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苏杭,葬在北邙”,邙山为何被称为天下第一风水宝地

最后更新 :2023.10.28 07:43

 

已经临近凌晨2点了,同宿舍的老张依然在痴迷的看小说不睡。因为值班,我们哥俩今晚只能睡在单位了。我纳闷的问道:“张哥,看什么书呢,这么起劲?”

老张兴奋的扬了扬手中的书说道:“《鬼吹灯》,好看的很。”

发号台

“切,老掉牙的书了。要不要兄弟给你讲述下真实的盗墓故事?”我不屑一顾。

“啊?真的?快讲快讲!”老张更兴奋了。

老张平素沉默寡言,闷葫芦难得打开话匣子,不把他聊得翻白眼,就对不起这皎皎明月。我坐起来,打亮台灯,泡上碧螺春,清清嗓子,开始讲述小时候从村里老爷爷那里听到的关于民国时期盗墓的故事。

我小时候生活地方在地理位置上是黄河中下游分界点,在黄河南岸,那一带属于丘陵地带,有两条较长的山岭,叫邙山。由于这两条丘陵山的阻挡,黄河从未泛滥至洛阳近郊一带,使这里从古至今便是沃野良田,大熟之地,素有粮仓之称。

发号台

从邙山往南三十华里,便是千年帝都洛阳。邙山有北邙山和南邙山之分,传说中是黄帝派来镇守黄河的两条黄龙。正因为这个传说,邙山自古被称为风水宝地,人杰地灵,风水绝佳,有“生在苏杭,葬在北邙”之说,古时候很多南方的大户人家死后千里迢迢运棺葬于邙山。当地有句俗语,叫“邙山之大,无卧牛之地”,意思时说邙山到处都是祖宗先人们的墓地。

当然这只是传说,个人觉得真正的原因大概有两点,第一,伏羲于邙山雷河见龙马负图而出,得易经八卦,里面蕴含的“天人谐和”思想,是整个华夏文化的源点,古人期望能葬在邙山,也有思祖归根的意思,邙山上的伏羲庙香火一直很旺。第二,如今考古发现的位于邙山的二里头遗址,很可能是夏朝国都,死葬北邙,或许有华夏子孙魂归故国的意思。这些历史上著名的典故,都极大提升了邙山地位的象征意义。据统计,邙山东西长百余公里,南北不过四五十公里,就这么大一个地方,葬有帝陵24座,其他王侯将相,如吕不韦贾谊班超等等不计其数,据推测邙山墓葬群数量多达几十万。

发号台

哪位朋友要是有机会乘汽车从洛阳往黄河北岸方向去,沿途会看见十分壮观的72王冢(古人墓葬由严格的等级规定,规模较大的,皇帝级别的墓叫“陵”,如北京的十三陵,陕西咸阳一带的乾陵、茂陵、次一些规模,但仍能看到较大规模土堆耸立地面的,叫“冢”,再次的叫墓、坟,而贫民百姓活着的时候尚无立锥之地,想找个好墓地,更无可能,只能草席一卷,荒郊野岭一扔完事。)据说是某位帝往的假冢。72座王冢绵延数十里,十分壮观,但至今人们也没搞清哪座是真正的主墓。

自古“天下乱,先乱中原”,由于地处中原,洛阳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如《三国演义》第三回里“千马万马入北邙”,董卓追杀张让寻找天子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伯夷叔齐饿死的首阳山也位于邙山腹地;周武王与八百诸侯会孟津的地方也在邙山。这样的历史故事不胜枚举。正因为历史上饱受战乱摧残,那些达官贵人的陵墓也成为军阀们筹集军饷的最佳目标,因此破坏的十分厉害。

“你见过洛阳铲么?”我问道。

老张摇摇头。

发号台

“那可是洛阳人专为盗墓而发明的独步天下的工具。”我喝了口茶,继续往下说。

洛阳铲一般有大小两个半月形铲头,十余节粗细不一的空心钢管骨身组成,小的铲头直径不过五六公分,大的十余公分。不用的时候一节一节拆开,大铲套小铲,粗管套细管,一个个套起来,装进一个布袋里,粗不过十公分,长不过尺余,重量不过十多斤,可以随便放在一个包里,不引人注意。用的时候一节一节对上,长可达一丈多,也就是四五米。真适用啊,既能当拐杖探路,又能当兵器防身,效果绝对比黄飞鸿的雨伞好。

选好地点后,先装小铲头,就开始直直的往下打洞,因为独特的设置,一铲下去能入土好几公分,几个人轮流上阵,个把时辰就可以打一个三四米深、直径七八公分的深洞,这个深度已经足够了。这时候就要查看随着铲头带出来的土样了,如果带出来的黄土里带有活土(就是看起来带有白丝状的土样,这是地表上的土壤填进深坑里较长时间后氧化造成的一种形状。),基本上可以确定这是一个古墓。

