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刘家村:刘家村的风水墈舆

最后更新 :2023.10.06 02:12

 

探秘刘家村:刘家村的风水墈舆

兰溪市西北部有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村落,这个村是汉代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的后裔,是唐末名将刘巨容的后裔,也是彭城郡开国公刘汾的后裔。这个村就是黄店镇刘家村。

刘家村落坐落坐北朝南,依山傍水,体现古人“择水而居”选址理念,负山带水,恰好起到天然挡风的屏障作用。

刘家村地势高低错落有致,前依朱家仓源溪(朱家溪),背靠后山(伏虎形),像一把庄严高大的“金交椅”,把整个村落环抱其中。后山(伏虎形)与麦山相连,宛如一条青龙奔腾跳跃而来;溪对岸一条长长的山垅叫白虎垄。村落对面的拜棋山、铁钯山、金字山耸峙,飞凤形山起伏,山峦逶迤,与旖旎的白露山相接。加上村口象征“朱雀”的鲤鱼形新塘,及樟树下的石五(谐音玄武)塘,使整个村落形成一个“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格局的典型的生态环境。

刘家自然村为主,古村街弄四通八达。村中主要道路呈人字形分布,主要有2条,一条是贯穿全村的古驿道,其长达500米。另一条是从新塘的鲤鱼型嘴巴开始向敬承堂方向,而后又与主道连通,形成一个环绕全村的古道。

刘家古道全用鹅卵石砌成,其间巷道星罗棋布,主要有巷道有8条。具有“九宫八卦”之称。“九宫”为九个厅堂,“八卦”为主要的八条道路。历代以来刘家村百姓辛勤劳作,凭借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在村内兴建了大量的厅、堂、民宅,与村中主要道路(至今保存非常完整),此时村落格局基本形成。

刘家村现存明清至民国民居、厅堂建筑50多幢,其中浙江省级文保单位“刘家四堂”最具特色。刘氏宝训堂为村上最大的厅堂,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三开间三进二天井。盛世瑞徵木门坊,建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牛腿、雀替等雕刻仙鹿、花草、人物等,工艺精致。门前有一鱼型塘,造型逼真。敬承堂为前厅后堂楼,专雕门面,前进明间五架梁带前后双步廊,后进楼明间前廊为卷棚式,规模宏伟。整个村庄建筑排列有序,纵横分明,结构别具特色,保存也较完整,为研究明清以来江南古建筑的结构和风格,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另外村水口巧妙地融合了古樟、水塘、排水沟等人文景观。刘家的非物质文化也色彩纷呈,有銮驾、猪羊会、剪纸、砖雕、绘画、墙画、寿桃馒头等。

兰溪市黄店镇刘家村民居始建于明代正统时期,距今有570余年的历史,是兰溪从甘溪到建德大洋的必经之路,为古代兰溪经刘家通往严州的官道。整个村庄的道路均用鹅卵石镶嵌而成,长1华里、宽3米余的古街,展现了刘家村古代繁华的景象。现存有明清代建筑二十余处,其中明代厅堂尚存六座,清代四座。刘氏宝训堂为村上最大的厅堂,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三开间三进二天井。盛世瑞徵木门坊,建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牛腿、雀替等雕刻仙鹿、花草、人物等,工艺精致。门前有一鱼型塘,造型逼真。敬仁堂为前厅后堂楼,专雕门面,前进明间五架染带前后双步廊,后进楼明间前廊为卷棚式,规模宏伟。整个村庄建筑排列有序,纵横分明,结构别具特色,保存也较完整,为研究明清以来江南古建筑的结构和风格,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刘家村口有五棵距今370余年的古樟树,并有鲤鱼形的新塘,里边的踏步是鲤鱼的腮,一口圆井是鲤鱼的眼睛,小溪上的石条是鲤鱼的翅膀,樟树下洗衣的地方又似鲤鱼的尾巴。整个造型如鲤鱼斗水,鲤鱼跳龙门。象征着刘家村财源不断,如跳动的鲤鱼,一浪高过一浪。蜿蜒曲折的小溪以及樟树下的吃水塘、石五(玄武)塘,还有一口麻石砌成的泉井,还有那远处古老的刘家堰,为刘家村的旱涝保收提供了物质保障,整个图景构成了刘家独特的村落风情与徽式建筑风貌。历代以来刘家村百姓辛勤劳作,凭借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在村内兴建了大量的厅、堂、民宅,与村中主要道路(至今保存非常完整),此时村落格局基本形成。

发号台
发号台
发号台
发号台
发号台
发号台
发号台
发号台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