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于都】于都县贡江镇(原西郊乡)地名及人口变迁

最后更新 :2023.10.21 01:06

 

于都县西郊属丘陵地区。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梅江自东北流向至龙舌咀与贡水汇合,再往西流入赣江。原公社驻县城大西门外郊区,故名西郊公社。1964年迁北门郑屋,1971年迁龙脑,仍沿用原名。解放前タ属第一区(城关区)于阳镇,解放初属城关区。1989年1月,西郊乡并入贡江镇。

据《县志》记载,汉高祖六年,灌婴将军平定江南,分置豫章郡。始立于都县城于东溪之阳——古田坪。

原西郊地名及人口变迁

龙脑 位于县城北偏东似龙的黄泥岗上。原是乱葬岗,无住户。1968年开始西郊公社和县邮电局、农机局、建设银行等单位陆续在此建房。县房产公司、石油公司等单位又在此建了不少家属宿舍和居民住宅。

发号台

【长征大队】驻教场里,属丘陵地区。村庄分布在山脚下、岗坂上,西滨贡水。1934年10月毛主席率领中国工农红军从辖地何屋出发,开始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为纪念红军长征,故名。解放前夕属城关区于阳镇,解放初属城关区麻油乡,公社化时属西郊公社西郊大队,1968年属西郊公社称长征大队。

教场里 在龙脑西偏南,该地平坦宽广,系古代武官考场,原名考场里,后谐音成今名。清中罗氏从福建迁入。

下寮 在教场里北偏西塅边岭脚下。郭氏田寮下方,故名。清末刘氏由本地莱园坝迁入。

中寮 在教场里北偏东塅边岭脚下。原是郭氏的田寮,因居上下寮之中,故名。郭氏迁,清末刘氏由莱园坝迁入。

茶亭里 在教场里北偏西,过去开过伙店,卖过茶,故名。清末罗氏由福建迁入。

上寮 在教场里东偏北中寮的上方。清中曹氏由罗坳坎子下迁入。随后刘、谢、袁、宋氏迁入。

罗屋 在教场里西偏南。清中罗氏由福建迁入。

【秀山大队】村庄分布在山脚下。有二条小溪在秀塅汇合后,往南流入仓前水库。北面与兴国五龙圩交界。原以驻地秀塅命名。解放前タ,属城关区于阳镇,解放初期属城关区仓前乡,公社化时,属西郊公社称秀塅大队,1968年扩社并队时称前进大队,1972年恢复西郊公社秀塅大队。1983年10月因重名故改为现名。

秀塅 在龙脑西北面山坑里。以景观山青水秀得名。赖氏开居。赖氏殁,张氏于清初由广东兴宁迁入。

印坑尾 在秀塅北徧东山坑尾上。田塅中有一土丘,圆形似印,故名。明末华氏由禾丰迁入。

石坑 在秀塅北面山坑石壁岭下。孙氏于1963年从隘岭下迁入。

上桐木坑 在秀塅北偏东山坑岭脚下。因桐子树多,位于下桐木坑上方,故名。明末骆氏由广东迁入。

下桐木坑 在秀塅北偏东山坑岭脚下。位上桐木坑下方,故名。明末熊氏由罗坳鲤鱼迁入。

隘岭下 在秀塅北面山坑岭脚下。明末孙氏由广东迁入。

张家塘 在秀塅东偏北山坑岭脚下。原是张氏田寮,门口有塘,故名。张氏迁,清中谢氏从苧园坑迁入。

半岽 在秀塅西北面山腰上。清中周氏由秀塅迁入。

木梓山下 在秀塅北偏东木梓山脚下。明末周氏由广东迁入。

高溪脑 在秀塅西偏北溪边山排上。1984年周氏由秀塅迁入。

大山 在秀塅东偏北大山脚下。清末林氏由岭背小岭迁入。

苧园坑 在秀塅东面坑窝里。以盛产苧麻而得名。清末钟氏由红峰龙凤尾迁入。

河子背 在秀塅东偏南山坑岭脚下。村口有条小河而得名。清中张氏由秀塅迁入。

张满塘 在秀塅东偏南山坑岭脚下。张氏立基,门口有塘得名。明求张氏由广东迁入。

黄连山 在秀塅东偏南山坑岭排上。黄连树多得名。清末钟氏由红峰龙凤尾迁入。

寨下窝 在秀塅东南面山窝里。后山有寨,故名。清末钟氏由苧园坑迁入。

发号台

【仓前大队】属山区。北面与兴国五龙交界。境内有王子龙和鸡笼山两条小溪从西北往东南流入仓前水库。以仓前村命名。解放前タ属城关区于阳镇,解放初属城关区仓前乡,公社化时属西郊公社山塘大队。1968年与秀段、仓前、大山大队合并,称西郊公社前进大队,1972年又划开为山塘大队。1983年10月因重名更为现名。

上王子龙 在龙脑西北面山坑岭脚下。相传兴国五龙圩北面有个莲花寨,宋代岳飞攻破此寨时,寨王王子龙逃到此地被击毙,故称该地为王子龙,村位在上方,故名。宋朝肖氏由万安兰田迁入。

