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村浙江泰顺 | 下桥古村,这里有世间最美的廊桥

最后更新 :2023.10.02 07:27

 

浙江温州,泰顺,下桥古村。

下桥村位于泰顺泗溪镇,得造化钟爱,青山列屏,碧水环抱。东西南北四条溪流一如千年来绵绵不绝的文脉,在下桥村交汇融合,激起一层层文化波澜。一个个宋朝学士,灿若星辰,见证泰顺科举的全盛时期;一条最美廊桥,状若长虹,再现《清明上河图》的虹桥风采;一座座明清古建筑,临水傍桥,共同绘制出“小桥流水人家”的如诗画卷……

发号台

▲下桥碇步

村落迁居史

下桥村东面有一条小溪流至溪东桥处,折而往西几十米,与南溪交汇。溪水继续前行,至北涧桥前方,与自横坑而来的北溪相遇。这三溪汇成的水势越来越大,浩浩荡荡地向西奔流,至村口西山脚下与自翁山而来的西溪汇流,泗溪之名由此而来,而下桥村正处于“四水回澜”的绝佳宝地。

发号台

▲四水回澜

这山环水绕的好地方,自然深得文人雅士的青睐。唐内阁长史林建为避五代之乱,于后唐同光三年(925)自福建建安迁徙瑞安义翔乡筱村东岙龙须岩下(今泰顺筱村)。他闲来喜欢寻幽探胜,游至泗溪,沉醉于如诗似画的风光。

发号台

▲林建像

民国癸亥年《林氏家乘》中载有一首《建公观泗溪山景诗》:“传闻此地特来寻,果是桃源洞里深。叠叠青山呈谷口,层层碧水绕村心。晓闻啼鸟闲关语,暮听鸣猿宛转吟。今古几经千百载,半空乔木望森森。”从诗中可知林建甚爱此地山水,宋建隆二年(961),他携六子林旸迁至泗溪,筑屋于北溪上段竹里(今下桥后池),是为泗溪林氏的开基之祖。

发号台

陈氏也是较早开发泗溪的家族,泗溪陈氏奉唐大理评事陈新为始祖。陈新避乱于闽,其后裔辗转迁到浙南,有一支在北宋时期迁入泗溪下桥村,在此开基建屋,繁衍生息,耕读继世。

泗溪陈氏有祭祀陈大翁的风俗,在溪东葛藤坪有一座“陈大翁宫”,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重建于嘉庆二年。陈大翁生前行善积德,传说死后显圣于江海之上,护国卫民,得朝廷敕封,享百姓香火。有关于葛藤坪“陈大翁宫”的建成还有个传说,相传陈大翁出圣后,托梦给一个木工师傅,说已将木匠工具送到泗溪葛藤坪,让他于某日某时到那里建造一座祀庙。木工师傅到达梦中所指的地方,果见锯子、刨子、墨斗等工具挂在葛藤之上。

下桥汤氏始祖汤文魁行伍出身,清康熙年间,他从乐清前来驻守泰顺泗溪平桥汎。《分疆录》记载:“平桥汎在六都四溪,有额兵守此”,额兵是以汉人为主的清朝绿营兵,当时军队应是为抗击海寇而来的。在今北涧桥千年樟树边上有一块大草坪称为“营坪基”,地名的由来或许就与汤文魁所在的军营有关系。

发号台

汤文魁由驻守变成定居,他携幼子汤廷佐落户泗溪后池(今下桥村),父子俩相依为命。汤氏虽然来得稍晚些,但经过几代人辛勤经营,家道逐渐兴旺起来。

“儒蓝宅”开启科甲蝉联的时代

清代泰顺学者林鹗在《西山怀古》中写道:“西山横锁四溪泉,四十二峰倒影连。竹里初来唐逸士,芗岩曾住宋名贤。”泗溪西山四十二峰层层叠翠,倒影于溪水之上,山水交辉。

发号台

那一座座山峰恰如下桥历史长河中的贤士,而隐居在下桥竹里的“唐逸士”林建,和居住于芗岩(今下桥后池)的“宋名贤”林韶,无疑是那两座卓然而立的翠峰。若说林建是泗溪早期开发始祖,那么林韶则是开启文风新时代的人物。

