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豪华赛故宫的民间建筑,每一条屋脊都是无价之宝

最后更新 :2023.11.12 04:07

 

发号台

陈家祠的地位已经不低了。

早在二十年前,陈家祠就被誉为广州的“新羊城八景”和“广州文化名片”。

但我还是要说,这点儿荣誉根本对不起陈家祠。

发号台

▲陈家祠,摄影:地球旅客@孤城

发号台

每每走到一些杳无人烟的小村落,如果听说村子里有一座祠堂存在,我就会肃然起敬。

祠堂一直是中国文化传承里一样很重要的东西,如同寺庙作为佛教传播的主要介质,那么祠堂就是一个家族寻根溯源、传承祖训、教导后辈的重要场所。

在小说《白鹿原》里,族长白嘉轩在祠堂立下“乡约”,规范全村全族人的行为:

白鹿村的祠堂里每到晚上就传出庄稼汉们粗浑的背读《乡约》的声音,从此偷鸡摸狗摘桃掐瓜之类的事顿然绝迹……

我曾经问过我家人,为什么我们老家村里没有一个以我们家姓氏修成的祠堂?

大家说,一是以前穷,二是心不齐。

这话很对。

一个祠堂,对应一家姓氏。但祠堂的兴建,必然是一个具备着凝聚力与实力的大家族才干得动的事情,从兴木动土到祠堂落成,家族里一定要有极具威望的人物,同族人上下一心按规行事才可能完成。

由此,如果这个地方有一座祠堂,无论在现今看来此地是多么寂寥与落寞,这里都有过一段家业兴盛的传奇。

发号台

摄影:地球旅客@孤城

发号台

陈家祠实际上不叫“陈家祠”,其对外的正式名字叫做:陈氏书院

但大家还是更愿意称其为陈家祠,这在广州民间,有一种肚皮里点灯——心里明白的意味。

陈家祠是一座合族祠,也就是说,这并不是属于某一族陈姓人家的祠堂,而是所有广东姓陈的人共同的祠堂。

在陈家祠的龛堂里有十副楹联,其中一幅写着:

统远近亲疏而系之姓,谊关一本,畛域何分。

意思是,远近亲疏的人都以陈字而联系,情谊都是一根本家脉系,有何地域之分呢。

修建陈家祠,主要是因为在当时,“陈”成为了广东最大的姓氏,换句话说,在广东姓陈的人最多,为了体现陈姓的望族地位,方便宗族联谊,建一座合族祠的想法得到很多人的支持。

发起章程的人也不简单,比如陈兰彬:咸丰三年进士,第一任驻美公使,保护华工和侨民的第一人,1872年他带着中国第一批学童赴美留学,这批学生里有一个人叫詹天佑。

还有一个发起人叫陈伯陶,暨南大学创始人之一。

1892年,陈家祠才盖起来一半,这位先生被皇帝钦点为探花的喜讯突然从京城传回,人们更加相信祠堂风水之灵验,筹款活动变得加倍顺畅。

陈家祠的门口也因此可以添置一对石鼓,——古时候非达官贵人家门口是不能安放石鼓的,但陈家祠的石鼓光鼓面直径就有1.4米,名门望族的派头是非常气定神闲了。

发号台

摄影:地球旅客@孤城

不过,从乾隆开始,清朝政府对合族祠就持打压态度。

朝廷认为祠堂应是同乡同宗族的本家人所设,意思就是联系这个祠堂的人好歹也要有数得出来的血缘关系,这样才是真正的一家人。但是合族祠却可以通过“题捐”,跨越地域界限,把完全不认识的同姓人也联为一家;同时也可能把没参与“题捐”的真正的亲人排除在外,这便违背了传统礼制。

陈家祠的修祠资金也是用“题捐”筹得的。广东各地陈姓人捐助陈家祠修建,根据所出资金数额分配祖先牌位在陈家祠龛堂中的位置。

在陈家祠第三进的大厅里,放置着11座巨大的木雕神龛,在文革前这里供奉着一万多个牌位,可见那时陈姓人对修建祠堂的热情。

发号台

▲龛堂中的神龛,摄影:地球旅客@孤城

而至于官方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题捐”本是一家合计之事,不存在离间关系,反而还会拉近更多同姓族人的距离。