坳背 在上王子龙西北面山坳上。清中钟氏从本县岭背迁入。

恩子石 在上王子龙西北面山坑岭脚下。坑口小溪上有二只石角形成石圾,故名。清末钟氏由岭背迁入。

大门排 在上王子龙西偏北山坑岭排上。村前坑口两边各有块石壁,形成5米宽的石圾,象一副大门,故名。清末郭氏由岭背小岭迁入。

罗屋嶂 在王子龙西偏北山排上。罗姓开居得名。罗氏失传,余氏于清中从于阳迁入。

白石嵊 在上王子龙西偏北山腰上。该村门口白石头多,故名。清中孙氏由塘坑子迁入。

塘坑子 在上王子龙西偏北山坑岭脚下。四面环山形似塘,故名。明末孙氏由广东迁入。

上龙尾 在上王子龙西北面山坑尾岭脚下。有两个较大的田垄,该村位于垄上方,故名。明末孙氏由广东迁入。

山塘尾 在上王子龙西偏北山坑尾上。村前有口塘,故名。清初杨氏由兴国迁入。

湖南排 在上王子龙西偏南岭排上。清中曾氏由罗坳古嶂迁入。

上鸡笼山 在上王子龙西偏南山坑岭脚下。因地盘小象鸡笼,居下鸡笼山上方,故名。清初杨氏由兴国迁入。

下王子龙 在上王子龙南偏西山窝里。居上王子龙下方,故名。清末肖氏由上王子龙迁入。

下鸡笼山 在上王子龙南偏西山窝里。居上鸡笼山下方得名。清中张氏由广东兴宁迁入。

半坑子 在上王子龙南偏西山坑岭脚下。建村于山坑中部得名。清中邱氏由仓前迁入。

横坑 在上王子龙西南面山坑窝上。以地形得名。郑氏于清末从石窝子迁入。

安下窝 在上王子龙南面山坑岭脚下。后山有一庵,故名。邱氏于清末从大余迁入。

大窝里 在上王子龙南偏西山窝里。清末郑氏由石窝子迁入。

大蕉坑 在上王子龙东南面山坑岭脚下。芭蕉多,故名。清中邱氏由仓前迁入。

庵子脑 在上王子龙南偏西山坑半岽上。清末邱氏由半坑子迁入。

井子头 在上王子龙南偏东山排上。原有口水井得名。巫氏于清末从福建迁入。

石窝子 在上王子龙南偏西山坑窝上。以石头多得名。清中郑氏由里泗湾里迁入。

园天窝 在上王子龙南偏西山窝上,清末郑氏由石窝子迁入。

【长岭大队】丘陵地区,大部分村庄分布在山坑岭脚下,少数在山间小盆地。由长坑村、大岭村各取一字丽得名。解放前夕属城关区于阳镇,解放初属城关区上罗乡,公社化时属古田公社称长岭大队,1964年并入西郊公社称长岭大队。

田茶嵊 在龙脑北面,原有几家过路店,卖酒饭茶点,叫点茶嵊,后叫成现名。清初王氏由车头迁入。

黄泥窝 在田茶嵊北偏西山窝上。四面黄泥岭,故名。清朝钟氏由大山岗迁入。

桐梓窝 在田茶嵊北偏西山窝里。桐梓树多得名。清朝钟氏由福建迁入。

大山岗 在田茶嵊北偏西大山脚下岗坂上。清朝钟氏由福建迁入。

石壁窝 在田茶嵊北偏西石壁窝里。清朝钟氏由岭背旱坑子迁入。

乌仙坑 在田茶嵊北偏东山坑岭脚下,以乌仙庙得名。清朝钟氏由岭背迁入。还居有郭、邓氏。

老屋场 在田茶嵊北偏东岭排脚下。清朝杨氏由福建迁入。

下窝子 在田茶嵊北偏东山脚下窝里。清代杨氏由福建迁入。

大坝里 在田茶嵊北偏西山脚下小溪边。以地形得名,清代罗氏由广东迁入。

长坑 在田茶嵊北面山坑田塅边。坑长10华里,故名。清朝陈氏由福建迁入。

龙坑 在田茶嵊北偏东山坑里。以地形得名。1951年陈氏由本地锁匙排入。

罗屋 在田茶嵊北面山坑小溪边。清朝罗氏由广东兴宁迁入。

学堂窝 在田茶嵊西南面山窝里,原做过学堂而得名。清朝王氏由车头迁入。

对门排 在田茶嵊西南面山排上,因与大岭下是两对门,故名。清朝张氏由福建迁入。还居有易,李氏。

大岭下 在田茶嵊南偏西山坑岭脚下。清朝王氏从车头香炉山迁入。

发号台

【黄金大队】境内两条小溪至黄金坑口汇合往西流入梅江。以驻地黄金坑得名。解放前夕属城关区于阳镇,解放初属城关区窑金乡,公社化时属古田公社窑金大队,1964年風西郊公社称黄金大队。

黄金坑 在龙脑东北面山坑岭脚下.因有金矿,故名(含上、下蔡屋、邹屋、李、刘屋)。唐末蔡氏由固院迁入。明中邹氏由福建迁入。

白沙坝 在黄金坑北偏西梅江河岸。清初孙氏由上窑迁入。

龙子脑 在黄金坑东南面两条坑汇合处,该村后山似龙,建村于龙头部,故名。清初朱氏由岭背东坑迁入。

烂泥垄 在黄金坑南偏东山坑排上。村前一垄烂泥田,故名,清中曾氏由梓山迁入。

荷树窝 在黄金坑南偏东坑尾窝里。以荷树多得名。清中曾氏由烂泥垄迁入。

长杏 在黄金坑南偏东长坑尾山窝里。清中曾氏由梓山迁入。

【红峰大队】西北高山,东南丘陵,水系从此往南流入东溪,村庄分布在山坑岭脚下。1968年由上罗、长岭两个大队合并,命名为红峰大队。解放前夕属城关区于阳镇,解放初属城关区上罗乡,公社化时属古田公社上罗大队,1968年属西郊公社称红峰大队。

和尚坑 在龙脑西北面山排上。过去建过庵,住过和尚,故名。清朝肖氏由广东迁入。

新安里 在和尚坑北偏西山坑里。清朝江氏由福建迁入。

龙凤尾 在和尚坑北偏西山坑岭脚下。相传村前溪中有个深潭和石洞,常有二龙戏水,故名。清朝钟氏由福建迁入。

芭蕉坑 在和尚坑北偏西山里。以芭蕉多得名。清朝钟氏由福建迁入。

坡子面 在和尚坑北偏西山坑里。清朝钟氏由福建迁入。

新寮岗 在和尚坑北偏西山坑岗坂上。该地新建了一个油寮,故名。清朝钟氏由福建迁入。

山寮下 在和尚坑北偏西山坑岭脚下。原是山寮而得名。清朝钟氏由福建迁入。

大禾山 在和尚坑北偏西山坑窝里。清朝钟氏由福建迁入。

中油槽 在和尚坑北偏西山坑里。以建有油槽而得名。清朝钟氏由福建迁入。

蛇形岗 在和尚坑北偏东山坑里。以地形得名。钟氏在1963年由福建迁入。

油槽下 在和尚坑北偏西坑口上。以建有油槽而得名。清朝曾氏由福建迁入。

枫树坑 在和尚坑北偏东山坑窝上,以枫树多得名。朝曾氏由福建迁入。

麻齐坑 在和尚坑北偏东山坑岭脚下。该地宜种荸荠而得名。清朝曾氏由福建迁入。

河岭下 在和尚坑北偏西山脚下小河边。清朝刘氏由福建迁入。

梨树坑 在和尚坑北偏东山窝里。原有柳树,叫柳树坑,后改称梨树坑,1945年李氏由本地吊马岭迁入。

排上 在和尚坑北偏西山排上。清朝陈氏由福建迁入。

田寮 在和尚坑北偏东岭脚下。原有个田寮而得名。清朝钟氏由福建迁入。

烂泥垄 在和尚坑东北面田垄上,因深泥烂畔田多而得名。清朝李氏由福建迁入。

黄坑 在和尚坑东北面山里。全系黄泥岭岽,故名。清朝高氏由福建迁入。

【上窑大队】东北靠梅江,村庄多数分布在河畔、岭脚下。以驻地上窑得名。解放前夕属城关区于阳镇,解放初期属城关区窑金乡,公社化时属古田公社窑金大队。1964年并入西郊公社称窑金大队,1972年属西郊公社称上窑大队。

