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尧山 · 生生世世古渡缘

最后更新 :2023.10.29 03:18

 

发号台

发号台

生生世世古渡缘

杨儒柳

渡口,是道路越过河流,以船渡方式,衔接两岸交通的地方。随着桥梁建造技术的日臻完善,很多河道上的渡口,已成为历史的过客。渡口都毕竟曾为人们出行,货物运输带来过便利。为着这份不能割舍的情缘,人们给她一个有历史余韵的称呼——“古渡”。

百里漓江曾有许多渡口,在市区段,比较有名的古渡是:卫家渡、木龙渡及蔡家渡。

卫家渡在漓江东岸,因其周边盛产清甜消渣的“卫家渡马蹄”而闻名于桂林,现为七星区所辖。

木龙古渡和蔡家渡在漓江西岸,在叠彩区境内。木龙古渡,位于桂林名山——叠彩山脚下,木龙洞旁。木龙古渡不远处,是木龙湖进入漓江的升降船闸。所以,中外游客知道木龙古渡的比较多。唯有曾经是桂林北大门,重要渡口的蔡家渡,在社会巨变的大潮中,如江涛般拍在岸边,仅存一点历史的余响。

发号台

蔡家渡码头的迷人风光(杨儒柳摄)

蔡家渡,在木龙古渡与灵川县大面圩漓江段的中间,是叠彩区大河乡的辖区范围,自虞山桥沿着滨江北路往北走,南洲大桥底北侧百来米就是。如今,蔡家渡的码头还在,码头平台上有两尊威严的石狮子雄踞那里,目视着河东岸。码头下的江面停泊一些船只,但不再摆渡了。渡口的岸边有一些多人合抱的古樟树。

溯漓江蔡家渡而上,是桂林市第一生态岛——南洲岛,继续北行到晚唐诗人李商隐,《桂林》一诗提到的“白石湫”,即如今白石潭,白石潭对面是桂林城北重要圩市——大面圩。

自蔡家渡南行,到达泗州湾、清风一带。水运繁荣的时候,这里曾新建一个颇有规模的码头,过去叫新码头。顺新码头而下过蚂蟥洲和虞山,行至江边第一门东镇门,就快到木龙渡了。

蔡家渡到木龙古渡这一段几公里的漓江水域,比邻的都是桂林重要的名山、古迹和洲岛。

发号台

尧山下的东窑渡(廖丽平摄)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遣尉屠睢率领50万大军,对岭南的南越、西欧、骆越发动了统一战争,其后修筑了灵渠,并设置桂林郡。秦军修建灵渠,是为了解决千里运兵和军队补给的问题。灵渠往北经湘江入长江水系,南面由漓江通珠江水系,它在秦军统一岭南中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

千百年来,灵渠这一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是中原与岭南沟通的水路重要通道。湘江和漓江有了灵渠的连通,不是相离而去,而是把南北作了骨肉的融合。

古代,由中原到南越桂林,陆路崎岖难行,常有狼虫虎豹当道,即便是官道,也有李商隐说的:“虎当官道斗,猿上驿楼啼”的现象。南越山高坡陡,瘴气盛行,长期的陆路跋涉,不少人因水土不服犯病,而乘船经湘江进入漓江,经水路入桂显然方便多了。

以往官差、商贾、文人、骚客,由中原到桂林。经由长江进入湘江,经兴安灵渠到达溶江,出小溶江进入灵川,再从灵川河段秦家汇入漓江市区段。漓江市区段从白石潭一带起,江面及河床,与上游有所不同。行船入桂林市区段,需经过城北第一个重要渡口——蔡家渡。一般商旅或选择蔡家渡登岸,经观音阁,过安定门,走陆路入城区;钦差、官吏有的会继续沿江南下,由木龙古渡上岸,到虞山虞帝庙并祭过孔子,拜会地方行政长官(据考,始安县制所在虞山一带)后。再到达“八桂堂”(桂林最早的“国宾馆”、钵园一带),稍事休整后入市中心。从这些水、陆进入桂林行程看,蔡家渡的确是漓江市区段重要的水上要冲。

有一种说法“溪中水流急,渡口水流宽。”蔡家渡往北是白石潭,古时那一带的水面够宽,但潭水太深,作摆渡的地方还不是特别理想。蔡家渡一带的漓江水况是:江面宽阔,河床深浅适中,水流平缓,利于行船;蔡家渡附近地面空旷,无石山阻隔,江岸坡陡和缓,这是古时修建码头的天赐条件,所以蔡家渡是桂林北片的优质渡口。

蔡家渡有区位优势,北面紧邻大集市大面圩,大面圩是人流、物流的集散地;渡口东岸还有大河圩,又东出尧山。尧山自古就是桂林重要的宗教场所,往来僧道及信众繁多。在蔡家渡两岸,具备极其众多的人员通行密度,货物贸易转运数量庞大。有这样优越的水口条件,蔡家渡的交通枢纽地位得以确定。

现在蔡家渡附近,已建成大型居民区了。以前这里有大片土地,人员活动和物资储运,可用空间较大。桂林城四大城门外的圩市,经营类型各有分工,北门城外,是主营大米,兼以竹木建材。兴全灌等地历来是桂北的粮仓,他们产出的粮食作物,也多销往桂林。蔡家渡,有城北第一渡的区位优势,渡口的繁忙状况是极不寻常的。古代的陆路运输量是无法比拟水路的,以往漓江水道上,运送物资和人员的各类船只川流不息,到蔡家渡会停泊转运或分派。所以桂林老话讲:有钱莫走蔡家渡。足见蔡家渡曾经繁忙、拥挤到令人生畏。