由此清政府又提出合族祠“挟众叛官”,其实这才是政府所惧怕的本质,一个发达兴旺的家族就算了,再聚合数个发达兴旺的家族,等于众多民间公知、大V集合在一起,他们的影响力就会变得极为庞大,这是政府很不愿意看见的。

于是陈家祠便以“陈氏书院”之名,打了一个擦边球,并且陈家祠的选址也颇有心思,穿过现在的荔湾路就是张之洞亲自选址筹办起来的广雅书院(现为广雅中学),给人一种“挨着书院所以我也是书院”的错觉。

但实际上,教书育人并不是陈氏书院的主要功能,她依旧是为族人溯本寻根,祭祀祖先以及陈姓乡里乡亲进城办事的一个落脚点。

发号台

摄影:地球旅客@孤城

发号台

我听到过这样一段话:

作为中国人,有什么好骄傲的?

能识得方块字,背得百家姓,懂得唐宋词,能默春秋逍遥,落笔山水行云,你说我为什么不骄傲?

百家姓,更是一脉中国根。

陈家祠作为合族祠,共同祭祀的先祖和大多数陈姓人并没有可以考证的血缘关系,但大家还是从历史的痕迹里找出了一个东汉年间的名士——太丘长陈寔 [shí]

公元569年,陈寔被陈宣帝追认为为颍 [yǐng]川侯,广东陈氏奉颍川陈寔为陈姓始祖。

陈太丘去世1500年后还有这样大的影响力,我觉得有一个原因是,就算百姓已经想不起这位老先生有何丰功伟业,但“梁上君子”这个成语故事至少还深入人心,陈寔就是那位用道义教化了梁上窃贼的老长辈。

这样的追认不一定精准,但反而正说明了一件事,中国人的祖根永远是不断靠近的,追到陈寔就能追到胡公妫[guī]满,就能追到虞遏父,进而追到虞舜,也便是整个中华人文始祖的行列了。

这个民族能传递几千年巍峨屹立,因为人们对祖根印记的追随,始终绵延不熄。

发号台

摄影:地球旅客@孤城

发号台

陈家祠的筹备不仅得到了来自广东72县陈姓人的支持,还有不少陈氏华侨的资助,雄厚的资金基础,让祠堂的建造者们可以对这座备受瞩目的民间建筑不遗余力地精雕细琢,工艺之繁杂,心思之巧妙,文化之深厚让人叹为观止。

发号台

摄影:地球旅客@孤城

陈家祠的布局遵循的是中国传统的中轴线对称结构,总体为深三进、广五间、九堂六院。

发号台

陈家祠里一共有三排大殿,每一排包括正厅、东西厅以及东西斋房共五间房,每一进之间由青云巷和连廊相接,一进更比一进高,寓意平步青云,步步高升。

首进正厅,大门

发号台

摄影:地球旅客@孤城

中进正厅,聚贤堂

发号台

摄影:地球旅客@孤城

后进正厅,龛堂

发号台

摄影:地球旅客@孤城

这中规中矩的建筑身上布满了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的精致装饰。

以木雕、砖雕、石雕、陶塑、灰塑、铜铁铸和彩绘为代表的岭南七绝工艺在这有限的空间里得到了酣畅淋漓的展现,其所表达的题材亦涵盖了从商周到明清的众多经典故事。

发号台

▲灰塑作品,摄影:地球旅客@孤城

在即使极其细微的地方,也蕴藏着极为深厚的底韵。

比如进门的木雕屏风,在一个并不起眼的地方雕刻着一个香炉,香炉里冒出的烟飘成了一个“寿”字,五只蝙蝠将其团团围住,“五蝠(福)捧寿”的寓意跃然而出。

另一幅图案是用竹子的形象雕出的两个互为倒写的“福”,再把“福”字拆开,又成为草书的“多”“寿”两个字,画外之意是“竹(祝)福到了”,多福多寿。

发号台

▲木雕屏风,摄影:地球旅客@孤城

发号台

▲细节图,渔樵耕读,摄影:地球旅客@孤城

祠堂正面的外墙有6幅巨型砖雕作品,刻画了上百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和禽鸟形象,细节入微,层次分明,让整座建筑看起来热闹非凡。

