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平竖直、工整划一,高要这条“棋盘村”妙不可言!

最后更新 :2023.11.07 06:59

 

在肇庆市高要区低塱片的广阔农村,

有不少设计玄妙的古村,

其中有这么一条村子,

它静静偏“居”于回龙镇北面的香炉岗,

是一座典型的广府村落,

村庄布局巧妙,

散发着一种特有的宁静与安详,

它就是槎塘村。

发号台
发号台

▲槎塘村。程晴 摄

槎塘村始建于清代光绪二十二年(1886年),

距今有100多年的历史,

全村约有80多户村民,

共350多人,

是当地的华侨村,

村民均为附近村移居于此的苏、蔡族人后裔。

槎塘村曾荣获“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

“广东省卫生村”等称号。

“十字明间耙齿巷,百年岁月槎塘村”,

正是古村的真实写照。

走,一起去看看吧!

发号台

▲槎塘村航拍。罗祺俊 摄

槎塘村依山傍水,前面是一湾池塘,后依一座山丘,村子既圆又方,“圆”指的是村前的鱼塘,“方”就是四平八稳的村落格局,整个村庄仿如一张“大棋盘”。村民宅居其中,上接天气,下接地气,中间聚合人气,颇合堪舆之意。这天,记者走进了这条美丽宁静的古村落,让我们一起感受槎塘村的妙不可言

古老传说之

奇·妙

苏伯是村里的“长老”,他告诉记者,一百多年前,住在黎槎村的苏姓、蔡姓两族人,因地少而人丁兴旺,村子又常遇水浸,于是想到在附近择地建新村。如何迁徙到现时的槎塘村,当地流传着一个奇妙的传说。

相传,苏、蔡两姓族长有一晚竟然发同一个梦,梦见有位神仙从天而降,对两个族长说:“离黎槎村不远处有一个绝好的风水宝地,这风水宝地前有水塘,后有山坡作背靠,乃龙脉所在。你们由黎槎村而来,就像飘浮在池塘里的木筏,村名就叫槎塘吧!”两个族长大喜,翌晨马上在附近找寻与梦境相似的地方,终于找到了槎塘村现在所处的位置,于是,就开始在此建造槎塘村。

发号台

▲槎塘村航拍。罗祺俊 摄

设计布局之

玄·妙

发号台
发号台
发号台

▲槎塘村村前两眼古井。程晴 摄

在槎塘村村前有两眼百年历史的古井,由同样有着百年历史的朴树守护着,清澈的井水深不见底,井面四周用花岗岩石铺砌,据说这是槎塘村一个“龙眼”的风水布局。

发号台
发号台
发号台

仁义里

发号台

▲槎塘村“仁义里” 门楼。罗祺俊 摄

进入古村只有一个门楼可通行,

门楼取名“仁义里”。

苏、蔡两姓人家混合居住,

从村里唯一的一个门楼出入,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一起诠释门楼上“仁义里”的丰富内涵。

发号台

▲槎塘村第一、二排房屋门口两两相对。程晴 摄

村里的建筑一字排开、彼此相连,最外一圈约有20间房子,门口全部往里开。这一排的房子同时兼顾村庄围墙的功能,以物为墙,并设枪眼,唯一的门楼是唯一的通道,以此增强村庄防御性。从第二排开始,村屋的大门就朝外开了,此乃布局的第一“妙”

发号台
发号台

▲槎塘村外墙的枪眼。程晴 罗祺俊 摄

发号台
发号台

▲横平竖直的槎塘村巷道。罗祺俊 摄

槎塘村地处缓坡,越往古村深处走,地势越高,古村设计者将村庄横分为十个台阶,每个台阶建一行房屋;纵向则分为七个巷道,形成一个个小方体,每个小方体兴建五—七间房屋,共有七十多个小方体近四百间房屋。这样五间或七间相连的屋为一组,每组之间以二米宽的横直巷道相隔,整齐有序地排列在前低后高的缓坡上。

发号台

▲槎塘村的巷道笔直得如同戒尺。程晴 摄

最令人惊叹的是,横平竖直的槎塘村巷道,笔直得如同戒尺,可以从巷口一眼望穿到巷尾,毫无凹凸不平的房子遮挡视线,一目了然!这也是防御外敌的一大体现,一旦窃贼进入村庄只会无所遁形!

