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建安后茶窑徐家的兴旺史

最后更新 :2023.10.13 05:40

 

在五台徐氏根之所在地的五台县大建安村北部,有一处风水宝地名曰“后茶窑”。后茶窑乃建安徐氏族人主要聚居地之一,居住着有大股、三股、九股的族人,其中以大股最多。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民国时期的一门三俊杰:徐一清、徐一鉴、徐士瑚。

发号台

五台徐氏族人自从始祖徐才甫在明朝洪武年间来到五台大建安村定居后,便开始以耕读传家、厚德处事,渐瓜瓞绵绵。从五世开始便有人进入县学,而大股一支从七世开始到九世、十世便相继考中过进士,但最大的官也不过是个州县的训导。

发号台

康熙末年,徐氏大股十二世祖徐返初自大建安村南移居到村北头的后茶窑,根据祖训,他从此也开始了他的耕读传家。但至到乾隆三十七年十七世徐芳都出生期间,虽也出过不少秀才、举人、进士,可整个家世还是以耕种为主,读书为辅。徐芳都虽也是进士出身,却也只不过是个教谕小官。他生有一女二子。长子知止,知书识理,但无功名。次子知仁,秀才出身。道光二十二年,徐芳都逝世时,便把家里200余亩水旱地分别分给两子,各得百余亩。

次子知仁有五女一子,三世单传,儿子学诗,字可亭。其先娶陈氏,后娶康氏,即五级村康佩衍康秃子的姐姐。有一女名该龄,一子名一善,清监生。该龄后来嫁给河边阎锡祚(字隆祥),就是当年山西土皇帝阎锡山与夫人徐竹青的媒人。直到一善时,家里田地已增至300余亩。在后茶窑,除有宅院数处外,还有土墙圈起的打场地三处。而长子知止与其六子学恭、学宽、学信、学敏、学惠、学书辛苦耕种多年,至分家时,六家不过各分得30余亩地。

发号台

弟兄六人都出生于道光前期,幼年时都念过几年私塾,但没有功名,终身务农并兼营碳店。其中学书排行老六,字经楼,生卒年月不详,生有三子:一敬、一心、一理。一敬即为阎锡山的岳丈。

学惠,字养民,号慕侨,排行老五,乡饮介宾,生于道光十五年六月二十三日巳时,卒于民国九年七月十四日寅时,寿八十六岁。娶妻薄姓,定襄芳兰镇人,生有一女三子,女儿名字不详,嫁于芳兰镇刘敬善,因中年不幸双目失明,常年住在娘家。三子为:一经、一清、一鉴。学惠自幼聪颖过人,欲多读书,求取功名。不幸,兄长们持家,目光短浅,不愿资助,遂引为终身憾事。于是边耕种边自学,在其堂兄弟学诗的帮助下,读完《四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等古典小说;并勤练大小楷,取得相当的成绩。婚后,下定决心,省吃俭用,亲教幼小的三个儿子努力读书识字,期有所成就。后来因长子一经脑瓜愚笨留在家务农管家,让次子一清、三子一鉴进私塾,让他们多读书,以求取功名。还常对他俩讲:“要勤奋好学,多读书,增才干,才能出人头地。人要有志气,要靠自己,不要靠别人,靠别人都是假的。”后来这些话也成为教育后辈的常用语。徐一清与徐一鉴一生在事业上能有所建树,不仅依靠祖父的辛勤耕种与生活的谆谆教导,而且还大大依靠了三个新出现的条件:

第一,在同治年间,西建安村民王芝珍在现在的建安学校位置后面的泉子山的西头北面耕地时,发现有个石缝里往外渗水,扒开乱石往里挖,挖出一个水源旺盛的泉眼,便顺着水流修了便渠,开始浇自己家的二亩地以及周围的地。后来因家境贫寒,便将泉与地同卖。当时大建安村长大股十七世徐元方很重视这股泉水,于是,组织本村几人重新修建水道,引水至200余步外的地面较低田地间汇成塘,灌溉着3000余亩田地。这便是人们所俗称的“洋沟”。此泉水特别清彻、甘甜,水是恒温,宽约三米,深约八十厘米,长约三十米,村中父老将石条架在上面,每逢风和日丽时,村中妇女都来洗衣裳,当时所闻万户捣衣之声,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发号台