上窑 在龙脑东北面梅江东岸。上下窑中部曾烧过窑,建村下窑上方者叫上窑,明末朱、胡两姓在此立基,后迁。现居孙氏,于清中从本县东门迁入。

瓦窑潭 在上窑北偏西梅江河畔岭脚下,以潭墈上烧瓦窑而得名。清末孙氏由上窑迁入。

螃蟹圾 在上窑南面梅江东岸脚下,因村旁两山相夹似螃蟹钳,故名。清中李氏由赣县高滩迁入。

上村 在上窑南偏东梅江东岸脚下。清中刘氏由岭背塘溪迁入。

【里泗大队】属丘陵地带。村庄分布在山坑岭脚下。境内小溪南入贡水。以驻地里泗庙得名。解放前タ属城区关于阳镇,解放初期属城关区麻油乡,公社化时属西郊公社称里泗大队。

里泗庙 在龙脑西北面山脚下河边。以古迹得名。清末林氏由林坑迁入。

石塘坑 在里泗庙北偏东山坑岭脚下。因该处石头多,门口有塘而得名。明末钟氏由兴国竹坝迁入。

崎岭脑 在里泗庙北偏西山坑岭脚下。以该地崎山峻岭得名。清末吴氏从本地乌石背迁入。

炉前坑 在里泗庙西北面岭脚下两条小溪汇合处。清末钟氏由杨梅坳迁入。

茅田背 在里泗庙西北面岭排上。因该地茅草多而得名。清末黄氏由林坑迁入。

樟树下 在里泗庙北偏西岭脚下坑溪边。该地有一棵大樟树而得名。明初钟氏由兴国竹坝迁入。

上东坑 在里泗庙东面山坑岭脚下。以村庄方位得名。清中罗氏由城关菜园坝张公庙迁入。

五里排 在里泗庙山坑岭排上,以里泗庙到此五华里路而得名。清末钟氏由杨梅坳迁入。

牛马塘子 在里泗庙东北面山坑岭脚下,地处有口山塘很深,水牛玩水,可以淹没身子,故名牛没塘,后谐音演变成今名。清中李氏由广东迁入。

背山坑 在里泗庙北偏东山坑里,屋背是山坑,故名。明末高氏由里泗石灰屋迁入。

老罗屋 在里泗庙东北面山坑岭脚下。清中罗氏由本地菜园坝迁入。

大坑 在里泗庙西偏北岭脚下大坑里。清末丘氏由罗坳蛤蟆石迁入。

下东坑 在里泗庙东北面山坑岭脚下。以村庄方位得名。清末李氏由广东迁入。

寨背 在里泗庙西偏北山腰上。因屋背建过山寨,故名。清中钟氏由杨梅坳迁入。

雷公角 在里泗庙西偏北山坑岭脚下。该村东面山咀上有个石角而得名。清末钟氏由杨梅坳迁入。

牛子龄 在里泗庙东偏北岭脚下坑溪边。以地形得名。清中李氏由广东迁入。

龙坑里 在里泗庙西偏北岭脚下坑溪边。坑里一垄田,故名。清末邱氏由罗坳大坑猪子坑迁入。

高塘 在里泗庙东面岭排上,该村地势高,门口有塘得名。清末李氏由牛子岭迁入。

松树塘 在里泗庙西偏南山坑岭脚下。门ロ塘墈上有棵大松树而得名,清末张氏由杨梅迁入。

程屋 在里泗庙南偏西旁边山腰上,原是程氏在此立基,后程氏迁,清末钟氏由杨梅坳迁入。

大坑 在里泗庙东偏南山坑岭下。苏氏于清末从岭背长富王木坑迁入。

郭屋 在里泗庙东偏南岭脚下坑溪边,清末郭氏由本县罗坳河坪迁入。

发号台

杨梅坳 在里泗庙西南面山场岗坂上,以杨梅树多而得名,明初钟氏由兴国竹坝迁入。

观音塘 在里泗庙东南面岭脚下小溪边。该地有口塘原名灌润塘,后演变成今名,清末潘氏由罗坳河坪迁入。

湾里 在里泗庙南偏东岭脚下大湾里。清中郑氏由会昌县迁入。

上孟 在里泗庙西南面坑尾山排上。清中钟氏由杨梅坳迁入。

【窑金大队】丘陵地带。人口集中,屋场较大。以上、下窑与黄金合并各取一字为名。解放前夕属城关区于阳镇,解放初期属城关区窑金乡,公社化时属古田公社下窑大队,1968年属西郊公社称窑金大队。

下窑 在龙脑东北面梅江东岸。从前烧过窑得名,清初吴氏开基。吴迁,清初罗氏从吉水迁入(含新屋、何屋、对门岭、罗屋、郭屋)。

河坑尾 在下窑东北面坑尾岭脚下。清中张氏由广东兴宁迁入。

【窑塘大队】属丘陵地带。西、北是山,南是田塅,东临梅江。境内有两条小溪从西北往东南流入梅江。以驻地窑塘村得名。解放前夕属城关区于阳镇,解放初属城关区古田乡,公社化时属古田公社称窑塘大队,1968年属西郊公社窑塘大队。

