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西陵风水有多玄妙

最后更新 :2023.10.16 04:34

 

一位特立独行的皇帝,一次“另起炉灶”的选择,开启了一处山水天人的完美组合。地处河北易县的清西陵,作为中国古代帝陵的关门之作,诞生得不可思议,打造得充满奥妙。

发号台

“万年龙虎抱,每夜鬼神朝”。这气势十足的诗句,意指皇家陵寑不但能得到大自然完美的卫护,连神灵也每日相伴左右。出北京城西南120公里的河北易县清西陵,即是被如此盛赞着的地方。

水有源,树有根。讨论清朝的皇陵风水,不能不从它的“祖陵”说起。

清王朝自清太祖努尔哈赤开基而始,他的远祖孟特穆被追封为“肇祖原皇帝”,曾祖福满、祖父觉昌安和父亲塔克世等也各自享有封号,四人合称“肇、兴、景、显四祖”。祖先们的葬地——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清永陵,自然升格为大清皇室的祖陵。

在民间俗信里,后代光宗耀祖,那是因为祖坟“冒了青烟”——现出一种吉祥的、略带青色的气体,乃大吉之兆。清帝们对风水的尊崇,很可能也是受到祖陵传说的鼓舞。

乾隆十九年(1754年),皇帝东赴永陵祭祖,特意为福满宝顶的一棵树写了篇文章,名为《神树赋》。此赋一出,民间口头流传的神迹故事,被变相写入了历史。

传说,明朝末年,努尔哈赤的曾祖福满在长白山被其他部落打败,努尔哈赤的祖父便背着父亲的骨灰匣,重新为自己的部落寻找落脚之地。一天,夜宿苏子河畔时,将骨灰匣放在一棵树的分杈上,次日早晨,匣子却被树身包裹,无法取出。风水师告诉他:“这儿是块风水宝地,前有呼兰哈达(烟囱山)相照,后有龙岗山相依,龙岗山有12个山包,你家也会出12代皇帝。”

努尔哈赤的祖父便以树为宝顶,葬好了骨灰匣,并在离此不远的赫图阿拉住了下来。后来,又在这里为肇祖建起了衣冠冢。

数十年后,努尔哈赤的祖、父二人在一次叛乱中被明朝误杀,也被葬于神树旁。努尔哈赤则以祖、父被害为由,起兵犯明,是一代新王朝开启的起点,而大清也果真出了12代真龙天子。

《神树赋》描绘永陵神树是瑞榆一株,赞美它枝繁叶茂,可保万世绵延。大清国上上下下对一棵大榆树顶礼膜拜,并将它附会在“龙脉”之说上,可见他们对于“风水”有所追求,但又与正宗的汉文化“风水学”颇有出入。还有一例。

永陵初建时,并不怎么安稳,清朝初年,曾发生了两次迁陵风波。天命六年(1621年),努尔哈赤大败明军于萨尔浒山下之后的两年,决定将都城迁往辽阳,是为“东京”。三年后,新都落成,努尔哈赤又将祖、父二人及众多族亲的祖坟,从永陵迁至东京,称东京陵。

清朝的历代皇帝都非常重视祭祀祖先,迁陵首先考虑的或许是恭谒的方便,而没有过多从风水来考虑。所以,仅仅过了三十多年后,在顺治年间,议政大臣鳌拜两次上奏,称东京陵风水远不及永陵风水,请将景祖、显祖的宝宫迁回永陵。

生性节俭的顺治皇帝在鳌拜第二次上奏时,立刻批准迁陵。顺治还二祖遗骸于永陵,形成了“关外三陵”的格局:除了祖陵永陵以外,努尔哈赤归葬的福陵,皇太极归葬的昭陵,都在定都盛京(今沈阳)时营造。

发号台

1722年,清朝第五帝——雍正皇帝主政,他出生在紫禁城中,幼年勤读,稍长便随康熙帝四处巡幸,颇有见识。他还很有政治手段,例如在紫禁城中设立军机处,排除王公贵族,乾纲独断,从而真正地集权力于一身。但这样一位果决的帝王,也有犹豫不决的时候,就是为了自己的“万年吉壤”“阴阳宝穴”。

雍正曾命钦天监监正明图面奉谕旨,会同兵部侍郎傅鼐、总兵官许国桂,带领相关人员前往遵化州等处相度吉地。一个多月后,明图等一行从遵化州回京向雍正帝复奏相度吉地之事。当时相度的陵址是“九凤朝阳”山,与顺治帝孝陵、康熙帝景陵相距颇近。据说那里“龙身长远,地势雄伟,能增万年寿数,能衍广运无穷”。但后来到了要择卜吉日、设立红桩、准备交付工部开工的阶段,却突然被叫停。

