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埔村近代杂谈,瓦房、番薯、包菜、玉米拾趣

最后更新 :2023.10.02

 

摘要:说起故乡陆丰市湖东镇霞埔村,一段美好的童年回忆,如同电影一幕幕地在我的脑海浮现。

文 / 陈保壮 许鸿雁 摄影 / 陈永翰 陈志立【作者原创、转载须联系授权】

发号台

墓地“铜钩吊”

山清水秀林茂密,一排排瓦房以五间过座序列错落有致,笔直的巷道,高大的寨墙,寨外沿是茂密的树林,植物的品种繁多,每年春夏季盛开着各种颜色的花朵,引来成群的蝴蝶和蜜蜂,蓝天白云,小鸟在空中自由飞翔。寨墙内一株株树龄几百年的大榕树,十人合抱大小,好象哨兵一样守护着家园,它们是历史的见证人。村前广场连着月眉池,圈养着鲤鱼、鲮鱼、草鱼、鳙鱼、成群游动。一条龙须小溪,从村前西南畔的牛郎泡石山发源流经村前,向着东北方的霞埔湖,然后流经南田村、横山村、樟田村、琼林村、后林村、曲清村、定壮村、长溪村、镇区注入大海。按照上辈人传下来的说法,水流经村前,这叫做“水过案”,是风水宝地。

发号台

原霞埔湖

站在村后的地龙主峰眺望,周围方圆五六里、群山环抱、中间形成平原,每逢收获季节是金黄色的稻海。村的白虎畔是碧波万顷的霞埔湖,湖之西南方是绿草如茵的小草原,一年四季牛羊成群追逐,牧童嬉戏,好不热闹。环湖之岸水草摇曳,有赤米龟、金钱龟、草龟自由安祥走动,因为老辈人说龟是长寿之神,不可捕杀,与人相处亲密融洽。湖的中央有小岛是白鹭鸶和雁鹅的天堂。

湖水清澈见底,鱼虾清晰可见,还有田螺、田蟹、田鳝、田鸡(青蛙)、湖蚌、泥鳅、塗塞。牧童们一边放牛羊,一边玩耍,一边捕捉鱼虾,一幅世外桃园入画中。每逢旱灾,有成百架水车车水到湖周围稻田。有手摇的,也有脚踏的,灌溉着村中大部分耕地。

发号台

春耕

霞埔村历史悠久,宋元时期开始便设有私塾(即学堂),那时叫“书房”,座落在村的青龙畔,现在“书房”旧址还在。旧社会霞埔设有教育基金会,基金主要来自公田的田租,规定本村学子谁能考上中学,其学费和部分生活费由教育基金会支付。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学校设在村中央的大祠堂,那时叫“南埔小学”,是一所完全小学,六个班级,每个班级40人左右,生源除本村外,还来自周围邻村的南田、新田、龙山、三洲、横山、深田湖,碣北的上洋、前埔、蓬田、桥头等自然村。“南埔小学”教师水平高,学校读书氛围好,教学质量高,每年升中考录取率令人满意,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一批批人才。

发号台

霞铺小学

近年来,霞铺小学投入资金百万元,建设标准化学校,改善办学环境,优化现代教育。旧社会的霞埔,由于置乡早,拥有广阔肥沃的土地和长年积水的霞埔湖,发展农业和畜牧业的自然条件优越,加上地理位置靠近沿海三洲澳,方便搭船运货去香港搞贸易。

发号台

霞埔村番薯

因此霞埔村经济呈现“万租不破”的格局。旧社会霞埔村出产的大米、番薯深得碣石、湖东、南塘等地群众的喜爱,霞埔村的黄牛是陆丰县的品牌,在香港的市场很抢手。故此,旧社会获得了“金霞埔”的美名。

发号台

七圣娘娘庙

去年端午节过后不久,笔者应友人相邀,在羊城参加十多位“霞埔陈”老乡的聚会。他们自称是虾祖仔孙,其先祖是明清时期从霞埔迁移到外地定居的。他们看了笔者参与编写并负责定稿的《海陆惠陈氏族谱》,非常感兴趣,谈起了寻根问祖事宜,我即席赋诗三首,题目《故乡吟》,以表乡音、乡情。

发号台

湖东镇霞埔村地处陆丰市东南沿海,在古卫城碣石镇的东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曾是陆丰县第四区碣东乡人民政府所在地。现在是湖东镇辖下的一个村民委员会,有老乡、东乡、尾乡、新乡、西埔五个自然村。红塗堆村原属霞埔乡管辖,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归南田村委会管辖。

发号台

霞埔村新乡

“座落巳亥兼巽乾”,说的是霞埔村这个古老村庄的座向,按罗盘指向是“坐东南向西北”即巽乾兼巳亥,为了押韵写成“巳亥兼巽乾”,属子寻母腹之龙脉。

发号台

西埔村牌坊

“龙起五峰燕狮地,脉走龙蛇九九峦。”此两句诗说的是霞埔村后主峰,从南塘五峰山起龙,自东北向西南,延绵十多公里群山起伏共有九十九座山峦,然后在该村的后主峰下结穴置乡。南塘五峰山五个主峰风景秀丽,是陆丰东南部的风水宝地。传说朝奉郎(虾祖-宋代陈月奉公)第十世孙陈介仁公是明朝期间从霞埔村出祖到新田村创基第一人。

