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教授带您体验神秘的“放山”文化

最后更新 :2023.11.02

 

0.前序

一座山,历经亿万年沧海桑田,汲取博大天地之钟灵神秀。动植灵蠢,神山的怀抱里孕育着生命不息。沧桑岁月,不减她的厚重与神秘;逝水光阴,尽显她的雄姿与芳华,这就是巍峨壮丽的长白山。

在长白山的原始森林深处,生长着一种神奇的植物,她就是百草之王——人参。生长在丛林深处的野山参具有上百年的生命力,任凭环境的千变万化,经历无数个漫漫严冬,她坚韧的守候在那里,汲取天地之精华,汇集自然之灵气,使她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家住莱阳本姓孙,蛮江过海来挖参,三天吃了个拉拉蛄,你说伤心不伤心。若是有人把我找,叫他沿了江河往上寻”。这是镌刻在长白山蜊蛄河口一个卧牛石上的文字,说的就是当年孙良进山寻找野山参的经历,孙良就是现在放山人所拜奉的山神爷老把头,虽然下面的文字已经泯灭,也无从考究,流水有痕,岁月无声,却依然冲刷不掉那些放山人的心酸历史和命运多舛的过去。

心怀着对巍巍长白山的向往和对神奇野山参的渴望,我们长白绿叶的一行四人在当地老把头的组织下,进行了一次寻找野山参之旅,就是所谓的“放山”。放山习俗是长白山地区特有的民俗,如今它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吉林省抚松县沿江乡楞场村,这是一个位于长白山深处的一个村庄,周围大山郁郁葱葱,松花江水从村后流过,这里的民风淳朴,大多数的村民都是从当年从山东闯关东过去的,所以口音听起来特别亲切。在村子周围的大山里,就是我国野山参的主要产区。

长白山区习惯上管人参叫棒槌,据说是由于康熙年间开始封禁,不许私采,忌讳参字而造成的。进山挖人参叫“放山”、“挖棒槌”。阳春四五月冰化雪消,参芽出土时叫做“放芽草”、“放勾勾头”。六七月人参伸巴掌长成绿色全草在丛生的杂草中很难寻找叫“放黑草”。人参六七月开花,花朵为绿白色,继而结出参籽叫“青榔头”。七八月参籽变红叫“红榔头”,这时放山叫“放红榔头市”、“放红头”。九月人参籽落后叫“放刷帚头”。到白露后人参叶杆枯黄叫“放黄罗伞”。最后只剩一个中心茎叫“放鞭竿”。俗话说:“棒槌鸟叫得欢,放山伙子进了山”,一般人都是七八月入山。这时候人参籽鲜红,棒槌鸟呜叫,比较好找些。

下面就开始我们的寻找野山参之旅。

1.放山前的准备

放山前要组织放山伙伴人数,要求由三、六、七、八名组成,忌讳二、四、五这些数目,因为二人行动不便,出现纠纷不易解决;“四”与“死”字音相近;“五”和“无”字音相似,所以我们这次一共八个人去放山,长白绿叶四名,林下参合作社四名,也算是图个吉利吧。

发号台

林下参合作社成员

发号台

长白绿叶成员

领头人称为“把头”,是挖参人中的带头人和指挥者。把头有丰富的采挖人参经验,一般年纪较大,在群众中有威信,得到大家爱戴和拥护。我们这次的把头姓赵,我们称他为赵把头,他是这几天我们在山上所有活动的首领,赵把头为人随和,说起话来也非常幽默,这让我们在山上感到轻松了不少。

发号台

我们放山的领导者——赵把头

进入深山之前要有充分准备。首先要备足粮食,带上炊具、火柴、食盐、咸菜以及衣服、鞋帽、狍皮、围裙、背筐、背包等。其次备好便携式铁锯、铲子、铁锹、鹿骨扦子、剪刀、红绒线绳、铜钱(禁用道光、光绪年号者,因为嫌带“光”字的词语不吉利;普遍受欢迎的年号是开元、乾隆、嘉庆等)。此外,每人必须有一个索拨棍。这棍须是硬木制成,上端稍粗,下端较细,在下端钉上数个铜钱,铜钱间留有间隙,以便在拨草找寻人参时能发出响声,伙伴间可取得联系,又可惊走小动物。我们的索拨棍采用的是山上的一种藤条现场制作,很直,而且很有韧性,在放山时才感觉到,这个索拨棍真的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我们每人背着一套帐篷和一些食物,水是不需要带的,因为山上到处是山泉,口味冷冽甘甜,而当地的四位则是带了抬人参的工具,和必要的生活物品,如锅,用来烧水用,火柴或打火机,用来生火,便携的木锯和刀子等。

