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韶茶事|煮茗闻香,在石刻记载中探寻粤北茶文化

最后更新 :2023.09.28 06:27

 

发号台

在粤北有两题跟茶有关的唐代石刻,一是英德南山的《煮茗台》,二是乐昌西石岩的《枢室》。《枢室》的书写者是大名鼎鼎的茶圣陆羽,虽然没落款,但《韶关府志》和余靖(宋)写的《西石岩石室记》都指明这是陆羽写的,当时陆羽是从广州专门去乐昌品茶,在西石岩石壁上题的字。在唐代,英德和乐昌都是韶州府的辖区,这说明韶州府在唐代不仅流行喝茶,而且有好茶。

发号台

南山石刻《煮茗台》 常乐 拓

发号台

西石岩陆羽石刻 常乐 拓

清代学者屈大均在他的著作《广东新语》里说到,唐朝的曹松从舒州把茶树移植到广东西樵山后,种茶逐渐推广到其他地区。茶的需求量大跟广东地处亚热带的地理位置有关,人容易出汗就需要补充水分,于是茶很快成为广东人用于解渴的饮料。过去没有汽车,一般人出行以走路为主,所以广东各地,茶亭在以前是很常见的。

虽然茶的消费需求有普遍性,但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能出产好茶。粤北山区优越的地理环境很适宜种茶。陆羽在他的著作《茶经》里说:“岭南生福州、泉州、韶州、象州”。意思是说,当时中国八大茶区之一的岭南区,有四个地方出产好茶,韶州便是其中之一。

茶有高低档次之分,普通茶是基本消费品,而好茶就成为高档消费品。广东现在还有一个惯用语-----“请饮茶”,这是用来招呼朋友的一句话,它不仅体现出广东人热情、大方,而且也包含着招呼朋友的排场----只有请喝茶才够意思,包括拿茶送礼。黄茶是韶州在唐代比较出名的一个品种,产自曲江,当时有人给柳宗元送去黄茶,柳宗元收到后,立即写下《奉和周二十二丈酬郴州侍朗衡州夜泊得韶州书并附当州生黄茶一封率然成篇代意之作》以示感谢。

饮茶之风在唐代开始盛行,与禅门有关系。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有这样的记载:“茶,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太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起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色额甚多。”禅门中人到处煮茶,遂在唐中期形成了禅茶之风。

煮茶之风流行起来以后,文人墨客在这方面表现得更加潇洒,“晦夜不生月,琴轩犹为开。墙东隐者在,淇上逸僧来。茗爱传花饮,诗香卷素裁。风流高此会,晓景屡裴回。”这是唐诗《饮茶赋》所展现以茶会友之景。品茗论艺、吟诗作赋,于山水之间,一边品茗一边游赏风光,这多畅怀!

英德在唐代是韶州府三大产茶区之一,交通要道西江流经风景秀丽的南山,南来北往的各地文人墨客,常常在山上煮茶品茗观风景,久而久之,煮茗台便出现了,不知是哪个书法家兴之所至,大笔一挥写下“煮茗台”三字,成为历史见证。

据《韶州府志》所述,唐代韶州府有三大产茶区(英州、曲江、仁化),到了宋代就发展到八大产茶区,充分说明粤北茶产业在宋代开始蓬勃发展起来。我个人认为这跟大量的福建人迁入英德有关。

在英德南山有一个定光室,里面供奉的是宋代福建僧人定光和尚,定光和尚以灵验受到福建民众的普遍供奉,而远在千里之外的英德也供奉一个从没来过英德的外地和尚,只有一个可能:福建人的风土习俗已深深地渗入了英德。

发号台

南山定光室石刻 常乐 拓

发号台
发号台

南山方希觉留题 常乐 拓

到了今天,粤北地区形成了四大特色品种:英德红茶、罗坑(曲江)红茶、九峰(乐昌)绿茶、红山(仁化)红茶等,而大多数山区农村,还保留着自家种植制作清茶和品茶的习惯。

发号台

释常乐与他拓印的摩崖石刻拓片

图/文:释常乐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