介仁公是当时远近闻名的地理先生,晚年为了给自己找个墓地:有一日便带领徒弟数人从新田村出发到南塘五峰山寻龙脉为墓地定点,师徒一行进入五峰山内,山花顿开。活龙活现在师徒面前的是三个“狮子地”、六个“燕子地”和九个“蛇地”,俗称“三狮六燕九尾蛇”。师徒兴奋至极,立即用金花红绸系在竹子倒插在结穴上,一一做上了记号。眼见日落西山,师徒打道回府。翌日,清晨,师徒便准备工具和干粮从新田村出发向五峰山挺进,计划作自己的“生基”,路过霞埔村与新田村相交界的一座小桥,因不小心,介仁公从马背摔下,脚腿骨拆断不能与徒弟一齐同往,便交代徒弟们按照昨天所定的结穴点做上简易坟头。谁料徒弟们一踏进五峰山门眺望,漫山遍野到处密密麻麻都是金花红绸,很难找到昨天做上标记“燕狮蛇”真龙脉的结穴点。徒弟们只能垂头丧气回家。

发号台

霞埔村包菜

之后,他们将到五峰山遇到情景原原本本告知介仁公。介仁公听后长叹一声,吟道:“五峰是五峰,坐南向北水朝东,金狮蛇燕真龙脉,有幸结穴为佳城,子孙代代必丰隆”。一生为他人寻龙点穴贡献了不少风水宝地,却为自己找个“生基”但不能如愿,此乃天意也。古人说得好,田缘地福呀!最后介仁公将“生基”选在南田村与后径村相交界的大山凹处的“肖厝湖”,虽不能与五峰山相匹比,但也是一块风水宝地。现在霞埔村与新田村交界处的那座小桥叫做“跌马桥”,便是历史的见证。

发号台

霞埔村玉米

“尖山狮子弄落日”指的是陈月奉公八世裔孙仁义公的墓地,属明朝墓,俗称“金狮地”,分金为坐甲向庚兼寅申,也是坐东北向西南。每逢晴天,坐在墓地正中向西远眺,一轮红日慢慢西沉,宛如雄狮弄落日。

“洞里神龟吐朝阳”指的是霞埔村西南畔的“躲(店)洞龟”名地,该墓主是陈月奉公的裔孙,此墓地“神龟”背部土堆原都是黑色的石蛋覆盖,后来被明朝名臣肖端蒙所破,变成了白色石蛋,也就成了“放白屎”龟。笔者童年时,跟着伯父经常去“躲(店)洞龟” 牧羊,站在墓前,向东遥望,一轮喷薄而出之朝阳冉冉升起,好象是神龟的口里吐出来一样,给人间带来了生机和希望。

发号台

霞埔村虾祖

“独眼龙虾腾戏水”指的霞埔村宋开基始祖朝奉郎(陈月奉公)即“虾公“之墓地,其墓地是明朝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重修的,是陈月奉夫妇合葬墓,在新田村西南边的虾地山,分金坐庚向甲兼酉卯即坐西南向东北。该墓地起龙于五峰山连绵二十多里,靠近结穴点,山势起伏宛如一条活灵活现有头有尾的龙虾。墓地右边有一块大石头出奇地像龙虾的眼睛,墓前有一个水库(虾池),长年有水,池中有水草,并游活虾流动戏水,墓的正中有两副旗杆夹,立旗杆夹的人是朝奉郎(陈月奉公)的曾孙陈府户,属明朝洪武年间进士,官拜从仕郎,山东兰陵县令(陈府户墓地为“铜钩吊”,现在南埔路右侧)。

“猛虎下山奔上洋”说的是朝奉郎(陈月奉公)嫡孙鸣岐公(霞埔村三世祖)的墓地,位于碣石镇上洋村虎地山,坐乙向庚兼酉卯。站在上洋村向虎地山仰望,宛若百兽之王,猛虎下山之势,威风四起,令人赞叹不已。

发号台

虾埔村虎地

第一首诗说的是霞埔村选点置乡阳居是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从宋末至明清、历代祖宗所葬的墓地也都是名地。诗中所说的“虾地”、“龟地”、“狮地”、“虎地”,只是霞埔村相传十八穴名地的代表作而已,还有“莲花地”、“船地”、“姜太公坐车地”、“蜈蚣吐珠地”、“乌鸦地”、“狗地”、“凤地”、“皇腹藏金地”等。在封建社会阳宅与阴居的选点是关乎子孙后代是否富贵昌盛的大事,当今社会虽然说“风水”是封建迷信,要批判,但笔者认为古人选风水宝地建都城,置乡里是通过反复科学论证的,那是经济地理和环境学、生态学的知识集锦。可见“霞埔陈”的祖宗并非平凡之辈,那是名门望族来的。