发号台

抬人参的工具——剪刀、鹿骨签子和红绒绳

2.进山

长白山的天好像亮的格外的早,凌晨不到四点天就已经大亮了,我们早早起了床,吃完了早饭,整理好行囊,七点开始出发了,在从家里出门之前,我们的吴大姐还专门烧了香,祈求下平安。

发号台

背上行囊开始出发

在进山门之前,第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祭拜山神爷老把头孙良,用三块石头搭成老爷府(山神把头庙),在老爷府前烧纸烧香,磕头祈祷,祈求保佑平安,能拿到大货(挖到大的野山参)。

发号台

祭拜山神爷

3.压山

进山后开始搜寻人参叫压山。压山前,由把头“观山景”选定去哪片山林,把头根据多年放山经验,对山形山势和树木草头仔细观察,判断哪里会生长人参。有时侯把头或者其他人会根据晚上做的梦决定压山的地点,此时众人只管跟随,不能点破。

压山时,在把头指挥下排成横排,称为“排棍”,把头在前称为“头棍”,多数人在中间,称为“腰棍”,最边上的称为“边棍”,每人相距10米左右,用手中的索拨棍拨动草丛,细心寻找人参,称为“撒木草”。这种有组织的“人蓖子”过后,山参漏网的可能性极小。边棍是较为有经验者,主要任务是引路,把握全队前进方向,防止迷路,因而责任重大。寻找人参,讲究“宁落一座山,不落一块砖”。

像我们这些第一次来放山的四个人来说,只能当“腰棍”,其实我们也只是跟在他们四个后面走而已,山里森林茂密,藤草丛生,根本没有路,爬了一阵就觉得我们体力明显的不支,而他们四个则是如履平地,轻松极了。

发号台

压山

压山时不准乱喊话,看见东西喊出来就得拿着,即使看见蛇也不例外,怕分心和迷路。压山时头棍和边棍边走边“打拐子”,将细树枝折断成90度,做记号,避免重复搜寻。按把头和边棍举索拨棍所指的方向拐弯也叫打拐子。林子密了,几步之外可能彼此看不见,又不许乱喊,因此要用索宝棍敲击树干的办法彼此联系,称为“叫棍儿”。敲一下树干,每人依次回敲一声,既示意自己的位置,又示意继续压山。把头敲两下树干,是要求向把头靠拢,休息、抽烟;把头敲三下树干,是要一起下山回炝子。而我们则是把敲击树干当成了通讯的手段,隔一段时间敲敲,也没有什么规律,然后他们就回应一下,让我们知道大体的方位。

发号台

压山

休息抽烟时索拨棍要搂在怀里立着,怕参宝跑了;绝对不准坐树墩,传说树墩是山神老把头的座位;一般是找一颗小一点的有韧性的小树,把它折弯,人坐在上面,人既不会受潮也不会损坏小树;不准打瞌睡,打瞌睡容易麻达山(迷路)。压山时不准拉屎撒尿,怕冲撞山神老把头。遇到蛇(“钱串子”)高兴,预示着即将开眼儿;遇到老虎吉利,放山人也称老虎为山神爷;放山人抽烟称“拿火”,休息称“拿蹲儿”,吃饭称“拿饭”,睡觉称“拿觉”,改变住处称“拿房子”,意思都是为了拿到人参。挖到人参称“撮住了米口袋”,“没开眼儿”也称“没撮住米口袋”,做饭的称“端锅的”。

