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乡村之——崇道

最后更新 :2023.09.29 03:59

 

我泱泱大中华上下五千年绵远悠长。在绵长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了无数的历史遗存,星罗棋布于中华大地,可惜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们中的绝大部分都己经灰飞烟灭不复存在了。但是“三晋”大地作为一个独特的存在却保存了大量的珍贵的历史遗存,在中国仅有的四座唐代建筑中我们山西就占了三座,还有其它的一些绝世孤品。我想这些应该得益于山西独特的地理环境吧。三晋大地更是一块底蕴厚重的土地,这里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发详地,独特的环境,独特的文化传说,随处可见的历史遗存,众多的千年村庄,生活在这里,就象生活在一部历史剧里,还真让我这半个“山西人”感到几分傲娇。

在我住的这个地方,周边的村子细数起来还真都是些有千年历史的“老村”了。今天我们就从“崇道”村开始细细的道来,去品味那绵远悠长的过去的故事。

其实,从我们刚开始来这里居住,心中就有一个疑问存在,就是这个村的名字为啥叫“崇道”,当然这些年也问过一些人,也都没说出个所以然来。看来还得自己去查考。

这个村子,整个呈东西走向,北依北冈(也叫凤凰冈),南邻皇蝗冈;西南紧靠三垂冈,东望无影丘冈。四冈合围的崇道村尽管不是个太大的村子,但村里却流传着许多故事,每一个故事里都记载着这个村庄的点滴历史,并且留下了“奇人、奇事、奇风俗”的美誉。

关于村名的来历,一些史学者曾研究过崇道村名的来历,但任何史料都查不出崇道村原来的名字,不过可以肯定的说法是与“崇尚道教”有关。在崇道一带流传着一件奇事———“铜崇道迷住李隆基”,就能证明这一说法。那是唐景龙二年(公元708年),二十二岁的李隆基以临淄王、卫尉少卿(四品)兼潞州别驾的身份来到上党潞州,年轻的李隆基在潞洲做别驾时,不但喜欢饮酒赏乐放歌吟诗,更喜欢游山玩水打猎和寻古访奇。因此,他结交的文朋武友很多。一日,潞州一位还乡的文官拜访李隆基,两人谈古论今。谈到潞州的古镇名村时,文官告诉李隆基说:潞州府的潞城县有几个特别的村落,尤其是那个崇道村是‘三台镇其北,龙冈伏其南’,甚为风水佳地,郡王不妨前去探访。”李隆基很是好奇,文官随口又说出了一段民谣:铜崇道,铁贾村,珍珠玛瑙翟店村。”李隆基听后,半信半疑,心想:我在繁华的京城长安也没有见过如此豪华漂亮的地方。于是,他决定赴潞城看看这几个地方,首选的寻访之地就是“铜崇道”。一个晴好日子,李隆基带着文武侍从策马直奔潞州府东北方向的潞城县,径直寻找崇道村。他们一路打听,过三垂冈才找到了崇道村。进村后,他们看到崇道村里的房舍大都是土瓦房,与长安城乡下的村落没有什么两样。这时,正好见一家院落的大门开着,就前去打问。一位老者热情接待了他们,李隆基问起“铜崇道、铁贾村,珍珠玛瑙翟店村”的民谣时,老人听了大笑起来。老人告诉他们:铜崇道”是说崇道村里铜匠多,铁贾村”是说贾村村里铁匠多,而“珍珠玛瑙翟店村”是说翟店村地处禹王山下,每到雨季就要被山洪侵袭;大雨过后,山洪将良田冲毁,到处都是山石泥沙,当地人称村名为“石头乱蛋翟店村”,时间久了三个村在民间被民谚演绎为“铜崇道、铁贾村,珍珠玛瑙翟店村。”李隆基他们也听得哈哈大笑起来。李隆基对道教宣扬的那套化金销玉、行符敕水、奇妙方术、羽化飞天的光怪陆离的神仙境界和延年益寿的长生术很是信从的。他对“崇道”这一村名感觉有来头,于是又问起崇道村名的历史。老人接着讲到:崇道村自古虽村小户稀,但三台镇其北,龙冈伏其南,是一风水宝地。三台乃凤凰落栖之冈,龙冈为三垂冈的龙脉。有龙凤相护,崇道村尽管不是富甲一方,可民风淳朴,百姓和满安康。”老人押了一口茶捋须继续讲到:村里多铜匠,也就是小炉匠多,他们修理箱柜上的钌铞儿、拉手及香炉、烛台等铜锡小什件和器具,也为各家各户及茶馆饭铺修理炊具和器皿,最常见的是锔大缸,补铁锅。匠户供奉老君(太上老君老子)为祖师爷,开炉祭祖已成风俗。炉匠们走村串户,成为老百姓非常欢迎的行业。不过他们只能凭手艺吃饭,而不能靠手艺发财。因尊崇老君,所以把村名叫为崇道村。”李隆基听后方知缘由,心中对崇道村的民风充满敬意。当时正是中午,老人用便饭招待他们,李隆基非常感激,痛痛快快吃了个饱,随后告辞。临行前李隆基吩咐侍从送与老人一些银子。老人就是一位小炉匠出生,他儿子接替了他的活计。老人的儿子用李隆基赐予的银子后来做起了绸缎生意,不久便由一个贫穷人家变为商户。在他的带领下,崇道村很多人经营起商业,慢慢地也就没人再当小炉匠了。这样唐玄宗寻访“铜崇道”的故事就在崇道一带流传开来。