众所周知,雍正最后葬在了距清东陵近300多公里的易县清西陵内,没有追随康熙帝陵而葬,打破了“子随父葬”的祖制,一度引发了今人的种种猜疑。一种说法说他“改诏篡位”“谋父逼母”,所以心怀不轨,不敢近依父母;另一种说法说他“好大喜功”,另辟陵区以突出自己……然而,众多的史料记载,还是将我们引向追求“风水”这个理由,这个理由简单而又复杂。

帝王陵寝有“三年选址,十年定穴”之说。清史专家指出,虽然九凤朝阳山的陵址选定了,却很可能在“定穴”的问题上,出现了变数。

雍正四年(1726年)正月初七日,许国柱、李楠、明图等奉旨再往遵化州看九凤朝阳吉地。这一次,他们用罗盘“逐节对星”,看得比上一次更为仔细。这次得出的结论,比一次又进了一步:脉不错,从大势上看是吉壤。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的问题是,护卫陵寝的侧面山峰“龙砂”低伏,正对的“案山”树木驳杂,不够清明。

接下来,更严重的问题出现了。参加相度的官员发现:许国柱在为该陵定向时,认为要与龙脉浑然一体,因此,不能采用完全正向的修建方式,要稍稍偏转。但相度官用罗盘定向后,惊诧地发现,在这个方向上,所有的建筑就都要冲向水口,那是根本无法建造的,即所谓的“堂局全无”。

这很可能给了雍正不小的打击。雍正是一个于人于己都相当苛刻、力求完美的人,对于自己的长眠之所,他又怎会马虎?于是,他动起了重新相度吉地的念头,并把选择范围扩大到直隶(约指今河北)一带。

据史料《雍正朝起居注册》以及《清世宗实录》记载,雍正对候选地——今易县境内泰宁山天平峪(太平峪)很满意。一座新的大清帝陵,就此脱颖而出。

发号台

雍正新陵址的名字,也许没有“九凤朝阳”山那么抢眼,太平峪、永宁山(原名泰宁山)低调而平和。太平安宁不正是雍正所求吗?无论如何,此陵做到了。

大清国的“关外三陵”以及清东陵里的顺治孝陵,都没有盗墓贼去搅扰,这是因为实行了满族“火葬”的风俗,陵寝中也未陪葬各种宝物。

而康熙年间,采取了“一概不许火化,倘有犯者,按律治罪”的国策,推进与汉民族习俗的融合,自此,各代清帝(除宣统外),均入土为安,且陪葬品甚为丰厚。唯其如此,“东陵大盗”才肆无忌惮,几乎扫荡了陵区内的所有财富,当然也让墓主们难以安宁,这其中就包括威风八面的康、乾二帝。清西陵却不同,4座帝陵、3座后陵中,只有光绪崇陵的地宫被盗贼光顾。

龙脉是选择风水宝地的首要原则。按照风水学的说法,中国有“北、中、南”三条大的龙脉,其中,北干龙的祖山——昆仑山,可与上天的元气相通,是最强盛的龙脉。清西陵的龙脉,就是发源于昆仑山的北干龙,与昆仑山一脉相连。尤其在靠近西陵的这端,既有高耸入云的龙楼,也有方圆平整的宝殿,众山左右环侍拱卫,缠绕众多,就像众多门徒群聚,听佛祖讲经,俯首而听,使祖山呈现出尊费非凡之态。泰陵就稳坐在这样的靠山怀抱内。

假如从泰陵宝顶前的明楼向南眺望,会发现永宁山东西南三面,还有着众多的砂山(小山)环护。中国人喜欢这样如封似闭的围合结构,因为围合起来便可以“藏风纳气”,而“阴阳二气”又是天地万物的源头,气在天,化为日月星辰;气在地,形成山川河流、飞禽走兽、奇花异草。好的风水就是求“气”。

西陵的山,态势完美,从现代科学来讲,这样的地形能阻挡西北的风沙寒流,又能充分地迎纳东南而来的阳光和雨水,是很理想的空间。但这还不够。风水还需要考察“水”,西陵的水可以用“重重汇聚、婉转有情”来形容。在这个水的家族中,主干之水为永定河和滹沱河,干水宛如护墙一般。

水的形状也很重要,风水中特别讲究水要“屈曲环抱”,最忌“直去无收”。清西陵的诸多水流,左右环抱,均符合环抱有情的要求。皇陵最重要的是地宫的所在——穴位,风水上讲,叫“结穴”。泰陵结穴的所在当然也是极好的,为“生气充盈之吉穴”。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