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剑河县沟洞村深山农村的元宵玩龙习俗

最后更新 :2023.10.22 00:30

 

发号台

沟洞村

剑河县敏洞乡沟洞村人正月喜欢玩龙,如果要问沟洞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玩龙的,谁也说不清楚,要不是文化大革命,沟洞人至少是三年出一次龙。

制龙

过去,沟洞人每年都是自己制龙,龙身都是用竹篾连接。相传当年魏惩斩龙,唐太宗因之前答应保护龙,可想不到魏征却在梦里斩了龙,唐太宗觉得失了信,就许龙用竹篾接身,并责成龙每年正月到人间贺新春。龙身上的布其实可用黄、黑、青等色,五龙五色,但沟洞人喜欢黄龙,自然龙布都是黄色。龙或用纸剪贴上去,或用彩笔画上去,沟洞世代都出能写能画的人,这也许与经常玩龙有关系。龙须是用麻丝做成,龙须要多,因为人们认为身上背根龙须,就大吉大利。

发号台

开光

龙制成后,就请大师傅来为龙开光。备好刀头酒礼,烧香化纸,用青油点灯,师傅施法,围着龙转着唱,请真龙现身。当师傅在龙头、龙身、龙尾上点上青油,开光完毕。人们也就觉得龙真的就充满活力、富有灵气。真龙现身后,得安排人日夜看护,不断香火,直到出龙。出龙,要在全村的主龙脉山上出。沟洞村的主龙脉山是高银细的香楠木坳。大家扛着龙,扛着龙宝,带着锣鼓前往香楠木坳。出龙有规矩:龙尾在前,龙头在后,自然敲锣打龙宝又在龙头之后;路上尽量不出声音。到了香楠木坳,大师傅做法事。摆上刀头酒礼,烧香化纸,杀白公鸡(或白鸭子)敬山神土地。法事完毕,大师傅大声喊:“出龙!”鞭炮轰山地响,锣鼓喧天,众龙客(玩龙的人都叫龙客)大声呐喊:“唰!”此时,龙宝在前,龙头跟着龙宝,飞奔着从主山脉的路上下来,一直奔到村子里。一路上,龙客们不断呐喊的“唰”声,紧密的锣鼓声,密集的鞭炮声,响成一片,热闹非凡,造就出黄龙出洞的非凡气势。

发号台

贺新春

出了龙,龙进了村,龙就一家一家地去恭贺。龙进人家屋,都是龙宝先进,龙头跟着。主人家燃放鞭炮迎龙进屋。主人家在堂屋摆上方桌,桌了四角和中央各用大碗盛满水摆上,意为酿海,五方龙神安五位;桌子高上摆上刀头酒礼、年粑等,烧香化纸。龙围着方桌转,大师傅大声唱着贺词:“黄龙头上三点星,今日来到你家门;吉利吉利上门来,财源滚滚进屋来;恭贺主人家发富,发富发贵发人丁”。大师傅每唱一句,众龙客就齐声大喊一声“唰!”大师傅的贺词并非千篇一律,根据不同人家的情况,如有读书人,有老年人,有刚生的小孩等都有不同的贺词。有熟悉龙的典故的人还会“盘龙”——盘问龙的根由。多是盘问五龙位置,五龙职位,魏征斩龙,唐王护龙等。如果进入正在宴客的人家,人们会灌龙客的酒。几乎家都要龙须,因为只要一根龙须在身,人就无灾无难。恭贺完毕,龙出来,都是龙尾先出,龙头在后,龙宝跟着龙头。

发号台

有些年,沟洞的龙客在村子里家家都贺完后,还到附近的敏洞、高作、高拐等村恭贺人家。每次出去,都受到别人的热烈欢迎。特别是晚上,不少人家都来抢龙客去吃饭。人们认为能有龙客到家吃饭,就是一件十分吉利的事。

旧社会,龙出村,难免会遇上别的龙队。两支甚至两支以上的龙队相遇,难免就会比智比武。比智,就是大师傅互相盘问龙的典故;比武,就是龙客战斗:龙宝战龙宝,龙头战龙头,龙身战龙身,龙尾战龙尾。战斗,弱者难免受伤。沟洞世代不乏习武之人,也许为了龙队战之能胜,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发号台

送龙

正月出龙,正月十五送龙。这是规矩。沟洞有一条溪叫回龙溪,溪里有一个潭叫回龙潭;回龙潭上架有步青石桥叫回龙桥。沟洞人送龙都到回龙潭去送。人们敲锣打鼓,轰轰烈烈送龙到回龙潭边,大师傅施法送龙进水潭,将龙身焚烧。此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龙客互相祝贺:贺村寨,贺阳生,贺六畜,贺家人,贺本身。玩龙活动结束。

发号台

本文由沟洞村民俗研究者——黄春康 特约创作,小编编辑转载于平台!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