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乡古鹤村:古道循行鹤声高迥,八百年郑氏宗族,在这里繁衍生息

最后更新 :2023.10.07 02:02

 

中山市三乡镇古鹤村,是一座近八百年历史的文化古村,相传古时候,许多鸟雀在古鹤村的山林中栖息,众多鸟类中,又以“白鹤”居多,故此得名“古鹤”

发号台

古鹤村自开村至今,历史悠久,甚至可以追溯至千年以前。步入古鹤村,村中纵横交错的“石板街”“旧祠堂”“古闸门”“旗杆“风水林”“老榕树”等景致纷至沓来,这里确实是一个“寻古探幽”的绝佳去处。

发号台

古鹤“石板街”横贯东西,该石板路始建于清代,民国十一年,即1922年重修。整条路用花岗石条铺成,长约1200米,宽约2.5米,石板路两旁均保存有明、清两代古旧民居,是目前中山市较完整的石板路。在村口石板路旁竖有四块高1.7米、宽60厘米的花岗石筑路碑记。

发号台

古鹤村闸门,始建于清初,清代同治十二年,即1873年重修。村头村尾各一座,均为歇山顶,高约5米。村头闸门两侧围墙尚存,长约26米,厚约80厘米,花岗石砌成。两个闸门之间,为横贯古鹤村东西的“石板路”

发号台

《古鹤村志》记载:早在汉代时期,就已经有人居住在此,距今有一千几百多年的历史。而古鹤村形成村落,则是在宋末元初之时。当时,欧、罗、霍、刘、郑、陈、许、冯等32个姓氏族人,陆续定居在古鹤村,也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因村内常有吉祥鸟白鹤栖息,且村落地形上又像鹤,所以得名“古鹤村”。

发号台

其中,欧姓是古鹤村的“首位居民”,但在清皇朝颁布海禁令时被迫迁走。据《香山县乡土志 · 地理卷》记载:“鹤井,在古鹤后山。其源有巨石,阔可亩余。相传,有神仙游戏于此,遇樵者化鹤飞去,至今石面遗迹宛然。其地后多白鹤,因以名村。”古鹤村曾隶属“香山县长安乡恭常都”,现在成为了中山最古老的村落之一。

发号台

古鹤村众多族姓中,以郑氏最为有名。中山有一民谚称:“中山刘黄郑,杀人唔使填命。”足见中山郑氏宗族,在中山的影响力。中山郑氏多为原籍为“福建莆田郑氏”

发号台

《古鹤郑氏族谱》记载:有“三乡西山郑”“义门郑”“莲塘郑”“古鹤郑”等。西山郑的始祖名行十,亦名菊叟,是莆田郑氏九世孙,于北宋庆历四年,即1044年始迁入粤,官仕“惠州路判”,后迁至三乡榕树埔,其后再迁至桥头村定居。

发号台

因其高祖葬于莆田县崇仁里黄志善澳岭西山,故别号为“西山郑氏”,所以郑菊叟入粤后称“西山郑”。其子孙分居今珠海“界涌”“南屏”以及三乡“乌石”“古鹤”“雍陌”等地,其中雍陌一支于清代再分迁至“平岚村”

发号台

莲塘郑氏始祖“芑”,是宋代状元,于南宋乾道八年,即1172年授广州郡守,由福建莆田迁居香山石岐莲塘街,其第六代孙分居到三乡“平岚”、珠海“南屏”,中山南蓢“涌口村”“西村”“大涌”,城郊之“齐东村”,以及今珠海“前山”“香山场”“下栅”,斗门的“赤坎”“东澳”“南大涌”等村。

发号台

义门郑始祖“继文”,于北宋由浙江金华、浦江等县迁至石岐长洲,后人于宋元间迁城郊之“鳌溪蓢”“濠头”,沙溪之“庞头”“钱山”等地,其中濠头一支再分迁至“神涌”

发号台

还有就是“古鹤郑”。三乡的郑氏多为“西山郑”,但古鹤村的“郑氏宗族”“西山郑”不同。另据《香山古鹤界涌郑氏房谱》记载:“始祖宾,世居莆田,宋理宗宝裕四年授广东潮阳县令,惠阳郡絬、广州路佥判。后卜居东莞县武山燕子窝濒海。度宗咸淳元年,复徙莞邑白沙。始迁祖宗佑公名述,宾公八世孙,元顺帝时以贸易来香山居界涌乡。长子豪千公,以父居让弟豪万公,别宅古鹤而析居……”