窑塘 在龙脑北面梅江西岸。因烧窑、挖窑泥成塘而得名。清中管氏由宁都带源迁入。还居有陈、朱、赖、邓、张、李、刁、罗、舒等姓。

纸钱坑 在窑塘北偏西山坑里,此坑田丘七零八碎,故名。清朝李氏由上窑螃蟹圾迁入。

网涧口 在窑塘北偏西。河边山似鲤鱼,润口李屋象幅网拦住它,故名。清朝李氏由上窑螃蟹圾迁入。

上坑子 在窑塘北偏西山坑里。清朝朱氏由万安西塘迁入。

猪婆石 在窑塘北偏西山坑梅江边,村旁有二巨石象猪婆,故名。清朝朱氏由万安西塘迁入。

蛇塘 在窑塘北面山坑梅江边。据传此地有口深塘,常有一条大蛇,故名。清朝朱氏由万安西塘迁入。

窝塘 在窑塘北偏西坑窝里。清朝陈氏由银坑迁入,还居有黄氏。

细塘坑 在窑塘北偏西山坑岭脚下。有口小塘得名。清朝李氏由上窑螃蟹圾迁入。

大屋里 在窑塘西北面岭脚下,因村庄大,人口集中,故名,清朝刁氏由广东兴宁迁入。

新屋下 在窑塘西偏北山排脚下田塅边。以建村年代得名,清朝陈氏由鸭公丘迁入。

围上 在窑塘西偏北岭脚下。清朝刁氏由广东兴宁迁入。

田寮 在窑塘东面梅江河岸上。从前是田寮得名。清朝李氏由螃蟹圾迁入。

大塘尾 在窑塘西偏南田塅中。建村在大塘尾部得名。大队砖瓦广、医疗站曾驻此。

下坝 在窑塘东偏南梅江河岸上。建村于窑塘下方河坝上,故名。清朝陈氏由银坑迁入。

【东溪大队】属丘陵地带。境内小溪向南流,村庄分布在山坑小溪旁。以辖地东溪得名。解放前夕属城关区于阳镇,解放初属城关区东溪乡,公社化时属西郊公社称东溪大队。

观音阁 在龙脑北偏西。原是个庙。

蕉屋村 在观音阁北偏西山排上。村侧一棵大芭蕉得名。清朝朱氏由福建迁入。

乌陂 在观音阁北偏西山脚下。村前有座水陂得名。清朝陈氏由广东黄泥石迁入。同居巫、江、刘、李、肖氏。

罗仙坑 在观音阁北面山坑里,原有一座罗仙庙得名。清朝陈氏由兴国樟树坪迁入。

屋背 在观音阁北偏西山坳上。清朝黄氏由福建迁入。

凉伞树下 在观音阁北偏西山坳下。村后有头树似凉伞得名。清朝黄氏由广东迁入。

大树背 在观音阁西北面山坑排上。因屋背原有几棵大树,故名。清朝李氏由福建迁入。

狐狸穴 在观音阁北偏西山坑里。清朝刘氏由福建迁入。

廖屋 在观音阁西北面山脚下。清朝廖氏由楂林芦山迁入。

中坑垄 在观音阁西北面山坑里。以坑中有一垄田得名。清朝兰氏由福建迁入。

康屋排 在观音阁西北面山排上。康氏开基建村。康氏迁,后吴氏于清初迁入。

石下 在观音阁西偏北石壁岭脚下。清朝李氏由福建迁入。

袁屋 在观音阁北偏西岽脚下。清初袁氏由瑞金万田迁入。

禾坪岗 在观音阁西偏北岽脚下。屋背岗坂象禾坪,故名。清朝李氏由福建迁入。

发号台

桃子坑 在观音阁东面山坑里。因该地桃子多而得名。清朝陈氏由广东黄泥石迁入。

旗岭下 在观音阁西偏北岽脚下。后山象旗,故名。兰氏于清中从梓山迁入。

马齐塘 在观音阁南偏东岭脚下。村的左边有个岽,圆形似荸荠(方言称马齐子),脚下是塘,故名。清朝刘、巫氏由广东迁入。

罗坑口 在观音阁南偏东岽脚下,因坑窝象箩,屋场在坑口上,故名。清朝陈氏由广东黄泥石迁入。

木子头下 在观音阁东南面岽脚下。该村建在木梓山下得名。清朝氏由福建迁入。

下新屋 在观音阁南偏东岽脚下。清朝刘氏由福建迁入。

石子下 在观音阁南偏东岭脚下。因屋背山上石子多而得名。清朝陈氏由广东黄泥石迁入。

西坑 在观音阁南偏西山坑岭脚下,位于石山排西面长坑里,故名。清朝郑氏由本地肖屋排迁入。

合路口 在观音阁南偏东山排上。该村建于三岔路的汇合口上故名。清朝何氏由广东兴宁迁入。

筲箕窝 在观音阁南偏东山坑窝里。以地形象筲箕而得名。清朝钟氏由福建迁入。

石山排 在观音阁南面山坳排子上。该村朝南向阳,日照较长,原名晒衫排,后演变为今名。宋朝罗氏由泰和迁入。

【古田大队】属丘陵地带。东、西部山多,南、北部地势较平坦,境内有条小溪经石陂桥流入贡水。以境内古田坪片村命名。解放前夕属城关区于阳镇,解放初期属城关区古田乡,公社化时属古田公社称古田大队,1968年属西郊公社称古田大队。据清同治十二年《县志》记载,西汉始建于都县时县城位于此地。

高屋寮 在龙脑东北面。原系高氏田寮,故名。高氏迁,清中林氏由广东迁入。

中坪 在高屋北偏西岗坂上。地势平坦,故名。清末张氏由福建上杭迁入。

白马坑 在高屋寮西北面山坑岭脚下。原名横坑子,地形象马,1934年改为今名。清中徐氏由长岭桐子窝迁入。

叶屋排 在高屋寮西北面山脚下。清中刘氏由福建迁入。还居有朱氏从东溪迁入。

梨树下 在高屋寮东偏北岭脚下。因该地梨树多而得名。清朝张氏由福建迁入。

鸭公丘 在高屋寮西南面岭脚下。因门前一丘田形似鸭,故名。清中陈氏由兴国樟树坪迁入。

石陂桥 在高屋寮南偏西。以村旁有座石拱桥得名。清末黄氏由上罗迁入。

梧桐岗 在高屋寮南偏东岗坂上。因很多梧桐树而得名。明末李氏由岭背石溪圳迁入。

竹山下 在高屋南偏东岭脚下。村后原是竹山,故名。林氏于明末从广东梅县迁入。

黎屋塘 在高屋南偏东山坡上。原是黎氏开基。门前有塘,故名。黎氏迁,易氏于清中从山东兖州府迁入。

枫树下 在高屋寮南面岭排脚下。原该村南面有棵大枫树而得名。清末易氏从于城东门迁入。

白竹塘 在高屋寮南偏东山坑里。因塘边小竹积雪呈白色,故名。清末李氏由于都城内华门楼迁入。

羊子村 在高屋寮南偏西岭脚下。清中丁氏由利村新陂迁入。

老学堂 在高屋寮南偏东岗坂上。过去办过学堂,故名。清中罗氏由泰和迁入。

【桥坑大队】村庄大部分建在贡水河畔岭脚下。驻黄坳。以桥坑片村命名。解放前夕属城关

区于阳镇,解放初属城关区古田乡,公社化时属古田公社称桥坑大队,1968年属西郊公社称桥坑大队。

黄坳 在龙脑东北面山坑黄泥坳上。清中谢氏由水头迁入。

庵山龙 在黄坳东北面坑尾上。以古迹得名。清末林氏由梓山迁入。

桐子庵 在黄坳北偏东山腰上。以古迹得名。曾氏于清末从桥坑迁入。

桥坑 在黄坳北偏东坑尾岭脚下。因村边架有一座木桥名。清初曾氏由禾丰迁入。

枫树排 在黄坳东北面山坑岭排上。从前有许多枫树而得名。曾氏于1921年由桥坑迁入。

塘窝里 在黄坳东偏北山坑窝子里。门口有塘,故名。清中谢氏由岭背燕子窝迁入。

龙石咀 在黄坳西面贡水与梅江汇合口,河岸岭排上。地形象龙舌头,故名。清初王氏由宁都竹坝大瓜园迁入。

大陂头 在黄坳东面贡水河岸岭脚下。以村北大水陂得名。清中林氏由黄龙朱田迁入。

中间屋 在黄坳东面贡水河岸岭排上。清中刘氏由岭背大塘迁入。

桥子窝 在黄坳东偏南梅江河岸岭窝上。以石桥得名。清中罗氏由窑金迁入。

老鼠咀 在黄坳东偏南贡水河岸岭脚下。后山象老鼠咀,故名。清末曾氏由梓山迁入。

【永红大队】属丘陵地带。村庄分布在贡水河畔山脚下。境内小河南入贡水。以永远吉祥愿望而命名永红大队。解放前夕属城关区于阳镇,解放初属城关区麻油乡,公社化时属西郊公社称麻油大队,1968年与乌石大队合并称永红大队。

