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事今说丨合浦文昌塔竟是一条“牛鞭”?

最后更新 :2023.11.12

 

发号台

发号台

广西南部宝塔之冠:

合浦文昌塔

发号台

编者按:

合浦文昌塔矗立于北海市合浦县城南郊约3公里处,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这座八角形七层楼阁式砖塔,塔高35米,塔基直径10米,有一个葫芦宝顶。全塔由底向上呈锥状逐层收缩,挺拔俊秀。站在塔下,仰视塔身,似一支巨笔直指云天,使人观之顿生蟾宫折桂的豪气。登塔眺望,向南,可观茫茫大海与北海市区远景;向北,可将合浦廉州这座“千年古郡”尽收眼底。不负其廉州府地标建筑、“一郡之望”之美誉。

文昌塔的取名,是取南方“丁火文明”之义。合浦文昌塔为广西南部宝塔之冠,作为北部湾地区宗教信仰和“堪舆”理论在古建筑实践中的典型范例之一,客观地反映出明清时期人们对“风水”的崇尚和信仰,对于研究明清时期钦廉历史文化及建筑艺术具有重要的史证价值。合浦文昌塔现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与北海合浦留存至今的众多文物遗迹一起,在北海历史文化名城的构成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一笔。

发号台

从文昌塔边远眺合浦县城。林启波 摄

合浦文昌塔的来历

“塔”并非中国原有建筑类型,塔源自于古印度的“窣堵坡”,原为坟墓之意。释迦牟尼去世后,其舍利子被埋葬在多座窣堵坡中,从此窣堵坡成为了埋葬高僧舍利子的佛教建筑,具有佛教纪念意义。东汉时,“窣堵坡”随佛教东传进入中国,并与中国传统的楼阁式建筑相融合,逐渐发展为中国式塔。 随着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中国式塔开始在中国蓬勃发展。明清时期,随着儒释道三教合一,古塔逐渐世俗化,全国各地建了成千上万座文峰塔、风水塔、文笔塔。 文昌本为南斗六星的总称,又称“文星”,传说是主持文运的星宿,所以后代又称其为“文曲星”。历史上不少名人都曾被神化为文曲星转世的典范。道教也有称为“梓潼帝君”的神名,据说是奉玉帝之命掌管人间功名与禄位的神祇。元代以后,文昌星和梓潼帝君的传说逐渐合二为一,称“文昌帝君”,依然掌管人间功名与禄位。因此,文昌帝君成为文人崇拜的神祇,人们多祈求文昌帝君保佑地方文化昌盛,多得功名。发号台文昌塔全貌。林启波 摄 中国古代文昌塔的建造时间多在明清时期,当时,各地府(州)、县为改善本地风水、祈求文风昌盛而在特定位置建文昌塔(也称文风塔、文峰塔、文笔塔、文塔等)。合浦文昌塔现为广西南部宝塔之冠,广西现存与合浦文昌塔同类型的古塔还有:兴业县石南镇石嶷文塔(明万历三十一年建)、蒙山县永安寺后的文笔塔(明代)、荔浦县城的荔浦文塔(清代)等。明清文昌塔的选址大都结合山水形势和格局,期盼能补地脉、镇地气以达风水之术中理想的“负阴抱阳”“藏风聚气”的山水环境。

合浦文昌塔的建造与价值

从北海市驱车22.8公里,便能一睹合浦文昌塔的俊秀风姿。 合浦文昌塔坐落于合浦县城南郊,与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仅一路之隔,周围的密林里隐藏着闻名遐迩的合浦汉墓群。文昌塔高35米,塔身坐北向南,塔基直径10米,塔座直径8.41米,塔内空心直径2.6米,塔壁厚2.75米,为平面八角形、七层楼阁式砖塔。当地人介绍,文昌塔塔尖原为密檐式的塔刹,后来因为遭遇雷电击毁,所以在后期修缮时将其改为葫芦宝顶。站在塔下,仰视塔身,似一支巨笔直指云天。当地人也称文昌塔为文笔锋、番塔。

发号台

文昌塔近景。劳国娇 摄

据明崇祯《廉州府志》卷一《图经志·历年纪》载:“廉之西南隅无岗,江流斜去,行家所忌,民无贮蓄,科目寂寥,乃请于抚按造塔以镇之。议将窑料备用,再计杂税之羡,而数用是敷,乃成塔名文昌,义取丁火之文明也。”由此可见,由官方主持并斥巨资修建细直高挺、似文笔直插云霄的文昌塔主要是为了改变廉州府城西南隅“形家所忌”的地理风水环境。风水学认为水口之间宜有高峰耸峙,可以贮财源而兴文运,修建文昌塔祈求“丁火文明”符合古人风水观念。 合浦文昌塔与各地文昌塔一样承载着俗世之人的寄托和慰藉:其一和科举制度有关,建文昌塔是象征或希望本地人才辈出、多中科举;其二是和风水有关,希望建造文昌塔来弥补风水上的不足;其三是起到人文景观美化、装饰作用。合浦文昌塔凭借高耸挺拔的姿态,修成后便成为廉州府地标建筑,时人称为“一郡之望”。

