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墓葬》:从中国坟墓进化史,看古代先民的灵魂信仰

最后更新 :2023.10.25 02:47

 

01. 传承上万年的墓葬进化史

1930年,北京郊外的周口店发现北京人头盖骨化石,一同出土的还有兽齿、贝壳、骨针等日用品或装饰物。引人注意的是,这些尸骨化石上发现了赤铁矿的踪迹。

赤铁矿根据结晶情况不同呈现出暗红色至樱红色,这是1.5万年前的先民们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的最接近鲜血颜色的染料。将赤铁矿与尸骨放在一起,大抵是因为这种让人联想到鲜血的颜色在先民眼中,可以为逝者带来生命的活力。

周口店的山顶洞人遗址大概是距今最早的墓葬遗址了。和远古时代对死亡同伴的置之不理相比,这时的人类已经有了亲情意识,死亡的同伴不再被丢弃荒野,任野兽啃食,而是将他们收集起来,并在逝者周身放上生产工具和饰品,以供逝者在死后的世界继续享受现世的生活。

到了距今5000年的半坡遗址,人们就有了最早的祖坟意识。

同一个家族的成年逝者会被安葬在家附近的同一块土地中,早夭的孩子则会被安置在瓮棺里,然后埋葬在住所的周围。半坡遗址的标志——人面鱼纹,就是装饰在瓮棺上的图案。孩子早夭后,安置在家的附近,也是父母对幼子的怜惜,以及希望孩子死后也能得到父母庇佑的美好希望。

这时,掩埋逝者已经从单纯的亲情关怀进化到了对生命的敬仰。半坡遗址中,逝者的尸身无一例外地按照头西脚东的方向摆放,这种摆放方式的初衷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但我们可以看到的是,5000年前的先民已经有了死亡仪式感,这种仪式感让他们更加敬畏生命,同时灵魂不灭的朴素宗教观念也有了雏形。

发号台

对死后世界的痴迷,造就了殉葬制度。

距今2500多年前的殷墟遗址中,除了大量精致的殉葬品,还出现了人殉的踪迹。商代是历史上最兴人殉的朝代,无论是出征前的祭祀,还是贵族死后的殉葬,殷人都会通过屠戮奴隶的方式来祈求上天的保佑。

《墨子·节葬》中记载了殷商殉葬的等级制度,“天子、诸侯杀殉,多者数百,少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多者数十,少者数人”,意思是为天子诸侯殉葬的人,多的话大概是几百人,少的话也要几十人;为将军、大夫殉葬呢,多的话需要数十人,少的话则要杀几个人。

周朝的更替结束了殷商可怕的人殉。此后,“佣”登上了墓葬史的舞台。殉葬佣中最著名的就要数秦始皇陵的兵马俑了。

春秋之后,冥器开始取代逝者生前使用过的物品,成为专为逝者打造的殉葬品,现在博物馆中看到的唐三彩、各种玉饰等等,都是后代为先人准备的冥器。

这些微缩了的亭台楼阁以及生活娱乐用品的冥器,也是他们在另一个世界可以继续享受现世生活的美好寄托。到了近现代,尽管人们已经不再迷信死后的世界,却依然会在清明、冬至等祭祀的日子里,为逝去的亲人烧上现实世界里流行的家具,也是墓葬文化的传承。

发号台

02. 代表墓葬文化最高标准的帝王陵寝

不久前,大唐第一驸马薛绍墓出土上了热搜。这位在《大明宫词》中,让太平公主一见倾心的男子的样貌,吊足了大众的胃口。但可惜的是,薛绍墓已被毁,棺椁碎裂,尸骨无存。

考古学家推测,薛绍墓的被毁,十有八九与李隆基泄私怨有关,而唐代其他帝王陵寝的损毁却大多是盗墓贼所为。之所以有一代一代的盗墓贼来光顾,自然是与唐朝厚葬的礼仪有关。

公园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15年后,武则天薨逝,公元706年被与丈夫李治合葬于乾陵。乾陵是唐代帝王陵中唯一没有被盗墓贼光顾过的陵寝,也是主墓保存更完整的一座。

整个乾陵占地40平方千米,墓道口用重达2吨的长方形石条以榫卯结构密封,这就保证了帝后在死后不会遭到盗墓贼的打扰。乾陵的主陵仿造长安城的格局建造,分为皇城、宫城和外郭城,城内还设有群臣雕像祠堂,预示着这些朝臣死后也将在另一个世界继续侍奉君主。此外,17座由公主、太子、王和朝臣构成的陪葬墓,也让这座地下宫殿更显声势浩大。