康排窝 在龙脑西偏北山窝排上。康氏开居,故名。康迁,吴氏在清末由下江坝迁入。还居有丘、彭、张、赖氏。

塘坑 在康排窝北面山坑岭脚下。以门前有口塘而得名。清中吴氏由广东迁入。

清水塘 在康排窝北偏东山坑水塘边,塘水清沏,故名。清初高氏由广东迁入。

石陂脑 在康排窝北偏西石岭下。用石头筑陂得名。清初吴氏由广东迁入。

铁塘坑 在康排窝北偏东山坑岭脚下。清初钟氏由广东迁入。

坳脑 在康排窝北偏东山坳上。清初徐氏由罗坳三门迁入。

下江坝 在康排窝北偏西岭脚下。因该村靠贡水北岸河坝,故名。清初吴氏由广东迁入。

康排 在康排窝北偏东山排上。康氏开基,故名。康氏迁,清中李氏由本县城内迁入。

长坑子 在康排窝北偏东长坑尾的山脚下。清初彭氏由广东兴宁迁入。

增坑 在康排窝东北面坑口山脚下。清初曾氏开基,故名增坑。曾迁,清中巫氏由福建迁入。仍用其名。

良田庙 在康排窝北面岭脚下。以古迹得名。清初罗氏由广东迁入。

杉树下 在康排窝北偏西坑里岭脚下。该村后山很多杉树而得名。清初彭氏由广东兴宁迁入。

双坑 在康排窝西南面岭脚下。村后两条坑故名。清初彭氏由广东兴宁迁入。

麻油坑 在康排窝南偏东。盛产芝麻,故名。清初吴氏由广东迁入。

黄屋坑 在康排窝东南面山坑岭脚下。黄氏开基,故名。黄氏迁,钟氏于清初从广东兴宁迁入。

柿坑里 在康排窝西南面岭脚下。因盛产柿子而得名。清初王氏由广东兴宁迁入。

围墈上 在康排窝南面贡水北岸上。因该村被贡水和小河三面相围,故名。清末廖氏由广东兴宁迁入。

【白口大队】屋场分布在贡水河畔、岭脚下。以白口片村得名。解放前夕属城关区于阳镇,解放初属城关区水南乡,公社化时属楂林公社称白口大队,1968年并入西郊公社仍称白口大队。

上村 在龙脑东偏北贡水南岸。以村庄方位得名。明末周氏由泰和迁入。

坝孜 在上村西北面旁边。处于贡水与梅江汇合口的坝上,故名。清中任氏由岭下迁入。

大石背 在上村东北面贡水河岸石岭下。周氏在1921年由本地湾子背迁入。

岭下 在上村西偏南黄泥岭脚下。明末管氏由广东迁入。任氏、郭氏于清初从万安迁入。

【芦山大队】丘陵地区。村庄分布在岗坂下、田上。因地处贡水河岸,田土低洼易涝易旱。以革命传统得名。该地有卢氏和卢坊庙,苏区时称芦三乡。扩社并队时,由新居、流陂合并命名芦山大队。解放前夕属城关区于阳镇,解放初属城关区芦山乡,公社化时属楂林公社称芦山大队,1968年并入西郊公社仍称芦山大队。

冯屋 在龙脑西偏南黄泥岭脚下。清中冯氏由广东迁入。

胡屋 在冯屋北面贡水河岸上。清初胡氏由安远迁入。

叶屋 在冯屋北偏西贡水河岸上。清朝张氏由广东迁入。

窝里 在冯屋北偏东山窝里。靠近贡水河岸上。清初胡氏由安远迁入。

发号台

廖屋 在冯屋北偏西贡水河畔。元末廖氏由广东迁入。

大禾塘 在冯屋北偏西黄泥岗上,因村前有丘大田好养鱼而得名。清朝管氏由宁都迁入。

大岭排 在冯屋北偏东岭排上。宋末廖氏由广东迁入。

肖屋垄 在冯屋东北面田边。明中肖氏从黄麟公馆察口迁入。

肖坑 在冯屋西北面贡水河边。以姓氏得名。肖外迁,明末梁氏由广东梅县迁入。仍用其名。

谢坑排 在冯屋西偏北坑排上,谢氏开基,故名。谢氏迁,明末梁氏由广东梅县迁入。

龙门塘 在冯屋东偏北1.5公里黄泥岭下。因此地原有古庙拱门象龙门,故名龙门堂,后改为今名。《县志》记载,“于阳十景”之一,称“龙门夜雨”即指此。清初刘氏由宁都迁入。

坳脑 在冯屋东偏北山坳上。清初刘氏由宁都迁入。

燕窝里 在冯屋西偏南贡水河边。相传原名猪窝里。因村东有五座山称五虎下山,对猪不利,就改名燕窝里。清中钟氏由安远迁入。

咀头 在冯屋东南面山咀上。明末曾氏由南丰迁入。

新寮窝 在冯屋东偏南黄泥山窝里,原是田寮,故名。清中李氏由银坑迁入。

岗脑 在冯屋西偏南贡水河边黄泥岗上。清初曾氏由兴国迁入。后有管氏从于都城内迁入。

新屋里 在冯屋南偏西黄泥岗上。以建村年代得名。曾氏在1950年由祠堂背迁入。

芦屋 在冯屋南偏东田塅边,清初卢氏由小溪迁入。

祠堂背 在冯屋西南面黄泥岗板上,建村于祠堂背面。曾氏于清初从兴国迁入。

阴坑口 在冯屋南偏东山坑口上。因树木茂盛,遮阴蔽目,故名。清末肖氏由黄龙公馆迁入。

上井 在冯屋南面黄泥岗坂上。在流陂上方有二口井而得名。清中邱、杨氏由福建上杭迁入。

龙颈脑 在冯屋南偏西黄泥坡上。因地形象条龙,房屋建在颈部而得名。(含祠堂、孙屋、上屋),清中曾氏从兴国竹坝迁入。

【水南大队】与县城隔河相望。属丘陵地带。村庄分布在贡水河畔和岭脚下,近河多坝,易涝易旱。驻水南中坝。因地处贡水南岸,故名。解放前夕属城关区于阳镇。解放初属城关区水南乡,公社化时属楂林公社称水南大队,1968年11月并入西郊公社仍称水南大队。

