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夏商周时代(13)——周公摄政

最后更新 :2023.09.30 05:05

 

3.周公摄政

公元前1116年,武王儿子姬诵(其母则是姜子牙的女儿邑姜)即位,就是周成王。

那时,新朝初立,人心不稳,天下未宁,内有商朝余党,外有四方蛮夷,姬发在弥留之际,无奈托孤给一直信任并重用的弟弟周公旦,希望他能辅佐年幼的太子(仅12岁),代行天子之权,匡扶社稷。

这就有了我们熟知的周公摄政

而周公到底何许人也?

此公是文王的第四子,武王的同母胞弟,也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后人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一生功绩显著。

《尚书大传》有一句经典评价: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说的主角就是周公。

这句话,就是对周公“摄政七年”期间主要事迹的串烧。

事实上,周公先后辅佐过文王、武王和成王,属于真正的三朝元老。他的功绩除了军事上的二次克殷,统一东方,建立以成周为中心的军事中心,更重要的是政治上完善了宗法制、分封制、嫡长子继承制和井田制,包括周王朝的一切礼教和政治制度,据说都是他一手制定,集周礼之大成。

(1)三监之乱

辅政的前三年,主要讲的是在成王继位初期,为尽快稳定西周动荡的局势,周公找到另一位皇叔召公商量,决定把周王朝统治区分为东西两大行政区,进行分陕【今三门峡一带】而治,周公管理陕之东,召公管理陕之西(陕西之名的渊源),并凿了一根3.5米高的大石柱栽于界线处。

这样周公便可以集中主要精力防备殷商遗民反叛,稳定东部新拓展的领地;而召公的责任则是进一步开发黄河中游地区的农业生产,建立巩固的经济后方,为后续开疆拓土解除后顾之忧。

让周公没有料到的是,他尽心尽力、挺身而出“独揽大权”的做法,本身又成为别人掀起“动荡”的一个理由。

看到“周公把十二岁的成王挤到一旁,自己独揽大权”,这自然引起了其他贵族的猜忌。特别是武王的另外三个弟弟管叔、蔡叔、霍叔等心中十分不服,看不惯周公摄政当国,尤其重量级人物管叔鲜对弟弟周公旦“着急摄政”的行为更是疑虑、警惕甚至怨恨。这其中固然有疑心弟弟篡权的原因,更多透着的一股子浓浓的不服和嫉妒的味道,二哥武王去世,自己算是兄弟中的老大了,就算侄子小,需要摄政,也该是我老三,怎么轮到他老四?不就因为我和五弟蔡叔度为了大周江山,自请苦差镇守东方,而四弟身在朝中、近水楼台先得月,才自己把自己捧成摄政王吗?

男人嫉妒的力量是无穷的,一点不逊于女人。这管叔是越想是越气,于是便联合老五和老八一起散播流言,说周公有谋反野心,可能要谋害小成王,篡夺王位。

谣言很快传到镐京,一时谣言四起。

连召公奭听了,也怀疑起来。其他的那些宗室和朝中重臣,或出于公心,或出于私欲,不免跟着附和起来。而侄子成王年少,更是分不清事实真伪,所以也开始对周公横眉冷指、小心提防。

周公旦一时成了千夫所指,他不由傻了眼。

如果再执意这样“摄政”,一则无法服众,二则恐怕外人没造反,自己人倒先闹翻了。周公内心难免慌了,担心“保国”不成变为“祸国”了。这就是白居易诗中所说的“周公恐惧流言日”。

怎么办?周公虽说自认问心无愧,但经过一番痛思后,也只得先选择黯然离京,避居东方,以求周人自身团结。

别说,周公放弃权力后,天下对他的流言蜚语一下子少了许多。与此同时,离开朝堂的周公并没有放下那份担当和政治抱负。他内心非常明白,必须尽快安定内部,取得成王和重臣的理解,早日返回镐京才能共度危局。

于是,周公先找到朝中最重要的大臣姜太公(太师)和召公奭(太保)披肝沥胆地诉说自己苦衷,并推心置腹地致信两位“三公”表明心迹:“我之所以不顾个人得失,承担摄政的重任,是因为成王年少、怕天下不稳。如果江山变乱,生灵涂炭,我怎么对得起列祖列宗和兄长武王的重托呢?”

