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纪念堂有5个选址方案,为何最后选择天安门广场?

最后更新 :2023.11.13 07:12

 

发号台

自古以来,兴修庙宇、宗族祠堂等公共建筑物是我国纪念逝者的传统方式,蕴含着"崇德报功"的重要意义。而民国以后随着西方文化风行华夏,"纪念堂"这种兼具纪念与会聚功能的新兴建筑形式,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以民国时期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为例,全国各地修建了不少中山纪念堂,寄托了人们对"国父"的怀念、崇敬与敬仰之情。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主席逝世的噩耗举世震惊,中华大地笼罩在一片悲伤哀痛的呜咽之中。

10月8日,国家"应全国各族人民的要求",决定在首都北京建立毛主席纪念堂,安放装有领袖遗体的水晶棺,让所有群众都有机会吊唁、瞻仰。

发号台

那么,在众多建设选址方案中,毛主席纪念堂为什么最后建在了天安门广场南面呢?

一、毛主席纪念堂的5个选址方案

我国传统的建筑选址和布局深具"风水"学说的理论意识,不仅在景观方面要实现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而且在环境方面也秉承着顺应自然而为的讲究。

因此,当从全国选派出最优秀的建筑师、美术工作者、工人技师等人在中央的指示下齐聚北京,成立毛主席纪念堂选址设计工作组后,首先浮现出的就是建一个陵寝的思路。

在工作组的最初设想中,南征北战、倥偬一生的毛主席理应长眠于依山傍水、山环水抱、水深土厚、山清水秀的风景优美之地。试想毛主席安卧于青山碧波间,一轮红日霞光万丈高悬天空,不就是"东方红,太阳升"的意境吗?

然而,中央领导非常不赞同工作组基于类似设计理念提出的数十个建设方案。他们认为毛主席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一生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功勋卓绝又平易近人,身后也应该跳脱出历代剥削阶级统治者寻风水宝地建陵墓的窠臼,不脱离广大人民群众才是最合适的。

发号台

根据中央领导的意见,选址设计组在孙友余和赵鹏飞的挂帅下,日以继夜地又做了大量前期准备工作,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征求意见等多种方式调查、分析和比较,最后拿出了5个比较可行的选址方案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

1、建在天安门前。首都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是全国人民的政治活动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城楼举行,毛主席在这里升起了新中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政治意义非同寻常。

但考虑到纪念堂建在这里势必会削弱天安门的雄伟壮观,而且不利于车辆行人的正常通行,因此这个方案很快就被否决了。

2、建在天安门北(拆除端门)。这个方案的优势在于这个位置宽敞开阔,容易形成建筑群落。前面是天安门,后面对着故宫午门,东西方向可以接连打通劳动人民文化宫、中山公园连成一片。

发号台

美中不足的是如此一来必须拆掉端门,故宫的完整性就被破坏了,斟酌再三,最后这个方案还是被否决了。

3、建在香山。毛主席纪念堂选址设计工作组的不少专家都想到了毛主席在新中国成立前曾在这里指挥人民军队向全国进军,他们极力主张在位于半山中的玉华山庄平台之上建纪念堂,既可以居高临下遥望整个北京城,布局也可以借鉴南京中山陵。

但由于这个方案距离北京较远的硬伤显著,交通不便,从现实的角度来考量不得不放弃。

4、建在景山。由于景山公园坐落在北京市城区中的轴线上,从景山顶端可以眺望天安门广场,因此有专家提出了在半山腰中轴线上南北打通一个山洞建纪念堂,山顶建高塔纪念碑,夜间塔尖红星闪闪发光。

发号台

同时通过搭建高架平台,将景山前街与神武门前的广场连成一片,这样既可以方便人民群众瞻仰毛主席,又可以游览公园。

但经过慎重的多番论证后,大家都觉得这个方案可能会对景山的生态景观造成不小的破坏,不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传统建筑理念。再加上前方正对着故宫的护城河,游客数量井喷时会造成严重的拥堵,极易引发踩踏事故,于是这个方案也被否决了。

5、建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以南。通过多方权衡,详细对比各个方案以及结合现实条件后,毛主席纪念堂选址设计工作组最终基本达成了选址天安门广场的共识。

发号台

这个方案的显著优势集中体现在这里的交通四通八达,广大人民群众出行便利;施工条件优越,可以尽量缩短建设工期,早日完工;离地铁近,方便转移等。

那么,到底应该建在天安门偏北还是偏南的地方呢?如果建在天安门广场以北,人民英雄纪念碑俨然是守护毛主席纪念堂的前哨,后面的大片松林可以保留作为庭院,看上去就是一个完整的纪念环。

而如果毛主席纪念堂建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以南,与天安门遥相呼应,广场中心则是人民英雄纪念碑,这无疑是符合"人民至上"原则的。

同时东西方向又与人民大会堂和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对称,形成气势磅礴,同时兼具有极高游览参观价值的完整天安门广场建筑群。党中央最终一锤定音,选择了这个方案。

发号台

二、毛主席纪念堂具体位置的选择

中共中央正式同意了毛主席纪念堂建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南侧的决定后,工作组又慎重地就具体位置的选择进行了详尽的探讨,主要有3个参考方案。