水南中坝 在龙脑南面河边。因地处贡水南岸坝上中部,故名。舒氏于清中从抚州迁入。

岭排脑 在水南中坝东偏北岭脚下山排上。清中舒氏由福建汀州迁入。

水南上坝 在水南中坝东偏北贡水南岸。位中坝上方,故名。清中张氏由福建迁入。

水南下坝 在水南中坝西偏南贡水南岸。位中坝下方,故名(含刘屋、排子脑、塔子坑等屋场)。清中刘氏由吉水迁入。

大半坑 在水南中坝西偏南山坑里。建村于坑迳中部而得名。清中曾氏由泰和迁入。

大力棚 在水南中坝东偏南山坑里。村边有个大苈蓬,故名。清中舒氏由抚州迁入。

排子脑 在水南中坝西南面山坑排上。清代刘氏由银坑迁入。

岭脚下 在水南中坝南偏东山脚下。清朝舒氏由抚州迁入。

冷水坑 在水南中坝东南面山坑里。以清泉水冷得名。清朝李氏由万安大山寮迁入。

南背坑 在水南中坝南偏西山坑里。建村于大半坑南面坳上而得名。清朝邱氏由广东迁入。

铸炉坑 在水南中坝南偏东山坑里。传说此地泥土好烧泥炉而得名。清朝刘氏由广东迁入。

东水 在水南中坝南偏东山坑里。因该村位于贡水东岸而得名。清朝康熙年间梁氏由广东梅县木梓山下迁入。

牛马垄 在水南中坝东南面山坑里。因山坑水草利养牛马,故名。清朝王氏由广东迁入。

凤凰岭 在水南中坝南偏东岭岗上。清朝邱氏由楂林三角塘迁入。

鸡公寨 在水南中坝南偏东岭脚下。因该村原有个寨,其左侧有块大石象公鸡,右侧建寨,故名。清代邱氏由利村下垅田迁入。

岩背 在水南中坝南偏东山上。因该村东南面有个石岩洞,故名。清朝邱氏由广东迁入。

长坑 在水南中坝南偏东山坑里。因坑长2华里,故名。清朝温氏由吉水迁入。

【新地大队】属丘陵地区。村庄分布在山坑岭脚下。境内有于都至瑞金、于都至盘古山公路岔道通过。驻大岗脑。以当地新地庙而得名。解放前夕属城关区于阳镇,解放初属城关区新地乡,公社化时属楂林公社称新地大队,1968年属西郊公社楂林大队,1972年属西郊公社称新地大队。

大岗脑 在龙脑东南面。屋场建在岗坂上,故名。清初张氏由广东迁入。

水角脑 在大岗脑北偏东贡水河岸石角上。清初任氏由白口迁入。

沙塘坑 在大岗脑北面黄泥岗上。因雨水冲刷,泥沙冲入水塘,故名。清朝张氏由广东迁入。

石屋 在大岗脑北偏东山脚下小河边。明末石氏从广东王陂迁入。

门坎石 在大岗脑北偏西贡水河岸岭脚下。该村门前石伸向河中象个门坎,来往船只,若不小心,就会撞沉,故名。明中余氏由广东迁入。

鸭子垄 在大岗脑北偏东山坑岭脚下。地盘狭小象鸭笼,故名。清中丁氏由新陂迁入。

青头山 在大岗脑东偏北山窝里。屋背有座高山,树木参天,远望一片青绿,故名。清初丁氏由新陂迁入。

天河山 在大岗脑东面。以景观得名。

高屋 在大岗脑西偏南山坑里。明中高氏由信丰古陂迁入。

枕头排 在大岗脑西南面岭排上。以地形得名。清中陈氏由广东梅县迁入。

南坑尾 在大岗脑南偏西石壁岭窝里。以村庄方位得名。清中谢氏由广东迁入。

石下 在大岗脑南偏西石壁岭脚下。清末陈氏由广东迁入。

南坑尾 在大岗脑南偏东坑尾山窝里。清中曾氏由广东迁入。

桐子坑 在大岗脑南偏西南坑岭脚下。因有几棵大桐子树而得名。清末朱氏由利村迁入。

【河田大队】丘陵地区,易涝易旱。村庄分布在贡水南岸坝上、岭脚下。群众居住集中。以河田片村命名。解放前夕属城关区于阳镇,解放初属城关区密坑乡,公社化时属楂林公社称河田大队,1968年属西郊公社仍称河田大队。

黄竹墈 在龙脑西南面贡水河畔。该村河上种有很多黄竹而得名。清初袁氏由泰和迁入。

兰屋坝 在黄竹东北面贡水河畔。清中兰氏由广东迁入。

上屋 在黄竹东北面贡水河畔。在大屋里上方而得名。清初袁氏由本地祠堂迁入。

大岭坑 在黄竹东偏北大岭坑上。清中袁氏由大屋里迁入。

独岭子 在黄竹墈南偏东黄泥岭排上。因该村门前有一个突出岭,故名。清中袁氏由大屋里迁入。

大屋里 在黄竹南偏西贡水河边。是个大屋场,故名。清初袁氏由泰和迁入。

黄泥排 在黄竹南偏西黄泥岭排上,清中袁氏由大屋里迁入。

寨下 在黄竹南偏西贡水河边寨脚下。清中袁氏由大屋里迁入。

发号台

【楂林大队】属丘陵地区,黄泥岗坂多。村庄分布在山脚下、河畔上。过去该处杂木林多而得名。解放前夕属城关区于阳镇,解放初属城关区水南乡,公社化时属楂林公社称楂林大队。1968年属西郊公社仍称楂林大队。

