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的秘密

最后更新 :2023.11.08 02:22

 

土壤

是田野里不忍沾身的泥巴

是地面上一文不值的尘土

司空见惯、不值一提

然而,就像空气、水和阳光一样

土壤在维系人类生存方面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发号台

除了能生长农作物、提供食物,

土壤还有许许多多的“特异功能”:

它可以调蓄洪水

一遍遍地上演“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戏码;

它可以将能够产生温室气体的碳

封存在自己体内

成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富豪”;

它也可以作为土壤动物、微生物

甚至人类的栖身之所

不信你看那一排排的陕北窑洞;

它还可以保存珍贵的文化遗产

任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沉睡千年

始终护其周全;

有些土壤还是珍贵的旅游资源

如云南土林、甘肃彩丘

吸睛无数

……

如若离开土壤

人类文明将失去生机、难以为继

发号台

张掖彩丘(张掖国家地质公园)

土壤学家常常将土壤比作地球的皮肤

皮肤是人体的最大器官

更是抵御外来伤害的首要屏障

几乎没有人怀疑皮肤对于生命的重要性

作为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层松散物质

土壤也像皮肤一样维持着陆地生命的存续

发号台

英国农业土壤利用景观

20世纪60年代

苏联土壤学家称土壤为土被

根据希腊语中“Geo(地球)”和“Derma(皮肤)”的含义

1967创刊的国际土壤学会杂志被命名为《Geoderma》

至今仍是土壤学领域的经典期刊

我国早在唐代就把土壤称为“地皮”

这一贴切的比喻

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共识

形象地概括了土壤的主要功能与特点

然而要想深入地认识土壤

光靠比喻还不行

土壤的形成与分类则是科学认识土壤的起点

形成一米厚的土壤,需近2万年

土壤的形成主要源自地壳表层岩石的风化

暴露在地表的风化壳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

通过与周围环境发生一系列复杂的

物理、化学和生物反应

逐渐形成具有肥力特征的土壤

发号台

发育于红色砂砾岩的土壤景观(苏格兰Stonehaven)

19世纪末

俄罗斯土壤学家道库恰耶夫创立土壤发生学说

指出土壤是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

五大成土因素的产物

成土母质为土壤的发生发育提供最初的物质来源

是构成土壤矿物质、提供植物所需养分的物质基础

因此土壤继承了土壤母质很多重要特征

需要指出的是

岩石风化并非成土母质的唯一来源

无处不在的大气降尘也可为土壤发育提供新鲜底物

甚至从根本上改变原本自上而下的成土模式和风化速率

发号台

讲解员在博物馆中介绍土壤形成与气候的关系

(荷兰:世界土壤博物馆)

气候主要通过温度和降水

全面影响成土过程中的

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的强度和方向

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在自身的生命活动中

与土壤之间发生着物质和能量交换

改变土壤结构和孔隙状况

地形主要通过影响其他成土因素而发生作用

以及在重力作用下对地表的物质和能量进行再分配

发号台

云南东川红土地与村庄

当然任何因素对成土过程的影响都与时间有关

作用程度随时间的延长而加强

除此之外

人类活动通过调节和改变其他成土因素

来控制土壤的发育程度及方向

对土壤发生演化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成为五大成土因素外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例如水稻土就是长期人为耕作活动的结果

值得一提的是

由于环境的差异

五种成土因素的作用并不是均匀相等的

每种因素都可能成为成土过程的主导者

发号台

山西隰县的午城黄土(中国最早的黄土)

土壤形成的速率则取决于

土壤形成时的环境条件

一般来讲湿热的环境更利于土壤的形成

不过即使在南极那种极端恶劣的冰雪环境中

也有一些地衣的着生

进行着缓慢的原始成土过程

已知最快的土壤形成速率

出现在新西兰的南阿尔卑斯山

速率为2.5毫米/年

更多的土壤则是在如龟速般形成

据估算地球表面土壤的平均形成速率

约为0.056毫米/年

也就是说在不考虑土壤侵蚀的情况下

形成1米厚的土壤

大概需要18000年

我们常见的土壤

其形成一般都在万年以上

因而有“千年龟万年土”的说法

土壤分类细,我国人为土分布广泛

通过土壤分类

人们不仅可以快速理解土壤的发生演化规律

还可以根据不同土壤类型的特点因地制宜

可以说土壤分类既是科学认识土壤的起点

也是有效管理土壤资源

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发号台

野外土壤类型调查——挖掘剖面

(不同层次的土壤分层堆放,以便回填)

我国疆域辽阔

土壤资源绝对量大

资源区域差异明显

有着丰富的土壤类型

类似于生物分类学上的界、门、纲、目、科、属、种

在我国现行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

土壤学家将土壤划分出:

14个土纲

39个亚纲

138个土类

588个亚类

土系的数量则不亚于美国的22000个

充分说明了土壤资源类型之丰富和变异程度之大

发号台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14个土纲

人为土最能体现“人土相依”这一朴素的自然哲学理念

在世界上很多地方

特别是在有悠久耕作历史的地区

人为活动

包括人工搬运、耕作、施肥和灌溉等

强烈地改变了原有土壤的形成过程

土壤的形态和性质也发生了重大改变

而那些原生土壤仅仅作为母土或埋藏土壤存在

发号台

北京中山公园的五色土。供图/刘凯

这类受人为活动深刻影响的土壤就叫做人为土

我国的农耕历史悠久

人为改土、造土的规模和时间跨度世所罕见

人为土在我国的分布十分广泛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在我国南方鱼米之乡看到的大片稻田