发号台

从战国起,帝王墓开始有了一个专有名词:陵,意思是像山一样高大巍峨,这个称呼一直被沿用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事实上,帝王在为自己选择死后陵寝时,也常常选择依山傍水的风水宝地,很多王陵更是直接建在山里。

汉武帝刘邦和吕后的陵寝长陵,不但有着数量庞大的陪葬墓,还在陵墓附近建起了城邑。陵邑中住着因为修建帝陵聚集而来的达官贵人,城中人口数一度达到28万,比都城长安的人口还要多。并且因为居民大多为贵族,他们有大量的金钱可以纵情享乐,所以,汉代帝王陵园建立之初,倚靠帝陵建立的城邑也是歌舞升平的享乐之地。

庞大的规模,丰硕的财物和冥器,自然就会招徕盗墓贼的目光。西汉帝王生前精心修建的王陵,在王朝覆灭后遭到农民起义军的洗劫。见到先祖死后也不得安宁的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则开始提倡薄葬。

刘秀的陵寝和西汉的帝王陵相比,就显得寒酸多了。原陵占地面积仅有100亩,即0.06平方千米,而前朝汉景帝的阳陵,则达到了20平方千米,是刘秀原陵的300多倍。原陵不仅面积缩水了许多,墓中陪葬也相对俭省许多。

但最终,无论是厚葬还是薄葬,这些王陵封土之上的宫殿,都在时光中变成一抔黄土。

发号台

03. 死亡仪式中的灵魂信仰

山顶洞人在族人死亡后,将他们的尸骨收集掩埋起来,并涂抹上赤铁矿,以求族人的灵魂能获得重生;半坡人将同一个家族的逝者葬在一起,以求死后一家人还能渐渐团聚;帝王死后为自己建造豪华的地下宫殿,为的是死后还能够继续享受在世时的权力与地位。

在漫长的古代世界中,人们的死亡仪式中都透露着先民们对灵魂的信仰,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地域,人们对灵魂的归宿也有着不同的理解。

古埃及对逝者尸体的处理很是讲究,法老去世后,使用特殊的香料对尸体进行防腐处理,然后用亚麻布条把尸体包裹起来。这种对尸体精心的处理,主要是由于在古埃及的信仰中,人们相信灵魂和肉体都是不朽的。法老的木乃伊制成后,会为木乃伊举行开眼、开鼻、开口等的仪式,经过诵经仪式的加持,人们相信木乃伊会重新复活,接着,将木乃伊装进石棺,法老就将在他永恒的住所里获得永生。

而我国对于肉体的复活就没有那么执着,所以无论是远古人类的墓葬还是封建王朝的帝陵,都不会对逝者尸身做特殊处理,这是因为在我国先民的观念里,死后的复活也好,享受也好,行为的主体都是灵魂,与肉身无关。

发号台

《后汉书·乌桓传》中说,“死者神灵归赤山,赤山在辽东西北数千里,如中国人死者魂归泰山也”,这句话是说,少数民族乌桓的逝者死去后,灵魂会回到赤山,就像汉朝人死后灵魂会回到泰山一样。这句话中,就透露了古人关于灵魂去处的观念。

马王堆汉墓出土过关于墓主人升天的帛画,画面由下到上,依次是地狱的画面、墓主人生前的场景以及女娲所在的天界的画面。这副帛画就蕴藏着墓主人希望灵魂可以进入上古大神们创造的神祗世界的愿望。

此外,马王堆的辛追墓墓室四周,还有大量从书画到衣服,从俑到动物标本的陪葬物,这些陪葬物是供墓主人辛追在另一个世界享用的。这也表明,我国古代认为人死后依然可以去另一个世界继续享受现世生活的灵魂信仰。

发号台

由于对灵魂不灭的信仰,先民们为逝者们创造了华丽美好的死亡仪式;而依托于这种仪式感,世界文明也在地下宫殿中得以代代传承。

参考资料:

纪录片《中国古代墓葬》

https://www.ixigua.com/cinema/album/83EZ0DIMkEK_83EZ7VVcx53/?logTag=7JxEHzEX9QJJ50ZTp6pvB

《从镇墓文化透视汉代民间灵魂信仰》王亚军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