第二,在离洋沟泉眼200步的小山西面竟然在离地面两丈深的地方又开出一个相当旺盛的泉眼,于是筑成两个大水井,两井相距丈五,水底相通。后来徐一敬组织在北井安装四个辘轳,用人工取水;南井安装水车,用骡马拉水车汲水。两井灌溉着贴近的20余亩地,辟为菜园、果园,这里也就是后世所俗称的“梨园”,即现在建安学校所在地。虽称梨园,也只是开始在1921年初建园时的称谓,后来却没有梨树了,改种杏树、核桃树等。远处的田地则播种小麦、大麦、玉米、土豆、萝卜等农作物。上述两处水源,使全村自滹沱河南岸至水源处数千余亩田地的产量翻了两番,全村人民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而由于此地流出的水浇灌着万亩稻田,每到盛夏,荷花绽放,塘中蛙鸣,悦耳动听,形成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象,吸引附近乡亲都前来观赏。同时由于流出的泉水温度较高,所以在开冻的时候,滹沱河南岸先溶化,成为五台县八小景之一“建安冰消南岸”的景观,同时也被誉为“五台江南”的称号。

发号台
发号台

第三,收入增加之后,学惠等六位兄弟们便合伙在村南的南山底大街上开了一座炭店,取名六合店,店务由他们共同主持,几个子侄们当小伙计。农闲时,附近神西、刘家庄、甲子湾、南湾、檀村、张家庄等十余村的农民驱赶毛驴从村东40里远的窑头,驮炭到建安炭店出售,得到现金,贴补家用。忻州、定襄、蒋村等地的人都来大建安购买,并且碳店还兼营住宿及其它物资交流。除炭店外,南山底还有粮酒店,杂货铺、木材铺、烧饼铺、染房总共约有三四十家。另有不少出售水果、麻糖、柿饼、皮件、麻绳、烟叶等物的摊贩,形成了一条东西长达里许的热闹街市。当时南山底的炭店开的最多,有20多家。而属于后茶窑徐氏的碳店有徐学惠等合股的六合店、徐士珏与人合股的庆和店、徐士珏个股的西园店、徐一心个股的永成店、徐一鉴个股的德聚店、徐士琛与人合股的广诚店等。在众多碳店中优以六合店为最,他们薄利多销,接待周到,闻名于忻、定二县。到了清光绪后期,六合店业务由一敬、一德、一经与一理主持,另有士字辈兄弟七八人当小伙计。到了宣统年间,是由士瑨、士璠、士玑三位堂兄弟管理日常店务,四位伯叔仅偶尔去照顾一下。

除六合店外,他们还与人合开一座兼制烧酒的粮店,取名广胜昌,店掌柜为善于经营粮店的杜广银。他原是滹沱河北岸三里许的五级村人,当了掌柜后,全家迁居建安村,其有两子杜春杰、杜春仁(字心源,前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五台县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除此店外,在河对岸商业比较发达的东冶镇西街,有一家名叫同义荣的大布店,其后柜就是六合店。这三家店每年给徐家六房增添了不少现金收入。总之经过30余年的辛勤劳动与苦心经营,老徐家的家业逐渐兴旺起来,尤其是老四学敏、老五学惠、老六学书三家的家业特别兴旺,于是增购田地,修建新房,雇有佃户,最终成为兼营炭店的小地主。

徐家家业兴旺之后,学惠等弟兄几人便根据祖训,每年冬季总要放粮救济贫民。又出资在村东20余里的甲子湾修渠引河水灌概农田,农民曾赠送写有“德遍群黎”四字牌匾表示谢意。他们还在滹沱河北岸连接河滩地带出资修筑了一条铺有坚厚石板的道路一里许,雨季时,大大便利了车马行人。

文/徐小龙,字新伟,五台徐氏三股二十一世。

本文图片来源徐鹏图,徐雅丽提供,五台徐氏三股二十一世。

转载请注明。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