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万征|再访石龙河自然村

最后更新 :2023.10.03 00:50

 

再访石龙河自然村

周万征

发号台
发号台
发号台
发号台

乙末农历二月初八下午,再次到石龙河自然村,到责任田里找到了李殿卿老人采访了他。因为上周到这里没对行政村及自然村人口、耕地等作进一步了解。谁知这次采访却有了更大的收获,挖到了几个“宝藏”。

一、石头旮旯里能种地

鹁鸽吴行政村有5个自然村,即鹁鸽吴、井沟、双庙、石龙河、蛤蟆泉。4个村民组,鹁鸽吴有二个村民组(一组、二组),井沟一个组(三组),双庙、石龙河、蛤蟆泉组成一个组(四组)。鹁鸽吴与井沟二个自然村的土地大都被征用,建为鲁山北部产业集聚区。双庙组这三个自然村还能人均一亩地。

石龙河自然村有特殊地质结构,除大片土层很厚的黄土地外,还有石头旮旯坡地,也很能长庄稼种树。这里的石头都是立石、石块与石块之间填满了黄土,挖一米多深也挖不到底。这次到石龙河再次寻访李殿卿老人,就是在他的村边分的石头旮旯地里找到他的。

比席片还小的黄土地极为干净,与裸露的大石头相隔着,泛着泥土的清香。旁边整块的大田在坡的高处,与嫩绿的麦苗形成了极为大的反差。这片地里种有十几棵小柿子树、小核桃树,去年就收了四五百斤柿子。与李殿卿老人一起坐在大石头上,我拿出了提前拟好的提纲询问着,把问题一一记清楚。老人又讲了石头旮旯里能种庄稼的事。土层很深,挖不到底。他多年前还在村边两块巨石之间挖一个地沟当红薯窖。有二席那么大面积没有整理完,老汉也不干了,随我一起进了村子。因他没有手机联系,我就记下了他儿子李章兴,孙子李炳杰的电话,李殿卿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女儿也早出嫁了,重孙子4岁,早应上老爷了。儿子与孙子是厨师,儿子在鹁鸽吴村边汇源大道边开了一家饭店,起名为“腾云阁酒家”,他们还经常到外边给人做桌,也有一定收入,四世同堂。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啊。

二、严嵩墓

我就要启程,李殿卿老人到了车边,下车与他打招呼,我讲若是他能看清字的话,送他一本《石龙大事月记》,他接着讲,他有白内障,视力不好,可让儿子、孙子他们看。

忽然,我想起来二十多年前,派驻到武装部煤矿工作时,赵岭方万利的姑父老张(梁洼街人,祖籍是石龙区南张庄)给我讲的一个故事,严嵩拿着金碗讨饭吃,后来死到咱这,就给他埋了。我问李殿卿老人知不知道这事,老汉兴奋地指着村边十字路口东南的靠路南头东边10米左右的地方告诉我:严嵩墓就在我的责任田里,1958年大平坟时平掉的。当时墓地规模比较大,有“严阁老之墓”碑,碑两边有狮子把门,碑前两边有两望柱,柱高有四五米,柱子上有犼。是他二哥用炸药把石椁炸开一道缝。石椁距大约4米×3米×3米,用撬撬开进去看一看,里面无他物,只找到一个金耳坠,然后又封好填埋。

严嵩虽文辞出众,但贪贿纳奸,结党营私,打击异己,严嵩父子权倾天下二十年,天下怨恨,严嵩之子严世藩狂妄至极,甚至在家中宝库内大笑说:“朝廷无我富有!”嘉靖四十四年(1565)严嵩被查没家产,严嵩之子严世藩被斩首。

皇帝念及其年事已高,虽斩其子,却留严嵩一命,并赐给金碗一个,任命其为“天下总团头”。何为团头,说白了就是花子帮头,丐帮帮主,水浒传里收敛武大郎骨骸的何九叔就是团头。虽说是花子头,但也是地方上的头号人物。大事小事,婚丧嫁娶都要打点他们。不然就要叫花子滋事。平时团头要组织手下的人干些“贱役”,如掏粪、背死尸,然而被抄后,哪里能容他安身。严嵩虽有金碗在手,但平时作恶太多。世人皆恨之,不予饭菜,言语相辱。最后落得个活活饿死下场。