发号台

▲槎塘村的房子均为砖木结构,并能达到多项基本统一。罗祺俊 摄

槎塘村的房子均为砖木结构,并能达到多项基本统一,如面积基本统一、高度基本统一、结构统一、巷道宽度统一,村庄布局酷似一张“大棋盘”。

发号台

▲从高空俯瞰槎塘村,村庄布局酷似一张“大棋盘”。 罗祺俊 摄

一百多年前就能做到如此美观实用的规划与布局实属罕见,让你很难不佩服当年规划者的精密构思,此乃布局的第二“妙”

发号台
发号台

▲槎塘村后山上的两棵百年古榕。程晴 摄

一路往村子深处走,走到第十条巷道后就是槎塘村的后山了,山上种植着两棵巨大的古榕,要六到七人才能合抱,一左一右守护着古村,老村民苏伯说,这也是槎塘村的一大风水考究,此乃布局的第三“妙”

发号台

村民 苏伯:

“这个布局是两棵古榕在后山,两间祖厅在中央,一个门楼在前方,两眼古井如龙眼,槎塘村就好像一条龙的格局,设计玄妙。”

房屋建筑之

精·妙

发号台

▲槎塘村蔡姓祖堂。罗祺俊 摄

对农村人来说,祖堂传承着同祖同源的文化,槎塘村也不例外,虽然村中大部分房子都废弃了,但村里的两姓祖堂依然历久弥新。

发号台

▲槎塘村苏姓祖堂。程晴 摄

苏、蔡两姓祖堂相隔几尺,同是花岗岩石墙脚,用壳灰砌水磨青砖作正面墙,均为镬耳封火山墙建筑,其布局、结构、造型及外貌完全一样。

▲槎塘村古建筑墙壁上沿的精美灰塑。 罗祺俊 摄

苏、蔡两姓祖堂相隔几尺

屋檐下浮雕绘画栩栩如生、精美迷人

村民根据当地传统,在屋檐下绘上各种人物、风景之类的壁画,或用灰油雕出人物、花鸟等浮雕。难得的是,这些装饰至今保存完好,经重新上色等处理后,花鸟人物仍栩栩如生,十分精美迷人,为古韵悠悠的古村注入了生命力。

发号台
发号台

▲灰塑。罗祺俊 摄

发号台
发号台

古村景致之

美·妙

发号台
发号台

槎塘村

▲槎塘村的“私房”。程晴 摄

岁月更迭、时光流转,不少槎塘村村民已经移居海外,遗留下不少“私房”,透过破损的玻璃窗,看到室内依然保留着主人离家的样子。

发号台

村民 周姨:

“‘私房’特指大户人家的房子,普通村屋不叫‘私房’。在我们村,不少村民在解放初期移居到了海外,房屋主人把房子钥匙交给自己的一房人打理,所以房屋至今完好、新净,我们村也算得上是‘华侨村’。”

发号台
发号台

和很多古村的命运一样,现在依然留守在槎塘村的村民大多是老人,大部分村民已经向外围搬迁,但在建房上依旧十分讲究风水格局并遵循着祖祖辈辈留下来的规例。

发号台
发号台
发号台
发号台

▲槎塘村新建房子大门前砌建“挡墙”,成为当地特有的建筑风格。程晴 摄

走在笔直的古巷道上,

地面干净得连片叶子都找不到,

每一个转角都是一样的景致,

不自觉会自问,

“这里是不是已经走过?”

......

坐在村前的石阶,

与闲坐的老人唠唠家常,

听听过往的尘封故事,

听听老人对当下生活的赞许,

你会愈发喜欢这条幽静的古村。

发号台

村民 吴婆婆:“我八十几岁都从没见过我们村像现在这么漂亮的,以前我们要挑水喝,很辛苦的。村子里早就通上了自来水,现在什么苦都没有了,感觉现在就是在享福!”

村民 周婆婆:“我在这里耕田一辈子,早已习惯了住在老村,不打算跟孩子到城市居住。这里很好,村子越来越靓,很开心。经常看到有人来这里拍照、游玩,希望大家都喜欢我们这条村。”

发号台
发号台

▲槎塘村航拍。罗祺俊 摄

槎塘村,

一条不可多得的清代广府村落典范,

有着重要的保护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一排排、一座座,

一排接一排,一组连一组,

如同棋盘般排列成行,

横平竖直,

妙不可言!

来源:高要发布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