发号台

林氏迁入泗溪,起初以务农为主,而宋熙宁三年(1070)进士林露,已随父亲林聚徙居他乡。泗溪林氏传至第五世林韶,开始崇文重教。林韶,字仪甫,号芗岩居士,他爱好儒学,精通文墨,在下桥儒蓝宅(今花园)开馆,聘请四方名师来馆中任教,族中子弟不管贫富贵贱,也不管是泗溪本地的,还是外迁其他乡镇的族人,皆可来儒蓝宅就学。

发号台

一时间,林家文风蔚然兴起,人才辈出,兴起为簪缨世族。先是林韶的次子林杞于北宋崇宁丙戌年(1106))高中进士,大振家声。林杞忠直贤能,力主抗金,经朝中重臣李纲举荐,被任命为吏部郎,他多次受到朝廷封赠,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加少保。林杞初及第,时人有诗寄赠:“桂岭破芳推妙手,玉堂挥翰属他年。寄言吾族为儒者,占得林家第一仙。”林杞就如桂岭上率先绽放的花朵,他在泗溪林氏的科举史上起到“破芳”的榜样作用。

发号台

之后,泗溪林氏科第联翩,涌现出一大批进士。这当中有林待聘、林信厚父子进士,有林拱辰、林洁己兄弟进士,还有林拱辰和林应辰这对堂兄弟在宋淳熙八年(1181)同登黄由榜进士,如此兴旺的文运实属罕见!在泗溪民间流传着林氏“十八学士”的传说,虽然这十八人并非如传说中一样是同辈兄弟,但在两宋时期泗溪确有一批林姓学士位列朝班。

发号台

后来宋亡元兴,林氏有些文化精英在抗元斗争中牺牲,有的则不愿出仕蒙元,退隐山林,泗溪文风由盛转衰。有关于泗溪林氏文风的衰弱,在当地有一个“江西阴阳先生破风水”的传说,故事发生地就在儒蓝宅。

发号台

传说浙江官员在朝中深得皇上器重,某些江西官员心生嫉妒,就改学阴阳术数,想以此破坏浙江风水。一日,江西阴阳先生来到泗溪,见儒蓝宅前的大樟树参天而立,在日落时分,树上垂下来的藤蔓犹如一张巨大的太师椅。江西阴阳先生知道这是荫庇林家的风水树,就糊弄林老夫人,说砍掉这棵树才能保家宅安宁。林老夫人信以为真,命人砍树,可是枝干砍了又长出来。原来,这棵树处于“蛇地”格局中,江西阴阳先生就心生一计,让人在蛇地的七寸部位埋下一根大铁钉,把鸡血狗血泼在大樟树上,风水树由此被砍掉。

发号台

今天,当游客从北涧桥西前行数十米,可见一棵树龄800多年的大樟树,据传是林家人发现上当后重新种植的。樟树枝繁叶茂,一如当年林家繁盛的文风。“儒蓝宅”遗址就在樟树后面,旧馆已然埋没在菜畦之间。杂草间,有一块半截埋在土中的白色方石,据村民说是儒蓝宅的上马石。可以想象,当年溪水之畔,樟树之下,金鞍玉勒往来,文人秀士云集,诗书弦诵之声不断。

发号台

先贤合力打造世界最美廊桥

与“儒蓝宅”遗址的大樟树隔溪相望的是北涧桥边的千年古樟,这棵树年代更久远,惯看四水波澜、人世兴衰,倘若它是传说中生而有灵的“樟树精”,定然装有一肚子的泗溪掌故,这当中少不了廊桥故事。

发号台

▲北涧桥

据说,在有北涧廊桥之前,曾有一座木板平桥。从北涧桥边的石径朝北溪上游方向行四五十米,有两棵乌桕树立在岸边,桥址就在这附近。在溪水清澈之时,依稀可见水底有几个圆形石坑,这是当年插木桩留下的遗迹。

发号台

木平桥被冲毁后,村民们开始商议建造更加坚固美观的桥梁。康熙十三年(1674),下桥人陈国隆(字汝昌)、林嘉会(字友卿)、宝琳寺明灯大师三人携手筹措资金,带领众善民建北涧桥。造桥师傅匠心独运,在拱架上建廊屋,既能增加桥拱压力使其更加坚固,又可遮风避雨。无论是功用,还是造型,北涧桥都远远超过之前的木平桥。这大大便利了两岸交通及商贸往来,成了附近居民休闲的好去处,有些节日民俗活动也在桥上举行。