发号台

由此可见,古鹤郑始祖“郑宾”,原籍福建莆田,这可能与“西山郑”同源,但后来郑宾迁居至东莞虎门“白沙村”,繁衍为东莞有名的“白沙郑氏”“白沙郑”八世祖郑述,于元顺帝年间(1333年—1368年)迁至前山“界涌村”。后又分为两房,长房于明代洪武年迁至三乡“古鹤村”定居。

发号台

三乡古鹤村游记:

2012年8月,当我乘坐珠海市17路公交车,在华财古玩城下车后,一路小走,至古鹤市场转入村道后,便很快就来到了“古鹤村”,我突然有了一种熟悉的感觉,这不是和三乡的雍陌村布局差不多吗?前面有一个市场,转入村道后很快就到村里了。

发号台

走着走着,我发现了一座古老祠堂门口有两座旗杆夹,这就是“澜海郑公祠”了!但我要先找游览的“起点”,其实是村头的“石闸门”

发号台

在古鹤村内,纵横交错着“古鹤上街”“中街”“下街”“清泉街”“角头街”以及一条条横巷,这些街道,就像脉络一样,紧紧地维系着古鹤的村民,使之成为一个融洽和谐的村落。我一路沿着“古鹤下街”“角头街”寻觅,最终还是成功地找到了村头石闸门,我的旅程,就当是从这里开始吧。

发号台

清代同治年间,古鹤村民经常被盗匪滋扰,为了保护家园,村民们大兴土木,在村子四周垒起了一道护城墙,并沿着护城墙东、南、西、北走向各建了一道进出闸门,从而将村子构筑成如钢似铁的“城池”,保护着一方安宁。

发号台

进入和平年代之后,社会文明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护城墙无疑已经阻碍了村民与外界的交往。于是,失去防卫功能的护城墙便被拆毁,仅剩下“南面村头”“西面村尾”两道闸门,和一道砖墙构造的“北闸门”

发号台

村头石闸门俗称“青龙口”,是一座麻石结构的建筑,门额镶有“古道循行”“鹤声高迥”两块大石匾,左下方落款:“同治十一岁次”。村头石闸门连接着角头街,角头街的地面,是由一块块石板修砌而成的。

发号台

拍摄完村尾“石闸门”“乐善好施”牌坊之后,我到附近的小卖部旁边转悠,想不到,我竟然和这里的店主聊了将近一个小时!

发号台

店主讲的可能是中山市三乡镇的当地方言,我是一边仔细地听,一边还“连蒙带猜”的,才能领会有几分的意思。我们聊的内容,也都是关于古鹤的历史、郑氏宗族的源头,从谈话中,我了解到店主也是姓郑。我们又聊到了如今古鹤村的村民福利、村庄未来的规划等等。

发号台

在聊天中,我领略到了这位店主深厚的历史知识。后来与另一个年轻人聊天时,我才得知这位店主在古鹤村中,是相当于一位“长老”级的人物,他对于古鹤的历史、宗族的源头很熟悉。

发号台

据说有一年《中山故事》来此做一期介绍古鹤村的节目,就曾邀请过他出镜。与店主聊了将近一个小时之后,时间已经不早,我便告别了小店,继续行走于石板街上,领略古鹤村的“古”

发号台

一路上,残缺的祠堂、古旧的祠堂、崭新楼群、古宅、士多店、健身广场不时在身边掠过,现代与历史交融在一起、相映成趣。

发号台

之前我在游览附近不远处的三乡雍陌村时,我就已经被多座古旧的郑氏宗祠给深深吸引了。而古鹤村也曾经祠堂林立,最鼎盛的时候,古鹤村的宗祠,一共有32座之多。其中郑姓12座,陈姓5座,许姓2座,冯姓、张姓、刘姓、曾姓各1座等,这与古鹤村有众多族姓有关。

发号台

现存的古鹤祠堂中,有一座村内最大的祠堂——“澜海郑公祠”。澜海郑公祠建于清道光二十七年,即1847年,距今已有173年的历史,以崇祀古鹤郑氏始迁祖郑澜海。因年久欠修,之前出现了房屋残破、漏水、局部倒塌、墙壁被涂等。