发号台

拿蹲

在我们上山途中真的遇到了钱串子(蛇),放山遇见蛇不能打的,因为有大蛇护参的传说,遇见蛇是件很吉利的事情,后面的真的验证了这个说法,或许也可以说是个巧合吧。

放山是个辛苦的工作,地形崎岖,丛林茂密,需要很好的体力才能坚持下来,就在我们体力快要不支的时候,这时听见赵把头喊道:“棒槌”,后面的接到“什么货”,赵把头回应“巴掌子”,然后大家齐说“快当、快当”,原来是赵把头发现了一颗小的野山参,由于我们四个第一次见到野山参,所以迅速的围了过去,也顾不上劳累,过去一睹野山参的风采,这颗野山参真的很小,露出嫩嫩的五个小叶子,放山人吉利的称之为“通天掌”,在草丛中真的不容易被发现,所以我们不得不佩服赵把头的好眼力。其实仔细一看,在“巴掌子”的旁边,还有一颗更小的在那里,叫她“三花”。按照正常放山人的规矩“抬大留小”。小棒槌不挖,即使是遇到成堆成片的棒槌,小的也要留下,这种“通天掌”和“三花”是不应该抬的,即使抬出来了由于太小,年数不是很多,待其长大留给后人挖,但由于我们是第一次放山,他们怕我们会空手下山,所以就破例把这两颗小的人参叶给抬了出来,具体的抬人参细节下节再细说。

发号台

“通天掌”和“三花”

中午大家简单的吃了点饭,稍微休息了一下,下午继续压山,合作社的四人体力依然非常充沛,而我们则是感到有些吃不消了,大概下午四点的时候,赵把头宣布,找个平坦的地方搭“炝子”,就是晚上休息的临时窝棚。我们选择了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平坦的地方,靠近水源。大家各有分工,我们长白绿叶四人负责割草,一种蕨类,用作晚上睡觉时下面铺的东西,这样既隔潮又柔软,赵把头去砍搭炝子用的藤条,其他人则是找生火用的木柴,然后生火。

所谓“搭炝子”就是先用藤条插在地上搭成拱形,再在弓上绑上几根横棍来加固,顶上盖上塑料布,晚上用来遮挡露水,地面铺上一层厚厚的青草(蕨类),然后再铺上一层塑料布,最后在炝子的门边横上一根粗一点的木头,这样炝子就搭好了,打好了之后,我们几个迫不及待的进去体验了一把,真的很软很舒服,这使我们不得不佩服山里人的智慧。我们事先准备的帐篷,在他们搭完炝子后,我们也支起了自己的帐篷。

发号台

搭炝子

搭完炝子,生上火,天色就渐渐的暗了下来,就开始准备拿饭,赵把头把上午在路上采的蘑菇洗了洗,做了一锅鲜美的蘑菇汤,在吃饭前,还有一个重要的事情,先祭拜山神爷,赵把头在我们的营地旁边找了棵大树,在大树底下放了个大石头作为山神爷庙,烧上香,再少些纸钱,给山神爷磕头,先把我们的食物分一点给山神爷,然后祈祷山神爷保佑明天我们能平平安安,能遇到大货(大的野山参)

发号台

祭拜山神爷

祭拜完山神爷后,就开始了我们的晚餐,大家在火堆旁席地而坐,分享着每个人带来的干粮,最舒心的就是,经过一天的劳累,晚上能喝上一顿热乎乎的蘑菇汤,而且味道十分的鲜美,大家喝着酒,聊着天,感觉这是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刻了。

发号台

原始森林中的晚餐

晚上要炝子门口打火堆,有叫起火堆和拢火堆的。烧的柴火要顺着放,有“顺利”之意。火堆不能熄灭,这样做使蚊虫进不了炝子。赵把头还用盆给我们烧了一锅开水,放了些茶叶,大家围着火堆,喝着着茶水,聊天一直到很晚,把头每夜把大家轮流叫起来几遍烤火,去潮气,以免受潮生病。一般野兽都怕火,打火堆可以防止野兽侵袭。喝完开水,再烤烤后背,那种感觉确实很舒服,白天的疲劳能驱走不少。

在我们围着篝火聊天的时候,听到了两种鸟的叫声,一种是“棒槌鸟”,棒槌鸟像黑卜鸽子似的,膀上有嗄拉纹,飞1丈多高,叫声类似“李五”与“火姑”。另一种鸟叫做“赶山王”,“赶山王”是旧时跑山人所尊崇的“神鸟”。因为它对发现野山参有着特别的灵性,它不鸣则已,一旦啼鸣,那么方圆二三里内必有野山参现身。所以老跑山的人一闻其鸣,就会立即赶到附近仔细搜索,必定得宝而归。久而久之,它便被人们尊称为“赶山王”。赵把头说,听见“赶山王”的叫声肯定是个好兆头,沿着“赶山王”叫声的方向往上找,肯定能找着大货的。