发号台

文昌塔简介。劳国娇 摄

合浦文昌塔历史上多次重修,最近的一次大修是在1981年。据合浦县《文昌塔重修誌》记载:“文昌塔建于明万历(癸丑)四十一年,清代重修,为我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年经受着风雨的侵蚀、人为的破坏、雷电的触击,致使塔座危厄、塔顶已圮、塔身爆裂。为保护祖国文化遗产,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局于1981年拨一万七千多元维修,于七月动工,十月完成。将塌去的檐修好,复原了塔尖宝顶,并局部翻新还原面貌,为乡土名胜增添新色,此乃邑人之本也。”唯一遗憾的是,修缮时出于保护的目的,塔门全部用砖封砌起来,由此,后人再无法登上塔顶,瞭望茫茫无际的大海和脚下的廉州千年古城了。 合浦文昌塔作为北部湾地区宗教信仰和“堪舆”理论在古建筑实践中的典型范例之一,客观地反映出明清时期人们对“风水”的崇尚和信仰,对于研究明清时期广西历史文化及建筑艺术具有重要的史证价值。1962年,合浦文昌塔被公布为“合浦县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成为“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国务院公布北海市为历史文化名城,合浦作为北海市的辖县,除合浦汉墓群外,还保留大浪古城遗址、草鞋村遗址,以及文昌塔、大士阁、海角亭、惠爱桥、东坡亭、武圣宫、东山寺、文庙等一批文物建筑,在北海历史文化名城的构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合浦文昌塔的传说与故事

关于合浦文昌塔的建造,流传至今有三个故事。一说清乾隆年间,进士出身的康基田受命到廉州任知府,精通风水的康基田一到合浦,就四处考察地形。他发现合浦是个“犀牛出海形”,而城南一带正是“犀牛吉地”。这一带坟地较多,若谁家偶尔葬中穴位,子孙必然大贵。子孙一贵,势必威胁“康府”地位。于是,康基田命人在城南建起文昌塔。当斜阳照射时,塔身长长的投影恰像一根七节钢鞭,鞭打犀牛,将之往回驱赶,以破风水。 二说明代某一年,廉州来了个“番鬼佬”(其时当地人对外国传教士之称)。据说这“番鬼佬”目光犀利,能看穿石头。一次,“番鬼佬”来到廉江边,一眼便看出水里有头大犀牛,马上意识到这是个灵物,并预感廉江日后必出大人物。为扼制廉州,“番鬼佬”便编造谣言说:“河湾中的犀牛是个妖孽,不除去终有一天会祸害地方。”官府听其怂恿,便在廉江河湾旁山坡上建起一座酷似牛鞭的塔。塔落成后,像鞭子不断抽打犀牛,使之无法安生,只能逃往别处,廉州从此便少出俊才了。因此,合浦有人又将文昌塔称为“番塔”。 三说古时合浦廉江常生水患,江水泛滥祸害一方。有一年,不知从何处跑来一头巨大的犀牛入驻廉江河湾里,从此,江水不再泛滥,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到了明代万历年间,官府赋税徭役繁重,百姓苦不堪言。每当贪婪的官吏来到廉江河湾附近横征暴敛时,都被犀牛显灵吓跑。官府于是在廉江河湾高阜处修建文昌塔,塔落成后,每逢太阳升起,塔影倒映在河湾水中,像一条长长的鞭子抽打在犀牛身上,致使犀牛无法在廉江河湾安身,只好逃逸他处。但是自那之后,贪官污吏又开始横征暴敛。

发号台

文昌塔。劳国娇 摄

合浦文昌塔建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而康基田(1728—1813年)是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才由钦州知州擢升为廉州知府。且实际上,康基田是个政绩颇丰的官员,他“为官清正,在钦、廉多惠政”。任廉州知府时,康基田引进种桑养蚕技术,解决了不少农民的生计问题;他主持修复“海门书院”,大兴文教之风;他疏浚城壕,改善城中排水系统和乡间农田灌溉设施;他还兴建城内街、桥和“东坡亭”“清乐轩”等园林设施。乾隆四十年(1775年),康基田署任惠湖嘉道,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擢江苏按察使,五十四年(1789年)署江南河道总督,在任期间整治河道,颇有建树,乾隆皇帝嘉其奋勉,特加恩赐。康基田是山西兴县人,清代地方官员有任期,巡抚、知府等不得于任所购房置地、娶妇,作为外地人的康知府任期一到,或调或升,自然不必担心廉州某人葬吉壤,其子孙威胁自己地位。仅以时间推算,康基田都不该背这个锅。此外犀牛显灵、番鬼佬使坏一说,也只能算是民间传说。 “其实这文昌塔是刘行义主持建造的,因为当时的廉州府多年未出科举人才,对此,乡绅们都认为是因为廉州府城周边的地势过于平坦,无法积聚文运才气,因此纷纷向刘行义提出整治风水运脉的许多建议。”刘行义,号伊人,漳浦人,进士出身。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任廉州府知府。“考虑到大家共同心理的需求,同时也是为了鼓励更多的学子勤奋读书应举,刘行义牵头捐资发起修建宝塔。宝塔建好后,就以文化发达昌盛之意,取名文昌塔,以培文运,象征地方文运昌盛,科举考试顺畅连捷。”北海历史文化研究学者范翔宇告诉记者。发号台

发号台

发号台

发号台

发号台

发号台

发号台

审核 | 方晓淦

编辑 | 詹燕萍

校对 | 范德茵

转载本公众号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

- END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