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丝楠木千年不朽神话-从古今墓葬谈起(下篇—阴尸人殉及崖葬)

最后更新 :2023.10.25 02:32

 

古今墓葬理念的差异

《荀子.礼论》: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生,事亡如存。中国古代人相信,人死后,在阴间仍过着像阳间一般的生活,尤其帝王、皇亲贵胄仍想继续过着永世的权贵生活。

(一)竖穴木椁墓

一般卿、士大夫及地方富绅皆有仿效意向,只是形制规模较小罢了。例如:秦汉竖穴木椁木,在棺椁旁陪葬了丰富青铜制成的日常用具,饮食用具、乐器、兵器等。

发号台
发号台

曾侯乙墓葬出土的一套完整编钟 曾侯乙墓葬出土的冰鉴(冰盒)

(二)砖室壁画墓

砖室壁画墓出现在汉代,到了唐代是鼎盛期,砖室壁画墓里的精美壁画体现墓主人在世时的日常生活行为,像狩猎图、出使图、马球图、宴饮图等出示得栩栩如生。

发号台
发号台

砖室壁画 砖室壁画

发号台
发号台

马球图 西客使图

(三)仿木结构砖雕壁画墓

初见于唐代到北宋中期以后开始流行,金代达到鼎盛,元代开始日趋简化,到了明朝以后急剧减少直到消失。

宋朝仿木结构砖雕墓可为该类型墓葬的代表,一般面积不大,墓门、顶屋、檐椽、瓦片林立,斗拱榫卯连接,墓室侧壁雕有假门、假窗棂及桌椅,还有艺人戏台、花卉禽鸟等。墓室正面壁彩画有墓主人夫妇生前促膝品茶饮食的图景,身旁伴着站立的仆侍。仿木结构砖雕墓可体现出宋人在艺术上的追求较为鲜明活泼,人物刻画栩栩如生,手法娴熟,令人叹为观止!

宋人对来世充满着美丽憧憬,透过仿木结构砖雕来诠释他们对冥界的完美期盼。

发号台
发号台

宋代砖雕壁画墓:墓主人夫妇生活品茶起居图 墓主人夫妇生活饮食图

发号台
发号台

墓室内的仿木结构砖雕刻:檐椽穹顶 墓室内的砖雕:夫妇观戏图

发号台
发号台

墓室内的砖雕刻:侍女倚门图 墓室内的砖雕墓:墓主人夫妇的“开芳宴”

一般的仿木结构砖雕墓虽然面积不大,但墓内设有石制棺床,棺椁停放在棺床上,历经700-1000年的岁月,在正常的环境棺椁及墓主人遗体则会腐朽成碎屑,甚或荡然无存的景象。

古人认为,人死后魂归于天,形魄归于地,死后亡魂会进入另一次轮回,生命终将生生世世延续着,所以实体必须加以妥善保护。

皇亲贵胄,死者在入殓前,先用金香草煮汤和黍酒沐浴尸体,以起到防腐作用,有者在棺内置放硫化汞、乙酸、乙醇等做防腐之用,棺木四周接缝线用胶漆封固使棺内保持在低氧状态下。

到了明清品官及乡绅的砖室墓及土葬墓有者就渐渐采用灰砂木椁墓的葬法,在棺椁外封上一厚层白膏泥,有者达到150厘米厚。这种葬法可保尸体较不易腐烂。

但古人永远无法一睹百年千年后自身棺椁及遗体的保存情况,但知道后又有何感触!

棺木在白膏泥密封情况下,水份子仍然能渗透过白膏泥层,而进入棺木内部。所以棺木内常有积水现象。就形成了名副其实的“酱泡人肉”的瘆人情景,这就成了现今闽南人墓葬中最忌讳的“阴尸”情形。

发号台
发号台

阴尸图 阴尸图

闽南人相信,祖先尸体不腐成“阴尸”,“阴尸”有吞噬子孙的说法,所以闽南人会透过风水师指出那门先人墓葬是“已成阴尸”,择个日子开棺处置,将未腐之肉剔除掉,再火化重新安葬了事。

