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与神祇|祖先和神明:浙南石仓田野行纪

最后更新 :2023.10.23 04:56

 

海巫山

2020年11月20-22日,复旦明清史研究班组织了一次田野实地考察。考察队由研究班的部分成员,以及几位分别来自澎湃新闻、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哥伦比亚大学等单位的同仁组成,一行十二人。田野地点为浙江省丽水市(旧属处州府)松阳县的石仓。石仓旧称石仓源,地处松古平原,是“一条小溪流域,一个周边有大山围着的凹地”,有九个由若干自然村组成的行政村,居民以旧属福建汀州府的客家移民后代为主,亦有不少莆田籍移民和畲族移民的后代,以及一些浙南定居已久的姓氏。石仓是明清史研究领域颇有知名度的一个地方,主要得益于近十几年来上海交通大学曹树基教授的团队对石仓文书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此次考察,主要在于了解石仓乡村的聚落环境、民居建筑、香火堂、祠堂、坛庙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情况。

发号台

石仓概貌(不特别注明者均为笔者所摄)

21日 十月初七 戊辰 宜祭祀、立碑等 阴转晴

上午,考察队先前往下宅街拜访阙土林老先生。阙先生年八十多岁,是“文革”后参与村中大庙恢复的关键人物,对村里的情况亦较为了解。他在家中介绍了厅堂设立的用于供奉祖先的香火橱,以及这个香火橱和祖先香火堂、阙氏宗祠维则堂之间的关系——类似于神明庙宇的逐级分香,并体现在亲人过世之后的入香火和新婚庙见等仪式活动之中。随后,阙氏带领大家参观了整个石仓最重要的两座庙宇,即定光佛院和益庆堂,以及附近周岭脚水口的大王庙。定光佛院始建于乾隆年间,供奉着石仓客家移民的老家闽西普遍崇拜的定光古佛,即五代末宋初的禅师郑自严(934-1015),其香火来自松邑古市的法昌寺。神龛之上悬挂着“真活佛”匾额,乃光绪五年(1879)松邑大旱,恭迎古佛前往县城祈雨有应之后,城南弟子潘紫兰所立。益庆堂俗称夫人庙,又因规模较大而被称为大庙,梁上墨书乾隆二十八年(1763)重建时间、董事人名和信士题捐银数。所谓“夫人”,指的是庙里最早的主神陈林李氏三位夫人,即临水夫人陈靖姑及其结拜姊妹林夫人和李夫人。值得注意的是,今天供奉于益庆堂正中的并非三位夫人,而是文昌、关帝和佛教的如来等神,概因乾隆以来士人群体和僧人住持的参与。

发号台

阙土林先生介绍定光佛院

大王庙供奉着夏禹王之神位,庙内有民国癸未年重建时的对联牌匾,梁上墨书鼎建年代,以及合源董事、信士、石匠、坭匠、地理(风水先生)、花匠(雕花工匠)、木匠人名。

发号台

大王庙香灯鸿名(段志强摄)

前往大王庙的路上,经过下宅街的屋桥、一座阙姓香火堂和永城大社。下宅街的屋桥旁立着一通碑刻,引起了长期关注民间历史文献的刘永华的兴趣。碑额“公路碑记”,由石仓乡开路委员会立于1955年,叙述了石仓开路的缘由和经过。缘由部分提到,“在旧社会里,人民受着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剥削者坐桥〔轿〕骑马,贫苦人民当牛做马,形成极不合理的惨状。自一九四九年解放后,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英明的领导下,废除了一切不合理制度,劳动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在总路线的灯塔照耀下,农村遵循着总路线,实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因而互助合作蓬勃发展。为使有利生产,加速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早日完成,开辟公路更是成为广大群众刻不容缓的事。”彼时之理也。更值得注意的是,碑说石仓“境内聚居着勤劳勇敢的汉苗两个兄弟民族”。由此可知,当地的畲民在民族识别以前曾被表述为“苗”。阙姓香火堂名余庆堂,供奉着“阙家堂上历代始高曾祖考讳弼文公妣蓝孺人一脉宗亲之神主”,以及本家长生福德土地正神位。墙上贴有一纸的光绪乙未年(1895)“为严禁(砍伐)树木以隆庇荫”风水的四房公议,几张已经泛白的某家添新丁取名某某请众同呼之红帖,以及2020年清明丁口钱公布红榜。永城大社为下宅街的社庙,重建于光绪甲午(1894)和1985年,没有神像,北方尊位墙壁上大书一“福”字,其前神案上供着永城大社石香炉。庙内悬挂着光绪甲午“望慰三农”和1985年“保我黎民”等牌匾。或为找到关注“三农”问题之匾而自喜,后经队员征于文献乃知,“三农,生九谷者也。言三农,谓农民于原、隰及平地三处营种。”