发号台

2001年,古鹤村族兄郑友初热心乡梓公益、关心家乡建设,带头捐资3万元,对“澜海郑公祠”进行了修葺。他的举动感动了其他乡人,很多人都纷纷捐资,共襄善举。现在,“澜海郑公祠”保存良好,让人一见就觉得还很“硬朗”,石雕、木雕、壁画活灵活现、清晰可见。

发号台

匾额上“澜海郑公祠”几个金色大字苍劲有力,一副对联昭示着古鹤郑的源头:“支分莞水”“源溯莆田”。进入第二进,则是“世昌堂”,堂中央还供奉着几个神主牌。两旁,又各自悬挂着“文魁”“荣封三代”的清代遗存匾额,极具文化和考古价值。

发号台

听刚才那位店主说,每年清明节之际,他们郑姓人都会去东莞扫墓、祭祖,是一车车的人,浩浩荡荡地前往,因为东莞白沙那里,也有一座规模宏大的“郑氏大宗祠”。由此可知,郑氏后裔的那种“宗族精神”,是多么地“根深蒂固”

发号台

现在,“澜海郑公祠”同时作为古鹤村“老人活动中心”使用。一些老人在热闹地筑着“长城”,大概是想发一下财运吧。宗祠里悬挂着的大红灯笼、装点寓意“吉祥”的桔树等,把“澜海郑公祠”装饰得更加传统和喜庆。

发号台

此外,在古鹤村还能找到痕迹的祠堂还有以下几座:建于清雍正元年,即1723年的伯贤祠,可惜该宗祠已于上世纪50年代被拆除,其址现在已经是居民的新楼房了。

发号台

还有一座,是建于清代道光二十六年,即1846年的伯瑶祠,基本保持原貌,现用作古鹤村农家书屋使用。原来“伯贤祠”“澜海祠”“伯瑶祠”是相邻不远的,村民称之为“郑氏三祠堂”

发号台

还有一座建于清代光绪七年,即1881年的“日东郑公祠”,该祠堂基本保持原貌,但是由于看久失修的缘故,有一些地方,已经残缺了。显然,“日东祠”没有像“澜海祠”那样被后人很好地利用起来,只能如此这般地屹立在新式的楼群中。

发号台

《古鹤村志》记载,郑日东是清代光绪年间古鹤村的一个村民,生有两个儿子,一个从商,专门替附近一带的纨绔弟子应乡科举赶考,日积月累赚下一笔银两,为纪念父亲的养育之恩,于是兴建了这座日东祠堂。

发号台

在澜海祠正对出,竖立着两组石板,每组两块,上面有方形小孔。这就是旗杆夹,这也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看见旗杆夹。旗杆夹上的文字均为“光绪二年丙子科乡试中式第五十二名举人”

发号台

2007年,古鹤村为了保护村中文物重修石板路,并在澜海郑公祠前修建文化广场,建筑工人在文化广场的工地上挖出了十六块石板,修建文化广场时就重新立起了部分石板。

发号台

旗杆夹是清代珠三角民间的风俗,为表彰族人考取功名,村人会在祠堂前竖起旗杆夹挂旗帜,以此光宗耀祖,旗杆夹上会写上中举人姓名、名次等等。

发号台

现在竖立的四块旗杆夹,是为郑氏子弟郑文铎,于光绪二年中乡试第52名举人而建造,这里包含了郑氏的“威水史”。因为在清代的某一个时期,郑氏有4个儿子,1个考取了举人,3人在洋行当买办,当年都是显赫的人物。当年为表彰族人考取功名,村民在祠堂前立起麻石基座,竖起旗杆,悬挂举人旗帜,以此光宗耀祖。

发号台

据历史资料显示,古鹤村在清代就出了8位举人,分别是霍氏4人、刘氏2人、郑氏1人、陈氏1人,其中霍际乘是康熙时的武举,他的儿子霍文声是雍正时的武举。一左一右的旗杆夹,与“澜海祠”组成了文化味颇浓的景致。而这里还建有文化广场,安装了健身设备,是幼童嬉戏之所。

发号台

来到了古鹤下街的终点,也就是村尾“石闸门”“乐善好施”牌坊的位置。村尾石闸门接近民居,与村头石闸门一样都是麻石结构的建筑,门额镶有“步接青云”“祥迎紫气”石匾,主楼上的“圆雕”“灰塑”颇为精致。

