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乌河,看龟地,唱鹧鸪戏

最后更新 :2023.09.29

 

山是南坡为阳,北坡为阴;河正好相反,北岸为阳,南岸为阴。义和村位于运粮河(澅水)之阳,河水从桐林村南侧转向北,北流三百多米后又转向西,流入义和村。义和和桐林两村相连,河水从桐林村与义和村交界处,分为两支。一支直接向西流淌,一支转向北转了个圈后汇入直淌河道,在此形成了一处湖泊。

发号台

湖泊中间有一高地,地形南北两头高,中间洼。远看像一只大乌龟,有头有尾,有盖有腿,远远望去,它像趴在湖中翘首相望。村民将这里称之为“龟地”。

据传,明崇祯十年,御史成勇从此路过驻足小憩,见澅水两岸垂柳摇曳,芦苇碧绿,河水荡漾,鱼翔浅底,鸟语花香。南眺愚公山,近在咫尺,东南近傍画邑古城。这里背靠愚公山,毗邻乌河,山水具备,为风水宝地,外形像乌龟,寓意这块地拥有者长命百岁。成勇连连称赞:“此地好风水,真宝地也,我病殁后埋此地足也。”后来成勇请了著名的风水先生瘸四前来勘查确定,遂晓于家人,购买此地,修建坟墓。

发号台

历史上,成勇以敢于觐言著称,被称为”铁面御史“。该人在参加会试时,就大骂宦官之祸,结果被不予录取。时隔三年再考,被录取,但极厌恶太监,而当年正值大太监魏忠贤擅政,成勇在饶州当官,有太监到饶州,百官都出城迎接,毕恭毕敬,但成勇不为所动。在太监提出无理要求没能满足而大骂官员时,成勇甚至将太监的手下进行抓捕。崇祯时,成勇上书弹劾杨嗣昌,结果惹怒了崇祯,将其革职查办,后被赦免。官员们联名上书,让其复出,说“用尽天下人,不如用勇一人;御史天下大廉,用之可激扬群吏”,正崇祯同意让其复出,明朝灭亡。后成勇仍想前往南明效命,但被清廷软禁,后隐居,忧郁不得志。

发号台

成勇治学谨严,著述甚多,尤以理学见长。著作有《程易发》、《春秋三传释疑》、《十三经注略》、《留台疏稿》、《李署炯鉴录》、《消闲录》、《蜗庐楼诗》、《昆嵛洞语录》等。明朝灭亡后,他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顺治年间,隐居昆嵛山达七年之久,后因病归乡。

顺治十五年清明节,他穿着明朝衣冠,病逝于老家。家人根据成勇生前遗嘱,将其葬于龟地墓穴。民国九年的《临淄县志》卷三古迹志记载:“御史成勇墓在愚公山北麓”。而龟地所在位置——义和村西南,恰在愚公山北麓。

发号台

成勇老家广饶县颜徐村,坐落在淄河西岸,距离龟池六十里之外。成勇能选择此处做为终身之地,可见龟池的俱佳风水诱惑无比。

成其范是成勇的第六个儿子,小时候见过父亲因为直言而被抓入大狱而对明王朝非常不满,清灭明后,成其范步步考取,官至兵部右侍郎。康熙年间,成其范病逝,康熙帝赠“司马坊”匾额一块,并在其老家广饶修建司马牌坊。

父子两代,正值改朝换代,父为前朝重臣,而子仍能官至兵部侍郎,确实不易。

发号台

解放前,广饶成家后裔,每年重大节日都来龟池上坟祭奠。年深日久,沧桑巨变,龟地古墓历经浩劫,破坏严重。龟地上的石坊、石人、石马以及刻有程御史生平事迹的石碑,后来都不见了踪影。五十年代,义和村曾经对古墓进行挖掘,只挖了一个洞,发现墓中有外椁内棺,中间有10厘米厚的松香,棺盖上发现有四个鎏金铜盘,在铜盘上有“五子登科”四个字。广饶成姓的后裔问讯前来阻止,挖掘就此终止。破四旧时,龟地古墓又一次遭到破坏。古墓挖深三米后,发现棺椁,周围有很多松香保护。把棺木砸开,发现尸骨衣服完好,穿戴整齐,但衣服经风一吹随即碎散,未发现其他陪葬物品。

