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大庄,李世民先祖的生发地

最后更新 :2023.09.29 07:28

 

发号台

武功县作为唐太宗李世民的诞生地和成长地,自然留下了不少的历史遗迹与人文景观。豪不夸张的说,在武功故城与李世民有关的报本寺塔、喀山晚照、上阁寺读书处、都城隍府等文物古迹外,全县各处均有其散落遗迹和传说故事。特别是大庄、立节、圪劳、庆善宫等地名郡望,更是李世民和先祖在这一方水土上起根发苗,生息繁衍留下印痕的有力佐证。那么,李氏政治贵族为什么能落户在这南临渭水,北托莽原,东西平坦,人善稼穑,物产丰盛的京畿重地的武功县呢?这还得从李世民的曾外祖父、八柱国之首、西魏的实际领导人宇文泰和李世民的王父(姥爷)、八柱国之一的李虎说起。

以“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过人方式治理国家的宇文泰,为了消灭东魏高欢,率领左仆射,陇西郡公李虎进住关中。十几年的双雄对峙,不但给李虎和他的儿子李昞提供了杀敌立功的绝佳时机,而且也让宇文泰在关中实施部队改革和少数民族汉化融合得以推行。就连李虎这位“善骑射、爱读书、重义气”的人对宇文泰都非常敬重,言听计从。在剿灭敌人,拓展疆土,纵横征战的日子里,李虎和他亲爱的儿子李昞带领部队出秦入蜀,赴荆奔陇,可谓南征北战,杀敌无数。父子俩先后征讨叛军候莫陈悦,水淹灵州刺史曹泥,大破枭雄高欢,铲除反将酋梁企定,平定杨盆生军事叛乱,斩杀逃往关中的北魏皇帝元修,为西魏的建立立下了汉马功劳。西魏大统元年(535),李虎、宇文泰、独孤信等八人被朝廷封为“八柱国”家。儿子李昞也被封赏。

或许是宇文泰早就意识到武功地理的重要,便命在关中带兵多年,熟悉这儿地形的李虎率部驻守武功县。不久,宇文泰实行“职分田”政策,李虎以“郡公”的身份得到了朝廷在武功县漆、渭交汇处划分十五顷田地的优厚待遇。李虎在儿子李昞的陪同下,站在谷深幽岸的河边上望着眼前这郁郁葱葱,森林茂密的漆、渭河道与平展的土地。这里向南望去宽阔的水面雾蒙蒙一片,汹涌澎湃的浪涛卷着旋涡向东冲去。北岸上绿草茵茵,土地肥沃,这里是养马溜马的天然牧场,又是物产丰富的绝好土地。大片大片的土地上都被森林所覆盖,是练兵打仗的好地方。在他脚下这片土地东承长安而通豫晋,南亘秦岭以望巴蜀,西接天水而连甘陇,北立周原以屏青宁,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他似乎明白了宇文泰为什么要将他安排在这里的原因,更为宇文泰的深谋远虑而部暑周密感到敬佩。是啊!五年前,他的上司贺拔岳在这里不就以码头、森林和窦村以北的旮旯地带为掩护,借助奔腾东逝的渭水打了一场歼灭仗,杀敌三千,生擒蜀敌万余人。看来要守好京城的西大门肩上的担子不轻呀!李虎深思熟虑后,一方面在水陆两地上设立关卡,检查入渭船只和行人保证京城安全。一方面在这水草肥美的土地上建养马场,以保证将士们每天有三个以上时辰的跑马训练。后又与儿子李昞商定,将赏赐的这些田地大部都分给了他的士兵和当地没有土地的人们去耕种,自己随即留下百亩土地在离码头有两里的坡地上建房栽树,置办家园。一来供养家眷,二来长安如有不测,他率队坐船顺渭水东下很快即到。

