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怕人情红白事,知单一到便为难:老北京人丧葬习俗(上)

最后更新 :2023.11.02 05:05

 

清·杨静亭《都门杂咏·时尚门·知单》:“居家不易是长安,俭约持躬稍自宽;最怕人情红白事,知单一到便为难。”

发号台

民国时期行进在街头的丧事队伍

红白喜事中红指结婚做寿,白指丧事,并到一起说就是红白喜事。过去人的寿命很短,民间习俗认为,凡享有50岁以上因老、病而死的,都算寿终,称之为“喜丧”。我总感觉这两件事儿放在一起不合适。甭管怎么说,很早人们就怕接到这类通知。今天先说老北京人的丧葬习俗。

发号台

大型葬礼祭棚前的活动

世界上的所有民族在丧礼上都有各自的民俗习惯。老北京的丧葬习俗反映出儒、道、佛三种宗教的影响,此外居民中还有伊斯兰教的回民和天主教基督教的教徒他们的丧葬习俗也各有其不同的特点。中国封建时代形成了厚葬的风俗,这种风俗主要是受儒家倡导的孝道观念的影响,社会上普遍存在着以长辈的丧事办得是否体面隆重来衡量子女是否有孝心的观念。不仅官绅富商的丧事办得隆重,平民小户人家也不惜采取借贷典卖家产来大办丧事。

发号台

1925年拍摄的葬礼队伍中举雪柳的孩子

发号台

1924年拍摄的葬礼福特型车

旧社会对于丧葬礼仪有着繁琐的程序。如:初终、招魂、小殓、报丧、开殃榜、接三、送三、水陆道场、灵棚灵堂、守灵祭灵、大殓、纸活、松活、发引、出殡数十道程序。从家人病危,称“落炕”,也就是躺在床上起不来了开始,子女要每天斋戒沐浴,焚香,祷告,要不惜一切代价求医求药。要亲自伺候病人的饮食起居,伺候汤药,夜间儿子们要轮流值夜。病人临终前要换床,换寿衣。如果是长辈就要把灵床停放在正房堂屋正中,灵床前要设立供桌,桌上摆放长明灯和供品。亡人的亲属要身穿孝服,跪在灵前高声举哀。在丧礼上,近亲远亲乃至社会各界朋友都要请到,还要准备宴席。在灵堂上灵柩前要设供桌摆放死者照片或牌位,桌上摆上香炉,蜡扦和鲜果、蛋糕等祭品,灵堂上挂着幛子、挽联、摆上花圈。灵柩左右要有亲属守灵,吊唁者来到灵堂行礼,并要走到死者亲属面前表示慰问,守灵的亲属要向吊唁者表示谢意。

发号台

1929年拍摄的葬礼队伍

发号台

祭祀死者

人死后第三天要举行接三仪式和送三仪式。人死后的第七天或七天的倍数之日,丧家要请僧道诵经,烧香超度亡灵,称为“做七”。将灵柩从家里抬到坟地去埋葬的仪式叫“出殡”。起灵前有参灵仪式,死者的晚辈亲属要依次跪于灵柩前参拜,当孝子将丧盆摔碎后,送殡队伍就启程,由长子打幡走在最前边,次子抱灵牌随后。

发号台

送葬的队伍

发号台

葬礼抬棺材的人

出殡,即由杠房的杠夫们将棺柩从灵堂抬往墓地安葬。按《大清会典》,婚丧礼仪有定制。出殡用的工具仪仗等,除帝后有国家专门准备的外,其余人得向杠房租赁。杠房是专门承办丧礼的民间机构,且出租丧葬仪仗。包括满汉各种仪仗的开道锣、伞、扇、旗、牌、车、轿等,罩棺椁的绣花棺罩,操办的执事等人员。尽管是租赁,也要按官、民和品级使用,否则有罪。帝王的棺木为128扛,叫“万”字杠,每角用32人,大杠为杏黄漆,棺罩为杏黄色寸蟒缎。

发号台

民国时期经过崇文门的葬礼队伍

发号台

走在西单牌楼大街上的送葬队伍

在出殡的途中根据举办丧事家庭的等级和财力,有条件的设有不同级别的祭棚,彩牌楼等,出殡的队伍中还举有挽联、挽匾、花圈、松狮、雪柳、用纸糊的冥器和神鬼人物、金童玉女、金山、银山、文房四宝、绸缎衣料等。在出殡队伍中还有请和尚诵经和乐队演奏。清朝末年又有撒纸钱的风俗。纸钱通常是用白报纸砸成的(停灵三年以上的灵柩启灵时,用花红纸钱),圆形,直径3寸,中有方孔,呈铜钱状,用绳子穿成串。出殡时,撒纸钱者要走在孝子的面前,身背长长的纸钱串子,手中永远保持着一叠,边走边搓,使之松泛,避免抛上去散不开,撒纸钱是为死者付沿路的买路钱。清末北京有一个撒纸钱的能手,绰号“一撮毛”,纸钱抛得最高,散开时覆盖的面积越大,飘落的时间也最长。

发号台

死者入土前的祭奠

送殡队伍出城门后,一般亲友就告退了,只留下一班鼓乐、一班和尚前往坟地,灵柩抬到墓地后,按风水先生事先选好并挖好的墓坑下葬,丧礼仪式到此结束。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