记不清最后一次在蔡家渡搭船的时日。这时的蔡家渡已是江河日下,早没有了昔日的繁忙和热闹。犹记那船家胆子挺大,当我们晃晃悠悠地,走过搭在木船和岸边的木板上船后,船家把木板迅速扯回岸边。我们正担心,他就这样把船推向江中,自己回岸上去了。只见他把船篙往江底戳下去,人顺着船篙跳了起来,“噔”的一声,就落到船头上,大家悬在半空的心也随之落到船上。

船家用船篙,稍微别一下船,让它在江面静止一下。为的是让我们看清,蔡家渡江面的样子。江面是出奇的平静,即便船家刚用竹篙点出的旋涡,也很快复归平静。平展的江面有如绿绒布,没有丝纹的褶皱。这样的风平浪静,正是渡江的绝佳时候。

江水没有多少杂质,是可以看透很深的。鱼儿在水里追逐,可以看清鱼在鼓鳃张嘴吐纳,看见鱼鳍摇摆带动的水流,但就是看不到江底。我们见插在水里的船篙,好像和水面的船篙是断开的。我们的心又不踏实了,这折了的船篙能撑船么?然而,船家在我们还在陷入担忧的时候,不知不觉就把我们妥当地送到了对岸。

午后的天空,浓重的积雨云向南翻涌。“云往南,大雨飘起船”,有人提到这句民谚。我们赶紧奔回江岸,还是先前那个船家给我们摆渡。玩了一天,我们也没有兴致看江景了,我开始偷偷用眼睛,打量起这个两次给我们摆渡的船家来。

雨水追着渡船袭来了,船家鼓足劲划船,还没等我把船家看仔细,他就招呼我们下船,赶紧跑到他的草木屋避雨。我们刚下船,船家迅速披上蓑衣,带着竹篾帽,把船收拾妥当,然后不急不慢地走向木屋。草木屋早被小伙伴挤满了,船家只得披着蓑衣,戴着帽子站在屋檐下,任凭风吹雨打。

他用满布皱纹的手,抖抖索索地,从开裂下来的上衣口袋里,摸出一个磨得油光锃亮的帆布袋,用两根黝黑的手指,小心地从袋子里夹出几根烟丝,放在废作业本裁成的纸片上,卷个喇叭筒。又从裤袋里掏出火镰石,用火镰石点着纸捻子,再把纸捻子凑近喇叭筒。他就这么美美地品味那呛鼻辛辣的喇叭筒。白中带黄的烟雾,经他那胡子拉杂的嘴,被喷成一串均匀的烟圈。有这些白烟圈的映衬,他的脸、手和露出的臂膀,显得越加黧黑。

“铁拐李”,有人轻声在耳语。经他这么一说,我们觉得船家比“铁拐李”更黑,差不多就是一个卖炭翁。就是这个和卖炭翁一样黑的船家,两次渡我们过江,还分文不取。蔡家渡的船家,一般不是做义渡的,但今天,这船家给我们义渡。他还用身体挡在木屋门口,减少我们受风雨的袭扰。

雨过天晴,我们离开木屋。那个背着蓑衣,戴着竹帽的,身体瘦削,通身黧黑,抽着纸烟的船家,静静地看着我们远去。这时的蔡家渡就剩:一屋,一树,一渡口;一人,一帽,一蓑衣;一篙,一船,一江水。这是地道的“牢守寒窗空寂寞” 场景呀!难怪老辈人说:人生有三苦,撑船,打铁,磨豆腐。此地此情此景,我已深信不疑了。

蔡家渡,作为古渡,它在沉寂了。但蔡家渡这片土地,变得比以往更忙碌。桂林北站与高铁枢纽的建成,城北大型运动休闲场馆的建设,把蔡家渡带到古人无法想象的繁华。

蔡家渡的船,是游动的船渡,把我们渡到了彼岸,渡过了历史;如今南洲桥凌空飞架,天堑变通途,是桥渡,渡我们向明天,向未来。

蔡家渡,是桂林多少代人的美好记忆。而今只有孤寂的废弃码头,以及作为渡口标志物的旧船。

码头上那对石狮子,依然在忠于护江职守。狮子的眼睛目视前方,是江面,是远处的尧山,还是右侧的大桥?或许它什么也没看,只是看着江水不舍昼夜的流逝,在搜寻江水带走的历史,在咀嚼古渡旧有的余味,在品鉴长虹上穿梭的车辆。

大概是我们替狮子想多了,石狮子只愿静静地在码头上,继续惯看漓江秋月春风。漓江在,石狮子在,蔡家渡依然在。

信息来源:壮美叠彩

桂林灵川

旅游

全州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

灵渠

驿站

阳朔

旅游

灌阳文化广电体育和

旅游局

龙胜

文旅

资源县智慧旅游

文化

平乐

荔浦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

旅游

恭城

临桂

文旅

桂林市

象山区

文化馆

叠彩区文化体育和

旅游局

逍遥

秀峰

遇见

七星

桂林雁山

旅游

广西桂林

图书馆

桂林市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支队

桂林

有戏

桂林

非遗

甑皮岩

国家考古

遗址公园

靖江王陵

文物管理处

桂林

博物馆

桂林群众

艺术馆

桂林市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中心

桂林

美术馆

桂林

画院

桂林市旅游公共

服务管理处

桂海碑林

博物馆

李宗仁文物

陈列馆

八路军桂林

办事处

纪念馆

桂林市导游

管理服务中心

发号台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