发号台

下宅街阙姓余庆堂

参观完大王庙,考察队前往界源坑,那里有整个石仓最早的社庙,名和城社,相传为何姓人所立,故亦称何姓社,位于界源坑水口的一株大树下,目前是一座规模不大的社庙,其内石香炉刻有“和城大社”四字。据说,整个石仓源所有的社公都是从这边分出来,即分香火来设立的。随后,我们便来到茶排水口的和城大社,从社名来看,显然是从界源坑分出来的香火。水口有屋桥横跨石仓溪之上,溪旁一株很高的松树,树下即为社庙。庙内有民国三十七年重修时所立社名和对联牌匾,其中对联云“社曰土神宏化育,公为地主广资生”。庙外对联曰“和畅茶村惠风送馥,城开松境夏后成规”。对于联句中的“夏后成规”和社庙旁的松树,段志强认为可以追到很早。话说,春秋时期鲁国的大社烧了,要重修。鲁哀公问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不过不太清楚这里说的三种木材到底是社树还是社主。言归田野,正说话间,有一位中年村民提着篮子,带着香烛、供品到庙里上香,乃因其家中添了男丁。

发号台

茶排水口和城大社

随后,我们去寻找阙土林先生在此前访谈中提到过的孤魂庙——刘永华很关注祭厉的传统,特别向老先生请教了这个问题。考察队的向导是1970年代生人,他告知自其记事起孤魂庙就已经没有了,不过很清楚庙址的位置。庙在茶排水口以外几公里,位于旧时石仓前往松阳县城的必经之地梦岭脚,某段山路对面的山坡上。经过一番山野攀爬功夫,几位队员成功抵达庙址,惜只剩下墙基,以及几十平米长满野草的平地。据说,以前的大户人家会出钱请人瘗埋乞丐一类人的尸体,并将他们的魂(俗称“香烟”)安置在孤魂庙。

午后,考察队驱车前往山头村,先到了龙神庙。这里供奉着旧时石仓求雨最重要的行雨双龙之神。庙的始建年代不详,位于山头村南山下两条山溪汇流前中间的山岗之上,亦为双龙会合之处,地处山野之中。这座庙同时亦为徐福社,供奉徐福社主和行雨双龙神主。不巧,龙神庙正在重修,虽然神主仍供奉于正殿,但庙内的匾额等均被收起。村民在储物的侧屋中向我们展示了一些匾额和龙灯架等器物,尤其是“泽被群黎”匾,并有记文和落款云:“光绪五年大旱,恭迎行雨双龙,大雨三日,爰以额之。城南弟子潘紫兰拜立。民国癸亥之冬合坦重修”。按,行雨双龙当时是和定光佛院的古佛一起被迎往县城进行祈雨的。根据当地的习惯,龙王庙重修完成之后,将择日请道士或和尚建醮安龙。