石龙河右岸宛洛古道边泉上村有唐代元次山墓、宋代名将孟良墓,也许严嵩巧遇此地。也许是山乡村民的厚道,选择了这块“风水宝地”也许是村子南边卧佛寺老和尚是其同党,最终葬于这个自然村。李殿卿老人讲,这地是蛇地,是由青草岭托下来的,严嵩之墓在这里得以保存,也许还有特殊的机缘。

三、卧虎寺

我到村上采访,引起了不少村民的兴趣。有问村南听说要建机场是不是有这回事,我告诉他们,在报纸上曾看到鲁山城北建民用机场这个规划的消息,不知是啥时间建立的。有一个村民讲,早在明代还有一个卧虎寺,是明代被海瑞带兵烧了,寺院有五六十亩大,现在有一块大石头,还叫卧虎石。

李殿卿老人也讲,卧虎寺位于石龙河自然村西南蛤蟆泉自然村东南二里许的山间二块平地上,卧虎寺的寺产很大,据见到的寺碑记载,东南管到鲁山马楼的茂林寺,东到辛集,北到段店上、下寺,东北到梁洼街。卧虎寺被烧前,寺里有一个老和尚会法术,且荒淫无道,谁家新媳妇大姑娘只要他看上,一念咒语,那新媳妇大姑娘就会主动到寺院,供其玩弄奸淫,如果玩腻了还丢给寺院的老虎让老虎吃了。该和尚还养了一只大老虎,到外边游玩办事常骑虎前往,进鲁山城把老虎拴到城北宋庄村。寺院边曾有一石碑,上书“卧龙养虎之地”。传说该寺明代被海瑞带兵烧了,寺中作恶的老和尚没死,官军烧寺时,他坐在大殿上乘烟雾升天跑了。卧虎寺被焚烧后,这里的人们还称该寺为火过寺。据说2000年时,这块石碑被蛤蟆泉王建国收存,现不知去向。

寺东北有个洞,传说里面平深四五十米,下面是水牢,用以囚禁违犯寺规或者与寺上有纠纷的人,再不服管教的,就让寺院里养的老虎吃了。由于近百年的水土石块淤积,洞口现已填实。蛤蟆泉王忠等推测,在海瑞带兵烧毁寺院前,往洞中可能藏有寺中的财宝,十来年前,他曾去试掘,只在洞口挖了一阵,到现在还有碎石头散在洞口周边。回家后当晚,王忠得急病差点要了命。李殿卿讲,他父亲在二十多岁时,与人点一把扫帚去探过洞,到洞底后,向西平行三四丈火熄,不敢前进,面积大而深,估计洞里面平深四五十米。村民认为水牢洞阴气太重,故无人再去挖,散乱的土石块还放在洞口。

距水牢洞西南50米处有一处鹰状巨石,传说鹰腹部有金鹰蛋,被南蛮子盗走。那人害怕鹰飞走,在鹰嘴前的大石上凿了一个大石臼,让鹰喝水,是个镇物,于是化为石鹰。石鹰鹰身被南蛮子打了一个穿透的扩散性大洞,口径上大下小,下面最小口径有50公分。石臼是农耕社会生产生活的遗物,也许是卧虎寺僧人生活的历史见证。另据李殿卿老人讲,在卧虎寺原址的坡顶农田里还有村民发现了一个雕花纹圆形用以支撑廊柱的石墩。

卧虎寺所在的山顶东北部突出的山岩像一只卧虎,头、前爪、眼、舌头、口等形状逼真,水牢洞就是虎口所在的位置。因此该寺就称卧虎寺。

四、鹁鸽崖 鹁鸽吴

发号台
发号台
发号台
发号台

石龙河流到石龙河自然村,两岸崖壁高耸,绵延一千多米,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左岸的双庙崖壁。石龙河自然村在右岸,有一片二三十亩大小的农田,像是冲积的黄土地。

河水顺势而下500米许,再冲到一处崖壁,就是龙洞嘴所在的位置,河水由此折东,左岸也是崖壁。向东约行500米,南边右岸便是知名的鹁鸽崖壁,曾经栖息过很多鸽子,左岸村子吴姓居多,便得名鹁鸽吴。鹁鸽崖位于鹁鸽吴村西南,与村子隔河相望。

走到鹁鸽吴前的石龙河里,正赶上四位十来岁的小姑娘在用楼板搭成的便桥上玩,便邀请她们顺路带着我们一起去游鹁鸽崖,有三个孩子接受了邀请,愉快地答应了。其中一对是双胞胎姐妹,另一个姓李,她们都机灵可爱,10岁了,正读五年级。我还给她们讲,11岁你们就要读初中了,真了不起,我14岁才读初中。

