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江诗千行重庆巴南篇第十二站 巴县古镇古风貌 渝州名泉名山寺

最后更新 :2023.09.28 01:52

 

巴县古镇古风貌 渝州名泉名山寺

主要人文景观:巴南(巴县 渝州 恭州)鱼洞古镇 云篆山 云篆寺 南温泉 建文峰 花溪河 圣灯山 白沙寺 丰盛古镇

诗曰:

曾闻五月到渝州,水拍长亭砌下流。惟有梦魂长缭绕,共论唐史更绸缪。

舟经故国岁时改,霜落寒江波浪收。归梦不成冬夜永,厌闻船上报更筹。

海棠溪边人不知,莫寄成都濯锦儿。

【宋】苏轼《渝州寄王道矩》

话说诗人们游完南川,离开南川县(区),前往巴县(巴南区)。

巴南区位于主城区南部,东与重庆市涪陵区、南川区接壤,南与綦江县、江津区毗邻,西与九龙坡区大渡口区隔江相望,北与南岸区相接。

发号台

巴南区前身是名邑巴县,商代时巴人就在此立国建都。西周至战国,属巴国地。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灭巴国;周赧王元年(公元前314年),隶于巴郡。南北朝,南齐永明五年(487年),改江州县为垫江县;北周武成三年(561年)又改垫江县为巴县,并废枳县入于巴县,为巴郡楚州治。《元和志》卷33巴县:“阆、白二水东南流,曲折如巴字,故谓之巴,因以为名。”

巴县新置时,幅员辽阔,辖今之渝中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大渡口区、巴南区、南岸区、渝北区、北碚区大部、璧山区、长寿区、涪陵区、南川区、武隆县所属区域。

隋开皇初为渝州治,大业三年(607)为巴治。唐武德元年(618)为渝州治,天宝元年(742)为南平郡治,乾元元年(758)复为渝州治。北宋崇宁元年(1102)为恭州治。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为重庆府治。元为重庆路治。明、清为重庆府治。民国初为东川道治。属楚州巴郡。此后名称一直未变,巴县1951年1月改属重庆市,先后从巴县划出区域设立九龙坡区、大渡口区、沙坪坝区、南岸区等。1994年12月17日,存在了一千四百多年的巴县正式撤销,建立巴南区。

【唐】白居易《感春》

巫峡中心郡,巴城四面春。草青临水地,头白见花人。

忧喜皆心火,荣枯是眼尘。除非一杯酒,何物更关身。

【唐】司空图《恭州界》

山容地脉本清凉,不解为霖却作汤。草木龟鱼困熏煮,漫赢尘垢涴僧坊。

【唐】胡皓《渝州逢故人》

共是他乡客,俱为失路人。自怜蓬发改,不掩柳条春。

【宋】赵抃《送张唐英司理赴渝州》

不用咨嗟怆别离,听吾持酒祝公词。少年得第人谁似,纯孝于亲里共推。

姓字已通丞相梦,才名须结圣君知。岳情要在平生允,容驷高门自有期。

【宋】 冯时行《恭州杨倅生日》

凤龙虎豹无凡文,墨池太玄之裔孙。至宝不琢粹璞具,犹有太古羲易淳。

渝州别驾未足论,啸歌已是腾清芬。一钱不输县官手,饱食长歌耕垄云。

生朝佳气氤氲集,欢声一境听洋溢。愿从黄童至白首,年年击壤歌君寿。

【宋】张先《渔家傲·和程公辟赠》

巴子城头青草暮,巴山重叠相逢处。燕子占巢花脱树。杯且举,瞿塘水阔舟难渡。

天外吴门清霅路。君家正在吴门住。赠我柳枝情几许。春满缕,为君将入江南去。

【宋】晁公溯《恭州报恩长老宣公以四偈见别用韵为谢四首》

海头已白藏头黑,老去心情总不堪。请唱德山歌一曲,却能打鼓似关南。

甑中炊米釜烹鲜,莫道巴儿不解禅。日日扣门来乞火,个中已有一灯传。

再到丛林得我惊,斩新花果自然成。种田更有僧祇户,乞食何如舍卫城。

大地八风初不动,老夫自驾铁船行。莫忧船上不知晓,元有木鸡来报更。

【宋】 冯山《渝州春雪》

青帝云车碾玉尘,阴机和雨付江神。巧将清冷三巴景,妆出繁华二月春。

已凛寒威驱瘴疠,更流和气助陶钧。劝农使者虽欢赏,犹念无衣索拊循。

【明】 李先芳《春思》

渝州正二月,日夜雨潇潇。石濑添新涨,江风送落潮。

春催花影薄,林杂鸟声娇。楚客多归思,长天坐寂寥。

【明】谢榛《送蹇武选子修使秦中便道还巴郡》

都亭离宴对斜晖,万里星轺岁暮归。蜀岭云低迎昼锦,巴江草绿换春衣。

天连上国书难达,山断中原梦不违。南北严兵当此日,岂容常掩故园扉。

【明】杨士奇《任善得教谕于蜀辞行诗以勖之》

典教除巴县,之官出帝畿。也知轻道路,所乐近庭闱。

河岸杨花满,帆樯燕子飞。相期传授暇,自省莫令稀。

【清】毛澄《渝州歌》

渝州去成都,水程千四百。水大三日程,水小十三夕。

半路胭脂河,流出猩红色。一夜到渝城,城边有粉穴。

胭脂嫌太红,粉水嫌太白。君持二水归,盥作朝霞雪。

【清】陈匪石《鹧鸪天.重游渝州,喜晤西溪,次见赠原韵》

浊酒能温旧雨情。十年前事话伶俜。锥囊脱颖文峰塔,画出江干雾里城。

容待腊,意悭晴。几时柳暗带花明。朝朝曳杖南山路,庾信文章老更成。

【清】颜鼎受《秋怀》

迤逦秋山落日明,路从深箐入蛮坑。新田芋熟栾巴郡,石室蒿深义帝城。

四塞风烟如一色,五溪言语不同声。苍凉每有穷途泣,此日猖狂似步兵。

【清】杨岱《栈道》

鸟道与天齐,盘云万壑低。层峦飞瀑下,空木乱猿啼。

山势危巴郡,边声隔陇西。可怜存辇路,烟雨草萋萋。

诗人们首先来到箭滩河与长江的汇合口的鱼洞古镇老街,1930年设鱼洞镇,1954年巴县治所迁此。据《四川省巴县地名录》载:长江边有一片石岩,岩底有一斜洞,洞中栖鱼甚多,故名鱼洞。斜洞右侧即箭滩河汇入长江溪口,遂取“鱼洞连溪”之意而得专名—“鱼洞溪”。

发号台

箭滩河,又称“鱼洞溪、一品河”,长江南岸一级支流,发源自重庆市巴南区安澜镇龙岗场南侧之分水岭(川黔古道途经处)。由南向北穿贯巴南境内众低山丘陵,过安澜、一品、百节等场集后,至鱼洞溪汇注长江,河道全长48千米。箭滩河口也是“鱼洞溪”地名来源的一个重要因素:古时鱼洞为周边粮米、木材、油盐等集散口岸,商贸交易繁盛,后在这里设置馆驿,承载川黔间的水陆转接,称其“馆驿嘴”,并发展为了重庆近郊的通衢水驿。

鱼洞这个名字,从南宋就有了。明代时,鱼洞属云篆里管辖,明王朝设水驿于此,称馆驿站或馆驿城。大约在明末清初,鱼洞形成集市,人们开始逐渐定居于此,商贸货行也开始兴盛起来。清康熙四十六年,鱼洞归巴县孝里甲管辖。王尔鉴《巴县志·卷二》记载:“孝里,鱼洞溪,二甲,离城八十里,二五八期”。这里的鱼洞溪就是指的鱼洞,这时候鱼洞已经形成了场镇,并有了明确的场期。

历经康熙五十一年裁撤水驿、清末设场、民国19年建镇等几番起落。

鱼洞老街位于鱼洞古城东端、箭滩河与长江交汇处,全长约1.2公里。长江河道在此纵折,形成了天然的“U”字形,鱼洞老街也沿河岸而建。

鱼洞老街,依山坡而建、占地约0.8平方公里,大体呈“V”形的宽窄不一、长短不等的坡街,阶梯踏道式巷井。街道、阶梯踏道,均由各种不规则的青石板材(少量的条石)镶筑而成。