产生阴尸的可能性因素

人为因素所造成

棺材质量好,密封性佳,造成棺内与棺外空气无法对流,所以台湾地区在棺木制作上,棺材底板在选材上会采用较易腐朽的松木(含脂量低者),使底板先行腐朽。

遗体入殓时,于棺木底衬铺满净香,用意是让遗体沾满香气,但也可能造成遗体不易腐朽而成阴尸。

大户人家的大型墓葬因深埋,也较易产生阴尸,一般老百姓的墓葬深度在1.5-2.0米之间,古代帝王的墓葬较深,像清西陵,清东陵墓葬深度在十几米深,有的甚至不足十米深,明十三陵墓葬深度约在二十来米深,其中已知康熙,乾隆的陵墓地宫都为地下水所淹没。

台湾西海岸因大肆养殖海产生鲜,于是抽取大量地下水,造成严重地层下陷的情形,久而久之墓地便成了低洼地,于是造成较多比率的“阴尸”情形或是大型墓葬在深埋的情况下也易造成尸体不易腐化的情形,因为太潮湿之故。所以是否还能寻找到风水宝地,实在令人质疑。

自然因素所造成

风的关系,在旋风环境中易产生湿尸,风会带水气,聚水气使坟土较为潮湿,易造成阴尸。土质太冷也会产生湿尸现象,何谓土质太冷?墓地在背阳面处风大面冲之地,会很干燥植被生长较差,两侧湿度

较大,植被生长会较茂盛。

过去公墓在大规模移葬时,也出现过为数不少的棺木不朽阴尸情形,这是地质土壤问题(非低洼地淹水所造成),有过多的抑制腐生真菌繁衍的元素存在之故。在中国产煤区附近的墓葬也发现过百年甚或千年不朽的古尸,这显然是埋葬地地质因素所造成。反观古代的墓葬,讲求遗体不腐,继续能够在未来虚拟的世界同样过着生前帝王贵胄的生活,与闽南墓葬的理念大相径庭。

如何从外观判断坟墓里是否存在阴尸

(一)从坟莹上的封土来判断,看封土上的植被颜色与邻塚的差异,可能因旋风所产生,旋风夹带着水气,旋风的形成是因环境而生成,若是坟莹是处在旋风范围内形成阴尸的可能性就大,这是较难用肉眼判别的。

遗体在土葬后逐步分解,所产生的有机物质和营养物质会被坟墓周遭的植物根系所吸收,它的颜色会略为深色,若土葬多年后,仍有此现象,那阴尸的机会就较大,将坟莹上的植被根部拔起闻它的味道,定有不同之处,这就要有经验才能判读。盗墓贼从洛阳铲带上来的泥土气味分晰,内行者能判读出所盗墓葬的年代是否是高级墓葬?像商周秦汉时期的贵族墓葬都普遍陪葬有青铜器或墓室结构铺有木炭、朱砂,墓墙涂有青膏泥等特殊物品,都会体现在泥土味道里,但要拥有此种敏锐嗅觉那是不容易的事。

一般在做刑事案件搜证上对尸体的腐化程度及时间,是用光谱仪在尸体所处周遭土壤和树叶反射下来的光波长来判读的。

(二)观看墓碑,查看墓碑基部与土壤接触的部分是否有水渍痕迹,一般产生阴尸的坟墓内部都很潮湿,即风水学上所谓聚风之地,风中带水,造成墓塚封土潮湿而造成阴尸。

但这只用于参考,造成阴尸的条件,莫衷一是,所以风水师在判别是否有阴尸,可以从科学角度来判断,植被,土壤,常年气象变化等综合因素,加上自身的“灵感”,这些都是外在因素,致于墓葬内的变化只能透过风水师详细抽丝剥茧来揭穿神秘面纱。

至于悬棺葬、崖洞葬、天葬、水葬、船棺葬等葬式的理念是趋于返璞归真,重回大自然的理念,源于地域性自然环境,结合着人们思想理念,宗教教义而产生的墓葬方式。以及人们日常劳动作息的习惯性所延伸出来的墓葬法,例如:船棺葬,墓主人死后伴随着他的船一起下葬,是以捕渔为生的居民特有的一种葬法。

