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领袖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祭祖往事

最后更新 :2023.09.30 01:16

 

导语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开国领袖是怎样扫墓上坟的呢?

发号台

文史e家(ID:wenshiyijia2016)原创,转载务必获取授权。

1959年毛泽东泪光闪闪,

对着父母坟墓

深深地鞠了三个躬

毛泽东是湖南长沙湘潭韶山人,自1915年以后,他一生只回过韶山五次。1921年春回家乡是教育全家闹革命,1925年夏回家乡是建韶山党支部,1927年回家乡是考察农民运动。自1927年发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以后到新中国成立,毛主席一直没有回过家乡。直到1959年,才重归阔别32年的故土。

发号台

△毛泽东故居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就想到了回家乡看看。由于当国事繁忙,大儿子毛岸英代他回韶山省亲。临行前,毛泽东很关切地对毛岸英说:

“这次回湖南,一定要谦虚谨慎,

你要代我去给你母亲扫墓,

带上些东西,为你外婆杨老太太上寿。”

1959年6月25日午后,毛泽东乘汽车踏上回乡的路。66岁的毛泽东在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公安部部长罗瑞卿,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周小舟和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等陪同下,从长沙乘专列到湘潭市转乘汽车,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在短短3天时间里,毛泽东看了自己的旧居,走访了农民家庭,接见了乡亲们,召开了老人座谈会,同韶山学校师生一起照相,去韶山水库游泳,到父母坟上扫墓。

发号台

△1959年6月,毛泽东在韶山与乡亲们亲切交谈。

据《毛泽东传》叙述,第二天清早,毛泽东径自朝附近的小山上走去。随从人员不知道他要到哪里去,紧跟而行。顺着一条小道,毛泽东来到父母的墓前。身边工作人员将采自路边的一束松枝递给他。他接过来,神情肃穆,敬送到父母墓前,深深地鞠了三个躬,轻声地说:

“前人辛苦,后人幸福。”

言语中满含着无限思念和感慨。当地干部问他,要不要把坟修一下。他说:“不要了,填一下土就行了。”

发号台

△1959年毛泽东回到故乡湖南韶山冲为父母亲扫墓。

据李银桥后来回忆,

“毛主席绕到了村子对面的一个山坡上。他在一座孤零零的坟包前驻足立定,默默地低下头去。我恍然大悟,这座坟包是毛主席父母的合葬墓。警卫局处长沈同连忙到周围折来一把青翠的松柏枝交给了我。毛主席的眼圈红了,泪光闪烁。他对着坟墓深深地鞠了三个躬。我把松柏枝递给了毛主席,他接过去,恭恭敬敬地放在坟头上。又默立了几分钟,长长地呼了一口气,才转身缓缓地离去了。”

发号台

△毛泽东在父母墓前鞠躬行礼

这座墓曾在1927年被湖南省主席何健下令掘开,时任湘潭县长王英兆负责挖坟之事。王就派了保安团长罗夔,率领一个分队到韶家坤执行命令。不料消息泄露,毛泽东得悉后,派人通知族人将祖坟铲平,并“伪装”一番。罗夔无法找到墓穴,结果只掘了几家不相干的毛姓古坟。何健知道后,乃改派龚澍直接去挖掘。

毛泽东对随同的罗瑞卿说:

“我们共产党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不迷信什么鬼神。

但生我者父母……还得承认。”

“我下次来,还要去看看他们两位。”

发号台

△毛泽东回故乡韶山

6月27日下午,毛泽东来到毛震公祠,进去行三鞠躬礼。毛泽东说讲:菩萨是迷信,但烈士墓和祖宗牌子是个纪念。

6月28日中午,毛泽东有请来几家亲戚吃午饭。重回故乡的毛泽东思绪万千,夜晚他写下了一首诗,这就是有名的七律《到韶山》: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发号台

△毛泽东回故乡韶山。写下《到韶山》

他还写了一个小序:

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到韶山。

离别这个地方已有三十二周年了。

1939年抗战期间

周恩来祭扫祖坟,

行三鞠躬礼

周恩来是江苏淮安人,祖籍浙江绍兴。未满周岁就过继给嗣母陈氏,1907年生母去世后不久,嗣母陈氏也去世,周恩来在淮安亲手安葬嗣母陈氏。1939年3月29日,周恩来回祖籍地绍兴祭祖扫坟。1942年7月,周恩来父亲在重庆去世,周恩来为其树冢立碑。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平掉淮安、重庆、绍兴的3处祖坟。