发号台

这两道古朴的“石闸门”屹立在石板街两端,形成了独特的乡村景观。而且,两道石闸门在村民心中仍然占着重要地位,因为,“闸门”是先民们演绎一段历史的标记,为了让后人记取传承这段历史,近年村政府多次拨款,重新修护了这两道石闸门。

发号台

村尾石闸门旁边有一座“乐善好施”牌坊。牌坊建于清光绪八年,即1882年,是四柱三间三楼牌坊,用花岗石雕凿构筑,楼为歇山顶,三楼均用石雕斗拱承托,高约8米,柱下镶嵌抱鼓石。牌坊正、背面主间横匾阳刻:“乐善好施”,上款:“五品夫人吴氏之功”,下款:“光绪八年仲冬谷旦建”。坊额四周均有人物花雕刻,工艺精致,颇见匠心。

发号台

有意思的是,这座牌坊的落款是“李鸿章”,因当时光绪皇帝年少,慈禧太后又不能亲笔书写圣旨,所以一切由时任直隶总督李鸿章操办。有李鸿章手迹的这座牌坊,因此显得颇为珍贵。

发号台

立坊的原因,是在于清代光绪年间,朝廷发动全国商人、绅贾、官僚支援灾区,古鹤村人郑有庸遵从母亲之命捐款捐物,进行赈灾,因而受到朝廷封赏,特赐牌坊树碑立传。

发号台

古鹤除了村尾这座“乐善好施”牌坊外,原本还有一座“乐善好施”牌坊矗立在村头,但在当年的“破四旧”时被拆毁,牌坊的石块,也被搬去兴修水利了,这真是让人一声长叹呀!

发号台

随后我辗转步入了“清泉街”,在街口,一座简单但“功能齐全”的北帝庙,立刻映入眼帘。再步行一会儿,我就发现了那位店主提过的清泉。“清泉街”因这口清泉而得名。据店主所说,“清泉”是在民国十九年,即1930年建立,是三位村民共同出资,为古鹤村民而立。

发号台

拍摄完清泉后,我就沿着有石栏杆围着的水泥路,慢慢地上山了。沿着这条山路一直走上去,可以俯瞰整个古鹤村,风景也是十分地优美。

发号台

这座小山丘叫“青龙头山”,因为山势起伏,活像一条青龙一样而得名,也被村民称为风水林。山上长有大片“棕竹”,郁郁葱葱、竹林成荫,清风吹过,飒飒作响。野生荔枝、土沉香、显脉杜英、黄藤、白藤等植物,亦随处可见。

发号台

为保护这片“风水林”永葆青春,古鹤村民正积极在青龙头山一带,兴建高规格防火带和防火公路;为保护风水林不受外乡人破坏,村民和治安员一年四季自发护山。

发号台

绿荫环绕下,山路旁的一座古庙,宁静地散发着氤氲的淡淡清香。古鹤村是一条伴山而居的村落,村内较高的位置为“古鹤上街”、较低的为“古鹤下街”。到达青龙头山路的尽头,站在高处就可俯瞰古鹤村由高至矮、密密麻麻、或新或旧的房屋群。

发号台

历史上,古鹤村以农业为主,所以经济并不发达。据《古鹤村志》记载:古时候的古鹤村,西面靠近海湾,经过多次围垦造地,村民终于创造出今天的富庶之地。从清朝康熙年间开始,古鹤村民开始利用自然淤积的泥沙加高加固成塘坝,进行围垦,取得成功。到清朝嘉庆年间,古鹤村已有一定规模,村人沿山边居住,鹤井坑、里竹坑房屋鳞次栉比,呈现兴旺繁荣景象。

发号台

最大规模的围垦,是在清朝嘉庆年间进行,围垦的地点,在门口围前面的浅滩,分南、北两个方向筑堤,北堤以门口围至沙洲头为起点,向西伸到浅滩称为“沙洲堤”;南堤以青龙头山脚、现在的村头石闸门处为起点,向北与北堤成直角连接,称为“青龙堤”

发号台

中间虽然遇到风雨台风被迫停工,古鹤村人还是一鼓作气,全村动员,使两堤胜利合拢,这次围垦所形成的耕地后称“基上围”。围垦出来的土地当年不能种植,原因是长期在海水浸泡下的土地含盐度很高,酸性太重。

发号台

古鹤村民于是合力引来“大坑”“鹤井坑”“裡竹坑”的淡水泡浸漂涤,一年后就能种植。古鹤村人把地势较低、受大海潮水上溯影响的水稻田称为“潮田”“咸田”,地势较高、用淡水灌溉的水稻田称为“番稿田”“民田”