发号台

船棺葬

农业社会百姓过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生活,只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养妻生子,图个温饱,延续香火罢了,这也是平民百姓最基本要求。所以对来世也不敢奢望能像帝王般永续富贵奢靡的生活。

所以自古以来一般百姓的墓葬都是采用最简单的土葬墓,因囿于经济上的考量也就谈不上“事死如事生”的繁缛奢华的葬仪了。

民间传统习俗到了不惑之年就开始为自己准备一口棺木,以备来日有个不测或有不便之处。只望死后遗体有个妥善归宿,不致席卷遗体的窘境。

人殉的残酷理念

人殉是古代墓葬以活人陪葬的 残忍、野蛮的陋习。《墨子.节葬》:“天子、诸侯杀殉,多着数百,少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多者数十,少者数人”。

人殉兴盛于商周时期,到汉朝逐渐微改为人佣殉葬模式,一直到明太祖朱元璋又兴起人殉的野蛮残酷行为,直到明英宗才正式废除此一陋习。

商周时期被殉葬者多是死者近亲、近臣、近侍以及战俘。而明代初期的殉葬者主要是嫔妃、侍女。明太祖的殉人是嫔妃,由太监统一吊死。殉人仍然可在虚拟的未来世界里继续为王者服侍效劳,供召唤驱使之用。

发号台
发号台

人牲殉 人殉

古代封建社会帝王或皇亲贵胄拥有绝对的权势,操生杀大权,侍仆、奴隶及战俘便成了大量人殉的来源。

在商朝周朝帝王的墓葬,人殉的人数相当庞大,主要来自奴隶及战俘,有者多达千人,少则百人或数十人,相当骇人。人殉是帝王体现至高无上的权利表征,不仅拥有庞大的财富,无极限的权力及对臣民奴仆的生杀大权,这也是种原始社会野蛮残酷的隐现。所以商、周是属于封建奴隶的社会,从墓葬中人殉制度可以体现出来。

将军、士大夫的墓葬也有人殉数十人少则数人,人殉是奴隶社会的一大陋习。

在战国时期曾侯乙墓葬中发现有23具女性尸体,年龄在13岁-25岁之间,这些人殉的女子是平日为曾侯乙演奏或歌舞的乐工和歌妓。

先秦秦公一号大墓总共有186名人殉,但之中有166人都是自愿随葬,非强迫性,当主人公去世后,妻妾近臣等和墓主人关系亲密的人,也会尾随墓主人去往极乐世界,这些人殉会选择上吊、服毒酒、水银等方式殉死。

发号台
发号台

先秦秦公1号大墓:陪葬棺(陪葬了186名人殉) 先秦墓葬:陪葬棺(陪葬了46名少女)

远古社会人的定位还不成熟,人与动物是处于同一个等级,在部落相互间的仇杀或是格斗,被杀者可能会被胜者分食,这和猩猩的行为很贴近,是处在弱肉强食的阶段,经过漫长演进而导入有规律的群居体系,在言行思考方面较有规范,随之以理法来加以约束,渐成一个有组织的社会模式。但仍持续着强权的奴隶制度社会,由少数人来支配整个行为社会的财富,权势甚至操控臣下、仆侍、奴隶以及战俘的生死大权,所以才会普遍存在人殉的残酷野蛮行为。

发号台

图片所示为5.4米长的柏木木方,作为黄肠题凑墓的顶部盖板在墓葬棺椁安置结束后,回填葬穴时,先铺一层50公分厚的木碳,起到防潮吸水作用,木炭最顶部及棺椁底下铺有10公分青膏泥起到阻隔渗水作用,柏木木方也经过处理,木材的燃点一般在260-300℃之间,所以将木材节疤挖出用锡、铅液体浇灌节疤孔(锡、铅的熔点约在260℃)密封住,因为节疤易伸缩开裂而产生腐朽,所以多少也起到延长木方埋在土里的寿命。