发号台

徐福社主行雨双龙神座位

接下来一站为山头的三坑子,以张姓为主的自然村。水口为兴庆社,位于山溪旁边,供奉着兴庆社主和禹王两个香炉。山溪上有一座桥,桥旁立有清代的修桥碑铭。兴庆社右近为民国五年建、2016年重修的张氏宗祠,中间神龛奉“清河郡张氏远祖化孙公陈孺人阙孺人派下合祠考妣神位”神主牌,还挂了一幅张化孙画像,其上称张化孙为闽汀始祖,左边神台奉“本祠福德长生土地之神位”神主牌,右边神台奉“本祠无依伯叔考妣之神位”神主牌。显然,张姓的祖先迁自福建旧属汀州府地区。从张氏宗祠右侧小路往上大概爬一百米有张姓香火堂,刚经过重修并于今年八月请道士建醮安龙。香火榜正中为天地君亲师和观音佛母,左右两边依次为宣封陈林李氏三奶夫人、清河堂上考妣一脉宗亲、家带随行香火福主公王、本家长生福德龙神土地、千里眼、顺风耳、招财童子和进宝郎君之位。

考察队随后下山,以便参观将在下午四点闭馆的石仓契约博物馆。博物馆位于石仓溪右岸紧接山野的缓坡之上。博物馆的建筑材料以石为主,宛如一座石头垒成的仓库,或以为正与“石仓”之名相应。按,当地传说,石仓原名为米仓,后来改为石仓。至于为何米仓变成了石仓,其原因和各地所传出米石故事的核心情节基本相通。馆长为当地小学退休的阙龙兴老师,他也是《石仓契约》(五辑四十册)的合作主编之一,对石仓及其周边地区的各种文献了如指掌。博物馆里陈列的各种契约、账簿、祖先挂像亦由其搜集、整理而来。

接下来为老王岭乩仙坛、茶排村的插花殿和民居建筑。乩仙坛名为坛,实则为庙,地处村子边缘的山岗上,始建于光绪七年(1881),供奉吕纯阳仙师、葛洪仙师和救贫杨公神位。神位两旁有“仙游云端灵应四海,坛设岭顶别有一天”、“乩笔堪传神功化育,仙坛普济寿世阳春”这两副对联。庙内梁上墨书修建年代和信士题捐钱数。1995年的乩仙坛管理公约提到严禁庙内堆放杂物、庙内做木工和做篾等手工业、借用庙内桌凳、他人锁门等事,否则将以照价赔偿或罚供三牲等方式进行处理。庙内还贴着2018年的一张建醮安龙之符。梁上摆着龙灯。可见,最初可能主要由文人参与的乩仙坛已经演变为一座和普通乡民联系更为紧密的村庙了。

插花殿在石仓溪右岸的桐坑口,始建于光绪五年,中堂祀插花娘娘三姐妹,左有陈林李三位夫人,右为福德土地。按,插花娘娘,亦称插花圣母,其信仰流行于浙南地区,似乎和畲族族群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发源地据说就在松阳。庙梁上有“信士胡其恩庙基一栋并火房正”等字样,应该和插花娘娘香火源于胡姓家祀香火有关。和插花殿隔溪相望的是成片的传统民居建筑,主要是阙姓祖上在清代创建的。有的房子规模非常大,如嘉庆年间建的福善堂占地两千六百多平米,有三进九开间四客轩两天井重檐走马楼并二十四间厨房。这些民居目前还住着人家,最后一进则为供奉祖先的香火堂。

晚上参观石仓文献馆,文献馆位于创办人阙龙兴老师家中,收藏着阙氏多年来搜集的石仓和浙南地方文献,凡契约、账簿、族谱、分家文书、神明会簿、官府告示、杂字、婚书、字画、宗教科仪书、神像挂轴、法器等,应有尽有,丰富而多元。其中不少和研究班此前阅读的石仓文献,以及此次考察所到之处有着直接的联系,如阙氏家族的分家文书、定光会簿、祈雨科仪本。阙老师毫无保留地和大家进行了交流,并结合不同队员的兴趣,无私地分享了其收藏的各种文献。

发号台

石仓文献馆所藏浙南神轴(图中绘有唐代松邑叶法善天师)