发号台

清道光十七年,1838年,古鹤陈氏在咸田引进了“挣稿”双造制,当年取得了丰收。所谓“挣稿”,就是早造水稻春种后,于五、六月间利用水稻禾苗的间行套种秧苗,早造水稻收成后,留下新种的秧苗继续生长,到秋天长成收获,成双造制,这一耕作模式,一直沿用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才结束。

发号台

之后,古鹤村人相继又引进了优质早造品种“新兴白”“花壳金凤”;美国种“金山占”等水稻品种,还有其他如“番薯”“金山种”“荷兰薯”等冬种作物。古鹤村人运用自己勤劳智慧不断改良耕地、改进生产方式、引进新品种,促进了农业生产。到1840年前后,已经成为“鱼米之乡”,也形成了今天所见到的规模。

发号台

改革开放后,古鹤人积极引进外资,发展工业、农业,壮大集体经济,逐步走出一条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并举之路,促进各项事业稳步发展。目前,该村建有近百亩的工业区,二百亩的蔬菜基地。蔬菜基地生产的蔬菜除满足本地需要外,还销往周边地区及澳门。现在村里发展有企业近200家,其中外资企业几十家,个体工商户300多户。每年村集体收入过千万元,村民人均分配近万元。

发号台

古鹤村在改革开放以来一边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一边发展和完善村民福利事业,这两年,村民的人均分红约7000元。村子还给老人购买了门诊医保、住院医保、农村社保等福利。村民退休后,每人的退休金和分红金将近1.7万元。在与那位店主聊天时,我也深深地感受到古鹤村的优厚福利。

发号台

古鹤石板街,位于中山三乡镇古鹤村,毗邻珠海,是中山市的主要侨乡之一,尤其“石板街”闻名。进入古鹤村,相信你也一定会和我一样,立刻就被那一条长长的石板街所吸引。青石铺砌的街道环绕古村,石板街起始于村头石闸门,沿着“角头街”“古鹤下街”“古鹤中街”“古鹤上街”“清泉街”延伸,止于村尾的“石闸门”“北闸门”。石板街七拐八弯,全长约1400米、宽约2米,以6000余块花岗石板铺砌而成,是目前中山市保存较完整、长度最高的一条石板街。

发号台

据村中老人讲述,古鹤村内的道路,最初是用“角石”铺成,并没有石板街。古鹤地处“金斗湾”,清代初期以来,古鹤村外海水带来了“淤泥堆积”现象,并且日渐加剧。从清代乾隆年间开始,村民开始了一次次“筑堤”“围垦”的努力,围垦的成功,逐渐成形并促进了“人口繁衍”“码头”“集市”等发展和繁荣。

发号台

清道光年间,村民们在村子周边筑起青龙堤,在堤上种植水松。村内的房屋相继依地势而建,分出“中街”“下街”“角头街”。下街和角头街就是在早年的堤坝基础上建成的。

据《古鹤村志》记载:最初,古鹤村内道路是用角石铺成,并没有现在的石板街。民国期间,古鹤村内道路已经凹凸不平,凡是雨天,街道更是泥泞一片、坑坑洼洼,使得村民出入极之不便。为此,1920年,村民“郑华桂”“曾兆魁”二人召集乡中耆老,共商铺设石板路,并达成了一致意见。当时预计工程款为1.9万余银元,这在当时,绝对堪称是一笔巨款。

发号台

村民们开列“捐柬”大力宣传、积极捐款,一共筹到7千余元,但预算工程款还相差甚远。彷徨之际,得到旅居日本的华侨“曾卓轩”先生慷慨解囊,一人承担了不足的全部余款,共计捐资12796元,贡献极大。石板街工程在1920年11月展开,民国十一年,即1922年全部建成。爱乡华侨曾卓轩先生可以说是“雪中送炭”“贡献极大”。村民们为纪念这桩共建的盛事,在村头石板街旁竖起“古鹤乡建筑石街之缘起”碑记。

2007年,古鹤村重修了石板街。这条石板街已被祖辈们的脚印踏出了光泽。下午柔和的阳光,使石板街泛着白光。踏着石板街,感受爱乡华侨的热心,看到沿路上出现的“古渡头遗址”“古老大屋”、蜿蜒伸展的“狭窄小巷”、郁郁葱葱枝繁叶茂的“老榕树”、或破落或还在起作用的“旧祠堂”……这一切都是悠长岁月中沉淀下来的古鹤风韵。