绍兴县平水镇狮子山埋葬着周氏十七世祖周笑岩(周恩来高祖)和周氏十八世祖周樵水(周恩来曾祖)。据《周恩来年谱》记载,1939年3月14日,周恩来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身份赴浙江观察,同时回绍兴探亲。3月28日晨抵达绍兴。3月29日,周恩来在族人陪同下乘船来到狮子山祭扫祖坟。周恩来为定扫墓之事,先派秘书邱南章赴百岁堂周希农太公处,送去现金100元和一张便条,上面写道:

希农太公公赐鉴:

兹派人呈上国币百元,

请代办明晨祭席四桌,

并于午间代请宝祐桥本家各长幼午餐,

烦渎之请,容明晨面谢。

专禀,敬请晚安。

曾侄孙周恩来叩,即晚。

第2天,周恩来从县商会回宝祐桥百岁堂老家,与周氏曾祖希农等10余人同往扫墓祭祖,包括涂山鸭嘴桥、石旗唐家岱、外王狮子山等周家的祖坟。每到一处墓地,周恩来都亲自上香,行三鞠躬礼,给管坟人一些钱作酬谢。周恩来此行还翻阅周族家谱。3月31日晨离开绍兴。新中国成立后,绍兴的周家遵照周恩来的意见,将周家在绍兴的几处祖坟都平了,棺木全部就地深埋。

1942年7月10日,父亲周贻能去世时,周恩来悲痛欲绝。7月18日,周贻能被安葬在沙坪坝小龙坎伏园寺墓地。伏园寺墓地里又一座新冢立起,墓碑中间竖刻着:

父亲周懋臣大人之墓

落款是:

男 周恩来 媳 邓颖超

民国卅一年七月十八日敬立

周恩来在墓前向父亲默哀,并深深地叩首、叩首、再叩首。

1952年2月,周恩来途经重庆,时任市委书记任白戈向他汇报了拟把小龙坎墓地扩建成一处革命公墓的想法。周恩来当即明确表态:

“两位老人

(周恩来的岳母、邓颖超的母亲杨振德

也安葬在这里)的墓地是我私人墓地,

不能称为公墓。如建公墓,

我的父亲和岳母应该从墓地移出火化,

平坟还耕。”

1958年11月,周恩来委派童小鹏等前去重庆,并交代说:

“老人的坟是我私坟,不能放在革命公墓。而且现在都提倡死后火化,不占地,坟墓也没有再保留的必要,应平掉深埋,让出这块地。”

童小鹏来到小龙坎伏园寺公墓后,让工人把离该墓地约30米远的一块水田里的水放干,挖出一口5米深的墓坑,然后一一挖开坟墓,从墓穴中挖出13具棺材,再用卡车送到火葬场开棺火化,将骨灰装入13个罐子中,并写上死者的姓名,最后运回墓地放入坑中,盖上石板,填土夯实,放水还原,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周恩来12岁以后,再未到过淮安。1953年,周恩来请人向家乡淮安县委和县政府转达他的意见:平掉周家祖坟,把坟地交集体耕种。以后他又多次郑重表明以上意见,强烈要求地方政府按他的意见办。在1958年6月29日的那封信中,他即写道:我家有一点坟地,落在何方,我已经记不得了。如淮安提倡平坟,有人认出,请即采用深葬法了之,不必再征求我的意见。我先此函告为证。1965年,周恩来安排亲属专程回淮安,并敦促淮安县委和家乡的亲属平坟。那年农历除夕,周恩来的亲属周尔萃、孙桂云以及30多位当地生产队的农民,来到周恩来祖茔地,平掉了坟头,深埋了棺木。周恩来后来得知后非常满意,从工资中拿出70元钱给生产队寄去,汇款人一栏里端端正正地写上“周恩来”3个字,在附言一栏内还有几行清晰的小字:“此款支付生产队平坟工资和赔偿青苗损失费。”此后,全国上下掀起了大规模的“平坟还田”运动。

据周恩来亲属周秉钧回忆说,

“这里曾是我们的十七、十八世祖的坟茔。1977年,我还在部队工作的时候,我接到了七妈邓颖超的信,说是伯伯的遗愿要平掉绍兴的祖坟。当年9月,七妈委托居住在杭州的本家叔叔周毓燕和婶婶刘淑媛,在当地政府的协助下平去了祖坟。

伯伯一生不相信迷信,1964年除夕,伯伯嘱托侄儿周尔萃,把淮安的祖坟也平掉了,那个祖坟里埋着伯伯的生母等13位亲属。伯伯考虑到祖坟占用耕地,影响农业生产,一定要平掉祖坟,将坟地交公。

伯伯还让人平去了在重庆红岩村的亲人的坟地。作为共和国的总理,他平去祖坟,一是移风易俗,为国家保留可贵的耕地资源,二是继承五四新风。”

周恩来曾经说过的:“这样,肥沃的土地就可以用来耕种……农民的土地太少了,坟地太多了……”

1960年朱德回乡祭祖,

“母亲,你的孩儿回来了!”