曹屋 在龙脑西南面田塅上。原系曹氏立基,故名。曹氏迁,元中张氏由万安迁入。

下坑子 在曹屋北偏西山坑岭脚下。清中易氏由利村公社新陂迁入。

老严屋 在曹屋黄泥岭脚下田塅上。清初严氏由段屋严赖迁入。

刘屋 在曹屋东偏北山坳上。清初刘氏由禾丰麻园迁入。

邱屋 在曹屋东偏北岭脚下。清中邱氏由福建天水迁入。

水背 在曹屋西偏北田塅上。该村地处楂林小河对门。故名。清末张氏由本地上屋迁入。

孙屋 在曹屋西偏北田塅上。元中孙氏由泰和迁入。

金银塘 在曹屋东偏北岭脚下。过去此处淘过金沙,故名。1931年刘氏由罗坳步前迁入。

排上 在曹屋东偏北黄泥岭排上。清中严氏从于阳桃溪迁入。

肖屋山 在曹屋东面岭脚下。肖氏开居,故名。肖迁,清中严氏从于阳桃溪迁入。

官陂角 在曹屋西偏南山脚下田塅上。屋侧有一座水陂叫“官陂”,故名。元中邓氏由禾丰胡芦寨迁入。

肖屋寮 在曹屋南面岭脚下田塅边。以肖氏田寮得名。元中张氏由万安迁入。

木井 在曹屋南偏东山坑岭脚下。古时开过木行,侧边有口井,故名。宋朝张氏由万安迁入。

罗岩塘 在曹屋南偏东山坑黄泥岭脚下。清中李氏由莱园坝迁入。

天子地 在曹屋东南面山坑岭脚下。传说此地有穴坟墓称“天子地”,故名。清末刘氏由马安石迁入。

石梯下 在曹屋东南面石山脚下。因该地有一座石山,修了石阶梯去罗田岩,故名。清中何氏由新陂迁入。

石井 在曹屋南偏东石岭下。因石山脚下有口井而得名。清中郑氏由大陂脑迁入。

【罗坪大队】低丘广布,自然条件较差。大部分村庄分布在黄泥岗坂下,少数在田塅边。驻罗屋坪,以此得名。解放前夕属利村区和平乡,解放初属城关区芦三乡,公社化时属楂林公社称罗坪大队。1968年属西郊公社称罗坪大队。

罗屋坪 在龙脑西南面溪边岭脚下。地势平坦,罗氏开基,故名。罗迁,清朝曾氏由南丰迁入。

上坑子 在罗屋坪西偏北山坑里。建村于山坑上方,故名。清中郭氏由广东迁入。

黄坪 在罗屋坪东面黄泥岗坪上。清朝袁氏由河田迁入。

马岭坑 在罗屋坪西偏南山坑岭脚下。以地形得名。清初温氏由广东迁入。

对往 在罗屋坪南偏东岭脚下田塅边。因与罗屋坪两对门,故名。清中孙氏由山东迁入。

高排子 在罗屋坪西南面山排上。明末雷氏由泰和迁入。

【石鼓大队】属半山区、半丘陵地带。村庄多数分布在山坑岭脚下,少数在田垄里。解放前夕属利村区和平乡,解放初属城关区新地乡,公社化时属楂林公社称石鼓大队。1968年属西郊公社称石鼓大队。

蛇脑 在龙脑东南面山坑里。地处山咀象伸出的蛇头,故名。清末袁氏由湾子里迁入。

新屋里 在蛇脑北面岭排上。以建村年代得名。清中袁氏由湾子里迁入。

湾子里 在蛇脑北偏西小河湾上。明末袁氏由万安迁入。

小尾 在蛇脑西偏北山坑尾石壁岭下。清中陈氏由广东梅县迁入。

上村 在蛇脑东南面山坑岭排上。清末华氏由禾丰迁入。

【密坑大队】属丘陵地区,黄土坡连绵起伏。村庄多数分布在山坑岭脚下。境内有三条小溪往西南流入贡水。以辖地密坑村命名。解放前夕属城关区于阳镇,解放初属城关区密坑乡,公社化时属楂林公社称密坑大队。1968年属西郊公社称密坑大队。

社背 在龙脑西南面黄泥岗坂上。以村后社官庙得名。清中罗敬夫从赣县朱罗迁入。

北坑 在社背东北面黄泥坑里。以村庄方位得名。清中张氏由甘塘坑迁入。

甘塘坑 在社背东偏北山坑黄泥岭脚下。原称“庵堂坑”,后无庵了,改称今名。清中张胜元由罗坪上坑子迁入。

肖屋 在社背北偏西黄泥岭脚下。清中肖仲庆由广东梅县百尺迁入。

潘屋 在社背北偏西山坑黄泥岭脚下。清中潘国公由寻乌汉山迁入。

鱼公塘 在社背西偏北坑里塅边。清末袁生思由河田麻齐仚迁入。

谢屋 在社北偏西山坑黄泥岭下。清中谢氏由岭背水头迁入。

黄泥塘 在社背西面黄泥岭下水塘边。清中谢仲庆由岭背水头迁入。

新罗屋 在社背东南面黄泥岗坂下。以建村年代与姓氏得名。清中罗氏由社背迁入。

深坑 在社背东南面山坑黄泥岭下。以地形得名。清中黄德秀由广东迁入。

新开塘 在社背西偏南山脚下。建村时,此地新开了一口塘而得名。清末丁氏由丁屋迁入。

上丁屋 在社背西南面山坑岭脚下。清中丁善子由利村新陂迁入。

下丁屋 在社背西南面黄泥坡下。清中丁林望由上丁屋迁入。

【上欧大队】属丘陵地区。村庄分布在山坑岭脚下。境内黄泥山岗起伏,有两条小河从里仁往西南流入贡水。以上欧片村命名。解放前夕属城关区于阳镇,解放初属城关区密坑乡,公社化时属楂林公社称上村大队,1968年属西郊公社称上欧大队。

新屋里 在龙脑西南面。以建年代得名。明末刘氏由葛坳上脑迁入。

大坑 在新屋里北偏西山坑里。清末杨氏由利村新田坑迁入。

温屋 在新屋里北偏东田塅中。清中温氏由赣县迁入。

屋角塘 在新屋里西北面山坑岭排边。该村屋角头有口塘而得名。明末陈氏由广东梅县迁入。

黄坊 在新屋里北面山坑黄泥岗上。清中杨氏由广东梅县迁入。

樟树下 在新屋里西北面山排上。建村时,该地有棵大樟树而得名。清中高氏由本地河东迁入。

岭背 在新屋里西北面岭脚下。以村庄方位得名。清中高氏由本地河东肖屋迁入。

大坑口 在新屋里北偏东大山坑口上。明末刘氏由上欧上村迁入。

石塘坑 在新屋里西北面山坑岭脚下。该地四面环山中间低似塘而得名。清中郭氏由利村迁入。

菖蒲塘 在新屋里北面山排上。该村塘上盛长菖蒲,故名。清末刘氏由新屋迁入。

庙脚下 在新屋里北偏东山窝边。以古迹得名。清中刘氏由曲洋五百口迁入。

铜锣坪 在新屋里西偏北山窝上。以地形得名。清中张氏由楂林迁入。

寺背坑 在新屋里西北面山坑岭脚下,以古迹得名。清中郭氏由利村迁入。

靠椅山 在新屋里北偏东山窝里。村后山形似靠背椅,故名。清中郭由广东迁入。

黄竹塘 在新屋里西偏北山坑岭脚下。因村前塘坳上很多黄竹而得名。清中郭氏由利村迁入。

和尚田 在新屋里西偏北山坑岭脚下。从前,该地有个和尚庵,门前一塅田属于庵里耕,故名。清末舒氏由栗子排迁入。

杨公树下 在新屋里西面旁边田塅中。原系杨氏在此开基,故名。杨氏迁走后,清中刘氏由宁都迁入。

坳脑 在新屋里西面山坳上。清中丁氏由新陂迁入。

田心 在新屋里西南面田塅中间。清中陈氏由广东梅县迁入。

黄菊坳 在新屋里西南面山坳上。该地黄菊花多而得名。清中刘氏由禾丰迁入。

塅水 在新屋里南偏西山坑小溪边。清中舒氏由抚州迁入。

大塘尾 在新屋里西南面田塅边。因建村在大塘尾部而得名。清中刘氏由罗江迁入。

栗子排 在新屋里南偏西山排上。该村盛长栗子树,故名。清中舒氏由塅水迁入。

【迳坑大队】丘陵地区。村庄分布在山坑、黄泥岗上。以片村迳坑得名。解放前夕属利村区和平乡,解放初属城关区密坑乡,公社化时属楂林公社称迳坑大队,1968年属西郊公社称迳坑大队。

