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都区安丰乡韦家洞村的历史由来

最后更新 :2023.11.12 03:04

 

发号台

南岭村口碑

安丰乡政府西南的丘岭上有韦家洞村,它与太行余脉的延伸末端连接。

巍巍太行山有许多延脉。彰德府西南的龙泉与马投涧一带,由西向东延续着一条半弧型突兀出地面的丘岭,当地人称岗坡,一直延续到与东平原接壤。而在彰德府西北方的安丰西南岭上也有一道类似的半弧形丘陵,正好与府西南的丘陵对称,就像一对巨大的括弧括住彰德府城。而这两个对称的括弧都连接着西部峻峭的太行山,这样就行成了以西太行为靠背,由西缓缓向东降低的两个内弧椅子扶手,宛如一把古代的圈椅承载着彰德府地。因这神奇地形的缘故,南北两道岗被称为“南岭”、“北岭”。

发号台

清安阳县志

这两道岭上承载了许多的历史故事与传说,犹如巍巍太行连绵起伏不断。北岭在明朝以前有过许多的区域名字,如神仙顶、野马岗、火龙岗、摩天岭等,到明朝永乐三年(1405年),明成祖朱棣的三子朱高燧封赵王,被派遣封地彰德府就藩。古代将王帝相们都是活着就要安排自己和家族死后的事的,经风水大师尽心挑选把北岭纳入法眼,并请旨皇封为“寿安山”,用于家族的坟墓安葬之地。北岭上有许多依岭而建的自然村落,它们的村名很奇特,很多都给坡呀,窑啊,洞啊有关……

发号台

古窑洞

安丰乡韦家洞村就在寿安山的北麓,村子地理走向南高北低,是延寿安山坡型抻续到平地的过渡段,它位于神奇的圈椅北岭左扶手处。村子在现在乡政府的西南部,属安丰管辖的西南二岭岗坡村之一,它西邻谷家咀,赵家窑,东邻付家洞,北坡以下是翟庄,南靠起伏跌宕的寿安山火龙岗。村西紧邻一条南北走向自然形成的水沟,沟岸上布满了寿安山特有的圆滑石。沟底下树木丛生,遇见雨讯期就是流水的水沟,遇到连年干旱,附近村民会见缝插针似的种点杂粮作物在沟底。像年三十打兔子,有它没它都过年那种,也不在乎收成。

村里的人口不多,田地薄而贫瘠。村的周围沟岸颇多,沟岸上疙针丛生,荆棘遍地,耐旱的毛桃树灰绿成片,夏季时树上挂满红红的毛桃果。一到秋季,沟岸疙针树上的酸枣果实累累。地里的农作物主要有;大豆、红薯、芝麻、旱谷、棉花等,口粮以粗粮为主。

发号台

古建筑

韦家洞村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清代中期已是成熟的一座自然村落了。经历明、清两朝,因村周围坡地而多土岸,靠种地吃饭的村民对村里的土地是靠不住的,都得靠一些手艺活儿勉强来支持家用。住的更不要说北方建筑,砖木结构了。都是在土岸上打几圈土窑洞解决居住问题,就这样村里慢慢形成了居住窑洞的习惯。窑与洞通意,窑也叫洞,这个村在古时村里就一韦姓,故称村名:“韦家洞”。直到清朝时期,村里的生活习惯与住宿才得以改变,村民们纷纷自己扣坯烧砖筑建以圆石、蓝砖、土坯填瓤的地方特色砖、木、石混结构建筑。不再居住虽然冬暖夏凉但十分危险的土窑洞了!所以在清朝末年时也因基本脱离了土窑洞而西邻大沟,曾叫过一段时间“韦家沟”村,后来在统一地名村名时,仍定为了“韦家洞”村,也算是对村子历史传承的延续吧!

发号台

岭下毛桃树

韦家洞的住房建筑是根据地形而建的,有的建在高高的高岗上,有的建在矮点的坡道下,有的依岸而建,远远看去就像房子镶嵌在土岸内一样。还有的像一圈圈的梯田,脚下的路也可能就是下面人家的房顶。村里整体建筑群很杂乱,这边一座,那边一栋,有高有矮错落分散,一到晚上,村里人家的灯光就像皎洁的天空散落的星晨,星星点点的十分好看。

虽然还叫韦家洞,但村里能够住人的窑洞已经不好找了,但古代保留的窑葬文化还可以在村南或东高墚土岸下寻到它的痕迹。故人驾鹤西去,埋葬与离家不远的葬洞中。这一丧葬习俗一直延续到民国末期才被土葬所代替。这可能与古代的居住窑洞有着密切的关系吧!

发号台

村南岭通往村里的新公路

在清.乾隆年间韦家洞村属渔洋村管统的十六村之一,和附近的申家洞、杨家洞、付家洞属一个管辖区。民国十八年十月,民国政府颁布自治令,按人口、村庄实行以区、乡、镇为级别的自治制度。韦家洞被委任为乡所,称“韦家洞乡”,管辖谷家咀、付家洞两个村。这可是韦家洞村史上政治最高级别的当政村。

发号台

北岭乡界牌

韦家洞村从古到近代一直就韦家一个姓,近代才又搬来两户,一家更早点的姓余,一家晚点投亲到此村的姓耿。韦家洞村位置很隐蔽,在古代此村绝对是躲避战乱的好地方,从前村里没有出村的大路,都是经过别的村借道而出之。二十几年前才开通两条大路,一天南路,一条北路。南路出村沿万寿山南岗坡上坡,穿过起伏延绵的石头路可通到东西走向的县级路“战备路”。北路从村口北下余坡,沿水库堤坝可通向赵家窑新村东路口。现在经过重修的水泥硬化路面,十分平坦顺畅,真正意义上成了村村通、路路畅。韦家洞村的村民也都过上了好日子。

韦家洞赋

自古村子一韦姓

旧代家家住窑洞

山岭石坡多崎岖

出村都需借道行

如今房屋多敞亮

新修南北大路通

2021-9-19整理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