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献甫代撰碑文——同治六年南宁六公祠碑记略考

最后更新 :2023.09.30 00:25

 

郑献甫代撰碑文——同治六年南宁六公祠碑记略考

吴孝斌

在今南宁市人民公园镇远炮台内,在宋代之时为纪念狄青、孙沔和余靖西平定侬智高之乱而建有“三公祠”,后来又先后把宋代苏缄、明代王阳明、清代莽依图等三人请入祠中奉祀而更名为“四公祠”、“五公祠”、“六公祠”,在清同治六年(1867)的重修中还立有《重建六公祠记》碑以志之(详见拙作《王阳明批修南宁“三公祠”略考》)。

发号台

南宁镇远炮台(网络图片)

同治残碑与张凯嵩

民国六年(1917)9月,两广巡阅使陆荣廷为扼守南宁修筑炮台而拆毁“六公祠”,但现尚存六公祠残碑一块。残碑长68 厘米,高14 厘米,厚13 厘米。经仔细核对,残碑所镌刻的文字为:

......人如摧皇城兵來瞻三公亭作百夫特千秋萬春視懷忠額

王文成

理學姚宋功業韓歐列坐孔庭流光邕州讀公奏章十善十害想公履臺一屯一巖講學席遠敷文院深載登斯堂如見其心

蟒襄仕

有答刺罕真曳落河蹴東躡西蒼皇枕戈風急鷹揚霧深鳶貼柱立如銅城完似鐵人傑鬼雄將軍之風高置一坐上配五公

頭品頂戴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禦史巡撫廣西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節制通省兵馬江夏張凱嵩撰

大清同治六年二月□日署宣化縣事同知銜補用知縣南豐趙准書手民桂林賀廣文鐫字。

发号台

六公祠残碑

从残碑文字看,此碑文是时任广西广西巡抚张凯嵩所撰。

张凯嵩(1820—1886)字云卿,湖北江夏人,清朝大臣。道光二十五年进士,广西即用知县,历宣化、怀集、临桂知县。李星沅、劳崇光并荐其能,咸丰五年,擢庆远知府。剿平土匪王得胜等,擢左江道,调署右江道。庆远失守,革职留任。八年,偕按察使蒋益澧破贼,克庆远,复原官,署按察使,寻实授,迁布政使。

同治元年,巡抚刘长佑赴浔州筹剿抚,留凯嵩经画后路。荔浦张皋友陷阳朔,遣兵败贼於鹧鸪岩,复其城,就擢巡抚。诸匪中黄鼎凤、张皋友最猖獗,分陷贵县、阳朔、麕集大鹿滩、马濑,檄总兵李明惠、提督江忠义先剿马濑,进规贵县,破之於桂岭,歼擒贼首张皋友、陈土养。二年,檄布政使刘坤一攻黄鼎凤於登龙桥。贼走覃塘,进围之。信都贼陈金刚等来援,道员蒋泽春逆击败之,进克容县,坤一克覃塘。

三年,克天平寨,擒黄鼎凤。贵县平,加头品顶戴。疏陈左右江积匪未清,议三路进兵,以刘坤一统七营留防浔州,易元泰统十一营由宾州、迁江达思恩,李士恩统水陆八营由横州达南宁,节节进剿。四年,坤一攻克大庙、江口、平菼,斩贼首梁安邦,南宁河道始通。元泰剿上林,平之。坤一擢江西巡抚去,以同知刘培一代领其军,将亲赴南宁督战,会伪康王汪海洋窜粤,将入广西,诏凯嵩驻防浔州。五年,凯嵩至南宁,进攻山泽,督诸军穴地轰城,夺山入,擒伪平章苏仲熙等。孙仁广单骑走旺陇,追斩之。山泽为贼所踞十馀年,至此悉平。

六年,擢云贵总督。自潘铎被戕,滇事益纷。行至巴东,称病,三疏请罢,坐规避,褫职。光绪六年,以五品京堂起用,授通政使参议,迁内阁侍读学士,署顺天府尹,授贵州巡抚。十年,调云南。请於省城设开采五金总局,以兴矿利,偕内阁学士周德润勘越南界务。十二年,卒於官。广西巡抚李秉衡疏陈凯嵩政绩,请建专祠,广西京官论其不当,罢之。子仲炘,光绪三年进士,由翰林御史官至通政司参议,敢言有声。

碑文作者实为郑献甫

但从笔者的研究来看,清同治六年(1867)的重修六公祠碑记的真正撰写人并不是时任广西巡抚的张凯嵩,而是当时的名儒郑献甫代为撰写的。

发号台

郑献甫,原名存贮,字献甫,别字小谷,自号识字耕田夫,广西象州人,曾官刑部主事,后以教授著书为生。一生教书育人,著作极丰,是清代岭南著名教育家,有《愚一录》《补学轩诗文集》等诸多著作。

郑献甫所著的《补学轩文集续刻》卷一载有《南宁六公祠碑文代张粤卿中丞作》全文:

唐时岭南西道治邕州,宋时广南西道亦治邕州,与桂管并,非桂属也。其地纵横千里,南控交阯,西接罗施,去今省治凡十有八驿,为重镇。

余自道光末宦广西,至同治遂抚广西,余寇未平。去年秋,特来视师。仗国家之灵,疆宇告靖,乃谒所谓六公祠者,将圯矣,因葺而新之,各立碑,共合而赞之。盖宋之余公、孙公、狄公,益以苏公,明之王公,国朝之蟒公也。考唐以前徐申为邕管经略使,辛谠为西道节度使,事权专而管摄,远力足以制其变。宋以后,改为知邕州,则其权分。又改为南宁府,其属益少。虽以苏忠勇之能,不籍桂州,即不保邕州,况其散者乎。故余文襄以广南经制至,孙给事以广南安抚至,狄武襄亦以广南经制至,王文成以总督两广至,蟒都统则以镇南将军至,皆非守土吏也。而民怀之者,或有过于贤守令焉,得非经画愈远,功德愈深耶?昔宋臣陆诜知桂州,奏言往时经略使未尝行饬武备,臣愿一往,使群蛮知大将号令。诏可。诜至邕州,集左右江四十五峝诣麾下,简阅丁壮,补置将吏,军声益张,交人滋益恭。