鱼洞老街,地处长江水道急形弯道的特殊环境中,自古以来就是长江航运途经的天然良港,因此,被世人口碑相传“鱼洞水码头”。宋至清朝时期,前去南川、綦江、江津周围广大地区商品货物的周转之地,从水陆上至铜贯、江津,下至重庆、木洞的水上驿站。

明末清初,老鱼洞先后筑街建房(店铺),筑有盐市街、鸡市街、米市街、河街、油房街、高石砍街、小巷街、大码头、何家码头等。片区内建有万寿宫、文昌宫、张公庙、一心善堂、梅家晏、禹王庙、茶馆、油房、盐仓等。鱼洞老街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街井、集市、码头、驿站、商品货物集散地。

鱼洞老街通往新街,明、清时期均使用扯扯渡,两岸拉一根绳子,系上一个木制拌桶(打谷子使用的),3至5人站在桶内,拉绳子过箭滩河口。几百年乃至上千年间均使用这种过河交通工具。民国年间,修筑了五墩四洞石板桥,冬、春枯水季节,居民可以步行过桥,一到涨水仍然使用扯扯渡。好景不长,约几年时间石板桥被水冲毁,旧时的过河交通工具一直沿袭到建国初修建大桥终止。

老街大体保留着清式至民国时期遗存下来的模样。沿街而建的清代、民国年间的穿斗式木结构、小青瓦房,构成内四合院,前店后宅的楼居模式。

石板街道、阶梯踏道、巷井、横街、河街、鸡市街、米市街、盐市街、大码头、何家码头、高石坎阶梯街。寺庙、道观、善堂遗迹尚存,茶馆、油房、仓库、前铺后宅、临街房舍、四合小院、拱门、门饰、壁饰、节点、石凳均保持着浓郁的清代遗风,建筑的纯木板、障水板墙、格眼花窗、吊脚木楼房、穿斗式、挑檐、撑弓式木结构的小青瓦房,都体现着清式建筑风格。古街区积淀下来的文化传统,祭祀、礼仪、节庆、民间手工艺、茶社、川剧坐唱、露天随街集市、教义、土特产品牌、编织、刺绣、印染、风味小吃,继续旧时的部分存活下来。朝天嘴、大码头、何家码头。老街有黄桷树三根,3~5人环抱,高大茂盛。

古街区继鱼洞的一、四、七赶集,沿街集市贸易,土特产农副产品,夹杂着外来商品,流通更加活跃。 沿街铺面,有杂货店、副食店、小百货店、修鞋店、祭祀店、冷酒店、香烟店、茶馆、面馆、小吃店,承袭着古老的氛围。中午时分,各类店铺,人流熙熙攘攘。

【宋】 晁公溯《送王和甄窦公瑞归鱼洞》

壁挂凝尘榻,苔生啸月楼。喜闻佳客至,能为故人留。

雨积山川暝,风传鼓角秋。沙边晚相别,留眼送归舟。

【明】 黄衷《鱼洞驿别维新》

四载孤踪万里同,便如名玉照葭丛。薇花共忆迟迟日,鸿翼分飞款款风。

恋旧情知尘世外,著书心到古人中。最嫌鱼洞沙头月,掩映肩舆榉柳东。

【明】 黄衷《次韵答维新鱼洞别后见怀》

春流聊爱泛连漪,莫浪风声拟四其。乘传物华貂袖短,入山家累鹿车迟。

灯花对我参横夜,玉树依君岁晚时。巴峡荆门天共远,独应江汉附深期。

【明】屈大均《次鱼洞》

豺虎应相识,年年此路行。犹生慈母望,不死故人惊。

水涨春多毒,林深昼一晴。雨中白云起,隐隐数峰明。

【清】赵熙《鱼洞溪》

青山渡口列茅茨,红树苍松点鹭鹚。野老自工田舍计,行人过此望仇池。

游完鱼洞老街,诗人们又来到距鱼洞城区7公里的云篆山。主峰海拔高度650米,有直入云霄之气势,山脉逶迤二十余公里,以野、静、奇著称。是重庆老"巴渝十二景"之一。

云篆山地处长江边,素有"滔滔长江水,巍巍云篆山"之说。因其山势秀耸曲折,蜿蜒如古篆书“云”字而得名。另一说此地山高通天绝世隔尘,风清云清,时有流云如篆,故名云篆。

据《民国巴县志卷一疆域中山脉》记载:“……三窍湾西十余里为云篆山,王尔鉴云:

云篆山,形似鱼脊,高耸蟠曲,旋转绵亘三十余里。人行山脊,沿青林翠霭间,浮云缕缕生足下,随风荡飏,武夷九曲不啻矣。余曾勒马峰头,左俯大江,右窥深涧,恍若置身霄汉,御风而行。’其纪游诗云:‘风送云为御,云盘山几重。如何非象马,偏是走蛟龙。涧影环飞瀑,江涛曲泛松。偶闻樵子唱,余韵答前峰。’是山为县南五大寨之一,介于马鬃石马二乡间。马鬃北面有固圉山,即云篆山发端处,山势昂藏若马头,乡东北有巨土堆,相传太平军过境时,团练阻之,多杀伤,巨堆即当日阵亡丛葬处。西南山麓与江津接壤,父老相传有江津故城遗址,今荡然矣。山之东北端分而为三;东曰白马岩,西曰尖山子,中出者曰童树岭,至鱼洞镇西境止。……”

云篆山呈宝塔形,气势雄伟,由九堡十三湾组成,远视如睡佛望月仰看星空,近观犹一厐大擎天柱直插云间,云篆山旅游风景区树林高大茂密,遮天蔽日,湖水清澈,轻风吹拂,碧波荡漾,云山湖,长青水,古寨门,云篆寺清风楼,罗汉井人文古迹,历史渊源流长。明朝政治家,军师刘伯温给予云篆山评价"天下大乱,此地无忧;天下大旱,此地得半"。

清乾隆年间,巴县知县王尔鉴勒马云篆山巅,左临浩浩长江,右窥幽幽深涧,恍觉置身碧霄,御风而行,欣然而成《云篆风清》:“风送云为御,云盘山几重。如何非象马,偏是走蛇龙。涧影环飞瀑,江涛曲泛松。偶闻樵子唱,余韵袅前峰。”并将云篆山列入《巴渝十二景》。诸多名人雅士亦先后赋诗吟咏,寻幽揽胜者纷至沓来,云篆山由此而声名鹊起。

山上有云篆松林、云山湖、长清水、牛舌头等自然景观20余处,林林高大茂密,遮天蔽日,湖水清澈,碧波荡漾;有山寨门、云篆寺、老院木刻、清风楼、罗汉井、文昌宫、宝莲寺等人文古迹,历史悠久,源源流长。

发号台

来到云篆山脚下,一条石阶顺着山体迤逦而上,山脚下伫立着一石门,以四根石柱支撑,中间上书“云篆清风”,在石阶底下还蹲坐着俩石狮,狮身虽已斑驳,但其威严狰狞的表情依稀可见。在云篆山入口处有一刻有“云篆风清”的牌楼。

发号台

拾级而上,一路上石阶略显陡峭,两旁古树参天。来到半山腰,有“响鼓亭”坐落在绿树掩映之中。亭子由六根石柱搭建,斑白亭身早已刻满了沧桑的痕迹,却更加显得古韵古香。

沿响鼓亭接着往上走,再往上行,就是一片陡峭的崖壁出现在道路的一侧,叫做舍身崖,相传这里还有一段感人的民间传说,相传很久以前,山上有户农家,两老一小,在山中耕耘度日,突有一日父母染疾无法治疗,其子焦虑万分,于睡梦中得一仙人指点,山中此处有一株草药可治其双亲,醒来后其子次日便携带绳索冒死于此处采回草药,治好了父母之疾,当地人为褒扬其孝悌之心,将此悬崖命名为舍身崖。