这时,周公内心坦荡,显然没把自己当做外人,他觉得自己作为王叔至亲,有这个资格看管姬家的江山;而作为武王最看重的弟弟,自认宗室之中唯有自己有这个能力来主持朝政。

姜太公和召公慢慢理解并相信了周公的忠心。

周公做通了两位重臣的思想工作后,又煞费苦心地献诗一首——《鸱鸮[chi xiao]》,向最关键的当事人成王表明心志。他借用一只老鸟的口吻托物言志,表明自己对当下政局忧心,以及不惜粉身碎骨,也要为安定周邦而竭尽全力的决心。一开始,小成王读了之后不置可否。经过太师、太保多次调解,仍没有什么作用,叔侄俩关系陷入僵局。

到了第二年秋天,镐京城外谷穗金黄,一片丰收景象。哪知就在收获的前几天,突然狂风暴雨,地里庄稼全被吹倒,地上大树连根拔起,周人不由得大为恐慌。

古人迷信,一般认为天灾就是惩罚,身为国君的成王更担心是因为自己的失政失德引起的。于是跟朝臣们一起来国家档案馆查看旧档,看朝廷是否办了什么冤假错案(事),才惹得老天爷如此发怒。

这翻箱倒柜一查不要紧,却很巧妙地把武王病重期间,周公以自己代死祈祷的祝词从一个石头匣子里翻了出来。旁边的召公、太公又巧妙地引导成王问史官和档案保管员是否真有此事。当成王得到极其肯定的回答,并且听说,周公旦还曾一再命令,不得把此事宣扬出去。

这时的成王,终被感动,误会消除,后面自然地去请周公返朝,重新执掌大权。

叔侄相见后,说也奇怪,不单天上雨停了,风向更是反转,把以前的庄稼又吹了起来,周人这一年仍然获得了大丰收。

后来,很快关于周公的流言被平息了。

【决定支持或反对的选择理由,关键是看双方利益(立场)是否一致】

但“三监”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本该监视敌人的封国反而趁机跟残余敌人结盟,勾结商朝余孽武庚(殷国的国主)。前商太子武庚想恢复殷商的王位,当然非常高兴周王朝发生内战,他甚至希望越乱越好,双方一拍即合。“三监”把武器发给武庚,又煽动东南奄夷部落(河淮平原)、淮夷部落(江淮平原)等一些小国,一起发动了大规模的武装叛乱,史称“三监之乱”

三监掌握着周军精锐,再加上武庚手中的殷商军队,以及东夷势力,声势浩大,以致周王朝的东方疆土几乎全部陷落,人心恐慌,中央政府动摇。

以成王、周公为首一派显然不能接受这个局面,于是主战派周公力排众议,并以成王口吻写了一篇文告——《大诰》,述天意、讲责任,并透露殷人的内部有一支“第五纵队”(十大贵族、氏族)愿意辅助周人,最终说服了主和派,完成了东征的思想动员,奉成王之命毅然举兵亲征。

三年苦战,终算老天保佑,成功平定乱事。

结果主犯管叔鲜、子武庚被斩杀,从犯蔡叔度被流放到蛮荒地区,从犯的从犯霍叔处被废为平民——柏杨先生称,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仅次于砍头的量刑处罚,即从贵族阶层开除,剥夺一切特权,直接从“天上”贬落“凡尘”。

“三监”管、蔡、霍和武庚被灭后,这次“瓶颈危机”基本解除。

周公旦又乘胜加强了在东方的统治力量。他继续向东方进军,矛头指向反周联盟阵线剩下的东夷奄国、蒲姑国、徐国、丰国和熊姓、盈(嬴)姓等一众小国。

周王朝大军采取先弱后强、先清扫外围再攻取坚城的策略,以疾风骤雨般的阵势席卷了大河下游,又以熊熊烈火的速度蔓延至淮河流域,战况漫长、残酷而惨烈。据说,无日不征战,战斧都被砍出缺口,所带兵器几乎都打成了“残疾”。

