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哉!莲屏山

最后更新 :2023.10.22

 

庚子清明假期,春风和煦,草长莺飞。因一场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而宅居家中两个多月后,城乡逐渐解封,人们可以戴着口罩走出家门了!但由于疫情在国内并没有得到彻底控制,输入性病例有增无减,所以出门还是不聚集为妙,于是便回乡下老家约好友洪秀广先生为伴,到不远处的莲屏山去放逐禁锢已久的心,因为这比挤爆黄山要安全得多。

其实,莲屏山对我来说并不陌生,这里不仅是我的祖居地,自小就曾去过设在李氏祠堂的店桥人民公社,后来又在山下的学校工作过多年,只是很少与山有过亲密接触。因此,走进山林感受一下这里半原生态的气息,是我老早就有的心愿。

也许是在家蜗居太久和往日很少留意身边环境的缘故,走在熟悉的乡村公路上,今天却有种特别新鲜的感觉:顽皮的鸟儿像什么事情也没发生一样,一会儿整齐地站在高压线上梳理着各自美丽的羽毛,一会儿又扑棱到树丛中比试谁的歌声美妙;池塘边刚披上新绿的柳条在水面上摇曳着曼妙的身姿,无拘无束地争相参与到盛大的集体舞蹈中;休眠一冬的小草探出好奇的脑袋,发现少了往日的喧嚣,怀疑自己是不是起得太早?带着芬芳气息的微风吻着脸庞,温暖的阳光透过路边稀疏的树枝洒在身上,心情顿然放晴!“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倏忽之间,忘路之远近,不知不觉间即到得莲屏山脚下。

发号台

莲屏山不高,在庐江算不上名山,但山上青松翠竹郁郁葱葱,地下矿藏丰富、资源可靠,堪称是块宝地,年产60万吨的大包庄硫铁矿就坐落于山之西北塝上。山之主体呈东西走向,除西头俗称马尾处坡度较缓外,其他三方山势相对较陡,即使两端都各有两个山塝,但由于现在农家做饭的柴火已被天然气等替代,山上少有人来,因而林木下荆棘丛生,几乎没有明显的道路可行。于是,我们选择从马尾上山。穿过矿区,便进入密林。尽管是暖阳高照,但刚走进山林,阵阵薄雾轻纱便迎面扑来,摘下口罩深深地呼吸,让这清新的空气沁入肺腑,顿觉心旷神怡,好似进入世外桃源,一种神秘感油然而生。不错,这确是一座具体神奇色彩的山峦。早在远古时代,莲花仙子受命来这里捉拿祸害百姓的山妖水怪。大战几百回合后,莲花仙子因寡不敌众,眼看就要败阵,在旁观战的黄龙便出手相助,与莲花仙子联手征服了山妖和水怪,并以身化为屏障变成了莲屏山,以镇妖孽。千百年来“黄龙出洞”“黄龙护莲”的佳话代代传颂,莲屏山也因此而得名。

脚下踩着厚厚的落叶,软绵绵的,整个山头根本看不到一块露天的岩石,可见其土质是何等的深厚、肥沃。难怪当年九华老爷在寻找修炼佛法住处时,见此山四周峰峦簇拥,层次分明,错落有致,恰似一朵盛开的莲花,颇具灵气,有心下来一探究竟,便一脚踏上山尖,岂料山体硬度有限,使得本来高耸的山峰立即凹下,险些摔了一跤。可从此不仅挺拔的山峰不见了,反倒使山的东西两端隆起,形成了现在的马鞍形山体。

发号台

越过西北山塝即进入位于山体中心线的马尾。由马尾直上经山脊北侧至东头山脚,是约近十米宽的茶园,这也成了贯通山脉东西的通道。一眼望去,簇簇茶树宛若一条波浪起伏的水流,在山谷间流淌、徜徉;亦如茂密的森林中间铺上了一条碧绿的地毯,欢迎每一位游客的到来!刚刚发出两片嫩芽的茶叶,正在静静地饱吸日月之精华、蓄足山水之灵气,准备以最佳成品馈赠与人类。尤其是两山顶之间的马腰处茶叶长势最为茂盛,且茶香浓烈,茶汤厚重,尝后令人四肢百骸有种难以言表的快慰与轻松。

尽管山坡比较平缓,我们还是汗水湿透衣背,约摸半个小时即到达山顶。不知从何时起,以山脊和南部两塝之分水为界,北属庐江,南属桐城(今枞阳)。据康熙《桐城县志》记载:“连片山,县东北百二十里。”其后的道光志记载较为具体:“大干自平顶山落平冈,出庐江再入桐城,起连屏山,西发龙城山,西南至阳关岭西,过小岭又西发柳风山。”这“连屏”之名恰与庵内乾隆乙亥年刻“连屏庵碑记”相一致。遗憾的是,在《庐江县志》南境山中却无莲屏山的一言半语记录。但根据《庐江县志》“县全境图”所绘的山图位置和遗留民间的“马尾、马腰”等名称看,查无实处的“卓马山”兴许就是这座酷似一匹素马的莲屏山。

发号台

站在山顶,回首身后,土地平旷,农庄与洋楼、麦浪与油菜花、绿荫与乡村公路,交织成一幅壮美的民俗风情画卷。俯视前方,当地人以莲屏支脉青龙山命名的青山水库(现称青山湖),清澈的湖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千顷竹海、万亩松涛的群山之中;被方志誉为“庐邑东南祖山”的黄山寨,突兀劲拔,气势磅礴,像一道坚实的安全屏障屹立于东方……由于山之南北两边茂密如云的林木阻挡了大多视线,我们只好带着几分遗憾下山。

莲屏山东山坳里坐落着莲屏庵,坐西面东,依山而建;古色古香的殿宇、垣墙青砖墨瓦、斗拱飞檐,恰似争芳斗艳的花蕊屹立在天造地就的莲屏之中,远远望去,如天际与大地之间的一朵圣莲。莲屏庵历史悠久,寺碑记载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之后屡毁屡建,香火从未间断。据住持释智平大师介绍,莲屏庵本来建在半山腰,清代枞阳麻溪吴氏家族某朝官准备将曾任翰林院编修的厝柩安葬于莲屏山东麓的“黄龙出洞”穴位上。此举遭到当地关门李氏住民的反对,于是便暗中联络,集十大姓氏同心协力,一夜之间将庵宇迁至现址,故莲屏庵又有“一夜庵”之称。近年随着宗教事业的发展,莲屏庵又经过多次扩建、妆点,如今姿态更为雄伟壮观,殿内金碧辉煌,门前翠竹掩映,环境幽雅,引来方圆百里的众多香客慕名来此焚香拜佛、游览观光。感慨之余,口占一律以赞之:

山明水秀翠屏东,古朴庵堂掩绿丛。

斗拱飞檐现巧妙,青砖墨瓦展恢宏。

鸾翔凤集神灵笔,浅刻深雕鬼斧工。

自古人间清净地,香烟燎绕显神通。

其实,我很早就听说过莲屏山并没有什么值得欣赏的景点,但她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其接近原生态的乡野风情却让我久久迷恋且为之感叹:美哉,莲屏山!

李永龙

- END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