发号台

过了舍身崖,远远地就能望见一座由石块垒砌而成古城墙,这座古城墙不算高,墙身长满了青苔野草,中间匾额上书“云篆山寨”,之下一拱门可通往山顶。

发号台

在这个古城墙之前还有一处“长寿水”,其间立有寿星公塑像,周围石壁上常年湿润,泉水不断地从石壁上渗透出来,甘甜冰凉,流入元宝造型的盆中。曰长寿水。据说是很多年以前,在云篆寺内有一个长老,百多岁了还鹤发童颜,香客们好奇,就向他打听长寿秘诀。长老说,他之所以长寿,是因为了饮用了山崖下旁清泉。从此,凡是上山的香客路过这里,都会取此水饮用,以求长生不老。

发号台

穿过古城墙后,来到了一片松木林立之处,松林之下设有石桌石椅。进了寨门,往左是一览楼,往右是罗汉井,往前是孔雀主题公园及云篆寺。

云篆古寨兀立于云篆山海拔655米的中心地带,是清代巴州南部五大寨之一。古寨墙长4000余米,其险绝处以青石垒砌东、西、南、北四门,东寨门题记:“嘉庆癸亥孟春旦立”。传说,明代刘白温曾慕名游览云篆大寨,见其寨墙巍峨、雨顺风调,赞叹之余,在寨侧龙头崖上即兴挥毫:“天下大乱,此地无忧;天下大旱,此地得半。”历经200余年风雨侵袭,寨墙、寨门虽已部分毁损,但经近年修补又复现了当年雄姿。

明朝末年,天下大乱,张献忠大军攻入重庆,大肆屠杀,云篆山一带的居民深受其害,为了躲避土匪的骚扰,他们集资在山的最高处修建山寨,以拒土匪。很多活不下去的人便躲进山林,落草为匪,四处抢掠。

山寨分设东南西北四道门,土匪来时,人们便带着贵重财物上山躲避。山寨四面都是悬崖峭壁,高不可攀,只能从寨门进出。

寨门处建有城墙,城上准备滚木雷石,土匪来时,抛下滚木雷石,土匪定会有来无回。

进入云篆山寨,只有两个入口,一个是山寨原来的北寨门,一个在云篆寺旁边,别的地方都是悬崖,根本无路可走。真正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云篆大寨左侧有一尼姑庵——宝莲寺,于清代由乡民捐资修建,殿堂均已毁损,仅存的几间斋房为乡民住宅。其寺门损毁不多,由董姓秀才题写的对联犹清晰可辩。上联为“慈航普渡三滩口”,下联是“甘露长流桥两头”。

登上云篆大寨山顶,这里坐落着云篆寺。该寺始建于明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明万历十七年、清光绪二十四年曾先后补修。昔日 ,古寺山门轩昂,殿宇恢弘,香火旺盛,善男信女纷至沓来,钟磬之声绕梁冲霄,终年不绝于耳。殿宇掩映在苍松翠竹之中,寺内空阔处遍植奇花异木。花园内一株五色茶花树,高逾四米,枝繁叶茂,红、黄、蓝、白、紫色鲜花同株绽放,春、夏、秋、冬四季常开不败。“文革”中寺庙被毁,仅殿内直径约1米、高10余米的青石圆柱尚存。幸存下来的清道光十年所刻的两块碑文中,详细记载了“云篆风清”曾列为“巴渝十二景”的史实。

发号台

后在原址上重建,建有大雄宝殿、西方三圣殿、韦陀殿等大殿,寺内供奉有重庆市最大的释迦牟尼佛像。韦驮殿内供有寺庙重建时出土的500多年前的观音菩萨、药王菩萨和文殊菩萨。

恢复重建的云篆寺,斗拱飞檐、朱墙粉饰、古色古香。廊坊邻毗、殿宇重叠、晨钟暮鼓、香烟缭绕、香客络绎于途的盛况,又重现了古寺昔日的辉煌。

园中环境清幽,古树苍翠,地面由青石板铺就,而雕花门柱给人以古朴静雅之感,卷翘的屋檐承载了传统的建筑风格,使寺庙显得宏伟大气。

云篆寺院中有一棵祈愿树,上挂祈愿条。

云篆山上的最高处,是一座4层高的一览楼,楼形似塔,登入楼上,凭栏俯瞰整片云篆山风光景色。山下风光尽收眼底,美不胜收,远眺还可以看到鱼洞城。

发号台
发号台

在距云篆大寨东北数公里处有太平天国义军坟墓。据史料记载,清同治元年三月,太平军石达开一部进入巴县境内,经云篆山西南,有团练阻之,发生激战,多有伤亡,乡民将义军遗体群葬而成巨大土冢。史载:1862年4月,石达开兵临涪州,欲攻涪州城,由渡江太难,便西进兵巴县。巜巴县志》记载:"是山为县南五大寨之一,介于马鬃丶石马二乡间,马鬃北面有固圉山,即云篆山发端处,山势昂藏若马头。乡东北有巨土堆,相传太平军过境时,团练阻之多杀伤。巨堆即当日阵亡丛葬处。"云篆山下干湾村碓窝凼的崖壁上,义军坟侧悬崖下有一水凼,凼壁藤蔓悬垂,壁上存有某生员口述而镌刻的石文:“同治元年三月二十四日,发贼突破马鬃场......乡人尽行逃匿,强负八十二病母,避难于此,得以安然无恙。”

【清】周开封《云篆山》:

险绝奇方绝,云后风亦生。冷然如可御,曲处恰堪行。

樵响穿云入,风飘挟涧鸣。低回降暮色,更觉此山清。

【清】张九镒《云篆风清》

秀削云层岭,仰眺但闲云。卷舒窈而曲,宛然成篆文。

忽发微飚发,空净无余氛。谁能御风支,翛翛羽鹤群。

【清】王尔鉴《云篆风清》

风送云为御,云盘山几重。如何非象马,偏是走蛇龙。

涧影环飞瀑,江涛曲泛松。偶闻樵子唱,余韵袅前峰。

【当代】云中山人《咏云篆山》

万顷葱茏泻大江,擎天拔地起洪荒。峰腾岭跃神龙舞,云篆风清仙鹤翔。

佛寺兴衰叹今古,寨墙显隐话沧桑。天高地阔霞飞彩,登顶纵眸喜欲狂。

诗人们又来到离市区18千米南泉镇的南温泉风景区。这里有处于巴县山脉和涂山山脉的交汇处。群山蜿蜒,山势由东向西,起伏错落,峰峦叠翠。花溪河穿镇而过,山脚下就是重庆著名的南温泉。

南温泉风景区由山、水、林、瀑、洞、泉和名人古迹、传说等景观构成的绮丽景色,使南温泉格外诱人。它有十二胜景:南塘温泳、虎啸悬流、弓桥泛月、五湖占雨、滟预归舟、峭壁飞泉、三峡奔雷、仙女幽岩、小塘水滑、建文遗迹、石洞探奇、花溪垂钓,由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亲笔书名。

发号台

这里以温泉闻名于世,以独特的水质、水温而突出。冷泉也别具特色,“五湖占雨”、“龙泉”、“寒泉”、“玉泉”水质优良,用来泡茶煮饭另有一股特有的香味。

南塘温泳,即南温泉的浴室和泳池,为众景之首,民间亦称大泉。发端于明朝,修禊于清同治年间,时县人周大成于温塘之上建亭,中间石墙以别男女,后经六次改扩建成今貌。

温塘水属低矿化水,为硫酸-钙镁型含氟及放射性氡水,水温常年保持在摄氏41度左右,不但四季可浴,而且对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疾病都有很好的疗效,浴罢凝脂尽涤,神清气爽,有飘飘欲仙之感,被誉为“渝州第一汤”。

发号台

诗人们在南温泉好好享受了一下温泉浴,便拾级而下,豋上禹山(建文峰)寻访建文遗迹。

建文峰原名为建禹山,海拔504米,是南泉镇的最高峰。

相传,明太祖朱元璋的太子朱标夭亡后,众臣力推朱标之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孙。太祖深知朱允炆虽聪明敦厚,但不是他四子燕王朱棣的对手,日后有可能被武力夺位。于是太祖在晚年病重时,曾单独召见朱允炆,赐他密封铜匣一个,嘱咐今后登上皇位,如遇生死攸关的危难时刻,可将此盒打开。朱允炆登基后,采纳了文臣们的建议,为巩固中央集权,进行削藩改革。当时的北京燕王、朱元璋的四子朱棣,拥兵自重,见朱允炆继位,本已心中不服,再加上削藩事起,他便借口靖难发兵,围攻皇城。危急中建文帝取出铜匣打开,只见内有僧衣、僧帽、剃发刀剪、秘密地道图。