然后呢就开始在周边多打几个这样的洞,这是在寻找墓道。不同历史朝代的墓道是不同的。古人对墓葬非常在意,越早时期的墓道,越斜、长,简单来说就像一个斜放的长方形。有较长一段墓道之后,才是主墓室。主墓室基本都是南北方向。墓道与主墓室之间会有一个石门,安葬时在主墓室放好棺木,陪葬品放入旁边的耳室,然后用砖石把这个门堵死。之后所有人上来后,就往墓道里填土。这个和西方直接往棺木上撒土是有区别的。

发号台

镇墓兽

主墓室的上方也要用砖石顶起来的,这样短时期内墓室上方的土层就不会塌落损坏棺木、陪葬品。之所以多打几个洞,主要还是确定墓道的形状,再推测主墓室的位置。为什么要这样费事呢?一是可以从墓道的形状推断出这个墓室是什么朝代的,刚才也说了,越早的墓道,越是斜、长,越是晚期的,墓道就越短了,比如现在的土墓,直接就是挖个大坑,然后往里打个洞,墓道很短,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斜长的墓道。大概确定出什么朝代的,就可以决定这个墓到底挖不挖了。

为什么呢?以元代为例,元代的墓葬受蒙古族影响较大,蒙古是马背上的民族,不重视墓葬,有首蒙古民歌唱到:“如果我死了,不要把我掩埋,更不要树碑铭刻;把我装在马车上,颠落在哪就在哪,一棵草就要和草在一起。”所以蒙古人死后很多直接就是天葬了,简单省事,清洁环保(真该给铁木真发个环保大奖)。即使是贵族,墓葬也很简单,棺木就是整棵大树干,中间掏空,人放进去,草草就埋了,墓室就是直接在地上挖个大方坑,根本没有墓道。所以如果确定是元代的墓室,基本上就不用挖了,恭喜你,可以回家洗洗睡了。

发号台

还有汉代的,汉代的文物也不怎么发达。汉代西汉、东汉有截然不同的区别,西汉重农抑商,商业本来就不发达,加上森严的等级制度,普通老百姓根本不可能有什么精美殉葬品。另外一个原因是文物和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十分重要的关系。秦末战乱破坏十分严重,人口三存其一。西汉采取了修生养息的国策,除了废除秦朝的苛捐杂税徭役暴政外,几乎承制了秦朝所有的制度和习俗,生活上也不崇尚奢靡,工艺制作上崇尚俭朴适用,比如秦砖汉瓦,都是看起来比较粗糙,但是和生活很贴近非常适用的东西。因为这样原因,就造成不是所有的文物都很值钱,因为工艺太粗糙,一个陶罐的价值也就是百儿八十元,你要打算去卖这么一件文物,会连路费都亏进去的。看到这里你可能疑惑,那马王堆汉墓不是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文物么?老兄,咱用脚指头想想,马王堆那是王侯墓,能跟普通百姓的墓比么?再说了,不管那个朝代,没有实力还是不要用大墓,为什么呢?山贼可以接受招安,造反就只能等死了。过了界线,哪朝哪代也容不下你。

东汉的古墓也有特点。因为东汉开朝皇帝汉光武帝刘秀曾得到地主阶级的大力拥护,因此刘秀极大的提升了地主阶层的社会地位,再加上刘秀性格仁厚宽爱,没杀过任何一个开国功臣(这个在历史上是非常少见的,能做到这样的,我了解的大概也只有他和“杯酒释兵权”的宋太祖赵匡胤了),刘秀花了大量时间督促手下的大将读书学习经文,比如王霸,一员猛将,愣是学成了半个大儒。就这样东汉的地主阶层和功臣之后形成了大量的门阀家族,如王霸之后的冀州王阀,清河崔阀,东汉末年风光一时、拥有四世三公的袁阀,功臣也成为世代忠于朝廷、霸占权力的门阀。东汉的地主阶层、门阀世家生前生活奢侈,死后也可以超越古人严格的等级礼制有大量的殉葬品,但是虽然不限制数量却限制了规格,所以东汉出土的墓葬里常常可以看到成百成千的殉葬陶俑,工艺精美,但却只有十余公分大小,因为量大,反而不值钱了,你在很多古玩店里都能够花上一二百元买到这些正宗的文物。简单点说陶俑要值钱,必须够大,要一尺以上,一尺以下的,只能给小孩子玩儿。

另外确定墓道形状、位置的一个原因,也确实是防机关,比如说流沙墓这些(墓室四周埋置大量流沙,如果你直接挖墓室,流沙会直接涌进墓室,连盗墓人一起埋掉)。

未完待续。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