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如画风水流变

最后更新 :2023.10.28 03:59

 

中国画的“风水”从画史上看,是北山南水合为一体,成为他的“艺术风水”学。从五代发端,至南宋而逐渐确立,发展到元、明、清,完全是以南方(江浙)为重心了。这与中国画中水势的流走是相一致的。发号台

发号台

在隋、唐五代,中国山水画中多顶天立地,全景观照式的描写。巨峰雄峙,深山大壑,如荆浩《匡庐图》、关仝《山溪待渡图》、董源的《溪岸图》等;发展到北宋的三座大山—范宽《溪山行旅图》、郭熙《早春图》、李唐《万壑松风图》,推为极致。其中尤以水的表现极为丰富生动,变化姿灵:或高山细泉,或一线飞瀑,或三叠悬挂,或奔泻汇涌,水势回流掩现于群峰之间,“敲得众山俱响”。渐渐的,视觉方式一变,出现了山水长卷的妙笔杰构,董源的《夏景山口待渡图》、赵幹《江行初雪图》、王诜《渔村小雪图》、赵佶《雪江归棹图》、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等,山水画中水渐为主角,成为山水画的动力和灵魂。水面之愈来愈见开阔,至元代山水画中大兴,可谓处处水墨江南。中国画的风气真是大变了。

发号台

发号台

中国画中,“风”是空白,“水”是笔墨(用笔、线描、渲染)。看画看风水,宋画密致,元画疏淡。山水画的长帧巨构中,正好透出风水的祥瑞佳妙。在我们赏析五代董源《龙宿郊民图》已经初探到他的风水玄机。

发号台董源所创造的水墨山水画新格法,当时得到巨然和尚的追随,后世遂以董巨并称。在宋代,除了米芾、沈括十分欣赏董巨画派之外,一般论者对董巨的风气渐开。汤垕认为:“唐画山水至宋始备,如(董)元又在诸公之上”,对董源有了新认识。元末四家和明代的吴门派,更奉董源为典范,明末“南宗画祖”,但实际上却是在祖述董源。元代黄公望说:“作山水者必以董为师法,如吟诗之学杜也”。清代王鉴说“画之有董巨,如书之有锺王,舍此则为外道”。董源在后世能够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山水画史上是罕见的。《龙宿郊民图》采取深远构图,视野悠远,远近景色一览无余,山势平峦,山体婉延、远水近湖,连成一片,整个画面无雄奇之险,无突兀之石,典型的南国丘陵风貌。技法上釆用较为柔和舒展的线条勾肋山形,披麻细皴增强土山质感,柔和温润,近树远影皆用水墨点簇而成,造型生动,疏密有致,山上山下或矶石成堆,或几方大石点缀其中,使画面不再单调,整个画面用淡墨淡色渲染,协调统一,气韵生动。是一幅画史上很有价值的艺术风水画。

- END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