于是建文帝急奔御花园,打开地道口,逃入洞内,穿地道逃出宫外假扮行脚僧,沿途逃过朱棣的追捕,云游于滇、黔、蜀各名山名寺,最后来到重庆南温泉。看到此地群山交错,人烟稀少、与世隔绝,是隐居的绝佳之地,于是在此定居。建文帝在峰顶定居久日,从皇宫带出的金银已用尽,此地荒山野岭,化缘甚难,正忍饥受饿时巧遇村姑送桃,以果充饥,得以生存下去,直至64岁终老于此。故后人改称为建文峰。

诗曰:

阅罢楞严磬懒敲,笑看黄屋寄团瓢。南来瘴岭千层回,北望天门万里遥。

软段久忘飞风辇,袈裟新换衮龙袍。百官此日知何处?惟有群鸦早晚朝。

发号台

山顶有一座寺庙,内设让皇殿(也称龙隐阁)、建文殿、仙女殿和村姑殿。主殿旁边,有两偏殿,一为村姑殿,一为仙女殿。相传建文帝来此避难时吃饭难。山下一村姑每日为建文帝挑送食物,后人为了念之而在主殿下边建了“春姑殿”,村姑送挑有功,后来得道成仙,于是后人就在“春姑殿”的对面又再建了“仙姑殿”。寺庙旁立有一块“建文遗址”石碑,

庙中有一小井,名为“玉泉”,传说建文帝曾用此泉水煮茶,故又称建文井。

在建文峰的上还建立了一座“解放重庆主战场遗址”纪念碑和纪念馆,纪念一九四九年刘邓大军解放重庆时在此发生的“南泉之战”。

从建文峰下至半山腰,可到达“孔园”。抗战时期,是孔祥熙的公馆,为一幢中西式建筑风格的二层楼房,占地685平方米,共有大小厅室22间。另建有一个长150米,有6间厅室、3个出口的地下室,既作防空洞,又作夏天的娱乐室。楼房内杉木地板,镶花玻璃。楼外花树茂盛,冬暖夏凉。 出孔园下山往右走可到“森林公馆”参观,该公馆是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于抗战期间在南泉的别墅。

出了林森公馆继续前行,一眼望见对面的飞瀑,就是“虎啸悬流”。它原名虎跳口,取猛虎一跃而过之意。

花溪河横切燕尾山,形成南温泉峡谷,河水入峡口处,原名虎跳口—因峡口无桥,峡口中有数块大石间隔其中,并露出水面,过往者需踏石跳跃,曰虎跳,而近旁有一巨石,如虎卧姿势,遂得名。河水入峡口后,遇连续不断的石崖,跌水形成瀑布,冲击潭水,掀起汹涌浪涛 ,轰鸣声惊天动地,犹如虎啸。虎跳、虎卧、虎啸,三景合一,人们即以“虎啸口”相称。

虎啸口峡谷长480米,高差约60米,坡度达50~70度。谷底花溪河经由坚硬砂岩自然形成的八级“岩栏”倾流直下,似八重水晶帘次第悬挂,峡谷两岸清翠满目,绿水潺潺。每当夏秋花溪河水涨,浪涌波滚翻腾于巨石纵横的深谷,奔流层层“岩栏”,悬为层层飞瀑,不断激起水柱,高二三丈不等,银珠飞溅,声若虎啸,令人胆战心惊。
发号台

佚名《观虎啸口瀑布》:

一雨晴新后,悬流响若雷;初疑银河落,恍见雪车来。

激流浸岩处,清泓洗石崖;我来此景胜,观玩畅胸怀。

沿路往下坡方向走,不久至五洞桥。五洞桥是一座横跨花溪河上的石拱桥,又弓桥,原名三星桥,始建于明,经清同治改修,桥拱形似弓。月明之夜,半圆石孔倒映水中,状似圆月,泛舟桥下,犹如近月,故曰“弓桥泛月”。

传说“五洞桥”的建造设计,最初设想三个“卷洞”,最后定位五个石卷洞,因南泉地貌系“五马卧槽”之势(即五座大山卧于花溪河两岸),桥建五洞有拴住五马,让南泉这块风水宝地盛久不衰之意。此外,“五桥洞”的建造质量特别牢固。

发号台

诗云:倒卧花溪气象雄,月明映水影如弓,波中荡浆情无限,不让秦淮夜景浓。

五洞桥不远处,有“金库洞”。该洞原名螺丝洞,又名黄金洞。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中央银行把大量黄金运抵重庆后,藏于此洞,因此得名金库洞。

诗人们从五洞桥沿花溪河溯流而上,沿途又游览了五湖占雨、峭壁飞泉、三峡奔雷、滟预归舟等景观。

花溪河发源于巴县石岗乡碑凹岩石口,弯弯曲曲流经巴县的广大地区,顺虎啸口绕南泉峡谷西趋注入长江。

花溪原系分段命名,在雁滩名雁滩河,在南泉名花滩溪。花溪一名实出于当地群众以溪边有花而命名的。

花溪河流经南温泉这一段河床,很浅,名曰河,实为溪。每逢山洪爆发时,水流湍急,舟无行,鱼难藏。枯水时积水为潭,乱石成堆,故名花滩溪。筑同心堤后,拦水成河,沿溪景物骤然增色,遂易名花溪河。《巴县县志(民国二十八年本)》载,“花滩溪阳春二月,打桨来游,红桃碧柳,倒影波中,芳菲袭人,不饮自醉”,素为游人喜爱。以此赋诗者,不乏其人。

花溪碧流,清澈幽深,鱼肥水美,种类繁多,垂钓也是一极大乐趣,数量较多和较为珍贵的品种有红鲤、岩鲤,白甲鲤、青鲅、红鲹等等。在此风景如画之幽境中,垂钓者其乐无穷,乐而忘归。

诗云:曲岸深潭一钓竿,纶落线动竿儿弯。偶然获取水中乐,吃鱼哪及得鱼欢?

诗云:微波轻桨半船风,翠油丹枫曲岸红,堪笑舟人长笑眼,一生都在画图中。

从虎啸口至滟滪堆,花溪河两岸有冷泉五处,这是第五个泉眼,也是最大的一处“冒泉”。未修半圆形石墙前,泉水涌流花溪河,与河水颜色分明,形成绿色湖潭,状似小湖,故名“五湖”,因此泉“久晴水浑则雨,久雨水清则晴”,似能预测晴雨,故以“占雨”附之,人们又称其为晴雨泉。五湖泉用石条围成半圆形石栏,蓄水面积18平方米,栏外平台宽1米。泉水从栏下洞孔溢出,汩汩流淌,水色清幽,有风轻拂,涟漪漾波,上覆浓荫,旁依翠竹,与众景争奇斗艳,实乃南泉一奇葩也。

发号台

在花溪河中段,有悬崖崩塌形成一小岛,如瞿塘峡中的滟滪堆,故得名。岛长28米,宽8米,高出水面约4米,溪水从岛之两翼流过,拍打礁石,卷起浪花,小岛如逆水回归之舟。另说,洪水泛滥时,“ 滟滪堆”被淹没于水下,河狭滩险,水深流急,游客荡舟至此,每每瑟瑟然掉头而归,故称“滟滪归舟”。

岛上老树虬枝,怪石嶙峋,数丛翠竹,几枝垂柳,微风轻拂,婀娜摇曳,北向“三峡奔雷”,巉岩绝壁,南邻“五湖占雨”“峭壁飞泉”,与河心亭遥相守望,数景荟集,令人心旷神怡,风平浪静之时,游人荡舟,亦多到此为止,登岛小憩,仰望巉岩,高入云天,回首南岸,古木苍苍,仿若置身世外桃源,直呼人间胜景。沿滟滪堆继续上行,只见沿途巉岩耸立,河谷宽狭不一,共有三段,形如三峡。峡谷绝壁陡峭,逐渐向花溪河倒倾,绝壁对面为仙女洞,每当龙泉寺的和尚撞钟击鼓时,浑厚宏亮的钟声传至倒倾的绝壁,复又折回,如此反复,声声相连,犹如滚滚奔雷,故名。

