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浙江古镇,地方不大频出富商,明朝出了沈万三,民国更了不起

最后更新 :2023.10.28

 

江浙两省交界处有一座古镇,有烟火气但不浓重,有小桥流水但不娇作,一桥一廊,提笔便是一副绝妙的丹青,她就是南浔古镇。南浔地处太湖流域,既不过于灯红酒绿,又不远离滚滚红尘,虽为古镇,但不像其他古镇那样的“闭塞”,早在南宋时期,便已富庶名满天下。商业“巨头”代代辈出,如元末明初的江南首富沈万三就是南浔人,这个被称“财神爷”的沈万三,富裕程度让明太祖皇帝朱元璋都颇为忌惮。

发号台

这个看似平凡的小镇,演绎着许多财富传奇。在清光绪年间,南浔当地的富商常被百姓称为“四象八牛七十二黄金狗”,所谓的“四象”、“八牛”、“七十二黄金狗”不是贬义词汇,每一个皆是资本雄厚的富商“代号”,就像是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一样,“象”为最富,“牛”次之,“黄金狗”又次,而前面的数字则代表富商的数量,可见此镇商贾云集。

发号台

相传在最鼎盛时期,单是南浔这几户富商的收入,就和清政府一年的税收差不多,称他们“富可敌国”一点也不为过吧,但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古镇,怎会如此富饶,有那么多的“大富翁”呢?

南浔富商云集的秘密

据史料记载,南浔的“四象八牛七十二黄金狗”大多都以“湖丝”发家,而在明清时期,南浔就是江南的蚕丝名镇,自古就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的称号,民间更有“耕桑之富,甲于浙右”的说法。

发号台
发号台

作为养蚕辑丝的名镇,当地所产的“辑里湖丝”在南宋时期就已出口国外,这也就是《嘉泰吴兴志》中所说的“湖丝遍天下”。而到了清康熙时期,南浔的辑里湖丝已经闻名遐迩,那时常被作为贡品,专给皇室制衣所用。

发号台

南浔富商中走出的慈善家

南浔这块风水宝地,涌现了无数的知名人物,可谓是藏龙卧虎。其中最值得说的就是南浔的四大家族,也就是“四象八牛七十二黄金狗”中的“四象”,分别是刘家、张家、庞家和顾家四大家族,他们不仅富可敌国,腰缠万贯,更崇尚孝道,积善于民。

发号台

四大家族中,最有钱的就是刘家,当地人常说刘家的"银子"、张家的"才子"、庞家的"面子"、顾家的"房子",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特色之处。作为“四象”之首的刘墉(这个刘墉可不是刘罗锅),不仅是当地的商业巨贾,也是个大慈善家,在光绪年间江西、河南等地接连发生水灾,刘墉见状,立即拿出数万银两赈济灾民,后来刘镛的义举得到了皇帝的赞赏,并御赐牌坊施字“乐善好施”四个大字,至今这座牌坊仍立于小莲庄家庙前,保存完整,成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发号台

南浔富商中走出的精忠革命者

南浔家族“四象”中,有这样一位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少爷,他是张颂贤次子张宝善的儿子,名叫张静江。张静江虽出身于巨贾之家,家境优越,但从小就受“开放式”的教育,独立、有主见,热爱国家大事,还热心于公益,是民国时期的风云人物。

发号台

在1905年张静江首次与孙中山相识,见到孙中山后,张静江没有富商的“铜臭”气息,反而谦卑热情地介绍自己,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帮助国人改变命运。并向孙中山豪言道,自己经商多年获资数万,如需相助,定会全力以赴。

发号台

后来孙中山遇到经费问题,他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给萍水相逢的张静江发了一封电报,果然过了没多久,钱款一分不少地送来了。此后,孙中山对商人刮目相看,并邀请张静江加入同盟会。张静江不仅在经费上给予帮助,还发动身边的商业挚友,大力宣传先进的思想,孙中山称其为“国民奇人”,此后,张静江在政界以及商界都留下了非凡的影响。

发号台

——老井说——

南浔古镇是个罕见的巨贾之镇,这里才人辈出,在鼎盛时期,不少富商将孩子送往西方求学,在回乡之后他们还建造很多别致又极具特色的建筑,例如小莲庄、张氏旧宅、红房子等等,这些中西合璧的建筑,至今都是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典范之作,到南浔能看到很多极具特色的历史建筑。

和很多古镇一样,这里也是美景如画,徐迟笔下的南浔,如同一颗璀璨的白水晶,水晶晶十足,水晶晶的朝云,水晶晶的暮雨,湖边浣洗的妇人,小舟划开铺在湖中的那一抹绿,傍晚的袅袅的烟火气,如同走入一卷绝美的江南画卷,走进来,再也不想出去。

发号台

我是市井觅食记,与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旧,兴致盎然!喜欢专注吃喝玩乐市井小事,每日更新菜谱和美食趣闻,关注我,享受美食不迷路。

- END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