鹁鸽崖高有二三十米,崖壁险峻,崖顶石壁缝中生长有古柏树,崖顶平地上还有几年前复建菩萨庙一间。我们在崖下用手机照了几张相,她们还要带我们攀崖,我说不攀了,太危险了。我们便折回走小路缓坡踏上崖顶,坡顶向南平缓延伸,是大片的山间坡地,桃花正艳,油菜花满地金黄,坡顶崖边是修一条一米左右的便道,临崖是稠密的灌木丛。在河里看鹁鸽崖是难以想象的壮观雄伟,柏树仿佛要掉下来似的,可到了崖顶,险峻即刻变为平坦山顶,反差如此之大,真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站到崖顶望北瞭望,鹁鸽吴整个自然村在北边河左岸的缓山坡上,占满了整个山坡。居民的住房有的甚至紧邻河道,大部分早年的房屋墙壁都是用石块垒成,穿行在村子的水泥路上。宛然像走到一个巨大的古城堡里面。

在鹁鸽吴还有村民传言,这里是曹刚川的出生地,他名旭生,是鹁鸽吴申家后人,小时候由其母亲带到了舞阳曹集(现属舞钢辖区),后又常住漯河市,曹刚川跟其舅父曹东赖长大,随其舅父之姓。

鹁鸽吴是中共早期党员革命烈士吴镜堂的故乡。吴镜堂192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3月创建中共鲁山小组,9月主持建立中共鲁山特别支部,1929年12月31日,牺牲后就安眠在鹁鸽吴村的后山上。我顺手在路边采了一束野油菜花,敬献到烈士塑像前,并与爱人一起行了三鞠躬礼,以示敬意。清明节快到了,一定还会有远方的客人和村小学的师生来扫墓,献花,以示缅怀。

吴镜堂烈士,是鹁鸽吴村的骄傲!也是石龙河的骄傲,我们会永远记住这位中共鲁山党组织创建者的英名!曹刚川是鹁鸽吴申家后人也成了这里美丽的故事!

五、蛤蟆泉

蛤蟆泉同石龙河一样是双庙组的一个自然村,距鹁鸽吴三四华里,在石龙河自然村西南边,相隔一条沟,村子就位于坡间的洼地,只有简易生产路相通,能过四轮拖拉机,也有较宽的土石路与南边相距五六里张店乡林王庄相通,还可以过大车。顺着李殿卿老人手指的方向,隐约可看见几棵没发芽的老树,还有几棵盛开得像是淡红色桃花的树,但是瞅不到房舍,现在150口人,只有4人常住,其他人都搬到城里住了,只因缺水。

我问蛤蟆泉不是有泉吗?老人说泉水在清末民初百十年前就开始时有时无,现在早已干了,村民人畜用水全是拉的,现在用上了镇上水厂的自来水。

蛤蟆泉里相传有一只金蛤蟆,被南蛮子盗宝盗走了,从那时起,蛤蟆泉只是一个记忆的符号。这个村子很著名,在2010年5月第三版《平顶山地图》上就显示有蛤蟆泉这个自然村。

金蛤蟆被盗走的传说还在继续流传,不知道村民们有没有深思过,泉水的干涸是不是与气候的变迁或民国时期韩梁矿区的煤窑开采力度加大,有直接原因,不得而知。

六、水簸萁

李殿卿老人还讲,石龙河里有一个奇怪现象,在半夜人脚定的时候会发出“刷——刷——”的响声,回旋在鹁鸽吴,石龙河,王庄之间,千百年来习以为常。

1953年南蛮子(也许是地质队)又到了石龙河,听村民们说后,到处查看,解释这里有一个“水簸箕”。具体位置就在鹁鸽吴西头大石头下,大小如鸡蛋。随后,六七十年间,这里的人们没有听到清脆的“刷——刷——”声,都说水簸萁让南蛮子又盗宝盗走了。

每一个地方都有优美的传说和值得当地人自豪的人文景观,五千年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充满活力。像石龙河这样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竟有那么多丰富动人的人文故事。这是石龙河流域丰富历史文化的一部分,真让人津津乐道,引以为豪。

(2015年3月30日晨)

发号台
发号台
发号台
发号台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