新店里 在龙脑西南面。因原地开过一间小茶店,故名。清中陈氏由利村湾里迁入。

长坑背 在新店里北偏东山坑岭脚下。因地处密坑坳背而得名。清末陈氏由利村湾里迁入。

长坑 在新店里北偏西山坑岭脚下。以地形得名。清中曾氏由禾丰迁入。

罗卜坑 在新店里北偏东山坑里。清中罗氏开基,故名。罗氏迁,清中吴氏由广东兴宁迁入。

岩坑 在新店里西北面山坑石岭脚下。清末温氏由利村洛村迁入。

坪岭 在新店里西偏北岭脚下田塅边。清中陈氏由利村湾里迁入。

新连塘 在新店里南偏东山坑岭脚下。以建村年代得名。清中曹氏由本地老连塘迁入。

抱塘 在新店里东偏南黄泥岭脚下。清中高氏由信丰古陂迁入。

马安山 在新店里南偏西山坑岭脚下。以地形得名。曹氏于1950年由岭背金溪迁入。

军田脑 在新店里南偏东山坑岭脚下。清中丁氏由利村新陂迁入。

大岭脑 在新店里南偏东山坑岭脚下。以地形得名。清中丁氏由利村新陂迁入。

【片村】

郭屋寮 以原系郭氏田寮得名,清中罗氏由福建迁入。后有罗、曹、袁、刘、叶、谢、朱氏于清末相继迁入。

插杉坑 相传清朝初期以插杉青作为划地界的标记,故名。钟氏于清中从西郊老安迳迁入,还居有黄氏。

鸡笼山 四面环山,地盘小象鸡笼而得名。包括上、下鸡笼生产队。清初杨氏由兴国迁入。

长坑 此坑长达10华里,故名。含下窝子、龙坑、学堂窝、田茶嵊、罗屋等自然村。清中罗氏由福建迁入,已11代。还居有陈、包氏。

上罗 以上罗庙得名。含新安里、河岭下、龙风屋、枫树坑、黄坑、田等自然村。清末巫氏由福建迁入。还居有钟、刘、李氏。

东坑 以村庄方位和地形得名。包含上、下东坑。罗氏于清中从莱园坝张公庙迁入。李氏于清末从广东迁入。

杨梅坑 四面环山。原是杨氏开基而得名。包括蕉家、刁屋、陈屋等自然村。朱氏于清末从广东兴宁迁入。还居有刁、陈、黄氏。

窑塘 属丘陵地区。以烧窑挖窑泥成塘而得名。包括上、下窑塘村,管氏于清中从宁都带源迁入。还居有陈氏于清末从本地鸭公丘迁入。

乌猪埠 该地有座石岭象乌猪,故名。包括李屋自然村。罗氏于明末从泰和迁入。还居李氏。

乌石背 含石陂脑。吴氏于清初从广东兴宁迁入。

白口 以前盛产白糖,甜味可口,故名。含坝子、大石背、岭下等7个自然村。周氏于明末从泰和迁入。任氏于清中从本地岭下迁入。还居有管氏。

新居前 含胡屋、窝里、叶屋等自然村。廖氏于明末从广东迁入。胡氏于清初从安远迁入。

芦山 因该地茅草多,故名。包括芦坊、咀头、冯屋等自然村卢氏于清初从小溪迁入。冯氏于清中从广东迁入。

河田 与罗坳鲤鱼隔河相望。地处贡水河畔田上而得名。包括全大队10个生产队。袁氏于清初从泰和迁入。兰氏于清中从广东迁入。

三角塘 以村前一口塘三角形得名。含新、老邱屋、刘、张屋、老严屋、排上等自然村。张氏于元末从万安迁入。还有严氏,邱氏均于清中从于阳桃溪和福建迁入。

发号台

罗坪 丘陵地区。居郭、孙、温、袁等姓。温氏于清初从广东迁入,孙氏于清中从山东迁入。雷氏于清末从泰和迁入。

石鼓 以一座石山象鼓形而得名。含小尾、蛇脑、湾子里等自然村。袁氏居多,于明末从万安迁入。陈氏于清中从广东梅县迁入。还有华氏等。

密坑 以山坑、土丘广布得名。包括丁屋、石背、罗屋等自然村。丁氏于清中从新陂迁入。还居有谢、肖、潘、罗氏。

万坑 山坑纵横,丘坡起伏,故名。包括寺背、石塘、樟树,角塘、铜锣坪、黄竹等自然村。陈氏于明末从广东梅县迁入,还居有杨、高、张氏等。

上欧 包含上村等自然村。刘氏于清中从宁都迁入。还居有杨、高氏。

迳坑 以地形得名。包含新店里、岩坑、长坑、罗卜坑、大岭背等自然村。吴氏于清末从广东兴宁迁入。还居有温、曾、陈等姓。

(注:本篇内容来源于1985年版《江西省于都县地名志》;供稿:于都县志办)

【方志于都】锦绣龙溪

【方志于都】千古名篇出于都

【方志于都】周敦颐与于都罗田岩

【方志于都】水府庙的故事

【方志于都】于都县古代的石刻和碑刻

【方志于都】于都古代文苑俊才——易学实

【方志于都】 于都“伍保公”的传说

于都县原名雩都县,因北有雩山,取名雩都,1957年6月1日起改名为于都县,位于江西南部,贡水中游。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县,是江西最早建县的十八个县和赣南最早建县的三个县之一,素有“六县之母”,“三省往来之冲、东南之一要区”之称,古时于都曾为赣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和军事要地,郡治曾设于此近250年之久。土地革命时期,全县又先后分设过于都、胜利、登贤、瑞西、兴胜和于西等县,中共赣南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驻于都县城,是著名的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

发号台
发号台

爱于都在线 爱上方志于都

◆来源:(供稿:于都县志办)转载文章请注明出处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