棺木在材质挑选上有几点要求

不易开裂、反翘,当棺木制作完成,从养生期到出殡葬礼结束止,最忌讳的

就是收缩变形,所以中国墓葬一般采用柏木、杉木、松木较为普遍,阔叶树材的金丝楠木、椴木、梓木、柳木、桑木、桐木等,这些木材物理性质一般都较为稳定。

密度不可太高,气干比重在0.3g/cm³-0.6g/cm³之间最为合适,在农业社会时

代,交通不便,加上墓地都挑选在蜿蜒崎岖的山丘地带或是穷山峻岭中的宝地,棺木就不能过重,一般空棺约为150公斤左右,加上遗体及随葬物品总重量约200-250公斤左右。杠夫8人,每人负担25-30公斤重量,较常见的杠夫人数为8人、16人、24人、32人、64人,台湾习俗上杠夫人数为8、12、16、20、24、32人,示棺木主人的身份而有异。杠夫64人为民间最高葬仪,是豪门巨富的一种高级别排场。古代有句老话“慈棺落地为不舍,凶棺落地为不甘”,所以民间葬俗若遇路途遥远或路程起伏不平的墓地,也备有另一组杠夫做为轮替更班之用。

帝后的棺木一般采用金丝楠木(小叶桢楠)或柏木,例如:明朝万历皇帝及清朝帝后的棺椁都采用金丝楠木,金丝楠木气干密度约0.6g/cm³,咸丰帝灵柩重量约1.5吨,动用8000名杠夫分数班,每班128人,马不停蹄从避暑山庄承德直奔紫禁城,距离256公里。

慈禧太后的灵柩,从北京城到清东陵距离是125公里,棺椁重达1.0吨,朝廷征集了384名杠夫,分成3班,每班128人,可见128名杠夫的出殡仪式是彰显帝后的最高威仪格局。

发号台
发号台

一般平民墓葬棺木由8至16名杠夫抬棺 慈禧灵柩由128名杠夫抬棺

曾和一位棺木业者聊天,他言这辈子曾做了一件戏谑不道德的事,他自称心血来潮时用柯仔,壳斗科(Fagaceae)木材做了一副大棺木,重达350公斤(连带遗体),真会搞死那几个杠夫,还发出阵阵诡异的奸笑声,真缺德,其实丧家还真不懂这回事。

价位问题

上世纪60年代台湾经济处于困难时期,楠木棺木被大肆采用,因为楠木种类略多,价位不高之故。棺木也非特定几种木材,有者就地取材或用进口木材充当。依地方习惯采用材种,例如:小径柏木、楸木、桑木、椿木、榆木、桐木在北方较为常见,都可作为材料,只要价位平民化,且取得容易都是制作棺木的适合材料。

在江苏省宿迁市早期有采用桑科桑木(Morus alba)做棺材,气干比重0.65g/cm³。

在广东省有采用楝科红罗木(Aglaia dasyclada)做棺木,气干比重为0.63g/cm³,这都是就地取材的最佳佐证,现今因为原木砍伐过盛造成材源枯竭,所以采用进口木材也不在少数。

发号台
发号台

椿木:弦切面图 榆木:弦切面图

发号台
发号台

柳木:弦切面图 柳木横切面放大图

随着国内大径原木愈来愈缺乏,棺木业者也取材逐渐转向进口原木,例如:巴布新几内亚的八果木(Octomeles spp.)也为内陆省份所采用,一来直径大,做的棺木不用拼合,底、邦、天板可单片成型,气干密度低,约0.3g/cm³,很轻巧,且都是虫蛀伐倒木,密布针虫孔。棺木制成上色漆后,锃光瓦亮,美不胜收,颇受欢迎。

原木在港口价大约800元人民币每立方米,且八果木的耐朽性尚可,在此谈谈一个小常识,不论棺木或大件家具只要上色漆,一般都是孬木材,因为色漆可以掩饰大面积针虫孔或是巴节。所以大物件家具在标榜名贵木材时,实体是不上色漆的,买方购买后,征得买方同意才上漆。

发号台
发号台

八果木原木 八果木原木横断面

发号台
发号台

八果木:弦切面图 八果木横切面放大图

巴布新几内亚的冰糖果(Calophyllum spp.)英文名:Bintangor,直径大,气干密度在0.50g/cm³,平均颜色稳定,耐朽性也不差,视感上能广为接受,也被采用做棺木材料。

