

对于这个老战友的请示,邓小平思索了许久,他深知许世友的性格,于是在报告上写下了8个字“照此办理,下不为例”

但有三个要求,那就是不许立碑、不开追悼会、不登报宣传。

毕竟在主席提倡火葬之后,身为中央领导和开国上将,应该以身作则,如果自己人都无法遵守规定,这样传出去影响并不好。

发号台

要知道,中国的土葬文化,已经传承了几千年。

而在那个新旧更替的时代,许多人都还延续着传统思想,所以秉承着“树人先树己”想法。

党中央规定,所有官员在去世后必须施行火葬,可念在多年的战友情分,以及许世友的功绩,邓小平才无奈破例。

1985年10月20日,我国开国上将许世友,在南京军区总医院去世。

而他也如愿的葬在了母亲的墓旁,虽然没有墓碑,但也算完成了他一生的夙愿。

然而就在一年之后,中央收到了王震的报告。

原来许多参观人员,在看到许世友将军连个墓碑都没有都愤愤不平,并集体向中央申请,希望能设立墓碑。

就这样在一年之后,一块刻有“许世友同志之墓”的石碑,立在了他的坟前。

发号台

许世友将军的一生,可谓是十分曲折,出生于贫困时期的农村,却因吃不饱饭前往少林寺习武。

也正是因此,他看到了底层人民是如何被欺压,以及那些土豪劣绅的丑恶嘴脸,就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发号台

他是祖国的孝子,更是家庭的孝子,虽然他为了母亲,拒绝了火葬的提议。

但他为国家做出的贡献,是我们所有人有目共睹的,也正是因为他出身贫困,才能切身体会老百姓的艰苦,并站出来为人民打出一片天。

在那个年代,有无数的前辈,像许世友将军一样,用自己的生命和身躯,为我们建立了一道坚固的长城。

为了国家和人民,他们只能放弃对家人的陪伴,冲到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

结语

如今我们终于过上了安宁的生活,孩子们无忧无虑的长大,再也不用为吃不饱饭而发愁。

城市里宽敞而又干净的街道,学校里那洁净明亮的教室,都是先辈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而许世友将军,也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生于苦难、忠于祖国、死后尽孝”,这才是我们后辈人的榜样,一个真正的英雄。

参考资料:

许世友同志生平|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