这里岩岸奇特,陡然转折,两岸高耸,云山相接,岩顶古木森森,苍茫蔽日,岩壁苔痕班驳,藤萝漫挂,游目谛视,山阻水塞疑无路,立身溪边,昂首陡见“一线天”,骄阳酷暑逼人之际,此处却是凉风习习,落霞返照,映红掩绿,蓝天碧水造就一幅优美的自然风景画。

发号台

诗云:停楫滟澦看三峡,漫悬藤萝石褶画,轻吟李白寻猿句,静听峭崖雷喧哗。

诗云: 忽闻小三峡,归思又怦然;何日平胡虏,巴船快出川。

“滟滪岛”右侧石峡下面,是花溪河水最深之处,并多石洞。民间传说此处曾有人体一般大的鲤鱼现身,疑为“鲤鱼精”,更有传说称夜间曾看见“ 鲤鱼仙子”在滟滪岛上游玩。

花溪河小三峡巉崖之上有峭壁飞泉,高26米,上瀑口宽约6米,瀑底达15米,崖面由流水从峭壁上跌落时,产生的纵向流痕,形成厚20-60厘米的“泉华”。山崖两边树木参天,藤萝覆盖。瀑布水源来自仙女洞地下河,以悬挂泉方式泻入花溪河中,故有“悬崖瀑布虹影垂”之诗句。该瀑布原为类“间歇泉瀑布”,时有时辍,为一憾事,要观飞泉雄姿,须得大雨滂沱河水陡涨,故有“飞泉奔雷,只仗一雨”的题咏。但见瀑布狂放不羁,奔腾翻涌之声,响彻峡谷,银珠飞舞,冷雾迷空,凉意逼人,沁入脾骨,人过小桥,身感密雨如箭,透骨清凉,诗云“遥闻风怒吼,云烟迷四极”。春秋小雨,泉若白练垂空,分两股泻下,故有题名“双龙瀑布”。干旱少雨时,飞泉断注。

发号台

“峭壁飞泉”曾名“天界飞泉”,峭壁上方有一小溶洞为仙女洞,飞瀑落泻,形成水帘,有人称之为“小小水帘洞”。飞泉旁立有一块青石碑,高1.9米,宽1.17米,厚0.15米,上刻隶书体阴刻“飞泉”二字,为民国十年(1921 )但懋辛先生手书。

仙女幽岩又名古仙女洞,习称“仙女洞”,是南温泉最早的胜景。 仙女洞是一座空高30米的石灰岩溶洞,洞深千余米,洞分上下两层,洞内岔道纵横,神秘幽深,石钟乳自顶下垂,千姿百态,洞下有阴壑伏流,仙洞前是庙宇,洞内有仙女塑像。据说与数十公里外的长江相通,阴河水流自岩缝涌出,从30多米高的悬岩直泻花溪,成为气势磅礴的“峭壁飞泉”。〈蜀中名胜记〉前言中记载:“巴县南温泉的仙女洞,在明朝时还叫仙侣洞。

相传,明建文帝朱允炆逃入四川在建文峰避难修道。每天发现有鲜桃一盘,吃完又有。同人惊异,不知桃从何来?建文帝说:“桃是仙女送来的,仙女就住在山下的岩洞里。”那时在山下的洞中,确有一村姑在那里修道。因得建文帝亲口敕封为仙女,果然得道成仙。洞旁的溪沟,是仙女采桃的地方,取名“桃子沟”,仙女得道的洞子,名之曰“仙女洞”。

发号台

诗云:“洞中仙女不知名,环佩铿锵谪翠声,谈冶春山相对笑,宛然名土悦倾城。

【宋】黄庚 《春游次王修竹监簿韵》

天色新晴带薄寒,主人饮客出城关。兰亭觞咏寻羲帖,窆石衣冠吊禹山。

春水断桥芳草碧,晓风啼鸟落花闲。囊中诗句壶中酒,何必仙人大小还。

【宋】董嗣杲《欲附蒲海云制干舟归》

江上楼高暝树连,壮游空慨禹山川。客中问醉当秋晚,梦里怀归在燕先。

水送流年遗楚恨,风吹残雪上吴颠。几番谩附鳞鸿便,不若相依买去船。

【宋】何凉窗《吾庐》

禹山山下是吾庐,坐处常安数卷书。族近弟兄相聚密,家贫朋友欲来疏。

临窗种竹堪延鹤,向水开门可钓鱼。莫羡贵人连甲第,一生能得几时居。

【清】赵熙《 南温泉》

石峡波光绿上衣,溪边只少鹭鹚飞。月明正异黄泥坂,妙载诗人一舸归。

【当代】李成宇《南温泉》

老虎一啸水流悬,峭壁如削出飞泉,花溪再难见钓翁,五湖喜雨柳如烟。

滟预系舟久未动,仙女幽岩也盘桓,建文之谜竟有解,探奇石洞能惊天。

三峡奔雷成过去,弓桥引月称无前,还贵秋日温泉浴,洗去愁尘便悠然。

佚名《建文峰》:

文峰高岭接晴霞,揽胜登临意兴奢。际此仲秋天气好,千山耸翠漫无涯。

诗人们游览了南温泉美丽景色,又来到距巴南古城34公里跳石镇(圣灯山镇)圣灯山。

圣灯山山体虽小,但特色突出,素有“川东小峨嵋”之称,是集佛、道、儒三家合一的旅游圣地。

圣灯山,圣灯山亦名“圣登山”,相传明代建文帝避难至蜀曾在此结访庐而居,明正德六年(1511年)武宗皇帝朱厚熙亦游过于此。故名“圣登山”。又传当时山中怪石嶙峋,千姿百态。一旦夜黑,村民们回家便是难事。云豁寺大和尚便将一巨型油灯置于山顶,夜间灵光万道,照亮四方,为迷路的人指引方向,也给迷惘的人指点迷津。这座山也因此而得名:圣灯山。

发号台

圣灯山海拔1064米,山上四周悬崖峭壁、陡峭险峻,山上怪石林立、千姿百态。主要景观有千年古寺云豁寺,有四十八道山城门遗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跳石昆祠”。 主要有舍身岩、舍命岩、棋盘石、灯盏石、猴头石、蛇脱壳、狗钻洞、铁门槛、玉米窝等。据《巴县志》称:圣灯山“山石荦确,有挺立如怒笋者,高可树丈,又有形若棋盘,屹立山脊,摇如坠者,其它怪石砢砢、硙硙,不可殚名。”

圣灯山分为西山和东山,东山有舍身岩、狗钻洞、蛇脱壳等景点。据说重庆有3个祈福最灵的寺庙,求子求姻缘,圣灯山顶的云豁寺特别的灵验。而要想登上山顶朝圣,需经历三道磨难。即蛇脱壳、铁门槛、狗钻洞。

发号台

循山势而上,前方一块大石上刻“蛇脱壳”三字。相传很久以前,一条白蛇在此修道,道行渐深,但若要修成正果,须穿越一极窄狭的石缝,方可前往云豁寺朝圣,而此处又是当时唯一通往寺庙的必经之路。在穿越石缝时,由于身躯较大,白蛇身上的硬壳摩擦岩石纷纷掉落,最终伤痕累累才得以钻出石缝。朝圣后白蛇果然成仙,蛇脱壳成仙的传闻至今让人津津乐道。后人据此附会:人要经过层层磨难,方可脱去灾难,一生平安。

蛇脱壳是一个从上往下的蛇形的石洞,出口很窄,两块大石头中间有一条扁扁的石缝。蛇脱壳可不是每个人都过得去的,腰围必须在两尺四以下才能过去。

发号台

再接着往前面走,看到这一个看起来像艘船船头的栏杆,两石之间相隔约1.2—1.5米,这就是铁门槛。铁门槛是石岭中一条裂缝,断开成大约一米的缺口。那里也有许多铁钉钉在石头上,旁边的碑文上写道:古时候王母娘娘为阻止圣灯山牧童与仙女相爱,设置了一道鸿沟来隔离两人,两人因隔岸不能相聚,遂化作两棵鸳鸯古松,分立两岸,其幼婴化作“风动石”。风动石由3个支点撑住,非常险峻壮观,而鸳鸯古松两树干相依相偎,让人感觉爱情的甜蜜滋味。脚下是一条鸿沟,脚的前面是另一块山石。据说飞身跃过铁门槛便可有情人终成眷属,且夫妻恩爱,风雨同舟,永不言离。