1、毛主席纪念堂就建在人民英雄纪念碑旁边。大家在讨论中普遍认为这个设计会导致两个完全不同的纪念标志建筑物在事实上形成一个整体,进而丧失了本应各自完全独立的政治意义,因此很快就否决了这个方案。

2、毛主席纪念堂建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以南,并拆除正阳门。有专家提出拆除正阳门,将纪念堂建在其原本的位置,从而达到纪念堂与天安门南北对称的天平支点效果。但这种布局的弊端也很明显,那就是南面的交通会对纪念堂形成不小的干扰。

发号台

3、保留正阳门,毛主席纪念堂建在旁边。出于保护历史文物古迹的考虑,中共中央也希望尽量不拆除正阳门。但如果设计不当,足足有42米高的正阳门城楼又会对纪念堂形成"泰山压顶"之势。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工作组经过充分考虑以及精心测算,最终拿出了将毛主席纪念堂建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与正阳门之间的位置的方案,即纪念堂的建筑中心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台基和正阳门城墙的距离均为200米。

而这其实正好就是1959年扩建天安门广场时拆除的中华门遗址。这个方案终于顺利获得了一致认可,由中央正式拍板通过。

发号台

三、与选址天安门严格呼应的建筑设计讲究

1976年11月24日下午,毛主席纪念堂奠基典礼启动。为了与天安门周围的人民大会堂等建筑风格保持协调统一,纪念堂的外部建筑立面方案也是经过多方商讨、斟酌后,才正式敲定的。

纪念堂的平面形状最后确定的是正方形,而最初绝大部分工作组的成员都认为,毛主席的崇高与伟大必须由宏大的建筑来体现,因此他们给出的设计稿都非常"大"。

只有南京工学院杨庭宝教授提出了一个50米见方的建筑方案,顿时让所有人都感受到了天安门建筑群落的和谐之美。

正方形的建筑特色在于建筑形式对称而立,平面布局平整,造型简洁。而毛主席纪念堂坐落在天安门广场中轴线上,在对称的中心呈现对称的建筑,营造出了一种稳重平衡的美学效应,渲染出庄严、肃穆的艺术效果,让人自然感受到这个建筑物的核心地位。

发号台

同时这种建筑形式也便于设计简捷的直线型的参观、瞻仰路线,方便群众出入。毛主席纪念堂通体高33.6米的建筑高度也是经过严格的视线分析后确定的。

最终的建筑方案综合考虑了工程管网等要求,主体建筑长、宽各105.5米,恰如其分的高度设计既可以避免从天安门、金水桥正视纪念堂时,会有正阳门城楼的大屋顶剪影笼罩纪念堂大门,又不会压倒人民英雄纪念碑。

由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面朝北,面向天安门城楼,毛主席纪念堂的正门也同样朝北,好处是两者面向一致,遥遥对应天安门城楼,突出天安门广场的中心位置。

这样的设计打破了我国重要建筑物普遍坐北朝南的传统习惯,连带引发了不少现实的问题。比如群众在广场汇聚时,面向天安门城楼,就会背向纪念堂;还有建筑物不向阳,游客拍照留念背阴等。

发号台

对此,工作组的专家们给出了妥善的解决方案,主要就是在纪念堂外留出更多的空地。具体而言就是赵鹏飞提出的,向建筑内部收缩庭院的东西两侧,扩宽、甚至新辟一个广场。

这样一来当天安门前人潮涌动时,毛主席纪念堂就被环绕在人海中央,象征着毛主席永远在群众之中。至于正门朝北不向阳,那就把南入口设计得和正门一样,方便群众留影。

尽管时间紧、任务重,但在爱戴毛主席的各族人民的通力配合下,毛主席纪念堂主体建筑正式竣工只用了半年的时间。全国各地有超过50个单位齐赴北京直接参与到毛主席纪念堂的建设中来,亲身参与建设的人员仅记录在册的就有78万人。

各地人民倾囊而出,为纪念堂的建造贡献质地优良的建筑材料,如贵州江县苗族岜沙人民就献出了一根千年香樟木。

而北京当地的就地取材工程量浩大,任务最重的就是房山优质汉白玉石料的开采。当时房山一年12个月的汉白玉最高开采量大约为2000立方米,但为了保证毛主席纪念堂的工期进展,必须在4个月内完成1500立方米的开采任务!

发号台

房山人民当即行动起来攻坚克难,石矿工人、军人、领导干部和广大农民齐齐扎进山区,废寝忘食地昼夜奋战,最终保质保量地如期交付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1500立方米汉白玉石材。

1977年8月20日,毛主席遗体已提前安置在纪念堂的水晶棺内。在毛主席逝世一周年纪念日当天,毛主席纪念堂北大厅隆重举行了落成典礼。

仪式在雄浑庄重的《国际歌》中结束后,参加典礼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步入大厅,瞻仰遗容并向遗体鞠躬致敬。他们是毛主席纪念堂落成后的首批瞻仰者。随后纪念堂正式对外开放。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