据《朱德年谱》记载,1960年3月9日,朱德和夫人康克清一起回到了他离别了50多年的故乡——四川省陇县马鞍场。这是他离乡后第一次回去,也是最后一次。

发号台

△1960年3月,朱德在故居(今父母故居)与乡亲们座谈

3月10日,朱德观赏了家乡的景貌。上午,观看了童年时就读过的私塾旧址。随后,观看了大塆旧居和柏林嘴的父母旧居,看望亲友和社员。

当晚,朱德赋诗《到大塆》:

五二年前别六亲,离时笑语记犹真。

松青柏翠故乡景,李白桃红大地春。

社会一清人享乐,乾坤两造政初新。

连根蔓草芟夷尽,好种佳禾不患贫。

据《朱德传》叙述,朱德回到家乡后,用祖上传下的客家话问堂兄弟:“你们为啥都这么黄皮寡瘦,说话都吊不起气?”堂兄弟说:“还不是因为肚子吃不饱!”朱德听后,摇摇头说:“我知道了。”

发号台

△1960年3月,朱德,康克清在马鞍席家砭私塾

据朱德故居纪念馆的杨恢所撰写的《朱德回故乡纪实》介绍,朱德这次回乡步行到钟家湾他父亲的墓地和许家嘴他母亲的墓地,一边走一边对随行人员讲:

“我要去凭吊我的父母”

“我父母都是正直、勤劳、朴实的普通农民。”

朱德在父亲、母亲墓前,未带花圈、鞭炮等,只将随行人员递给他的几只松、柏、柳枝插在墓前,表示悼念。在他母亲墓前,朱德站立了很久,只见他轻声说道:“母亲,你的孩儿回来了!”

1961年,刘少奇携妻

祭扫母亲坟墓,

在墓前三鞠躬

刘少奇是湖南宁乡人,从1920年去上海赴俄国投身革命以后,到1961年,已经40多年没有回乡了。1961年5月3日,刘少奇到宁乡县城。在故乡,刘少奇进行了农村调查研究。他谢绝县里为他安排的住所,住进了炭子冲旧居小时候住过的房子。据《刘少奇年谱》记载,5月5日,刘少奇在谈到群众住房问题时说:

“纪念馆(故居)不要办了,

你以为我喜欢办纪念馆吗?我不喜欢。

把这些房子分给社员住。”

发号台

△1961年4月,刘少奇在旧居与多年不见的亲友们交谈。

刘少奇9岁时,他的父亲就去世了。因为他在家中最小,全家都很疼爱他,尤其是母亲,对他格外疼爱。5月7日,利用工作间隙,刘少奇到首子冲祭扫母亲坟墓。据王光美回忆:

在炭子冲的日子里,通常白天只要没有约人来谈话,少奇同志就各处随便走走看看,或者是走村串户,或者是上山看山林和田地。有一天我们跟他在山林里走,他说想找找他母亲的坟墓。结果找了一圈没有找着。母亲逝世的时候,少奇不在家,所以坟建在哪里不知道。少奇说:“问问李强同志,他可能知道。”……果然,在李强同志带领下,我们找到了母亲的坟墓。它在一个山洼里,周围稀稀拉拉没有什么树。墓很小,就是几块石头垒了一下。有一块石头墓碑,很简单,上面刻了刘鲁氏之墓几个字,底下是子孙们的署名。署名的人当中也有少奇,用的是他小时候的名字“绍选”。可见是他的哥哥们为母亲立碑的时候代他署上了。

我们去找母亲坟墓之前事先没有准备。到了那里,李强同志临时折了一把树枝,递给我。我就明白了,又把树枝交给少奇。少奇把树枝端端正正放在坟墓上。我跟着他一起在墓前三鞠躬。当时李强同志说:“是不是把墓修一修?”少奇说:

“不要修。这里是荒坡,

将来搞绿化,在山上种树倒可以。

如果今后有什么公共设施要从这里经过,

去了也没关系。”

少奇同志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对处理他母亲坟墓的问题明确表了态:

不要重修,也不要影响建设。

5月8日,刘少奇去看了姐姐刘绍德(又称刘少白)。5月9日,刘少奇没有惊动乡亲们,悄然离开了炭子冲。直到去世,再也没能回到故乡。

作者 | 文华

编辑 | 陈晓燕 杨镝霏

发号台

好文推荐:点击文字,立即查阅

喜欢今天的内容吗

请给我一个大大的

发号台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