发号台

越过铁门槛,来到一个处于小山坡顶端,只见数块巨石阻隔道路,东、西、北皆是悬崖,崖高近60米,巨石垒迭下仅有一宽不足半米的窄洞可穿行,洞内难以直立,只可蹲立或躺卧,穿越洞内须双手触地脚蹬岩石,曲身猫腰前行或背枕石棱手脚并用一步一步朝前蹭。出得洞来,一块长方形巨石横跨在出口的两块岩石上,其上刻有“狗钻洞”三字。还有碑文: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位猎人上山打猎,黄昏时分在山上迷路,跟随在身边的猎狗带领主人钻过此洞, 终于下山因而获救,故立此碑以作纪念。

发号台

从狗钻洞进,到下面出来,就是神仙洞了。意即钻了洞就脱胎换骨成了神仙。

发号台

上山途中 可见一"棋盘石”,重达数吨,立定于三枚石核之上,迎风摇摇欲坠,令人胆颤心惊。还有“白鸡洞”、“将军印”、“令牌石”、“玉米窝”.......奇石怪洞,难以记数,妙趣横生,闻所未闻。

发号台

登上山顶,来到了舍身岩,这里是圣灯山最险处。此地山势陡峭险峻,高数十丈的石岩令人生畏地挡在面前。登上需沿拇指粗的钢条、间隔2尺许嵌入岩石的“钢梯”,手脚并用小心翼翼地攀爬而上,攀上岩顶,回望脚下,不免后怕。

发号台

相传当年山上有一农户,家中两老一小,突然有一天,二老双双染病,怎么医都医不好,一天夜里,一个白眉老者给其子托梦,告诉他北面山崖上有一株仙药,能医他父母的病。醒来后,他赶紧前往采药,二老服用后,果然就康复了。当地人为了褒扬他的孝悌之心,便将此崖取名为舍身崖。

站在舍身岩,极目远眺,只见圣灯山云海苍茫,森林茂密。据说山上植物种类繁多,有松科、杉科等120余种,在成片的亚热带原生植被中,有树龄300-400年的楠木、古松,有珍稀树种穗花杉,有树龄500多年的古银杏等。同时林中有多种野生动物栖息繁衍,有斑鸠、竹鸡、野鸡、杜鹃、啄木鸟、豪猪、狐狸、松鼠、山羊、野猪、野兔等,还有世界上稀有的珍贵动物獐子。

还可以俯瞰山脚下不远处的坝长116米、坝高33米、雄伟壮观的滩子口水库。只见宽阔的湖面青山环抱,绿水青山浑然一体,白鹭、苍鹭飞翔其间。

从舍身岩下来,又前往西山,这里有千年古刹云豁寺。

云豁寺位于圣灯山主峰玉帝峰前。玉帝峰海拔1064米,四周悬崖峭壁,怪石林立。

云壑寺,又称圣灯寺。寺门前一石柱,高约八米,上置寺灯,昼夜灯火长明,烛照天地,人称圣灯,故寺以灯名,山亦以灯名。

发号台

圣灯寺系西晋泰始六年由渝州居士王世林捐资兴建(旧址在今东山老庙坪。清代寺庙扩建后佛教文化曾一度鼎盛而令圣灯山被世人盛誉“小峨嵋”,文革期间,古刹被毁。该寺不仅佛教文化历史悠久,围绕佛教而生的石像雕刻与摩崖浮雕艺术也极其杰出。云壑寺有巴县人徐晦之撰题寺门联:有志朝参,何必远游圣境。真心向善,此处便是灵山。

寺庙建成后,王世林在此剃度出家修行,并于公元299年圆寂,享年107岁。公元1496年,明朝建文帝避难滇蜀时曾驻云豁寺。明正德六年,武宗朱厚照曾亲临云豁寺拈香。1835年道光下旨修缮云豁寺,公元1865年同治皇帝的圣意抵达云豁寺。此后香火兴盛不绝。

在圣灯寺(云豁寺)旁的石壁上有一株红豆杉,还有被誉为“冰川元老”的珍惜树种花杉一株,这种植物全国只有两株。更让人称奇的是这两株生长在石壁之上的植物,至今已有千年。

云豁寺前刻着寺名的石碑已有千年历史,庙里有五座佛像,香火颇旺。

寺庙背后的小石山是重庆近郊最高点,石山上有个玉皇大帝的石像。

【明】杨慎《圣灯寺》

苍烟丛里圣灯红,火齐萤辉照远空。元是枫林霜叶下,露华光泫月明中。

【清】程春翔《豋圣灯山》

步虚衫袖等飞翎,石登盘回路接星。两足路平千树绿,双目收尽万山青。

烟中红练徐徐转,风外松涛细细听。哪得结庐消夏日,尘消香篆读黄庭。

【当代】云中山人《西江月 圣灯山》

峭岭翠凌霄汉,圣灯闪闪千年。半山日暖半山寒,珍木异禽时现。

钻洞俯身学犬,悬石风动棋盘。铁门槛越尽开颜, 喜诧步移景换。

【当代】云中山人《咏云篆山》

万顷葱茏泻大江,擎天拔地起洪荒。 峰腾岭跃神龙舞, 云篆风清仙鹤翔。

佛寺兴衰叹今古, 寨墙显隐话沧桑。 天高地阔霞飞彩, 登顶纵眸喜欲狂。

在巴南东泉镇,在五布河畔南岸,还有坐北向南、依山而建,有400多年历史的白沙寺。

白沙寺,又名佛林山。依山而建,背靠宁安山,正对木耳山,坐南向北。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88年),因寺侧有一古井,水清沙白而得名白沙寺,又因寺庙前后古木参天,白鹤翩翩,故又名白沙鹤林。清乾隆十年(1745年)重修,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尼玉号修上殿两廓,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补修大殿,昔有尼30多人,寺宇轩昂,清幽雅致,雕梁画栋,技艺精湛,殿内玉皇、关圣全身塑像庄重威严,十八罗汉姿态各异。历来香火旺盛,是远近闻名的佛教圣地,白沙寺历尽沧桑,屡遭破坏,于2001年12月8日被大火烧毁。

新建的“白沙禅寺”,占地1公顷,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气势宏伟。寺院内绿树成荫,环境非常幽静。寺内有大雄宝殿、天王殿、藏经楼、五观堂及东西厢房等设施,古木参天,松柏森森,秀竹郁郁,芳草青青。

发号台

在中间大殿旁边的平台上,有一棵树(十八半树)非常特别,一颗有三百年历史的银杏树上,寄生着一颗黄葛树,树的旁边立了一块石碑,介绍了这颗叫“十八半树”情况。

据说1981年夏,一道闪电划破长空,击中这棵古银杏树,树顶端被劈断,大半树皮自上而下剥落;树干下端被劈成两块,有一半已枯死,另一半仍顽强地生长,枝叶茂盛,树的躯干向西南方向倾斜了约20度,从此腰身不再直立,于是就有“半生半死”、“半干半湿”、“半遮半露”、“半阴半阳”、“半正半歪”之称。三、四年后,银杏树劫后余生,一棵生命力极强的黄葛树寄生距地面约5米高的树腰上。这棵幼苗栉风沐雨,短短10余年竟长成胸径20多厘米的大树,且枝繁叶茂,生机盎然。为此,又续添了“半主半客”、“半古半今”、“半老半少”的说法。银杏树虽有黄葛树相伴,但缺乏血缘关系,将来会不会喧宾夺主?于是,人们猜测银杏树的心情可能是“半喜半忧”。由此形成“十八半树”。

【明】 吴与弼《午爨白沙寺》

沿道逢人问白沙,樵苏喜达老禅家。竹林清趣微吟罢,素壁题名日未斜。

【明】 吴与弼《宿白沙寺》

壁上重歌昨日诗,古桥送客立多时。天低又恐云生雨,半夜疏星惬素期。

巴南区东北部,南邻东温泉镇白沙寺,有“一脚踏三县”之称的丰盛古镇。地处巴南区、涪陵区、南川区3区的交汇处、商旅要冲。 曾是重庆府去涪陵、南川、贵州道真的驿站,巴县的大镇和名镇之一。