发号台

道光年间,村内的房屋相继依山而建,并分出了中街、下街和角头街,为了不让道路上与你泛滥,于是用石板铺成道路,这也是古鹤现存的三条石板街主要街道。石板街沿着三条街延伸,止于村尾闸门及北闸门,全长约有1400米,用6000多块花岗石板铺成。是中山地区保存最为安好的的古石板街。

古鹤村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同时也是一个著名的“侨乡”。古鹤村人早在1792年,就开始到国外谋生,分别在越南,古称安南、秘鲁、美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地,人数不少于二千人。

发号台

由古鹤村而走出的杰出名人有:冯少山,曾任上海市总商会执行委员会主席委员、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上海市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务;我国“彩票业鼻祖”刘学洵;曾任番禺县县长的陈日槐、飞虎队飞行员郑社灿。

现今关心家乡建设的古鹤乡亲还有:旅日华侨曾广仁、中国工程院院士,高电压技术专家郑健超、创办香港超群饼店的“西饼皇后”曾超群,值得一提的是,曾超群的爷爷,就是捐资修建石板街的曾卓轩。其中最有名的要数刘学洵。

发号台

刘学洵(1855—1935),中山三乡古鹤村人,1880年上京参加会试。学问超凡、头脑灵活的刘学洵一心二用,发明了一种“闱姓”游戏。“闱姓”游戏可以说是现代彩票的雏形。其规则是:将应试者每人的姓印在纸上,定价出售,由购买者填选中榜者的姓。发榜后,按猜中的多少依次获得头、二、三等彩。于是,“闱姓”这种赌博游戏便流行开来。

刘学洵专注赚钱,结果没有考取。六年后,即1886年,他才考取了丙辰科第156名进士。但是,候补的官道上,并不太如人意。于是他开始专门经营“闱姓”彩票,很快就成为广东巨富。所谓“闱姓”彩票,就是用“闱”中士子的姓氏博猜赌彩。其“发行”方式,是“官督民办”,说明在当时是完全合法的。

发号台

中日甲午战争期间,广州米商囤积居奇,刘学洵不顾米商恐吓,筹了巨款,从安徽芜湖运来大米“平粜”,安定了人心。因为有功,清廷以道员即选,赏戴花翎,二品顶戴。刘学洵也是广州最早从事“慈善事业”的人,除办理赈务,还独资在黄沙如意坊口创办医院,这一切的善举,也都得到了乡人的感戴。

刘学洵擅文擅武、有财有势、有商业头脑、有胆识、有作为。他曾和孙中山合作举义,孙中山甘愿推他为首。刘学洵晚年退隐杭州西湖,全力建造和维持自己的刘庄。刘庄即今“西湖国宾馆”,部分建筑材料,是刘学洵把祖屋拆下来运到杭州,并按照原样重新构建起来,以寄托其思乡之情。

发号台

青石巷、老榕树、旧祠堂、斑驳旧骑楼,古鹤村无疑是一个怀古的好去处。几步之遥,出了村落,便是三乡的“华财古玩城”,那里人来人往,现代商业,各色人充斥其间,谈生意,访古木家具,俨然旧日城肆,今日都市的闹热样。

古与今,传统与现代,新与旧齐齐在此上演。开放、创新、外向,这种独特的海洋性文化是古鹤村人独有的气质。而在古鹤村里,三三两两的村民穿行其间,间或有吆喝声,黄发垂髻怡然自得,颇有一幅桃花源的味道。

发号台

如今,很多古鹤村人已经远走他乡。人去楼空,楼仍健在,那些建筑有“西贡”风格的,有“欧式”风格的,均被改良成具有“岭南”风格的建筑。村民仍然将这些房子保管得很好,这些老房子,也是维系古鹤村与异国他乡的亲情纽带,村民们专门花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去查找这些房子的主人,在国外大多数的后人,对此十分感动,这些物件在就表明他们永远是古鹤村的人。

在一间与其他风格不同的老建筑前,我再一次停下了脚步,这个建筑看上去更古老,进门就是一个小小的天井,灰黑的墙壁爬满了青苔,天井里居然有人种下两株枝枝蔓蔓的植物,这植物却表明了落寞孤寂后的一线生机,因为屋子仍然活着。