发号台

龟地是一方风水宝地。传说,若晚上把鸡蛋埋在地里,天明就能孵出小鸡来。乌河水无论大小,从来淹不了龟地,龟地充满着神秘色彩。附近的村民为了消灾祈福,常到龟地上烧纸烧香。

义和,宋代立村,名“朱家庄子”。村北有朱氏元朝墓碑载:“清初,孙氏十二世由上河头村徙于庄东立松溪村,西为朱家庄。”上世纪四十年代末,两村合并,取团结和睦之义,名为“义和村”。

义和村紧邻桐林,近老画邑城遗址百米。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临淄西北隅的经济、贸易、交通中心,也是通向桓台、博兴等地的八达之衢。

发号台

义和村出过不少名人名将。孙氏祖先中当数清朝名将孙兆勋,他少年时,膀大腰粗,臂力过人,强壮骠悍,性格豪爽,有习武的天赋,喜爱拳脚棍棒,爱打抱不平,行侠仗义。乾隆二十一年考中丙子科武举人,后在四川、广东等地任过多职,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清正廉洁、作战勇敢、百姓爱戴,官声远扬,成为威震州府的虎将重臣。乾隆皇帝特别下旨,褒奖其父母教子有方,并树碑立传。后因病告老还乡,归隐垄耕,颐养天年。去世后葬于澅水北岸。

发号台

义和村东北部东西街南侧,尚存孙公墓道碑两通。正面碑文为“皇清诰授武翼大夫任四川马边营都司陞广东惠来营游击前署四川普安营参将乾隆丙子科武举熙载孙公墓道”。

湍急的运粮河水在绿树掩映的河道中蜿蜒前行,汇入乌河。

发号台

两河交汇处向西百米,有一座拦河坝,河闸一侧是老义和桥,桥南头的路可上愚公山,北头自然是直通义和村。河坝年久失修,现在已经废弃,桥也成了危桥。不过,老桥的西侧,一座崭新的新桥已经建成通行。

发号台

沿河往西走四里来路,河的北侧有一个村庄,叫做上河头村,兴边路从村西而过。

上河头村,明代孙氏立村,曾名孙家庄。清朝年间,因村近傍乌河,有大泉涌出,状如河头,更名上河头村。上世纪二十年代,上河头村属临淄县西四社。三十年代起,先后属临淄县四区、高阳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属临淄县高阳区、高阳乡。1958年后属临淄县淮阳公社。1984年起属高阳乡(镇)。2001年,随属临淄区朱台镇。现分上河东、上河西两个行政村。

发号台

这里是地方戏种鹧鸪戏的发源地,临淄独有的古稀剧种。

上河西村在乌河岸边修建了一座影壁墙,向人们详细地介绍了鹧鸪戏。山东省戏剧创作室原主任邓晓川赞誉鹧鸪戏题:“鹧鸪声腔醉八仙,交口传唱数百年,梨园丛中独一秀,今逢盛世更红艳”

发号台

鹧鸪戏的根,深扎在上河村的乡土里。在清朝的乾隆年间,曾在崂山云海庵修行的一位僧尼,在青灯古寺中,时常听闻鹧鸪鸟鸣,那种悠扬动听的韵律让这位才女沉迷其中。久而久之,她从鸟鸣中悟出了一种声腔,悦耳动听,打动人心。这就是鹧鸪调的雏形。后来,命运辗转,女子来到凤凰山阴,喜爱上河村的秀美风景和淳朴民风,便定居下来。自此,她每天在槐荫下传唱鹧鸪调。

发号台

民国年间,知名艺人高桂芳(艺名“半碗蜜”,桓台乌河人)第一个来到上河村教授东路肘鼓子戏。该戏在上河村百年传承中,受到当地民间音乐的影响,形成自己独特的腔韵,融入了鹧鸪鸟叫的婉转与圆润,声腔绵延而有节律,当地村民便为其取名曰“鹧鸪戏”。