丰盛古镇坐落在巴南区境内被风水学称为“九龟寻母”的东西槽谷的山脉间,最高海拔838米,平均海拨520米,森林覆盖率56%,是涪陵和南川走水路到重庆的必经之路,是东到涪陵,南下南川,西走木洞,北至洛碛的交通要镇。南距木洞10千米。

古镇原称丰盛场。又称"封门场"、"峰门场"。据考证:其一"封门",是曰场镇的四面,均设有栅子门封之,明末农民起义军张献忠进攻重庆,途经封门,关上四门屠场,谓封门。其二,是曰场镇唯一出口在两山之间,山峰陡险,称峰门。据清乾隆《巴县志》记载,“丰盛场,世称峰门,位于平原众阜之中,大镇也”。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丰盛场为仁里十甲,清末设置丰盛乡。过去的丰盛场有四大栈门,故而从前又叫“峰门”。因地处巴涪南三地商旅要冲,特产丰富,商贸兴盛,所以取名丰盛场,素有长江旱码头之称。

发号台

场镇建于宋代,兴于明清,有800多年历史,古镇老街呈长方回字形,犹如一座小城,建有东南西北四门进出,老街全长1238米。先后建有十字街、半边街、江西街、长宁街、公正街、书院街、寿字街等十多条街道,古镇至今保存较为完好,在巴渝大地十分罕见。

发号台

在古镇周边20平方公里范围内,蕴藏着为数众多的自然奇观。有三潮水间歇泉、地下暗河水倒流、60余个地下溶洞、响水湖风光、十二级叠瀑、凤凰展翅、铁瓦山寨观日出,旖旎的东西槽风光、出鱼洞、仰天窝、九龟寻母、1000米睡佛、会响的石头等奇观。

其中:三潮水间歇泉每天涨、退潮3~6次,涨潮时,初水波徐翻,继而涌若滚汤,似雪莲盛开、如牡丹盛放,浪涌澎湃,形成一长约50米的河流,河中有一堤坎,涛声潺潺,极为壮观。退潮时,波平浪静,泉眼中仍有涓涓水流,石间鱼蟹可数。

发号台

距古镇1公里,有一国内外罕见的地下暗河水倒流现象。在深约50米的地下暗河内,有一条长250米宽3~8米的暗河,每间隔2~4小时有规律地发生涨潮、退潮、河水倒流并产生像海潮一样的回头浪,特别是退潮时,蓄积的2000~3000立方水,在1~2分钟悄然消失,而后又倒流回来,好似一条巨龙张开“大嘴”在玩吞吐水游戏,其景十分壮观。

发号台

会响的石头即紫云响石。它产于丰盛镇东山西坡,以紫云寺为中心,长达3000余米的范围内。响石其大小不同,小者如蚕豆、核桃,大者如柚橙重达数公斤。其形状各异,有圆形,长条形,块状形和不规则形。响石内空有结核体,手摇石头,响声悠扬,十分动听,被奇石专家誉为“奇石珍宝”,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十分稀少珍贵,是赠送宾客的上好礼品。

古镇较好地保存了明清时代的石板街、四合院以及十全堂、仁寿茶馆、一品殿、曾义堂等古建筑。

古民居广布于全镇各地,但主要集中在古镇附近,至今仍保存有数百处明清以来的民居建筑。古民居占地数亩到数十亩不等,以木材、青瓦、条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木构架穿斗式结构,双重挑檐,青瓦屋面,依山傍水而建,平面布局十分合理,一楼一底两层,以坐东面西朝向为主。院内大天井套小天井,形成独立院落体系,整座民居都由一个朝向大门进出,居住着数十户上百人,他们和睦相处,邻里团结,相互照应,居住在古民居内,就像一个“革命的大家庭”。丰盛至今保留完好的古民居有:黑桃屋基、狮子坪、墙院、大房子、正沟湾、大湾、四合头、杨家祠堂、鱼塘坎、马家湾等数十处。

发号台

古镇内外,有建于深宅大院中具有防御和避难功能的15座碉楼,碉楼是一种特殊的民居建筑特色,因形状似碉堡而得名。

丰盛以物产丰富而著称,田园风光,环境优美,是富贵人家安居乐业的理想之地;由于地处山区,周边常有“强人”打家劫舍,因此富绅们为保护人身财产安全,以建造碉楼来进行防卫和居住。清末民国初期极盛时,全镇有近100座碉楼耸立在丰盛各地,仅古镇内就有20余座。至今保存完整,尚有人居住的有垭口碉楼、半边街、鸡市坝、洛碛场口、一品殿、书院、大房子、高坎子、大落凼、上槽房、新龙湾、荒土坝、长七间、木耳山等19座碉楼。是巴渝地区碉楼最集中、保留最多的镇。

碉楼用夯土或石头建成,高于一般的民居,便于居高临下地防御。碉楼的墙体比普通民居厚实坚固,不怕匪盗凿墙或火攻,碉楼的窗户比民居开口小,碉楼上部的四角,一般都建有突出悬挑的全封闭角堡,角堡内开设了向前和向下的射击孔,可以居高临下地还击来袭之敌,同时,碉楼各层墙上开设有射击孔,增加了楼内居民的攻击点。碉楼仅一门进出,门厚约15—20公分,选用坚硬的木质做成,表面用铁皮包裹,抗枪弹射击和防火。楼内各层用楼梯连接,上下方便,一旦有“强人行劫”,居民进入楼内防卫。碉楼与碉楼之间可相互呼应,形成交叉火力,使“强人”难以得手。 碉楼内储备有充足的食物,可供楼内人员坚守10—20天,因此,古时碉楼融合了防卫和居住的功能。

在全镇69平方公里范围内,有建于险峻山势中的18座古寨。有铁瓦寨、尖峰岭寨、一碗水寨、议和寨、灵官寨、烟灯堡寨、升平寨、天成寨、共山寨、豹子寨、山羊寨、牛头寨、老鸦寨、双凤寨、观音寨、冠山寨、寒坡岭寨、木耳寨等18个山寨。 山巅尚有天平寨、共山寨、老鸦寨、铁瓦寨、冠山寨、升平寨等古寨遗址。据清《巴县志》载,这些山寨,多建于清嘉庆至同治年间,其中以嘉庆年间修建的最多,都建在东山和西山之巅,地势十分险要,便于防御和出击,寨与寨之间互为犄角,遥相呼应。多数寨基寨墙寨门保存完好,有的山寨内至今还居住着农户。其中铁瓦古寨的景色最为壮美。

发号台

丰盛地处山区,乡民心地善良,民风淳朴,希望神灵保佑五谷丰登,幸福吉祥。因此,镇域内建有众多寺庙,供乡民拜祭。有紫云寺、云香寺、法主寺、官房寺、九龙寺、兴福寺、金竹寺、接龙寺、云峰寺、禹王宫、文庙、万天宫、江西庙、玉皇观等18座,遍布全镇各地,旧时香火十分旺盛,庙产庞大。多数寺庙建于明代正德、万历和清朝初期,距今已300-500年,虽经多次损毁,有的至今仍保存较好,如紫云寺、云香寺、九龙寺、法主寺等。正殿及部分保存完好。

古镇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有:

刘家大院原名象形屋基。位于丰盛南面3千米,建于清咸丰年间,占地1.33公顷,面阔120米,进深50米,共有7个天井,大小房屋百余间。为当时一刘姓财主修建的民宅,因房前地貌形似一头大象而得名“象形屋基”。20世纪50年代修建响水水库,因水淹没造成地形变化,“象”之形不复存在,人们改称“大房子”。

民居坐东面西,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四面是3米高的围墙,整座大院以“一座碉楼、两个大院、五个天井”构成。一进大门分成南北两个大院,每个大院又以天井为单元分成几个小院,院内村民关门是小家,开门是大家,民居古朴。民居均为木结构的楼房,高两层,青瓦屋面,格局为三进一天井,质朴而简洁,但建筑装饰十分讲究,集木、砖、石雕(刻)及彩画、墨绘于一体,工艺精湛。大院周围翠竹、树林、田园葱郁,房后1000米是议和寨,西面是烟墩堡寨,房前旧时是丰盛到南川区、贵州省道真县等地的古驿道。左侧300米处有一地下清泉流经房前,供村民饮用、灌溉,而后流入响水湖