发号台

路口

第二首诗开头两句“南宋开基七百年,落担祖是朝奉郎”,根据笔者考证和《海陆惠陈氏族谱》、《海丰县陈氏族谱》以及《霞埔乡陈氏族谱》记载:上七世祖陈之邵公于北宋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岁次庚戍年;喜登庚戍进士(第一名状元),时年十七岁,官终奉议大夫。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岁次甲申年,之邵公继娶游氏,翌年(1105年)岁次乙酉年,

宋高宗建炎二年(岁次戊申年),原父公23岁以学名贯登戊申科进士(《载莆田县志》),宋徽宗政和年间(1111-1117年)接任海丰县令陈嘉邵任正堂(载《海丰县志》)。任职期间,原父公兴修水利,勤垦荒地,建孔庙,办学堂,兴学重教,传播中原农业技术和中原文化,政绩显著。任期满,为海丰人民百姓所挽留,遂落居海丰县城西郊。宋宁宗庄元元年岁次乙卯年(1195年)卒,享年九十有一,由子孙扶灵柩回福建莆田,途经海丰县龙溪都方耆陇,受强风暴雨所阻,灵柩天然埋葬于方耆陇,墓地俗称“金鼎宝滴”。日后,神主授予惠来县岐石乡陈氏大宗祠。邬氏及四子移居海丰县城西郊龙溪都,邬氏生四子:陈贤斋(雷)、陈贤蒙(蒙)、陈贤切(功)、陈贤祺(焕)。宋高宗绍兴十四年(1144年),邬氏妈病逝(邬氏妈是朝议大夫邬尚之千金,生于官宦闺阁,书香门第,明事理,为原父祖之贤内助)。卒葬于海丰县巴州乡雷峰田(今城西雷锋山南麓),其滴形为五凤朝阳。裔孙建有大宗祠,位岐石乡中心,石人山下,奉祀先祖为始祖陈原父,其裔孙分布在广东海陆揭普一带二世长子陈贤斋,三世陈提点讳谷佐,四世陈文英,五世陈正老桥柱肇基祖铁峰公,堂号敦本堂。

发号台

墓园

清隐又名月隐,世称“侯公”,原配邹氏,六十多岁无子嗣,续娶十七岁李氏妈,生二子,长子临江(太学生),次子临田(国学生),至今传了二十四代。清隐公幼读诗书,天资聪颖,无意仕途,而从商贾,为人正直,诚信为本,生财有道,年届而立,已富甲一方,清隐公乐善好施,仗义疏财,造桥修路,兴学建庙,故尊称为“侯公”,是圆山乡肇基祖,其子孙分布海丰、汕尾市城区、陆丰、惠东、香港、澳门等地共30多个村庄共28000多人。

发号台

村里

据《霞埔乡陈氏族谱》记载,朝奉郎(陈月奉公),乳名凤,生于南宋宋理宗绍定元年(1228年)岁次戊子年。朝奉郎(陈月奉公)是原父公第六世裔孙,焕公第五代裔孙(今陆丰市湖东镇霞埔村肇基祖),宋理宗嘉熙元年岁次丁酉年(1237年)随胞兄陈清隐从方耆陇迁居海丰县竹蒿岭(今海丰县城东镇汀洲乡),不久迁居圆山乡(今海丰县附城镇圆山村)。朝奉郎(陈月奉公),自幼饱读诗书,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上京赴考,荣登进士,陈月奉公,为官清廉,为民造福,与其胞兄清隐公齐名,时称“海丰陈氏双杰”,深得世人钦仰。据霞埔族谱记载:朝奉郎公入仕后(即退休后)由海丰圆山乡移居赤石洲,隔圆山五里地,又移居碣石再由碣石移居霞埔村开基。朝奉郎(陈月奉公)妣黄氏妈和林氏妈,得三子时间早,至今传了二十七代,子孙分布在陆丰、海丰、惠来、惠东、汕尾市城区、广州白云、湖南、湖北、香港、南洋等地共50多个村庄或聚居点共50000多人。

发号台

陈月奉公墓

据《霞埔陈氏族谱》记载,朝奉郎(陈月奉公)官拜翰林学士兼文渊阁检阅官,其曾孙陈府户公荣登进士官拜从仕郎,玄孙宣教公44岁荣登进士,第六世孙梅埜57岁登仕,十八世孙大泰公官拜其昌别赠例授直隶分州司马,十九世孙太泰之二子功雄、三子功标兄弟同科进庠,联科选贡并录。霞埔村从南宋末年开基,中经元、明、清三朝共有子孙七人登士功名。建国后,霞埔村也出过陈经纬军级干部,陈苏、陈前、陈尊陆等厅级干部,处级干部和科级干部层出不穷,教育界、科技界中高级职称人才不计其数。

发号台

灯笼

- END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