1933年,第四代传人刘克政领衔鹧鸪戏,在颜山庙会中,鹧鸪戏剧团曾与大名鼎鼎的五音戏泰斗“鲜樱桃”邓洪山带领的五音戏班同台对戏。那次亮相,鹧鸪戏声名大振。之后,涌进下河村来学戏、看戏的人络绎不绝,甚至有人将鹧鸪戏称为五音戏的“姊妹剧”。

鹧鸪戏交口传授至今,历经几个时代的演变,成为独一无二的具有乡土文化气息的中国民间稀有剧种之一,也是维一一个由村完整保护下来的剧种。

发号台

鹧鸪是一种非常美丽的鸟。雄鸟的枕、上背、下体及两翼有醒目的白点,背和尾具白色横斑。头黑带栗色眉纹,一宽阔的白色条带由眼下至耳羽,颏及喉白色。雌鸟似雄鸟,但下体皮黄色带黑斑,上体多橙黄王红褐色。

鹧鸪栖息于灌木丛和疏树的山地,这种鸟鸣叫时常立于山巅树上。雌鹧鸪性稍温驯,雄鹧鸪性好斗。性成熟后的雄鹧鸪,在繁殖季节,常因争夺母鹧鸪而发生激烈的啄斗。其叫声时而婉转悠扬,时而洪亮而刺耳,声如 do-be-quick-papa 或 come to the peak ha-ha。晨昏时数鸟可同时鸣叫,叫声特殊,有人拟其音为“行不得也哥哥”。

发号台

鹧鸪戏是模仿鹧鸪鸟的叫声而表演的一种剧种。音乐伴奏以打击乐为主,几乎每段都有打击乐,并有自己独特的乐器鹧鸪胡。它比京胡大,比二胡小,是从历史上传承下来的乐器,音调比二胡圆润丰满,又比京胡舒缓悠扬,每句的唱腔中与鹧鸪鸣叫一样的拖腔相互配合,形成独特的唱腔。

在欢快的基调,尾拖的长音,哀婉忧思,富于乡土生活气息。唱腔与念白取材于临淄方言,也吸取京剧的精华,既大气规整又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唱腔有匀板、慢板、老生匀板、老旦调、急杠、慢杠、娃娃腔、悲腔、抱娃娃、刨、茉莉花调、莲花落、十到黑、亲家斗和姜二青等十五个曲牌。有《胭脂》、《龙宝寺》、《采茶案》、《粉红江》、《五凤岭》、《太公传》等五十余部剧本。

发号台

鹧鸪剧团成员大多出自于本村,附近的大夫店、南高阳等村也有人传唱。剧团常在节日或串村演出,深受当地人喜爱。

2000年4月,中国稀有剧种鹧鸪戏研讨会在上河头村召开,省、市业内人士六十余人参加了会议。研讨会期间,鹧鸪剧团选出经典剧目进行了演出,博得了各级领导及戏剧行家的好评,中央电视台十一台曾播放该团演出的剧目。2014年7月,永昌鹧鸪戏演艺剧团登上北京长安大戏院的舞台演出《宝莲灯》,反响热烈。

2011年5月23日,临淄区申报的“鹧鸪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发号台

在上河东、西两村交界处新建的鹧鸪戏剧院,舞台高大、广场宽阔。紧邻乌河,环境优雅,风景如画。同时剧团更新旧戏装,添置新道具,进一步发展壮大。鹧鸪戏的知名度不断提高。

乌河的河道,数上河头段最美。两岸全部是用青砖新砌的古典护墙,彰显齐风韶韵,河底清淤种植了芦苇,河边柳树成荫。村里的建筑物粉刷一新,村庄古朴典雅,民风淳朴。

发号台

乌河上的老三义桥已早无影踪,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水泥公路桥,比原来更宽阔更通畅了。

上河头村还是一个红色革命基地。抗战时期曾拉起革命队伍,与日寇展开了艰苦卓越地革命斗争。

发号台

- END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