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玄学揭秘:古慈城风水——“九龙戏珠”

最后更新 :2023.09.28

 

慈城地处宁波断陷盆地西北边缘(E121’25,49,—E121’26,37",N2958,22,—N30),北倚熔岩丘陵,南俯湖沼平原,西邻姚江谷地,东屏红层低丘。近观慈江,远眺姚江及江南群山,可谓浙东山水尽收眼底。宁波盆地和姚江谷地,在第四纪地质时期曾遭多次海侵,那时的古城之地,只是—片汪洋中的避风小港。

发号台

据《慈溪县志》记载: 自唐至清,慈溪共有进士519名,70~80%出自慈城。其中有状元5名,榜眼1名,探花3名, 尚书6名,御史33名,知府40名,知县41名。 古慈城,应该可以算是人文荟萃的“宝地”了吧。

“宝地”建城历史悠久,史记:“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土勾践城——勾余”。又称“大城——勾余”,这个“勾余”就是慈城最早的古名。“勾余”,实为越时余姚、勾余二邑之界山, 邑城以山命名。后又曾改名“句章”。至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设慈溪县, 自此,古城改名慈城。由此可见,古城历史已逾2400年,可称中国南方罕见的古城。

“九龙戏珠”的形势, “四灵”围合的格局。 姚江以北丘陵,原为四明山余脉,但因近东西向的“昌化——普陀”大断裂,使姚江南北的山脉失去联系。故江北丘陵自成体系, 自尊“五磊山” (424m)为太祖,其中东出一脉,直奔东南古城。在离古城6km的东北隅,起“天柱峰”(385.8m现名黄泥尖), 可谓古城“太宗山”。后向南延伸至“八羡山”,成古城“少祖山”。东起“大长龙’’(262.1m),西至“长龙山”(古名石刺峰191.2m),呈弧形山脊,如“孔雀开屏”横亘于古城之北,并向南发出数条枝脉,拱抱古城,形成堪舆家所谓的“九龙戏珠之势”。

发号台

其中由“长龙山”(石刺峰)中心出脉的“石刺岭”最为罕见。如游龙延伸1km,两翼有岗丘护卫, —路从拥入城,城内昂首成丘。 西丘门 “抱珠”(15m); 东匠名 “浮鳖”(18.1m),也称“珠山”,成为慈城之“玄武” (主山)。 按中国传统风水观, “宝地”必有“生气”, “石刺岭”能将后山“生气”输送入城,如胎儿之“脐带”,似结瓜之“长藤”。又因“石刺岭”多处“束腰结咽”,似断似连,故又可免遭山地崩塌、滑坡之灾。 就此可见, “石刺岭”实为古城之“命脉”。据古城老人回忆,最早的知府衙门的大堂建在浮鳖山上,后来才搬到山南缓坡地上。但在山南坡保留“清清殿”,作为知府主要学习和休息的内堂。 “清清殿”前坡脚曾有涌泉,称为“龙潭”。这正是“气之来,有水以导之”的有力佐证。石刺岭乃古城之“输气管道”,浮鳖山南坡则为古城之“正穴”。 在城东,由“八羡山”向南发脉为“花瓶山”(邵夹岙山)、“马岙山”、 “清道山” (塔山),呈“青龙”蜿蜒;在城西, “八羡山”向南出脉,为“大样山”(西县岭)、“大宝山”(枫湾山),似“白虎”伏地;东南巽位,有“官山”低丘为案;城南广宽的湖沼水网平原上,星点状出露的“双顶山”、“赭山(乍山)”、“卢家山”和江南四明群山,均可视为“朝山”, 如“朱雀”翔舞。 由此构成一个完整的“四灵”围合空间,既能有效地阻挡西北寒流入侵,又能导引东南季风入城。

发号台

江河湖溪相连,四水汇流归堂 。风水中讲“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这是因为,无形的“气”有“乘风则散,界水则止”的特性。故风水宝地大都山环水抱。 成为古城基址的海湾高滩地,在山地径流的切割下,周边形成多条溪涧。其中东北的“上岙涧”、城北的“谈妙涧”水量较大,二水在城东合二为一,汉时称为“慈溪”。 “慈溪”环城南流,入东南“夹田洼地”。 至唐开元 (713年),县令房IS开凿慈湖,蓄“谈妙涧”之水灌溉农田, “慈溪”被整束围田,成东护城河。城西北的“黄夹岙”,也有山水径流向南流入“月湖” (又称水明湖)。后也因上游截流,建“黄夹岙水库”而消失,溪被整改为西护城河。城东南,原为一片汇水的“夹田洼地”,同“月湖”一样,现为一片“泥炭心青紫泥水稻土田”,可以佐证,这里曾是水草茂盛的湖沼地。 于南宋宝右五年(公元1257年),经宰相吴潜组织挖江治理,将姚江、慈江、城河之水连成一体,使江河湖溪回流成网,令“官山河”、“慈江”、“护城河”在“官山”脚下合流,出“夹田桥”东流入海(图1)。 由此,古城构成一个“四水汇流归堂”的水系格局。按风水说,水能“纳气”、“载气”的观点,这一格局不仅使城区“生气”聚而不散,而且还能通过姚江之水,带来更为广浩的四明山之“生气”。

城区穹隆起顶,街衙坤龟设计 。古城北倚丘陵,南面平原,南低北高,为山南水北、 “负阴抱阳”的纯阳之地。为此,古城先民将城区设计成“坤卦”街衙,并按一街一渠布置城内水系,形成“井”字形的水陆交通网络,利于通风纳凉、平衡阴阳,以此调节城内小气候,以达到冬暖夏凉之目的。并将城内外水系连通,形成一个有序的灌排系统。 方志有记: “新城堞循山而起,街衢缩三衡六,方如棋局画象,坤爻爻爻整整....... 以后在“缩三衡六”基础上,改造成“龟背”状城区,意象为一只向北俯伏的“神龟”,正在汲饮慈湖“圣水”。秀美的山水,美好的寓意,怎不令游者向往,居者安康! 自春秋越王筑城起,后有“秦始皇游句章三十余日”;汉儒董仲舒六代定居古城;宋时王安石、元时罗贯中、明时祝枝山等达官贵人,文人雅士慕名而至,这就是古城的环境效应。

发号台

案山水口不足,桥楼亭塔壮观。 要说古城山水尚有不足,首先是作为案山的官山,不仅偏低(8.9 m),而且偏离城池中轴线,官山实为东南巽位的水口山。其次是东南水口(夹田畈)过于宽大,两侧的水口山(官山、塔山)不仅太低,而且相距太远(386.7m),未能达到水口“交牙关锁、重叠周密、不见去水”之要求。从而使城池之水“直去无收”, “生气”有可能逸散。 为此,古人在城内中轴线的四桥上(丽泽桥、福聚桥、平政桥、骢马桥),建起由近及远、逐渐增高的桥亭门楼,以补案山之不足;在夹田出水口,经人工河道整治、围田筑桥,以夹田桥紧束水口,并在官山、塔山建亭筑塔,以壮水口、兴风水。 据史料云,慈溪之所以在明代能文运昌盛,鼎甲相望,是因为官山风水所至。是“建亭于山,取象于文笔峰。这也许是历史的巧合,但此举确有完形补缺之作用,使古城山水格局更趋完美。

结善缘请关注我,将会给您带来好运势!周易、玄学不是迷信,正确利用易经风水,化解命中难题。个人运势预测、事业运、财运、桃花运生旺、婚姻缘分分析以及学业运问题的化解等方面的问题可私信咨询我。

声明:本文为妙悟原创,未经许可授权禁止转载

- END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