发号台
发号台

冰糖果原木图 冰糖果横断面图

发号台
发号台

冰糖果:弦切面图 冰糖果横切面放大图

发号台

冰糖果木材制的独板棺木

因价位问题就较无法要求木材耐朽性能,高级棺木木材若是大块料柏木、杉木价位很高,例如:台湾肖楠、台湾桧木、台湾红桧、香杉、福杉、台湾亚杉、沙杉、香樟木、肖楠木、金丝楠木等,甚至是沉香木,它们的耐昆虫啃噬性及耐朽性都较好。

棺木的取材与地方习惯用材有很大关系,总不可能拿红木或黑檀木来做棺木,就好像地板拿来钉在天花板上道理是一样的。所以丧葬事宜是传承延续千年以来的丧葬祭祀礼制,无须标新立异、哗众取宠才是。

历代帝王的棺椁在选材上较常采用整板金丝楠木、柏木、梓木等最高级用材。

金丝楠木(小叶桢楠)学名:Phoebe zhennan S.Lee

梓木学名:Catalpa ovata G.Don

柏木学名:Thuja orientalis

较为奇特的葬俗:崖葬

崖葬是在崖穴或崖壁上安葬遗体的一种葬俗,是风葬(露天葬)的一种,是用棺木装着遗体的一种葬式。

大体可分为悬棺葬和崖洞葬两种形式。

(一)悬棺葬

悬棺葬是在崖壁上凿孔打入木桩,再把棺木平放在木桩上。

悬棺的二次葬棺木,棺木制造材料为黄杨木、桃木等、、、、、、

(二)崖洞葬

崖洞葬是找天然崖洞将棺木用木桩加以固定,有者在崖壁上凿一洞穴将棺木放在崖洞中。崖洞葬有者会在崖壁上雕刻各种图案,铭文等。

中国的崖葬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的仙霞、武夷山区、贵州、广西山区、湖南、贵州和四川接壤处的酉、辰、巫、武、远等五溪流域,四川东南的长江及其支流沿岸,四川、云南的乌蒙山区北麓至金沙江边、台湾各岛屿等。

崖葬涉及到棺木搬运困难问题,所以都采用密度不高的材料,例如:杉木、松木是首选。崖葬地区对先人遗体的最终归宿是抱持人死后归于自然,敞怀于原野的天人合一理念。

崖葬的棺木是处在自然环境下不加掩埋,经过日晒雨淋干湿的交替下,所以容易变形、反翘、开裂,若是处在雨水较为频繁的环境中,更容易引起发霉腐朽。一但棺木有缝隙,腐食性昆虫则会大肆啃食遗体,小型动物、鸟类也会入住棺木筑巢,所以悬棺葬是一种很直接返璞归真的葬式。

发号台
发号台

悬棺葬 悬棺葬

发号台
发号台

悬棺葬:桃木小型棺木(二次葬用) 悬棺葬:父子骸骨二次合葬

发号台
发号台

崖洞葬在环境干燥情况下尸体会呈干尸现象 崖洞葬棺木群

发号台
发号台

崖洞葬棺木群 崖洞葬的棺木腐朽后,骨骸便暴露在外

发号台

崖洞葬棺木主要材料是杉木和松木

在贵州的苗人有崖洞葬的习俗,当身份地位较高的族人去世后,采用崖洞葬,将棺木停放在井字形木框架上,棺木离开地面,这是比较科学的方法,一般普通苗人还是采用土葬。

崖洞葬是苗人的丧葬习俗,由来已久,难以考证原由,推测原因。

崖洞葬一般选在洞口开畅的崖洞里,以来阳光充足,空气流通,符合天人合一,返归自然的理念。苗人因战乱原因,由中原迁徙而来,盼望着太平盛世的到来,能将骸骨归葬故里,一了落叶归根的心愿。

杉木耐朽较好,但因就地取材之故,也会挑选密度较低的木材做棺木。松木较易取材,用者也不少。杉木、松木在加工上容易刳削且材质较稳定,是选做崖葬棺木的好材料,但也偶见金丝楠木,这些密度较适中的木材所制棺木也较容易搬迁到崖壁上或崖洞中。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