之前在徽州的时候,听闻一幅上好的砖雕可以换得一块不小的地皮,这样算来,仅这一面墙的价值都已无法估量了。

梁山聚义,砖雕

发号台

摄影:地球旅客@孤城

五伦全图,砖雕

发号台

▲五伦是指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道,古人以凤凰、鹤、鸳鸯、鹡鸰、黄莺五种禽鸟代表五伦。摄影:

聚贤堂前的月台将石雕和铁铸巧妙地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时尚又不失庄重的气场。

柱头上除了憨态可掬的小狮子,还别出心裁地雕刻了杨桃、菠萝、佛手等岭南瓜果,一派繁华如意的供品可以延续至海枯石烂。

发号台

▲月台石雕,地球旅客@孤城

发号台

▲铁铸和供果石雕,地球旅客@孤城

陈家祠的屋顶是整栋建筑最绚烂、最夺人眼球的部分,几乎每一寸屋脊都被冠以隆重的装饰。

发号台

▲屋顶与连廊上的脊饰,摄影:地球旅客@孤城

在屋顶上做文章是岭南建筑的一大特色,因为这里地处沿海,时常受到大风侵袭,高出屋面的山墙和屋脊,不仅可以像徽派建筑的马头墙一样起到防火的作用,还能减弱大风对屋面的吹袭,屋脊上的灰塑和陶塑同时也有助于掩饰屋脊和瓦面的接缝,起到防水的作用。

发号台

▲正脊上的双层脊饰,上层为陶饰,下层为灰饰。脊饰呈镂空状,一方面减轻自重,一方面减小对风的阻力

五彩缤纷的脊饰为这座灰白色的建筑注入了无穷的活力和热情,无论朝哪个角度望去,都是一个生龙活虎且寓意深远的场面。

发号台

▲五彩独角狮,摄影:地球旅客@孤城

在一般人的眼里,蝙蝠是相当可怕的小东西。但是在陈家祠,蝙蝠却是呆萌可爱的。因为蝠与“福”的相通,所以人们就放任大大小小的蝙蝠占领整个屋顶。

注意,这张图里除了前面的独角狮外,其他全是蝙蝠哟。

发号台

摄影:地球旅客@孤城

这里也是一群蝙蝠!不留心看一定会认成胖头鱼的。

发号台

摄影:地球旅客@孤城

在陈家祠建造的年代,西方文化在广州的影响已是日渐深远,匠人们还心思缜密地在这个传统宗祠的细枝末节处留下了那个时代的印记。

比如中西合璧的福娃天使,明明是中国娃娃的身形和脸蛋,却长着一对儿小翅膀。

发号台

▲木雕小天使,摄影:地球旅客@孤城

陈家祠里的装饰,是中国文化与民间工艺的激烈碰撞,每一处都有太多的东西可讲,但又都可以用相同的台词诠释,那就是仁、义、礼、智、信的立身思想和国泰民安、家业兴旺的美好祈愿。

世界上最牛的屋脊

聚贤堂脊饰,长27米,高4.26米

(得来不易,请横屏观看)

发号台

摄影:地球旅客@孤城

发号台

人们说,江南的拙政园是假山假水甲天下,那么陈家祠就是匠人工艺的真材实料甲天下。前者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代表,后者一定是中华智慧的集大成典范。

陈家祠不是皇宫,不像故宫那样有着自上而下的威仪,故宫的豪华是因为那是一个王朝的权利沉淀,但陈家祠的豪华则是民间力量的自发积聚,其数不胜数的装饰密集程度罕有其他建筑可比。

这里凝结着代代讲述的文化故事和薪火相传的民俗艺术,还有每个人对家族和民族的祝福。

不管当年的陈家祠换做李家祠、张家祠还是王家祠,她都奔涌着人类社会最深厚的力量,这份力量,就叫做:

-END-

原创作品,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

各平台账号,搜索“地球旅客”

更多好文点击下方“了解更多”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