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含光门 | “国有社稷坛,家有五色土”社稷坛究竟是用来做什么的?

最后更新 :2023.10.16 03:54

 

国有社稷坛,家有五色土。

人类自古就把天地看作生灵万物的主宰。历代帝王为此总要在天坛祭天,在社稷坛祭地(社神指土地、稷神指五谷)。社稷坛高筑地面,坛内用五种颜色的土壤填满:东面是青土、南面是红土、西面是白土、北面是黑土,中心是黄土。

社稷坛

“社稷”一词指代国家。社,是社神,主管土地;稷,是稷神,主管五谷。由于农业对国家的重要性,历代帝王都非常重视祭祀社稷。

社稷坛亦称大社、太社,为古代帝王祭祀土神与谷神的坛所。

发号台

北京中山公园社稷坛

每到春社之日(春分前后),皇帝率领文武百官,捧着盛有五色土的祭盘登坛跪拜,祈求土地神和谷神保佑农事顺利,五谷丰登。每当诸侯受封的典礼,皇帝还要按封地的方位,赐予一种色土,表示授给统治一方的权力。社稷坛上,东西南北中五色一体,象征国家领土的完整统一。所以,“社稷”二字,自古就是国家的同义词。

隋唐长安社稷坛

今含光门内之西,原为隋唐长安社稷坛之处。

发号台

《白虎通·社稷》:“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遍敬也;五谷众多,不可一一祭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尊;稷,五谷之长,故立稷而祭之也。”历代王朝必立社稷坛,因以社稷为王朝政权的标志和代称。

《周礼》王城采用“左祖右社”之制,隋时,宇文氏在营建大兴城时虽然改变了汉、魏的城市规划惯例(如改变了三代以来“面朝背市”的都城布局),却保留了“左祖右社”的传统建筑制度,在安上门内道之东置太庙,在含光门之西建社稷坛。太庙祭祖,社稷坛祭祀土地五谷之神,均代表了我国古代重要的“礼制”管理哲学。故以含光门为代表的唐皇城城门,在某种意义上也成为了一道“礼仪之门”,既通过紧邻的鸿胪寺展示着其接待礼仪,也在一侧的社稷坛中,体现着其祭祀礼仪。

发号台

唐社坛在东,稷坛在西,两坛相距五丈,约合16.5米。两坛皆方五丈,高五尺(约合1.65米),四面各有五级台阶。社坛四面,设有方色。东为青色、南为赤色、西为白色、北为黑色,台的中央数尺之间覆盖黄土。稷坛不饰方色,坛甃以细砖,上实以净土,以示谷稷万物由此生长。两坛东西并列,皆北向,坛南皆树松。二坛同一壝(围墙),坛壝方广三十丈(约合99米),墙高五尺,甃砖。周垣四面各一门,四门饰色随其方色。在北面坛壝之外,建有祭祀时焚材的燎坛。燎坛之北,建有祭祀社神、谷神的享殿社宫。

唐初以社稷为中祀,每仲春(二月)、仲秋(八月)之戊(五)日,祭太社、太稷。天宝三载(744年)二月十四日,升社稷为大祀,差三品以上官为之致祭。祭太社以句龙(句龙,相传为共工之子,后代祀为后土之神)配,祭太稷以后稷(后稷,周族先祖,为舜农官)配。

隋唐社稷坛旧址约在今西安西南隅火药局巷附近。

“社稷”与守土之责

《左传》有一则故事:春秋时代,晋国王子重耳率领贵族逃亡。他们日夜兼程,疲惫不堪,饥饿至极。在茫茫原野上搜寻着食物,看见有个农夫在田间锄草,重耳就来求他给点吃的充饥。可是农夫打量着这群四体不勤的贵人,却挖取一块泥土递给了王子,说“给你们的只有这个。”重耳被激怒了,挥起马鞭就要抽打农夫。有个大臣连忙阻拦,说是神圣啊,这意味着上天赐给我们土地,正是个好兆头。重耳顿悟,郑重地从农夫手中接过土块放置车上,继续策马前进。

历代帝王看重国土,并将国土当作皇家的私产,“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常言道“民以食为天”,王子也耐受不了饥饿,感悟土地就是赖以生存的基础。历代帝王用五色土构筑神坛,岁岁祭祀,意义不言而喻。

如今,社稷坛不再神秘,作为古文化的遗存,它是历史的见证。然而珍惜国土,却是永恒的主题。土地连着社稷安危,土地关乎国家兴衰,我们必须珍惜每寸国土,为中华民族守住繁衍生息的家园。

发号台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