为鼓舞军心,目睹最后的胜利,少年天子(成王)御驾亲临,这让前线周军士气大振,当然战果也相当丰盛。

除了丰伯等五十多个诸侯国家被剪灭,东征大军还顺利拿下了东方最大的反周堡垒——奄国(今山东曲阜),并顺便平定淮夷及东部的其他地区,搅动了蠢蠢欲动的原有部落格局。东夷的一部分被赶离淮河流域,上古八大姓氏之一的赢姓(伯益的后裔)被强制西迁【秦人祖先】,楚国逃到丹水流域,飞廉被追至海边杀掉。

周公东征胜利的意义,十分重大深远。当年武王伐商只能算是一场闪电“掏心”之战,实际征战时间不足一月,仅是斩杀了帝辛,扫荡了商朝京畿内一些地方,迫使天下诸侯表明诚服,并没有完全肃清商人的势力。

而这次东征持续三年,战场范围数千里之广,真正摧毁了商的根基,彻底消除了商人复辟的可能,并把势力延伸至东部沿海,完成了帝辛想做但没有真正做到的事情。

不过,狂欢盛宴之后,一旦热情冷却下来,周朝君臣却怎么也轻松不起来。因为又一个紧迫而现实问题摆在眼前:如何巩固这一来之不易的成果,牢牢统治广大的东方地区?以成王为核心的统治集团,还没有成熟的解决方案,只能边干边摸索。

(2)建侯卫。

第四年,周公分封同母的九弟康叔为卫君【此君,在灭武庚之战中是立下大功的】,令其管理殷墟附近一带的商朝遗民,并从中挑选一部分民众组成了一支部队,由周王室直接控制,被称作“成周八师”,每师有二千五百人,共两万人驻守,用来镇压商代遗民反抗,殷人至此才彻底归顺。

(3)营建成周

这件大事,早在武王时就已经列为国家规划。由武王选址启动,召公相宅,周公着手筹建。

到第五年,在复盘东夷之乱得失时,周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都城(镐京)位于西方的关中地区,而对东方诸国控制鞭长莫及”的弊病。

于是,就把那些再次失败的商王朝遗民、奄夷和淮夷等俘虏,全部变为新奴隶,然后迁到黄河以南、洛水以北地区,兴筑位于天下之中的洛阳为东部基地作为控制东方各大诸侯的根据地。宅兹中国,便是此事。

这时的两都并存,西都镐京称宗周(武王自沣居镐,诸侯宗之,是为宗周。即周朝龙兴之地,周朝先人祖坟所在,也就是现在人们说的“祖籍”或“老家”),东都洛阳称成周

象征着王权的九鼎则被成王放在成周城内的明堂当中,寓意定鼎中原,用以震慑天下。

成周城,顺势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国家层面详细规划建设的都城。这个事件,后称卜都定鼎

第六年制礼乐,这是周公创举。成周洛邑建成之后,周公召集天下诸侯举行盛大庆典。在这里正式册封天下诸侯,并且宣布各种典章制度,谋划周王朝的长治久安。为了加强周的统治,姬旦颁布了一系列礼乐制度,严格区分上下尊卑,通过条条框框,理顺社会运转秩序。

七年致政成王,说的是姬诵长大后(十九岁),周公就把政权交还给自己的侄子。

因担心姬诵贪于享乐,周公还作了《无逸》,以殷商灭亡为前车之鉴,告诫要先知“稼穑之艰难”,不要纵情声色、游玩田猎。成王正式接管朝政当日,表态道:“我一定痛戒以前错误,慎重以后言行!”《诗经·周颂》的《小毖篇》中有一句“予其惩而毖后患”说的就是此事。

两年后,周公投奔他的儿子鲁国国君姬伯禽。又两年后(公元前1105年)逝世。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