由于在历次战斗中李昞表现出色深得独孤信喜欢,加之他相貌堂堂,文武双全,独孤信就托人向李虎家求婚,要将四女儿独孤氏许配给李昞,李虎欣然答应了这门亲事,高兴之余就安排李昞带着轻骑部队回老家代北武川(今内蒙古武川县)将全家接到武功。一年后,李昞将母亲梁氏等李家上下六十余人接到武功新家。在双方亲人和朝臣众将的见证下,在宇文泰的亲自主持下,李昞和独孤氏创汉化婚礼融合之先例,举行了既不失鲜卑人风情又有汉人韵味,且庄严而又热烈的结婚仪式。从此,李氏贵族就在武功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安居乐业了。

李虎在武功履职的岁月里,他在儿子李昞的协助下,严格按照宇文泰颁发的三十六条新制,严禁贪污、裁减官员、置立正长(正即闾正、族正,长指保长。保、闾、族为地方基层组织)、实行屯田,积极协助宇文泰的首席智囊、武功人苏绰在武功试行典章制度,为全面在西魏推行奠定了基础。

西魏大统十三年(546),宇文泰又调李虎去秦州平定叛匪,武功防务大任交由儿子李昞主持。西魏十七年(551)五月,李虎突然卒于军中,享年53岁。李虎不幸逝世的消息传到武功,武功三军将士和受过李虎恩惠的百姓商贾无不悲痛万分,纷纷从四面八方来到李府哀悼吊唁。八月,李虎官椁在儿子李昞和三军将士的护送下葬于秦州清水县。丈夫的突然离世让梁氏的精神力量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她经常在儿媳独孤氏的陪伴下到处烧香拜佛,广结善缘。儿媳独孤氏是一个有思想,有修养,且善于学习历史,心地和善的女子,她善处关系,操持家务,李府上下都很敬她。 父亲的瘁然去世让李昞更加坚强与成熟,他多次领兵征战,都能出奇制胜,凯旋而归。在一次与东魏的残余势力交战中,李昞机智的救出已经身负重伤西魏少帅、他的连襟宇文觉。

557年,宇文觉改西魏为北周,是为孝闵帝。宇文皇帝念李昞对其有救命之恩,封李昞柱国大将军。追李虎“佐周代魏”之功又加封唐国公并由李昞承袭尊荣而得到了“职分田”待遇的落实。

北周保定三年(562)武功遇旱,地里欠收。刚到安州任总管的李昞知道后,写信差人送回让家里安排救灾,送信的差人回到家里就看见夫人独孤氏已经将此事安排得井井有条。李府偌大门庭场子上撑起了三口放舍饭的大锅。领粮讨吃的人不是提着口袋,就是端着盆盆碗碗,广场上拥得黑压压一片,就连渭河南岸的人都成群结对渡船而来。独孤氏看人越来越多就决定打开粮仓救济百姓,并将家里自种的百亩果园所结的果子全都散发给因吃不饱肚子而讨要的穷人。

建德元年(572),李昞在咸阳任上去世,终年59岁,葬于咸阳。他7岁的儿子李渊在舅家三股势力的争斗下继承了父亲李昞唐国公的爵位。李渊又一次受到朝廷“职分田”的赏赐,李府面积成倍扩大在方园几十里都小有名气。据民间传说李府东西有六七里地长,西边几乎都和十里窦村相连,那时人们都称其为李府大庄园。

北周大定元年(578)七月,渭河突发大水,眼看沿岸村庄将没于洪水,人们在慌乱中逃跑只听一声巨响,丈余高的洪魔就退了下去。人们便说这是李府主人积德行善的结果,老天爷保佑李家老百姓跟着沾光。连续几月善男信女带着瓜果蔬菜,粮食财物来李府要见李老夫人梁氏和儿媳独狐氏,说要当面谢恩。李渊看到奶奶居住的院子整天人来不断,知道这是奶奶和母亲虔诚所结的善缘。李渊称帝后,安排的第一件事就是沿渭河北岸西行回到武功老家,改武功故宅为庆善宫。李渊执政期间曾三次幸临武功,或访闾里旧故、或漆后河川围猎,史料均有记载。