发号台

帐篷、炝子、篝火和放山人

或许是白天都很疲劳的缘故,那夜我们睡的特别香,一觉睡到天亮,早上起来,篝火未尽,简单的吃完早饭后,收拾好行李,准备出发,在出发前,赵把头把昨晚没用完的油和盐,用塑料袋包好,挂在了一个小树枝上,准备留给后来上山的人使用,这个也是放山人的一个传统,不用或者用不完的东西留着给后来的人用。

4.抬棒槌

从营地出发后,沿着赵把头指定的方向继续前行,早晨的山里很凉爽,但没走一会我们的衣服就已经被汗水浸湿了,经过了一夜的休整,我们的体力还是很充沛的,紧跟在合作社四个人的后面。

走了大概有二十分钟的时间,这是听见有人用很兴奋的声音喊道:“棒——槌”;“几批叶”;“三批叶”;随后大家齐喊“快当!快当”,随后我们也是很兴奋的朝发现棒槌的地点跑去。赵把头这次发现的人参是个三批叶,在它的旁边还有一个二批叶。放山人把三批叶叫“灯台子”,两批叶叫“二甲子”。赵把头发现的这个三批叶顶上还结了个青籽,叫青榔头。

发号台

三批叶——灯台子

山参籽第一年出苗为一茎三叶俗称三花;几年后变为一茎掌状复叶俗称五叶、巴掌子;又四五年后变为一茎二丫两组掌状复叶俗称二甲子;至10余年后变为3个枝、三组复叶俗称为灯台子、三批叶;再过数年甚至几十年变成四丫五叶俗称四批叶;以后长到五批叶,长到六批叶也叫六品叶一般就不再变了。七八批叶是人参的变异现象极为罕见,所以挖到五批叶就是挖到大货了。

下面就开始了一个重要的环节——抬棒槌。抬棒槌就是挖参,首先用棒槌锁锁住棒槌,用红线绳(正规的的应该在红线绳的两端拴上铜钱的),中间绕在人参的主茎上,两头大钱分别搭在插在地上的索拨棍或树枝上,防止棒槌跑掉(地形复杂,参草难辨,转眼不见,有时再找很难)。把头开始抬参。抬棒槌是很复杂的细活儿,用手扒去棒槌周围的乱草树叶,开出盘子,用快当锯锯断棒槌周边的树根,不能用斧子砍,树根有弹性,会震坏棒槌。细树根用剪子剪断。用快当签子仔细拨除棒槌周围的泥土,直到棒槌全部根须露出,任何细小的根须都不能挖断。清理出每根须子都要随时用原来的土掩埋以防掉水分。抬棒槌所用的时间与棒槌生长的大小和环境有关。有时抬一苗棒槌需要几天的时间。其他人拿火堆打蚊烟熏蚊虫,给把头扇风纳凉,给把头打下手,把扒出的土用油布兜走。

发号台

用快当红绳拴住参娃娃

发号台

赵把头在小心翼翼的抬棒槌

发号台

扇风、生火堆祛除蚊虫

赵把头在认真的抬人参,我们则是为他扇风,并点了个火堆,用来驱除蚊虫,由于这棵人参生长的山坡十分的陡,所以赵把头抬人参的工作难度特别的大,小心翼翼,两棵人参一共用了两个多小时的时间才抬出来。

发号台

抬出来的两批叶——二甲子

发号台

抬出来的三批叶——灯台子

人参在抬出来以后,要“打参包子”,揭一块新鲜的苔藓铺好,放上一些原来的土,把人参裹住,包上树皮,用树皮腰子捆好。苔藓柔软、潮湿、不易干燥,用来包裹人参,利于保鲜。在包人参的时候是有些讲究的,一般用红松树皮或者椴树皮、桦树皮,六品叶用黄波萝树皮,俗称穿黄马褂,否则不够品级。大货单独打包,六品叶的参包子由把头背,五批叶的边棍背,其它小货可以几棵打一个包子,由初把背。

发号台

打参包

抬出棒槌后,要“砍兆头”,砍“兆头”是在发现人参的附近找一棵红松树,朝拿着人参的方向在一索拨棍高的地方,从树干上砍下一块长方形树皮来,然后在没皮的白木头上刻上杠,左边的杠代表放山的人数,有几个人就刻几道杠,右边的杠代表拿到了几批叶的货,是几批叶就刻几道杠。砍了“兆头”后,还要给“兆头”洗脸,就是用火把“兆头”四周烧烤以防止流松油看不清“兆头”,烧出松油后,过几十年,仍能看清楚。