发号台

寻找屋子的主人,是村民们寻找时间最长的,而且这屋子的年代,在众多年代最古远的建筑中,也是保存完好的,应该是明代时候的房子了。这屋子的主人的后裔现居加拿大,现在委托村民们代管。将这些老房子保存下来的意义,就在于无论古鹤村的人走到多远、身在何方,他们都有一个根。尽管身居异国他乡,他们也会回望故土,这就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发号台

进入村子,沿着石板街漫步,可以感受那些逝去的历史烟云留下的怀想,“咚咚”的脚步声回应着悠远的历史天空。沿街有多处“古民居”“古建筑”“遗址”“牌坊”“祠堂”等,使整个古鹤村形成了一个整体。在这里,你可以见到沧海桑田变迁的痕迹,也可以感受那些记录着这个村庄历经风雨、一路走来的艰辛历程。

发号台

在现存的祠堂中,“日东郑公祠”的文物价值最高。“日东祠”由郑有庸家族,于清代光绪七年,即1881年捐资所建,坐东南向西北,属于三间三进布局,总面积约480平方米。建筑为硬山顶,穿斗与抬梁混合木构架,梁架上驼峰、瓜柱精雕细刻,斗拱和雕龙托脚等,具有浓郁的岭南地方风格。

中座置有“叼鼠抓菩提”雕花木棚架,两旁次间有“密斯葡萄”“瓜瓞绵绵”雕花木棚架,下设石雕栏板。其墙体建构也十分特别,两侧边以及门梁均为石板构造,后进为两层楼阁式的传统建筑样式。石板与石板之间粘合紧密,上百年来,从未出现错位或沉降的现象,是中山现存“形制结构”“布局保存”最为完整的祠堂类建筑之一。

发号台

“儒林第”是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的一座古民居,御赐“荣封三代”的牌匾,显示这座民宅主人曾经的显赫身世。古宅里面,古老的建筑工艺“泥樁墙”被完整保存下来,“木雕窗花”“灰雕”甚至于“古井”,无不精雕细琢,明清时期岭南建筑的特色十分鲜明。目前古鹤村仍留存的超过百年历史的古建筑就有100多间。

古鹤村头“石闸门”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修,俗称“青龙口”,紧接“角头街”,门额镶有“古道循行”“鹤声高迥”两块石匾。村尾石闸门门额镶有“步接青云”“祥迎紫气”石匾,主楼上的“圆雕”“灰塑”,亦颇为精致。

发号台

“古渡头遗址”在古鹤村历史上经历了多次迁址,现位于中街与上街之间,已成为石板街的一部分。

位于村尾的“乐善好施”牌坊,是古鹤村的又一道风景。“乐善好施”牌坊是为表彰古鹤村郑有庸,因其遵从母命,赈灾有功而建,始建于清光绪八年,即1882年,石雕铭文有当时任“直隶总督”李鸿章的手迹,颇为珍贵。2007年,古鹤村重修石板街,在修旧如旧的原则指导下,石板街焕发出新的活力。

发号台

漫步在古鹤的石板街上,既可以见到沧海桑田变迁的痕迹,也可以见到纪录人文鼎盛的建筑古迹。沿路分布有“古渡头遗址”、“伯瑶祠”、“澜海郑公祠”、“日东祠”、“乐善好施牌坊”、“清泉”等具有典型的清代及民国时期特色的建筑,使整个古鹤古村落形成一个联系的整体。

走在幽深的青石板街巷中,思绪也仿佛回到了古鹤村郑氏的祖辈时代。古鹤村的石板街是互相联通的,每条主街又分出许多小巷,但又不是平直的棋盘格局。

发号台

幽深曲折的街巷让人不由得放慢脚步,从那些凹凸斑驳的石板上,慢慢地体味“古道”“古码头”“古墟市”的历史沧桑。

这些街巷像是古村的血脉,有了这些巷道,古村就一直有活力,一直有灵气。这路在脚下不断延伸,走到最后总能回到原点,“华侨爱乡”“乡民爱侨”的感情,也在这里珍存,恒久不变。

发号台

文字资源:《香山县志》、《三乡古鹤村志》、《古鹤侨民》、中山市地情信息库;

特别鸣谢:中山自游人,中山“驴游记”木子弓长先生;珠海界涌村郑少交先生;

作者:清风剑客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