李世民当上皇帝后,其情感世界经常在内疚、自责、空虚与恐慌中充斥着内心深处没有人性与残暴的一面。他为了弥补杀兄刃弟之过,便以孝母廉义之举,寄情悔过之心,于贞观五年十月颁旨在庆善宫西建慈德寺,彰显他对母亲生养他的劬劳之德的孝心与敬意。笠年正月二十慈德寺落成,大戏助兴,众人参拜,香火盛传,延续至今,形成庙会。李世民虽然在武功多地用建寺修塔以示孝母之心,消除人们对他的看法。但是,当时的汉化融合也引发了不少纠纷争斗。李世民便采取“封节立碑”树立汉化融合的典范,旌表各地的节义烈女和忠孝乡贤。庆善宫旁的段秋庄有一年轻少妇秋氏,因其丈夫段(慕容氏)将军为国殉难,她为丈夫守节忠贞十二载,培育儿子夺花魁而被李世民御笔亲封,并将段秋庄改为立节村。尽管通过各种形式聚集正能量,但汉人还是让这些南夷民族的人们居住在渭河岸边,至今渭河边稠密的村庄就是游牧民族遗存的痕迹见证。

而今天的立节村分成了北立节和南立节两个自然村,烈女秋氏的墓冢就在北立节村东北处。这千年的蝶花香魂变成孤零零的一土冢,守望着太宗为她立就的立节村,不知是喜是忧还是愁!史料中记载有“十里窦村”之称的圪劳村,元、明时因瘟疫、战争、水灾,窦村几乎无存。明时,山西的徐姓人家看此地三面环水便以此为家,将原旮旯改成了现在的圪劳村。金国统治武功时,庆善宫改名“崇教禅院”,金世宗完颜雍为寺院所铸巨钟被明朝元统三年的一场洪水冲埋在河床下面,一百一十八年后被一洗衣村妇发现,人们将其打捞上来。巨钟于景泰七年(1456)运到西安,现在西安小雁塔博物馆内,“雁塔晨钟”为西安八景之一。

李世民先祖从始居武功至李世民15岁离开,前后四代人共有一百年多的历史。而不论是每遇天灾人祸李氏族人都能按照先祖遗训放粮救人。正是他们一代一代的人们将好事做实,将实事做好,周围的老百姓才把李府大庄园的恩情记在心间。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日子久了,慢慢地周围的人们把李府叫为大庄了,把大庄两边的村子叫大东,大西了。大庄也就成为李府庄园的代名词在民间传开叫响了,一直叫到今天。

而有关大庄一名的来历还有一个故事,说李渊称帝时封武功人靳孝谟为朝邑法曹、金紫光禄大夫。命其诏使安集边郡,却被梁师都所杀,靳葬于靳家原祖坟处占地十亩许。当地人都叫“扁啦啦大冢”,大庄是大冢的一字多讹。

不管咋叫,武功这方水土成就了李氏贵族的政治抱负和权力野心。也用其厚重的历史人文培育了名垂青史的神武皇帝,至今让世人传颂不已,并对武功这片古老的热土产生了神奇的向往。

作者简介

杜晓辉,字建辉,男,陕西武功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咸阳市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咸阳分会副会长、武功县文联主席、武功县作家协会主席、陕西省散文学会武功创作基地主任,创办《有邰文苑》文学期刊,任主编。中国文联第20期全国市县文联负责人研修班学员。主持编写了《武功文联志》。作品散见于《文艺报》《解放军报》《人民网》《光明网》《中华英才》《作家报》《陕西日报》《延河》《黄河》《延安文学》《西安晚报》《咸阳日报》等国内报刊网络。“苏武里贯考析”一文入选2015年至2016年成人高考教材。著有散文集《故土情思》《望我故乡》《盛世印迹》、诗集《溪水流韵》。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