发号台

这是矗立在村西囗的一座庙,整体结构还萛完整,应是清代的遗构。

发号台

这是在村囗的玄宗庙,也是近几年才翻修过的。

玄宗庙在上党地区的众多古庙中是一个特别的类群。崇道的邻村北舍也有一座玄宗庙,创建年代不详,现存正殿和东耳殿,为清代遗构,相传李隆基离开崇道村后继续北行时在此停留。李隆基后寻访到微子镇,在古镇闻香下马,对潞凤酒格外珍爱,将此酒带入宫廷。公元723年,李隆基在泰山封禅,用潞凤酒大宴群臣,封潞凤酒为“唐宫悦”。

发号台

在“崇道”村还曾经出过一个奇人,这位“奇人”叫张树本,又名张老配。他是潞城崇道村清道光年间的国子监太学生,生于乾隆年间。清代的国子监,是封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的最高学府。它既是进入仕途的桥梁,又是向科举制度的金字塔攀登的阶梯。清初,沿袭了明代的制度,南京和北京都设有国子监。顺治七年(1650),改南京国子监为江宁府学,保留了北京国子监,称为国学,亦称太学。太学生就是指在太学读书的生员,亦是最高级的生员。

在民间流传的张树本,是一位伶牙俐齿、能说善变、足智多谋且讨厌官道、通晓民情的文人书生,因此有“奇人”之称。颇有些铁齿铜牙纪晓岚的风范。

在这里,过去还有一个奇特的民俗就是“打冬至”

打冬至”是解放前潞城农村的一种奇异风俗,多是在两个相邻很近村庄进行的一种喊骂打斗的风俗活动。魅力长治文化丛书《民俗寻根》记载:潞城冬至这天,过去有“打冬至”的习俗,一村人朝着另一个村子喊骂,直至两村对骂、对打,闹得不可开交。此俗今已绝迹。”崇道村与相邻的贾村“打冬至”在潞城是较有名的。直到1938年之后,因日军入侵潞城,北舍村住有日军而停止。解放后,两村还进行过打冬至,但规模很小,仅限于两个村的孩子之间,现在也绝迹。

出村转向东北信步登上无影丘岗,此岗状如馒头,坡势平缓绿草如茵。

发号台

传说,此岗是当年二郎神担山时,在此歇脚磕了磕鞋里的土形成的。真难以想象这位神仙爷,得多大一只脚呀,哈哈哈哈。

发号台

站在岗上下望远处的“崇道”,村子比以前大了许多,好了许多。故事也更叠了不知多少,新村,新人,新的故事在新的时代不断的演绎着。同时,三奇”的故事也在不断演绎着古村的历史,使“三台镇其北,龙冈伏其南”这一风水宝地成为崇道人心中永远的骄傲。

发号台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