22日 十月初八 小雪 己巳 宜祭祀、解除等 阴转晴

由于要在下午早些时候返回上海,实际上只还有半天。八点半左右,我们先去茶排村拜访当地的道教法师阙述华先生——考察队在前一晚请阙龙兴老师和他约好了这次访谈。阙法师年五十出头。他告诉我们,其道坛名显应洞,法脉始于其曾祖父,学自石仓深山中垇下村的蓝姓法师。法师属于武教,区别于擅长建醮和做功德的道士,那些道士和当地的和尚一样,属于文教。阙法师的仙洞,即师坛,位于其楼房的顶层。仙洞的神龛中供奉着红纸书写的神榜、右手执剑的王母仙娘塑像,以及两尊小的观音塑像和一尊小的南极仙翁塑像。阙法师向考察队展示了科仪本近四十种,以及各式法器,介绍了常见的武教法事,以驱邪为主。值得注意的是,当地人要请什么仪式专家来做什么法事,主要是在前往当地的庙里,请会跳童的人召神附童问事之后才决定的。故而,如阙法师提到的,“这个庙里说得多,我们就做得多。我们只管做,不管节目。”

发号台

阙述华法师家仙洞

阙法师讲述的打山和尚法事尤其生动。山和尚据说是庙里好吃懒做的和尚,后来被住持驱逐出去,饿死在路上,其魂魄四处游荡,时或侵扰所遇之人。打山和尚法事的大体经过是,先造一座庙堂,陈列供品,请山和尚来庙里享用,并请其把病人的魂魄放回来,最后又冤枉山和尚偷了鸭子杀来吃,狠揍一顿后再放走,称为“法放”。据说做这场法事是很危险的,故而参与的人在整个过程中不能互相称呼名字,只能以“你”“他”相称。和阙姓的老家闽西相比,通过打山和尚来抢魂治病似乎是比较独特的一种做法。同行的有鬼君后来提到,清代的笔记小说《咫闻录》卷四云浙之于潜某山有怪,名山和尚,喜食生人脑。这种作祟的形象与石仓流传的山和尚有一定的相通之处。

考察队还就石仓社庙的系统向阙法师展开了细致的访谈。访谈结束后,大家前往蔡宅参观了那边的灵感堂和一处民居建筑。灵感堂,俗称观音庙,位于蔡宅村中的小溪边上,紧靠一座屋桥,是石仓很重要的一座庙。当地打醮往往要到庙里迎请神像,所请的除了定光佛院的定光古佛,通常还有这里的观音。庙旁屋桥上有光绪年间立的“福缘善庆”碑和“琉璃会碑”。福缘善庆碑叙捐资以助灵感堂修缮、住持费用之事。据琉璃会碑,灵感堂源于道光六年(1826)的观音大士阁,琉璃会为光绪己卯(1879)所设灯会。这通碑铭还提到,琉璃会在当地创建了一座孤魂坛,由各会认期值祭。观音庙附近的蔡姓古民居建筑为此次考察的终点站。民居中首先引起大家注意的是,中堂和后进的墙上贴满了清代科举考试的捷报告帖。后进香火堂和茶排的阙姓香火堂不同,其中不仅供奉了祖先,还供奉了神明香火,而且从总体格局上来看,显然以神明香火为主。

发号台

琉璃会碑(刘永华摄)

写在最后的话

匆匆三天,在石仓当地的实际考察时间为一天半,虽然没有完成原定计划的全部任务,跑遍所有的村落更是难以企及之事,但经此一行,考察队对石仓乡村的情况有了更为直接的了解,研究班成员不再仅仅是在文献中想象田野,而是得以亲临这些文献产生和流通使用的历史现场和社会空间。毕竟,田野在田野之中。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此次考察得到了阙龙兴、阙祖林和阙龙新等先生的帮助,谨此深致谢忱!

发号台

乩仙坛前考察队合影(阙龙新摄)

责任编辑:黄晓峰

校对:张艳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