在北涧桥建成四十年后,康熙甲午年(1714),清代知名诗画家、泰顺知县梅庚来泗溪游玩,赞叹虹桥之美,更感佩建桥人的善心功德。他题赠“功著济川”给陈国隆,又赠匾“善世津梁”给林嘉会。今人不忘三位首事人的功德,在桥西树立陈国隆、林嘉会、明灯大师的雕像。

发号台

北涧桥历经几次重修,至今容颜不改,风采依旧。在桥的东侧有一块《北涧桥碑》,上面刻着修桥首事和捐资人的名字,这是道光二十九年(1849))第三次重修。六位首事人分别是:陈庆荣、汤国修、林日暄、陈孔恕、林从位、汤国定,三个姓氏各占两名,这样的公益善事,大家都会积极响应。

发号台

汤国修与汤国定是亲兄弟,一个是例贡生,一个是国学生,在家族中有较高的威望。林日暄回忆修桥经历时,说汤国修年过六十还不辞辛劳,“偕其同事数人各处劝捐,经营越半载,而桥梁焕然一新”。而陈庆荣是陈国隆的第五代孙,他承继先业,以修桥为己任,一家两代人为北涧桥付出许多汗水。桥西是建桥首倡者的雕塑,桥东是修桥捐资人的石碑,东西相望,传递精神。正是这些先贤前赴后继,才为世人留下这座“世界最美廊桥”。

发号台

▲世界最美廊桥——北涧桥

远看北涧桥似长虹卧波,飞檐翘角如彩翼飞扬,它掩映于古老的樟树和乌桕树之间,华美尊贵,又有欲遮还羞的美感,四时之景随山水草木而变幻。走过琴键般的碇步,拾级而上,踩踏着鹅卵石铺成的小径,见桥旁商铺林立,有茶馆、店铺、货摊,商品琳琅满目,仿佛走进了明清时期的江南古镇。

发号台

▲廊桥商业街

在桥上凭栏临风,水光山色尽收眼底,桥下一群鲤鱼正自由自在地游动着,金鳞闪闪,红光潋滟。这里以前有一道天然石坝围成水池,是善男信女放养鱼鳖的地方,名唤“放生池”。在桥边上立着一块同治七年的《放生池碑》,写着禁止捕鱼、投放毒药的告示。

发号台

▲《放生池》碑

朝溪水中央望去,有一块白石露出水面,在水浅之时,此石状如白马,村民称之为“石马潭”;又说两宋时期,林家的达官贵人常在溪中洗马,故又称“洗马潭”。这里是游客流连忘返的地方,是鱼鳖自由生长的乐园,也曾是马儿一洗风尘的水潭。最美廊桥,不仅因为桥之美,还在于山水古树之秀、人文故事之美……

发号台

▲洗马潭

修桥首事人故居与博士之家

下桥村因桥而得名,因桥而闻名,在欣赏北涧桥的同时,不凡也去参观一下修桥首事人的故居。

1、陈庆荣故居

走至西边桥头,右侧有一座古民居坐北朝南,这是修桥首事人陈庆荣的故居,建于清道光己丑年(1829)。陈庆荣在屋前筑了一座石门楼朝向桥头,每天守望先祖陈国隆带头建造的北涧桥,对桥的感情与日俱增,想来这也是他后来会倡议修桥的原因之一吧,如今门楼已废弃。

发号台

▲陈庆荣故居

庭院前原来还有一副陈庆荣的功名旗杆石,在破四旧之时旗杆石被人拆除,而今静静地平躺在院子里。陈家至今保留着陈庆荣“候选儒学正堂”的牌子,以及他出行轿子的轿顶。

发号台

▲“候选儒学正堂”牌子

小院清新朴素,左侧是鹅卵石砌成的墙,墙头长满的花草,悄悄探视墙内墙外的人儿。屋檐下挂着悬鱼装饰构件,有的刻着“水”字,这既有吉祥美好的寓意,也含有防火的意思。厅堂壁上雕有两只形态各异的梅花鹿,“鹿”谐音“禄”,象征吉祥富裕。下方摆放着一张红色祭桌,上面雕着精美的梅花、牡丹、人物等图案,这说明房屋保留着传统的仪式文化。

