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中都”:从兴建到罢建,都经历了什么

最后更新 :2023.10.20 07:27

 

3月31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公布“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最终评审结果,安徽凤阳明中都遗址入选。明中都是朱明王朝首个按京师规制营建的都城,对南京故宫、北京故宫的建造规划有着很大的影响。明中都前朝区宫殿的形态因史料记载不详而一直成谜,2015年至2021年的考古发掘廓清了明中都前朝主殿及附属建筑的布局,极大地推进了明中都的认识和研究。

发号台

明中都示意图(王剑英《明中都研究》)

1.为何选址凤阳?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称帝。同年明军北伐,攻克元大都。接着便是讨论建都的问题。

对都城地址,朱元璋有几个想法:

一是南京,金陵王气之说由来已久,朱元璋在此经营已久,还曾建造吴王宫。但选址南京,在军事战略上并不利,这里距离北方前线太远。另外,朱元璋也考虑到,六朝多是短命小朝廷,也不吉利。

二是汴梁。洪武元年,朱元璋曾亲往汴梁考察,改汴梁路为开封府,他觉得开封地处中原,且有前朝在此定都,“四方朝贡”等方面都极便利。但在军事上,这里又无险可守,为四战之地。所以,他决定实行两京制。应天为南京,开封为北京。

三是元大都(今北京)。就在他颁发诏令实行两京制的第二天,元大都被攻克。朱元璋再次到开封,但看这里因战乱而民生凋敝,且想到定都此处,“水陆转运艰辛”,物资大多得从外地调入,诸多不便。在和群臣商议后,提出在临濠(凤阳)建都的建议。

1369年,天下初定,定都之事再被提上日程,群臣意见不一,前人定都的地方几乎都被提到了,朱元璋认为大臣们提到的这些地方都有几分道理,但是,“长安、洛阳、汴京,实周、秦、汉、魏、唐、宋所建国,但平定之初,民未甦息,朕若建都于彼,供给力役,悉资江南,重劳其民;若就北平,要之宫室不能无更作,亦未易也。”

最后,朱元璋决定以南京为都城,同时接受跟他同生共死的淮西勋臣的建议,在临濠营建中都,说:“今建业,长江天险,龙蟠虎踞,江南形势之地,真足以立国。临濠则前江后淮,以险可恃,以水可漕,朕欲以为中都,何如?”这样,中都的事就定下来了。

发号台

金水桥发掘现场

2.中都宫城如何设计?

:对都城如何设计,朱元璋很早就关注了。中国的都城建造史早在距今五千多年的良渚文化时期就开始了。明代以前,有着大量的都城样本可供参考。

1368年,朱元璋到北宋都城汴梁时,便对汴梁做了详细的实地考察,第二年,他又对元大都进行了仔细研究。

最终,明中都以《周礼·考工记》中的都城规制为准则,以汴梁、元大都为参考,确定了基本布局。按《考工记》的规制,都城应该是正方形。朱元璋也定中都城“周围四十五里”的规制。宫城选址在临濠西南约二十里的凤凰山南,但若按原计划营建,都城东边的独山和西南的凤凰嘴山都在城外,一旦发生战争,敌人可居高临下,很容易就攻下都城。所以,中都的设计又按实际情况对此做了修改,将独山和凤凰嘴山都包在城内。

3.中都如何建造?

:为了营建中都,朱元璋下令成立行工部,负责建造工作,已经退休的丞相李善长和汤和、吴良及工部尚书薛祥等前往督工。

为了营建中都宫城,朱元璋下令全国都要把“名材”采集并运送至凤阳,以助营建。有的木材十分巨大,运送时要装在特制的三十二轮大车上二百人才能拉得动。由于木材过重,还要在木轮外兜一个铁圈。就这样还走不到一里地,铁圈就散了。因此一辆拉大木的车,除了拉车的两百人外,还要有两百人肩抗铁圈跟随,负责换圈修车。

关于城砖,有22府69州县(包括今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五省)负责烧制。

发号台

午门全景

4.为何罢建中都?

:洪武八年(1375)四月十五日,朱元璋亲至凤阳,检阅即将完工的中都宫城。但在奉天门,“帝坐殿中,若有人操兵斗殿脊者”,这就是让朱元璋震惊的“厌镇”事件。因为为了营建中都,从各地征调大批人力,引起这些人的不满,于是便使用巫术中的“厌镇”之法与皇权对抗。

朱元璋对此也有反省,认为百废待兴之际,却大兴土木,役使劳工,的确不该,回南京后,便下令罢建中都,定都南京。在修建南京宫城时,朱元璋吸取教训,要求尽量简朴。改建后的南京和此后朱棣营建的北京,布局上和明中都便有了许多相似之处。

1378年,朱元璋下诏改南京为京师,同时罢除北京,仍称开封府。调至凤阳的各种建筑材料,后来被用来修建了皇陵、十王四妃墓和大龙兴寺。

发号台

中都西华门

5.为何能入选2021年考古十大发现

:明中都城占地面积约为50平方千米,分为内、中、外三道城,总面积比北京故宫还大。罢建时已初具都城规模,三重城垣、宫殿、坛庙、中央官署、军事设施,与完整的路网、水系及建城时的窑址、石料厂等共同构成了庞大的明中都遗址群。

关于明中都城宫殿,史书记载极为简略,仅有“临濠宫殿”“凤阳宫殿”等只言片语,宫殿名称、建筑布局和结构均未明确。

此次发掘前朝宫殿遗址和涂山门遗址,较为完整地揭露出涂山门的城台、马道及其旁侧城墙的地上、地下结构,首次揭露出前朝宫殿的真实面貌。

目前已发掘探明前朝区宫殿总体呈“工”字形,后殿西侧接有连廊和附属建筑,该部分建筑组合与史料、历史地图中的明代故宫谨身殿西侧建筑组合非常相似。

此外,前殿中部偏后处发现一座黄土中心台,土质纯黄,所处位置正是金銮殿中放置龙椅之处,也是整个明中都宫城的几何中心,且其建造早于宫殿与城墙,或许为风水学说中“点龙穴”的手法体现,是筑城选址理念研究的重要材料。

明中都是在原野上兴建起来的,并非由旧城改建,所以地层不乱;明中都地面建筑虽已遭严重破坏,但地基尚存;罢建中都以后,未曾改建,所以明中都遗址是一座完整的都城遗址。遗址的发掘也印证了明中都在中国古代都城史中上承宋元、下启明清的历史作用。

臧磊 据央广网、中新社、《明中都遗址的历史沿革与保护利用》(徐凡)等整理

校对 徐珩

来源:紫牛新闻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