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于许昌文峰塔顶的六百年素面铜镜,佐证了文峰塔是一座风水宝塔

最后更新 :2023.11.02 03:08

 

在许昌塔文化博物馆院内,有一座建于明代的文峰塔,因其挺拔耸秀,巍然屹立,成为城市的地标。文峰塔曾被誉为河南200多座明代砖塔之冠。2006年5月,许昌文峰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峰塔最初也叫文明寺塔,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当时许州的知州为武进人郑振广,江苏人士。

“熟悉许昌市地形的人都知道,许昌城区西北高,东南低。”刘静说,在明代,风水学极为盛行,全国各地纷纷兴建风水塔,许州也不例外。当时,与江南的人才济济相比,许州显得比较平淡,于是,许州的名士请来风水先生给许昌“把脉看相”。

风水先生在仔细查看了许昌的地形后认为,许州城西高东低,如果在城东建一高的建筑,便能起到平衡的作用,即人杰地灵。

紧接着,许州的名士们一起找到当时的知州郑振广,对其说明了其中的缘由,建议他能批准在城东建一座风水塔。出生于鱼米之乡、武进人出身的郑振广也期许在许州重教兴文,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公仆情怀。经过慎重考虑,他不仅答应了许州名士们的请求,还捐出自己“工资”,并鼓励乡绅、官员、士子共同捐资兴建高塔。

“当时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刘静接着说,经过认真选址,郑振广决定在如今文峰游园的位置建塔。

发号台

许州广大民众齐心协力,通高52米、上下13层、平面为八角形的高塔,仅用8个月时间就建成了。塔由地宫、基座、塔身和塔刹四部分组成,塔檐用仿木结构砖质斗拱装饰,呈现出楼阁式砖塔的特征。

文峰塔顶部发现镇塔宝镜

刘静说,塔源自印度佛教,自唐代传入中国后建筑形制和内涵逐渐中国化。许昌文峰塔深受儒、释、道三教兼容并蓄的影响,塔本身源于佛教,选址则采纳道家风水,建塔初衷则为重振儒家文风。

在文峰塔底层向南的门楣上,一块长石上刻有“文笔耸秀”几个大字,是建塔人期望能借助高塔的风水,消灾避祸,文运昌盛,振兴许州。另外,在塔的底层进门处,还供奉有古代读书人所崇敬的文昌帝君塑像。

经过数百年的风吹雨打,以及地震、战争等重创,文峰塔虽屹立不倒,但也受到过创伤。1994年8月,市政府拨专款对文峰塔塔身出现的裂缝、弹痕、松动等破损现象进行维修和加固,使其再现当年的宏伟壮丽。

修缮期间,施工人员在塔的最高层发现一面素面铜镜,与铜镜放在一起的,还有一把锈迹斑斑的铁剑。

发号台

铜镜的直径有22厘米,厚1.4厘米,重1870克。经文物专家鉴定,这是一面铜质镇塔宝镜,应为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建塔时放置。

熟悉塔文化的人都知晓,在我国名塔的底部,也就是地宫的位置,一般埋有舍利子或佛像、经书等珍贵文物。而文峰塔的天宫存放的铜镜和铁剑,实为道教人士平时使用的法器,将其存放在天宫的地方,意为镇塔。

在古代,铜镜用途颇多

风水塔兴起于明朝初期,当时正值风水学说盛行,受此影响,在我国不少地方,风水塔应运而生。

它与风水密切相关。风水主要用于补地势、镇水患、引瑞气,它的建立被视为“地脉兴”而“人文焕”的大事,极受重视。据《颍州志》记载:堪舆学家认为一个地方地势不平,会发生地气外溢而难出人才,须建塔以镇之。当然,更多的风水塔是为了振兴文运。据《阳宅三要》记载:凡都省、府庭、州县,文人不利、不发科甲者,宜于甲、巽、丙、丁四字上立一文笔峰,只要高过别山,即发科甲。因此,在历史上,不少地方修建的高塔都叫文峰塔,这与古代科举的情况相对应,故文峰塔也叫“魁星塔”, 里面一般供奉有星宿名人。

当然,这种迷信的说法在今天来看,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发号台

铜镜是道教的法器之一。在神话传说中,铜镜的妙用,首先在于它能观照妖魁原形。基于这一特性,在《西游记》《封神演义》等很多反映妖魔鬼怪的电视电影中,我们都能看到道士们都会用一面镜子当作识破妖怪本性的法宝,只要铜镜一照,金光一闪,妖怪就会现原形。

正如《易》所说:“天垂象,见吉凶。”铜镜中的成像,具有了特殊的意义。

在我国一些地方的民俗中,主人会把一块小圆镜镶在大门顶端中间,或挂在窗子等高处的习俗。在传统的婚礼或民间丧葬活动中,铜镜也被频频使用。

“明代素面铜镜不仅佐证了文峰塔是一座风水宝塔,也见证了明代佛塔的盛行,见证了一个地方的发展与变迁。”刘静介绍。

许昌晨报记者 黄增瑞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