发号台

▲祭桌

2、汤氏大院(博士之家)

从陈庆荣故居中走出来,沿着卵石墙下的小径前行,通过一条石拱桥,朝公路左行,沿路可见林氏宗祠、汤氏宗祠等古建筑。两家祠堂前分别立着修桥首事人林日暄、汤国修的旗杆石。

发号台

其中有一座房屋华美壮观,这就是汤氏大院,又称火墙底,是邑庠生汤高(原名汤日煦)在清光绪年间建造的。

屋子是呈品字型的三合院,原本在正大门左右两边各筑有一个圆月石门,以方便通行,而今只剩下右边残缺的圆门。房屋墙体下段以卵石砌成,上段垒以青砖,顶上覆以青瓦。房屋左前方有一道猫拱背式山墙造型优美,尤为显眼。细观房屋青砖黛瓦,一派明清江南民居的风情。

发号台

▲汤氏大院

正大门两边青石上刻着一副对联:“带环北涧祥光拥,屏峙西山秀气萦”,这显示房屋所处的位置极佳,以秀美的北溪为玉带,以西山四十二峰为屏风,山辉川媚。步入庭院,中间一条由条石铺成的甬道直通正厅,两侧地面铺着青砖。房屋三个大厅,栋宇宏阔,梁柱间的斗拱精雕细刻,有波浪纹、吉祥花草等图案。

发号台

▲汤氏大院正大门

以前,这座房屋是当地豪宅,逢年过节时张灯结彩,更增富丽,“栋宇璀璨甲一乡”。更奇的是,这个大院人才济济。汤高的孙子汤孝铎小时候在大院里长大,毕业于英士大学,民国时曾在上海中央信托局工作,后移居美国,据了解,汤孝铎的子孙中大致出了四五个博士,堪称“博士之家”。

发号台

3、汤国修故居

走出汤氏大院,沿原路继续前行数十米,可以看到林建陵墓——长史苑。再左转至北溪岸边,经过一排碇步到对岸,沿着溪岸北行,远远看到一座房屋坐落在田园之间,这是垟头汤国修故居,建于清道光初年。屋子背山面水,前方的清溪有四个弧形组成的水坝,潭水碧清如镜,映照着房屋周边的青峰碧树。

发号台

房屋右前方是一个朝北的木制门楼,穿过这扇门就走到正大门,大门左右青石刻着一副对联:“居临绿水观鱼跃,门对青山听鹿鸣。”这反映汤国修高雅的隐逸情怀,无怪乎他会远离村落中心,在这青山碧水间结庐。

发号台

步入大门,回头朝上看,门楼内侧匾额有四个飘逸的行书大字“长绕祥云”,匾额左右两侧有瑞鸟、梅花鹿等泥塑。厅堂四周的木板壁上端刻着一些吉祥美观的花纹,里面两根柱子的顶端雕有几片花瓣,攒聚成绽放的花朵。匾额、泥塑、木雕都紧扣一个“祥”字。

站在汤国修故居前的溪岸边朝下游望去,隐约可看到溪口处的北涧桥、陈庆荣故居,汤陈两家相距一二公里,同饮一溪水,因同一座桥而携手合作,把名字刻在同一块石碑上。

发号台

▲故居门楼

结语

行走在下桥村,一路媚景醉人眼眸,引人驻足。正如四水未曾有约,翻越千山在此相聚回澜,只为多看一眼下桥风光。那竹里旧址上的翠竹摇曳多姿,似乎在轻吟着唐末逸士的遗韵;那桥畔的千年古樟,曾在两宋的浩然文风中婆娑起舞。诗曰:

旖旎云村醉客瞳,四溪至此会湍泷。

西山初晓堆螺髻,北涧新晴落饮虹。

修竹猗猗唐士影,古樟飒飒宋时风。

寻碑细认前贤迹,共架津梁见赤衷。

发号台

▲北涧桥

作者:陈能雄 /文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