砍的“兆头”是为了让后来的人知道这里曾经抬出过野山参,有的“兆头”上是刻了时间的,我们在林子中有看到50多年前的兆头还依然清晰的在那里。这或许也是对放山人辛苦成就的一种纪念吧。

发号台

我们所砍的“兆头”(8人,抬出一个三批叶和一个两批叶)

发号台

被洗过脸的“兆头”

抬完人参,砍完兆头后,还要在抬过人参的地方插上树枝,表示这里曾经被抬出过人参,人参如果结籽的话,要在树枝的顶端打个结。

发号台

抬完人参后插的树枝

5.下山

按照原定的计划,中午吃完饭以后,我们就要开始下山了,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下山的路让我们感觉到更加的崎岖和漫长,合作社的四个人还是一边走一边在寻找着,而我们则是机械式的迈动着脚步了。

其实,在放山的习俗中,如果遇以下情况,把头会决定下山回家。粮食不多了;第一次开眼是四批叶,第二次开眼还是四批叶,放山人认为,这是山神老把头的警告,要出事;几天不开眼,突然挖到一个大棒槌,然后又几天不开眼,放山人认为山神老把头就给这些财,别贪心;端锅的烧炸了锅或偷吃偷睡是有人心不诚,老把头不会保佑心不诚的人发财;走到悬崖绝路或突然出现大雾,是山神老把头设的路障,暗示这伙人没有财运;带的小米、干粮没有了,还没开眼,这是山神老把头的惩罚;有人被野兽咬伤,或有人滚下了山,跳了棍(麻达山找回来),这是山神老把头暗示大家有人要起坏心;放山一直不开眼,把头做了不吉利的梦,放山人都麻达山了,又走出了麻魂圈子,这是山神老把头保佑平安,摆脱了麻达鬼的纠缠,继续放山会有危险。

发号台

崎岖下山路

经过一下午艰难的跋涉,下午5点,我们终于安全的下了山,按照放山的习俗,抬了棒槌下山是要去老把头庙还愿答谢老把头。如果许过什么愿就必须还什么愿,说话算数,决不含糊,怕再上山时放空山。如果挖到了大的野山参,则是需要喝酒庆贺的,而我们则是急着赶路,就省略了这个环节。

放山人讲究平等互助友善。放山挖到人参,帮伙成员不分老幼一律平分,所以,两天放山所挖到的四颗野山参也是我们八个人共同的劳动成果。

发号台

放山成果全家福

6.后记

两天的放山经历结束了,艰辛伴随着好奇,劳累夹杂着幸运,好像进行了一次灵魂的洗礼,回来后感触良多。

第一、辛苦。放山活动十分辛苦,风吹雨淋,虎狼威胁,蚊虹叮咬,毒蛇袭击,多种伤害随时都有可能,放山的集体和个人都必须有基本的防范措施,有排除一般险情的知识和办法。放山人没有任何现代化的设备,完全依靠丰富的经验。有的放山人会在山上待上一个月,其中的辛苦可想而知。

第二、幸运。或许是我们的虔诚感动了山神爷老把头,还是觉得我们四个是他的老乡,我们两天的放山确实是非常的幸运,第一天找到了两棵,第二天也发现了两棵,并且这两棵都是在一个地方发现的,听他们常放山的人说,有的在山上需找六七天可能什么也发现不了的,最终空手而归,相对来说我们已经是够幸运的了,短短的两天就挖到了大小四棵野山参。

第三、珍贵。由于采野山参十分艰险,加上以前大量采挖,现在野山参已经逐渐稀少,而且现在有的地方的原始森林也遭到了一些破坏,使得野山参的生长环境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这样对于以后野山参的产量会有很大的影响。所以,现在市场上真正的纯野山参是极为稀少的,好多根本都不会经过市场这一环节就被买家买走了,而市场上好多所谓的野山参大多都是些“趴货”或者是年数长的林下参,根本就不是真正的野山参。这样也给我们以后从事野山参这项业务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巍巍长白山,莽莽大森林,不知还有多少野山参静静的守候在那里,等待着我们去寻找……

发号台

- END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