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靠匠心 发展要创新——文化“两创”让“五色土”绽放七彩光

最后更新 :2023.11.08

 

《史记·五帝本纪》载“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河滨就是现在的泗水县柘沟镇,素有千年古陶镇之称,自古以制陶闻名,被誉为“土陶之乡”,历史上鼎盛时期各种窑口有几百座之多。

发号台

制陶业在柘沟镇历经千年,也曾遭遇生存的危机。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当地沿袭多年的土陶制品,“柘沟家私”,由于品种单一,创新不足,缺技术,没市场,原国有陶瓷厂已经倒闭30余年,从业的老匠人最年轻的也年过半百,传统的手工拉坯工艺也几近失传。土陶制品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

传统的制陶技艺一旦失传,对整个行业将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不但大批从业人员陷入失业的困境,柘沟镇境内丰富的陶土资源,也将无法发挥用武之地,珍贵的“五色土”,从此将黯然失色。

据勘测,柘沟镇拥有13亿立方米的五色土资源,五色指青、红、黄、白、黑五种颜色,也是华夏传统文化的典型符号,千百年来被赋予无限美好的寓意。珍贵的天然资源,是大地赋予柘沟镇的宝藏,当代人如何作为,才能布壤这珍贵的资源湮没在历史的尘埃里?

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一些有识之士和制陶匠人、非遗传承者行动起来,决心用匠心传承古老工艺,用创新焕发土陶生机,再造行业未来,重塑行业辉煌。

发号台

工艺创新 实现由低温柴烧到高温柴烧的生存性“革命”

传统烧窑都是低温烧制,粗加工而成的陶器,相对粗糙。经过长时间的使用,难免会有渗水现象,影响了产品的品质。如何提升产品品质,改变土陶长期以来低端的面貌?非遗传承人尤跃想到了高温柴烧的办法。

发号台

千百年来沿袭下来的低温柴烧,要想实现到高温柴烧的突破,在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可谓困难重重。创新的路子很难,但不创新,只有死路一条,未来会更加艰难。

经过无数次的试验,烧出来一窑一窑的废品。每烧一次窑,要四天四夜的周期,尤跃和师傅们轮流看火,记录下翔实的数据,为下一窑的成功积累点滴的希望。

发号台
发号台

高温烧制过程中,会产生窑变效果,后经结晶、开片等过程,每个产品都独具特色,因此,对于温度的把控显得格外重要。2016年一次烧窑过程中下大雨,窑室进水温度,环境的变化使得他忐忑不安,而也是那次偶然的机会,尤跃烧制出了让他感到特别震撼的一批作品,这也恰恰是陶器的魅力所在。

发号台
发号台

文化创新 实现由“土陶”到“儒陶”的美丽蝶变

经上千次配方和工艺试验,把柘沟镇稀有的黑、白、黄、红陶土资源,烧铸成既具保健功能又具“古拙”之美的系列土陶制品,并制作出礼器、水具、餐具、茶具等精品。经尤跃和众匠人们多年的坚守,产品发展至5大系列300余种。

土与水交融,一块块泥巴塑造成型;泥与火碰撞,一件件陶器于炉火中绽放出传世之美。

发号台
发号台

这种高温烧制的土陶作品,此时又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儒陶”。这是时代的呼唤,更是时代的馈赠。孔孟之乡,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传承上千年的儒家文化和制陶文化有机结合,焕发了新的艺术之光。经高温柴烧的儒陶产品,外观敦厚古朴、色泽温润,层次丰富、风格沉稳内敛,特别是在高温烧制过程中由木灰形成的自然“落釉”成为耐看迷人之处,加之受火面的阴阳变化与火焰痕迹,造成每个产品都独具特色。

2022年6月份,“五色土陶生活系列产品”入选山东手造·优选100。

从土陶到儒陶的华丽转身,让一个行业焕发了新生。

发号台
发号台

打造园区 擦亮千年陶都的文化名片

目前,柘沟村的土陶文化产业园项目正在进行中。以产业园的形式将大家集合起来,不仅可以节约生产成本,还利于保护当地生态环境。

在传统制陶技艺的保护与传承方面,当地还专门设立了土陶文化传承创新奖,每年年初的科学发展大会上,还会对土陶文化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民间艺人予以奖励。

发号台
发号台
发号台
发号台

不断挖掘本土文化,引导陶艺企业研发升级,推动文化“两创”,助力乡村振兴,柘沟镇“北方陶都”这张传承千年的历史文化名片,正熠熠生辉。

发号台
发号台

- END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