甚至自家菜园里的土壤

大部分都是人为土

人为土的类别与我国长期的农耕历史文化密切相连

是历史时期人类生产过程

与自然成土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

我们都知道五谷丰登寓意年景好、粮食丰收

其实五谷所需的生长环境

如小麦长在旱地

而水稻长在水田

决定了人们改土、造土的方式

从而形成了水耕人为土和旱耕人为土两大人为土

发号台

江苏兴化的水乡垛田

水耕人为土主要指水稻土

多分布在多雨的江南地区

稻田常年处于周而复始的灌水-落干循环之中

导致土壤亦交替处于氧化-还原的状态

土壤中出现了明显的水耕氧化还原层

积水条件导致土壤中积累了大量的有机质

但也将原有的很多物质不同程度地淋失掉了

根据这种层次的性态差异及一些反映附加过程的特性

水耕人为土又可被进一步分为

简育、铁聚、铁渗和潜育人为土四种类型

发号台

太行山东侧的梯田

旱耕人为土是区别于水耕人为土的另一大人为土类型

多见于受雨量限制的北方地区

旱耕的方式随地区变化极大

因而具有很强的区域性

在黄河流域

人们在培肥土壤的过程中

施用大量有机肥、家畜肥、人粪尿

以及圈肥等各种肥料

并经过堆垫等作用

在土壤表层形成了一层有机质含量较高的熟化层

在珠江流域也有广泛旱耕人为土造土过程

不过方式有所不同

人们将池塘中的淤泥堆垫成型

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泥垫旱耕人为土

可以说人为土就是人为创造或者加工出来的土壤

发号台

浙江丽水梯田景观

不过正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天南地北的农民根据手上现有的物料和工具

使出各种绝活

又是锄地又是堆肥泥垫等等

虽然殊途但终究同归

自家地里原本毫无生机的土壤脱胎换骨地换了模样

人为土的编辑改造过程

是人们因地制宜、科学管理土壤的典范

土壤是近乎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发号台

邮票上的中国土壤景观。制图/杨顺华

土壤是一种近乎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形成一厘米厚的土壤可能需要成百上千年

甚至都没有人能完整见证一厘米土壤的形成

而它与毁灭之间

可能只差一场暴雨、一次污染事件

根据联合国2015年发布的《世界土壤资源状况》报告

世界范围内土壤正面临:

土壤侵蚀、土壤酸化、

土壤污染、土壤盐渍化

和土壤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多种威胁

发号台

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

仅以土壤侵蚀为例

每年就会造成250亿-400亿吨表土流失

导致作物减产、土壤固碳能力下降、养分和水分明显减少

据统计每年因侵蚀所造成的谷物损失可高达760万吨

近年来频频见诸媒体的土壤污染事件

更让人们对这一宝贵资源的安全充满忧虑

古人云: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生产性土壤的进一步丧失

不仅将严重威胁到粮食生产和安全

有可能使数百万人陷入饥饿和贫穷

还将加剧对自然的破坏

摧毁人类共同的家园

发号台

湖南娄底的紫鹊界梯田

然而人们在仰望星空探索未知的时候

常常忽视了自己脚下所踏立的土壤

文艺复兴巨擘达·芬奇就曾直言:

我们对自己脚下土壤的了解

远不及对浩瀚的天体运动了解得多

作为地球皮肤的土壤

需要人们更多的关注和呵护

人们应该深刻认识到“万物土中生”

也将“终归于土”

在“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指导下

加强人们对自然、对土壤的敬畏

提高人类土壤文化水平

才能真正让语言学家林语堂

“与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的格言更加落到实处

发号台

云南元阳梯田景观

正是我们脚下这寂静的土壤

装点了辽阔的大地

也支撑了这片土地上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

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地球上也没有两个相同的土壤单元

仅以水稻田为例

就有水田、坑田、垅田、砂田、桑基鱼塘等

丰富多彩的利用类型

发号台

广东佛山九江镇桑基鱼塘

我们脚下这一片片寂静无声的土壤

提供了我们延续千年的生存所需

造就了数千年的农耕传奇

也深刻塑造了我们的精神世界

形成命运共同体

将人类与这块大地牢牢地绑定在一起

致谢: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得到了土壤时空团队的支持和帮助。

参考文献:

[1] 戴维·R. 蒙哥马利(著),张甘霖等(译).2018. 耕作革命:让土壤焕发生机 . 上海科技出版社

[2] 龚子同,陈鸿昭,张甘霖 . 2015. 寂静的土壤 . 北京:科学出版社

[3] 龚子同,黄荣金,张甘霖 . 2014. 中国土壤地理 . 北京:科学出版社

[4]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系统分类课题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课题研究协作组. 2001.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第三版).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本文转载自地球杂志(ID:GMC_diqiuzazhi)

图片来源:作者提供、图虫创意

责编、排版:卞跃跃

审核:李文慧

话题

你见过哪些神奇的土壤?

- END -

编辑 | Jackie

看完文章别着急走!

这里有两枚地理君埋下的彩蛋

发号台

1

我们择选了中国国家地理旗下三刊

《中华遗产》《博物》

中的8本精彩期刊

这个五一假期

地理君要带你 120小时“云游”中国

如果你想获得

中国极致景观背后的独家解读

以及专为五一假期特别企划的 超级优惠

不防点击下图

进入“中国国家地理畅读”小程序

发号台

2

五一假期来一场心灵的“云”游吧

地理君特别准备了一次

踏青出游季,带本好书在路上

折上折特惠

仅在五一假期期间可享

点击下图进入活动页面逛一逛吧

发号台

心有多大,地理就有多广博

如果你有任何想对地理君说的话

就在评论区留言吧

发号台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