凯嵩窃慕其事而愧不如其人。兹者因修前贤祠以寄后人思,而不禁有慨于此也。

昔陆士衡为《汉高祖功臣颂》,吕襄州为《唐太宗勋臣颂》,皆比肩人也。袁彦伯为《三国名臣赞》,亦同时人也。今六公所事非一主,所出非一代,而余为新其庙,立其碑,以志其人,又与论史者有异。故小变其体,而亦系之赞,各刊于后云:

余文襄赞

巍然文襄,蔚起曲江。自潭徏桂,奠天子邦。既缚蛮酋,亦绥交寇。以静制动,为天子守。建亭者谁?曰陶商翁。纪城者谁?曰王荆公。

孙给事赞

秦不足虑,邕大可危。料敌制胜,有孙元规。提七百兵,走四千里。以留后事,继宜抚使。金戈送往,玉带劳还。文襄武襄,公居其间。

狄武襄赞

昆仑关开,熊罢士来。金衣玉带,赫然死灰。斩大军帅,辞外夷雎,宁失智高,不欺朝廷。居韩范间,在张刘上。宋兴百年,生此一将。

苏忠勇赞

家不求生,坎之于庭。冤不及理,榜之于市。居人勿骇,皇城使在。敌人如摧,皇城兵来。于三公亭,作百夫特。千秋成春,视怀忠额。

王文成赞

理学姚宋,功业韩欧。列座孔庭,流光邕州。读公奏章,十善十害。想公履綦,一屯一砦。讲学席远,敷文院深。载登其堂,如闻其音。

蟒将军赞

有答刺罕,真曳落河。蹴东躡西,苍皇枕戈。风急鹰扬,雾深鸢贴。柱立如铜,城完似铁。人杰鬼雄,将军之风。高置一坐,上配五公。

发号台

《补学轩文集续刻》之载

将同治六年“六公祠”残碑的文字与郑献甫所写的上文进行认真比对可知:碑刻文字除了极个别字稍有改动外,全文都是郑献甫所撰,确实是郑献甫为张凯嵩所代撰之文!

此外,在《江夏张中丞平南宁山泽剧贼纪功碑》(见《补学轩诗文集续刻》卷一)中,郑献甫在为张凯嵩“纪功”时也提到了其重修南宁“六公祠”一事:“......先是,南宁有余文襄、孙元规、狄武襄三公祠,后益以苏忠勇为四公祠,更益以王文成、蟒将军为六公祠。公至其地,谒其祠,感其人,各为赞而碑以表之。”

张凯嵩为郑献甫奏请五品衔

张凯嵩在广西为官多年,自是与当时广西的文化名人郑献甫多有交往,现见于史籍载的除了为南宁“六公祠”及“纪功碑”外,还有郑献甫请张凯嵩代辞广东为官及张凯嵩为郑献甫奏请五品卿衔。

同治五年(1866)九月,因对郑献甫才学的赏识,广东巡抚郭嵩涛以“学深养邃·通达治体”奏请朝廷饬郑献甫“赴广东差遣委用”。郑献甫无复出之意,遂写《上张粤卿中丞代辞荐举状》(见《补学轩诗文集续刻》卷四)一文,请广西巡抚张凯嵩代奏,以自己年老为由力辞而得免。

从张凯嵩请郑献甫代撰南宁重修“六公祠”碑文一事可以看出,张凯嵩对郑献甫的才学也是非常的赏识。同治六年(1867),张凯嵩以郑献甫“学识兼优、澹怀荣利、孝友廉洁、楷模士林”奏请朝廷“给予恩荣,以资矜式”。

对张凯嵩请赏一事,郑献甫仍是谦虚,驰书以止之,并写有诗二首,即《张中丞月卿奏请加卿衔 亟驰书止之 因拈此律》(见《续刊补学轩诗集》卷七):

(一)

久向田间恋故居,岂宜天上请新除。

如何东阁翘材馆,又到南阳处士庐。

绛帐不堪留主讲,白衣翻欲领尚书。

感恩虽重承恩怯,纳手扪心大负渠。

(二)

年来拜疏代陈情,曾想徴书勿列名。

郎吏幸遇张子孺,乡间偏表郑康成。

小官居里非高隐,老子书衔愧少卿。

相赏何如不相荐,风流还我一儒生。

发号台

《穆宗毅皇帝实录》之载

同治六年(1867)五月,朝廷以“孝友亷洁·守正不阿”赐郑献甫五品卿衔。《穆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一有载:“(同治六年五月)又谕张凯嵩奏胪举伏处贤才。请㫖奬励一摺。广西在籍刑部主事郑献甫‘孝友廉洁·守正不阿’,平乐府教授陈鉴‘砥砺廉隅·澹泊明志’,洵属一方耆彦,足为士民取法,郑献甫着赏给五品卿衔,陈鉴着赏给员外郎衔,以励潜修而资观感。”

同治六年的南宁“六公祠”的残留石碑无疑是历史的重要文物见证,而郑献甫所代撰之文则记录了当时的情况,这对于研究南宁的历史,特别是对于研究“三不朽”圣人王阳明在南宁乃至广西的文化遗存具有重要的意义。

(成稿于2021年3月14日上午)

特别提示:未经本人同意,媒体、网络等不得转载!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