发号台

一品殿坐落在丰盛书院街东面,由3个四合院呈“品”字形组成,建筑宏伟气派,是古镇核心保护区的精华部分。民间传说是一品大员的宅院,故称一品殿。各院四壁檐额上均有精美的雕刻,采用深、浅浮雕及镂空雕刻等多种技艺,其图案多为大富大贵、多子多福的龙凤、牡丹和葡萄图案。一品殿内有一座保存完好的川渝式碉楼,其正向檐壁上可见避邪的“吞口”浮雕。“吞口”为西川地区民间信奉的驱邪神兽,传说它能吞掉一切灾祸和妖魔鬼怪,保佑风调雨顺。

发号台

仁寿茶馆位于福寿街22号,清代建造,是旧时袍哥组织商议事务、交流信息、解决纠纷、集会的场所。建筑群采用四合院落格局,二楼连廊围绕中央院落,在二楼设置私密性良好的雅间,是清代茶馆典型建筑布局方式。由于受用地范围限制,建筑群呈小面宽大进深格局。建筑结构为穿斗木结构,建筑风格为巴蜀传统民居,建筑层数2层。

发号台

禹王宫是湖广商人建立的会馆,建于明代。禹王宫与古镇原有的万寿宫(江门会馆)、万天宫同在中轴线上。禹王宫屋顶造型为硬山式,两边的高墙为封火墙,属典型的徽派建筑。其正殿脊上遗有“大清咸丰年秋月补修”字迹。

发号台

十全堂 位于禹王宫东侧,地处古镇的核心,建于清朝时期。20世纪80年代,十全堂被大火烧毁,仅存部分建筑和院墙,建筑群的整体布局与建造风格已无从考证。残留建筑结构为穿斗木结构,院墙以白色粉饰,高4.2米,厚0.6米,墙上开石刻雕花窗。大门为铁皮包裹的两扇平开门,门洞宽2.4米,高3米,木板拼镶,细铁片铆结,厚实庄重。门洞、窗洞皆有整石浮雕装饰,典雅美观,略带西洋风格,建筑当年华丽富贵之韵仍依稀可见。

十全堂是民国时期丰盛场绅士刘竹山的宅邸,为丰盛有名的大宅院。十全堂经抢救修复,按原有的前店后宅、三进四院、雕楼御邸的规制,应用原汁原味的老木材、老构件、老摆件,修旧如旧,还原当年大方厚重、细腻流畅的建筑风格和生活场景。

发号台

十全堂的制高点,就是碉楼,也是全丰盛镇最大的碉楼,有六层,站在碉楼的顶层,可俯看全镇及四周数十里山里之间的动态。

发号台

曾仪堂位于十字街92、93号,清代建造。建筑群为四合院落,中轴对称。采用穿斗木结构,建筑风貌为巴蜀传统民居。厅堂额刻有浅浮雕,以当时宫庙建筑、交通工具、社会生活、家用器具为主题,雕刻精美。现存三扇雕花窗,以吉祥图案为题材,灵秀鲜活。

曾仪堂原为高姓地主的宅第,清代建造。是丰盛古镇典型的传统院落。宅院占地面积419.2平方米,建筑面积510.2平方米。为四合院布局,中轴对称,建有一楼一底一天井,大小房屋30间。房屋构造为穿斗木结构,单檐悬山式屋顶,铺小青瓦,八柱七穿,地面铺青石板、石阶梯踏道。院内撑拱、枋、厅堂额等木构件上刻有浅浮雕,以动植物及当时的宫庙建筑、交通工具、社会生活、家用器具为主题,雕刻精美。

发号台

如果登上丰盛场西边海拔600多米高的接龙山,可以看到南北当潮众小阜中有一幅“九龟寻母”地貌奇观图,母龟的嘴下,就是呈长方形的丰盛古镇,石板街、木板房、青灰瓦尽收眼底,一派古色、古香、古韵气息。山下有明大学士兵部尚书王应熊题“菩提普润”牌扁。

发号台

佚名《丰盛古镇》

风清气爽已深秋,结伴驱车恁自游。古镇相邻三界秀,丘陵槽谷四时幽。

禹王宫庙多香火,仁寿茶坊少故俦。一品殿中人久注,十全堂内客常留。

广场舞景丰姿美,石板街沿特产优。山寨无存唯遗址,齐家护院有碉楼。

诗人们游完了丰盛古镇,回到巴南古城,在美食一条街,品赏了巴南特色美食。

有小面、火锅、毛血旺、泉水鸡、红油抄手、鸡杂、烤鱼、米花糖、小汤圆等。

他们品赏了风靡天下的美食,重庆美食的代表,绝对不容错过的小面。享誉四海,重庆美食经典中的经典的重庆火锅。麻辣鲜香、回味无穷的毛血旺。麻辣十足、鲜酥爽口的泉水鸡。还有麻辣鲜香,叫人欲罢不能的红油抄手、辣子鸡、鸡杂等。最后,每人吃了一碗皮薄透明、香甜滋软的小汤圆。

【宋】张先《少年游.渝州席上和韵》

听歌持酒且休行。云树几程程。眼看檐牙,手搓花蕊,未必两无情。

拓夫滩上闻新雁,离袖掩盈盈。此恨无穷,远如江水,东去几时平。

【宋】孙嵩《竹枝歌》

汉世明妃犹有付,荒祠歌舞与招魂。胡琴好入巴渝曲,万里还乡釃酒樽。

品赏巴县美食后,诗人们回到早已停泊在古城江边的乘“穿越时空诗游长江文旅号游船上,又开始了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

【宋】范成大《恭州夜泊》

蓖山硗确强田畴,村落熙然粟豆秋。翠竹江村非锦里,青溪夜月已渝州。

小楼高下依盘石,弱缆西东战急流。入峡初程风物异,布裙跣妇总垂瘤。

【清】陈匪石《好事近.泊渝州》

片屿带双流,喷起一声长笛。高下楼台灯火,炫檀栾金碧。

吴船万里载愁来,东望阵云黑。多谢雾中玄豹,借一枝栖息。

【清】秦武域《晚泊渝州江北》

峡石岭松过眼青,九龙滩下泊沙汀。帆樯二水连天雾,镫火三山匝地星。

巴子国开千载险,丰年碑在万家宁。为思蜀汉兴亡事,把酒临风独凭舲。

【清】赵熙《报石遗泊渝州》

渝州一水上嘉州,门对西南第一楼。节趁梅黄初过雨,人思李白与同舟。

从来萧寺偏宜夜,此去花潭请薄游。日扫赞公禅榻久,峨眉山月不须秋。

【宋】王叔承《竹枝词·月出江头半掩门》

月出江头半掩门,待郎不至又黄昏。夜深忽听巴渝曲,起剔残灯酒尚温。

【宋】陆游《舟中对月》

百壶载酒游凌云,醉中挥袖别故人。依依向我不忍别,谁似峨嵋半轮月。

月窥船窗挂凄冷,欲到渝州酒初醒。江空袅袅钓丝风,人静翩翩葛巾影。

哦诗不睡月满船,清寒入骨我欲仙。人间更漏不到处,时有沙禽背船去。

【明】陈琏《舟中偶书》

昨经铁蛇觜,今过青崖子。咫尺是渝州,舟人不胜喜。

【唐】张祜《送杨秀才游蜀》

鄂渚逢游客,瞿塘上去船。峡深明月夜,江静碧云天。

旧俗巴渝舞,新声蜀国弦。不堪挥惨恨,一涕自潸然。

第二天,诗人们又乘“穿越时空诗游长江文旅号”离开渝州,诗人们有诗曰:

【唐】司空曙《发渝州却寄韦判官》

红烛津亭夜见君,繁弦急管两纷纷。平明分手空江转,唯有猿声满水云。

【宋】张先《天仙子.别渝州》

醉笑相逢能几度。为报江头春且住。主人今日是行人,红袖舞。清歌女。

凭仗东风教点取。三月柳枝柔似缕。落絮尽飞还恋树。

有情宁不忆西园,莺解语。花无数。应讶使君何处去。

【清】周煌《发渝州》

朅来桑下亦淹留,去住无端不自由。讼阁一铃风试急,柘枝声里出渝州。

预知下站何游,且随文人骚客前往。

看更多